试论统筹城乡发展的三个层面和政策取向(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统筹城乡发展的三个层面和政策取向(一)

论文摘要:本文从空间、产业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分析了城乡经济和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内涵,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致策取向,即实现城乡平等和增加农民收入、制度创新和调整分配格局,建立城乡联盟的统一战线。

论文关键词:统筹城乡;城乡空间;城乡产业;社会进步

政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这不仅是政府职能的要求,而且也是市场经济赋予的历史使命。城市与农村虽然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的空间,但同时又是相互依存、融合竞争的统一体。城市的繁荣要有农村的需求和支持;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扩散和带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乡的物质资源、社会结构、生产手段、生活方式以及人的文化素质的差异,城乡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城市相对于农村在发展上总是处于优势,而农村则处于弱势。但是,无论从国民经济发展与增长,还是从社会稳定来说,这种优势和弱势的关系都不允许成为城乡自由竞争的依据和手段,否则,将由于农村的相对落后而难以实现现代化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面对这种情况,任何一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使城市优势能够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城乡互助互利的积极因素,不得不利用“看得见手”,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良性互动机制。这就是政府之所以要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原因及其理论依据。

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什么?用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是指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对象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内涵丰富。从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的现实看,当前各级政府应重点做好三个层面上的协调发展,即统筹城乡空间、统筹城乡产业和统筹城乡社会进步。

1统筹城乡空间

城市和农村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全部空间,其空间布局和规模比例既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由不得人们主观臆断,是自发决定的结果。我国现存的城乡空间布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带有浓厚的行政圈定色彩。从许多国家经验看,调整与优化我国的城乡空间结构,矛盾多且任务繁重,当前特别应注意如下三个问题:1.1正确处理城乡布局与城乡差异的关系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不是要消灭城乡差异,而是在保持城乡差异特色的同时,统一规划城乡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的各自优势。城市化的进程自然引发城乡布局的调整。但是,调整城乡布局必须有利于保持城乡差异,充分发挥城乡功能差异、行业差异和景观差异的优势作用。城乡分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经济社会如何现代化,城乡差异仍然是定义城市、区别农村的标准。我国出现了许多“城不城,乡不乡”的地域,从外部景观上看,“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象城市,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象农村”,正是城乡差异不明显的具体反映。因此,合理布局城乡空间的前提条件是准确定位城乡差异,否则,紧凑型城市无边界的扩张,和开敞型农村越来越一个样。

1.2尊重城乡布局规律,防止“长官意志”决定

城乡空间结构包括城乡规模、人口比例、地点配置等结构。一国或地区的城乡空间结构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地理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城乡规模及人口比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决定的。而且,城乡的地点选择受到历史、地理、生活习惯、技术条件的影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由“长官意志”决定。中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广阔、经济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统筹城乡空间结构要特别尊重客观规律,防止计划经济的决策方式,主观决定城乡布局。虽然城乡空间结构是经济发展水平自主决定和人文地理条件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政府也可以发挥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政府可以实施灵活的工商企业政策、土地政策和劳动力流动政策,使有潜力的小城镇在条件成熟时自发形成新城市,现有的城市也可以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大规模;二是可以通过专家对城乡的各种功能和配套条件进行

论证规划,在继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投入,以利于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1.3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国情和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到人口峰值时城镇人口总量将超过10个亿,城市化任务之重,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无论是仅靠大城市,还是仅靠小城市都不可能容纳如此多的城镇人口。所人,统筹城乡空间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最根本的要求是,各类城市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要科学合理,形成健全完善的城镇体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既有大中城市,也有小城市和小城镇,各类城镇依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发挥相应作用。目前社会上忧虑较多的仍然是害怕“大城市病”。其实,只要经营管理得好,大城市不一定就会生“病”,现代化越发展越是如此。美国的纽约、中国的上海等都是超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也没有见到明显的“大城市病”。城市规模由小到大,是城市不断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城市化初期,大城市规模的扩张一般都要快于中小城市,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条件优于中小城市,比中小城市有更强的吸引力,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城市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从实际出发,能大则大,而不能盲目贪大。特别是已有数百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的大幅度膨胀是必要的。但那些中等城市,不仅不应控制,而且应该重点发展,使其成区域中心骨干城市。2统筹城乡产业

统筹城乡产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城乡产业分离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然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又是政府协调国民经济部门,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宏观经济平衡发展的份内事,一般意义上的城乡产业分工:“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但当今中国的城乡产业格局却有双重二元结构:即城市工业与农业;乡村工业与农业。因此,我国政府统筹产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改变这种双重二元结构。

双重二元结构可以看做经济断裂的两种表现,其形成断裂的机制有行政性的,也有市场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全方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促使融合,消除断裂。

2.1实行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变双重二元结构为一重二元结构

所谓一重二元结构就是将在不同体制下和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纳人到一种体制轨道和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上来,使双重工业化转为一重工业化。改变双重工业化为一重工业化,并不是要让城市工业按照计划经济的方法吞并或消灭乡村工业,把农民重新赶回土地上去;而是要对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实行统一平等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无歧视的产业政策,鼓励两种工业在一种体制、一种产业政策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行融合与重组。(1)通过市场机制使城乡工业根据资源要素禀赋,发展各自有比较优势互补的行业。城市工业可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能迅速集聚的优势,偏重发展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门类和产品。随着城市地价的提高,留在城市的只能是具有更高价值有能力偿付较高的租金的要素和产业。对于那些占地面积大、单位占地面积创造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要通过置换逐步退出下乡。城市传统制造业进入农村工业区后,因相对便宜的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下降而得以扩大规模,也可以为吸收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乡村工业应按照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企业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向。大力发展有农村资源优势、传统工艺和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在市场制度安排下,凡是适宜在农村抑或在城市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不能人为设置进入门槛,要让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2)实行平等和一体化的产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产业政策和制度虽然经过了多次大的改革,但是仍然保留着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目前要尽快清理现存两种不平等或带有歧视性的产业发展政策,在城乡之间、国有工业与非国有工业之间,应逐步淡化差别意识,按同一产业政策标准,在市场准人、财政金融支持、股票上市、土地占用、劳动就业与人才引进、科技攻关以及技术改造等方面,采取一种政策、一种待遇,指导城市工业与乡村工业在同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