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古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科

初探古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湖南邵阳新邵八中袁畅昌

[内容提要]:诗词入题,凸显诗情画意,丰富了历史试题的结构和“面孔”,展现了历史文化的博大与深厚;诗词入题,有助于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有助于考生加强“文史”间的联系,提高文学修养,有助于考查考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这是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力图对古代诗歌引入历史教学的几个全局性问题作一阐释和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诗情画意历史教学运用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数千年文明史,诗词如林,蔚为大观。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据不完全统计,由唐至清共有4000余首咏史诗流传于世。这些诗歌针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社会经济的繁荣凋敝、战争的连绵惨烈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安乐,用优美的语句使其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些都是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素材。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

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历史教学中恰当的引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学角度认识和了解历史的演进,感悟历史场景的壮阔,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古典诗歌引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诗歌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讲求押韵,注重格律,情感表达充沛,且意境深远。历史事件的悲壮美,历史人物的崇高美,人类进程的艰辛美,科学技术的创造美,都可融汇于诗词的艺术美中,反映在诗词的意境美中。因而有着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艺术魅力。中学生的志趣和审美情趣尚在发展之中,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加深其对历史事件的领悟。

1、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历史具有一去不复返的过去性特征,而历史背景、性质、意义等,抽象的历史语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历史教材所反映的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是通过对记录历史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抽象思维的形式,总结出规

律性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诗歌所反映的同一历史则是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它可以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讲述先秦文学时,引用一首短小易懂的《硕鼠》诗,它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格律,引人入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下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诗经》朗诵会。这样,通过开掘和展示古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开展融合美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使美与科学一体,美与人文同在,认知与审美并进,既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对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连年混战,百姓生灵涂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曹操的‚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既形象又具体,使学生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遍地狼烟,百姓流离失所、客死异乡,田园荒芜、了无人烟的悲残场景。若将教材的讲述和这首诗歌结合起来,使枯躁的史实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2、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

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准确地反映了西

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周朝的一切土地名义上都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给王族、功臣,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杜牧所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情况。‚暧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江南,醉生梦死的情况。唐人写诗赞美越窑的秘色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来赞美长安城布局整齐,街道宽阔。借助诗歌进行历史教学,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变得鲜活,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对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知识大有裨益。

再有,一些诗人截取历史上一时一事,一人一物,作诗咏史,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这些作品有的寓意精深,有的偏颇甚至错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正确的辨析,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例如,对于昭君出塞,杜甫有诗感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欧阳修更是哀叹‚红颜胜人多薄命‛。他们在对昭君命运的悲苦寄以极大同情的同时,却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而翦伯赞却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在此,如能点拨学生比较、分析,就很容易认识到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唯物史观。

3、有利于发掘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与政、文、地等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歌词曲能够适应这一要求,能够发挥作用。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歌曲本身就体现了历史与语文‚文史不分家‛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对古代诗歌恰当适时地引用和巧妙地设问,是适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比如杜甫《咏怀古迹》一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名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可设问‚‘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来考察历史知识;设问‚‘群山万壑’是指什么?‛来考察地理知识;还可设问‚昭君出塞‛反映了西汉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由此出发再提问当今的民族政策如何?这样,既考察了历史知识,又考查了政治知识。除此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歌包含有政、史、地等科相关知识和能力,如果仔细推敲,巧妙科学地设问,就能起到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再如,如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胡曾认为:‚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宗元鼎认为:‚帝业兴之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