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滕文海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9期
【摘要】和世界各国的民歌一样,中国民歌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大部分民歌不是某个人的创作,往往在最初的简单雏形基础上,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流传演变而相对形成的。
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年代和无数人的修改增色,并伴随着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民歌的特点就是用准确、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思想,无论在幸福的年代还是在黑暗悲惨的年代,民歌都真切地表达着人民的情感,反映着时代的面貌。
【关键词】民歌;特色;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19-02
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大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一般属于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融入集体智慧的加工。
其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具有较为显性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是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地区相隔越远,民歌的风格音调差距越大,比较接近的地区民歌也存在着大同小异的现象。
各种民歌风格的形成,受到语言、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制约。
吴语地区盈盈细语,鱼米之乡水网交叉、小桥流水,生活细致讲究,在民歌里就必然反映出这种典型的江南风格。
而中原大地—马平川,黄土地上黄河的波涛奔腾汹涌,语言铿锵有力,民歌的风格就必然是荡气回肠。
一般来说,水乡地区的民歌大多比较婉转,平原地区的民歌比较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高原地区的比较嘹亮,草原地区的则往往比较悠扬宽广。
在声音方面也同样有鲜明的特色:水乡平原地区的民歌声音比较纤细清亮,也比较柔和,山区的民歌声音比较激昂高亢,高原地区的民歌声音比较清脆挺拔,草原上的民歌则比较自然纯朴。
也有一部分中国民歌是某些音乐家根据民间流传的音调创作的,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是纯粹的地地道道的民歌,却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在民间广泛传唱后,逐渐变成民歌的—个组成部分,甚至连作者的姓名也会被慢慢地淡忘。
譬如龙飞同志的《太湖美》是一首优秀的脍炙人口的民歌风格的歌曲,在一些歌曲集中却被注上是江苏民歌。
与其说这是对作者的不够尊重,不如说是一种褒扬,如果某个作曲家的作品已经融化在这个地区的文化民俗之中,成为“民”的一部分,流淌在民俗音乐文化的血液里,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我们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民歌,至少要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不论是我国的民歌,还是外国的民歌,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财富。
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广的音乐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地区的民歌特点。
一、西北部民歌
宁夏、甘肃、陕西、山西等地的民歌,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深沉质朴,苍凉。
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能够接触到的往往属于两类民歌:信天游和花儿。
信天游主要流传在陕北、宁夏和甘肃东部地区,信天游的音调高亢激越,旋律起伏比较大,如《兰花花》。
从信天游的音调上演变过来的有《二月里见罢到如今》。
花儿的特点是高亢奔放、粗犷朴素,音调嘹亮悠长,演唱的时候真假声结合,高声区由于音高很高,所以多用假声,在真假声变换的声区,喉头部分的肌肉需要灵活,如《上去高山望平川》。
这种喉咙肌肉的灵活运用,也是在喉头固定位置的前提下,通过真假声的切换而产生的变化,不是喉头上去下来或捏紧松开的变换。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遇到演唱这类风格的民歌,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花儿的演唱中,有很多衬词,这是浓厚的花儿特色的一个重要部分,像《上去高山望平川》里的“者哟啊”、“哎哟嗬”、“勒”等。
有一首民歌《一对鸽子虚空里飞》里面,“曾愣愣愣愣仓郎郎郎郎普鲁鲁鲁鲁拍拉拉拉拉摆”是很有特色的花儿的一种演唱特点,要演唱得清晰,不能含糊不清。
二、江南民歌
江南多水,鱼米之乡水网交叉,三步两桥、小街深巷、园林秀丽玲珑,吴语细腻委婉,人民勤劳心细、历代文人辈出,形成了江南文化秀丽的特色,婉转轻盈,细致含蓄。
譬如《九连环》、《茉莉花》等,都是这样一种风格,与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的音调有很密切的联系。
江南民歌应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这些地区的民歌,虽然丰富多彩却风格比较相近,《一根丝线牵过河》、《茉莉花》、《乌蓬船》、《杨柳青》等民歌,都洋溢着秀丽抒情的江南风格。
正是由于这样婉转细腻的风格,在演唱江南风格的民歌时,声音的运用要掌握柔和中带有明亮的原则,尽可能不出现刺耳的尖亮声音,以免破坏细腻连贯的音乐线条。
江南民歌的曲调往往音符比较多,演唱要尽可能地连贯一线,不能唱得有棱角,我们可以听听昆曲中那悠扬的笛声,那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和“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意境正是演唱江南风格民歌的秀丽美。
如果语言上有可能的话,用苏州方言演唱更具有浓浓的真情画意。
但未必江南民歌都是柔美婉转的,也有像《拔根芦柴花》,《社员挑河泥》那样明快活泼的民歌。
江南民歌与当地的戏曲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民歌的音调中带有很明显的评弹、锡剧、越剧、黄梅戏的风格,在声音审美上也与之有很深的关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民歌
我国地域广阔,尤其是南北文化间的差异相对较大,南北方的汉族人因地域的不同,在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等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而产生于南北方不同地理背景下的民间音乐在具有相似性的同时,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民歌也是如此,在歌词、旋律、风格和演唱等
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
然而,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音乐符号,具有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象征意义,在这个层面而言,南北民歌又具有同样的功能性特征。
大漠荒烟、长河落日,或胡笳如诉、牛羊遍地,或三步两桥、园林秀丽,或雪山巍峨、冰川连绵,人们在特定的环境里身心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人的声音反映出的审美情趣也必然会形成符合当地风情的音色。
小巷深院、青砖黑瓦,小菜两三碟、花生七八颗、小盅酒、雨前茶,盈盈细语、品茗谈书;或春风化雪,鲜花遍野,青稞酒、酥油茶;或风啸狼烟,大块羊肉大碗酒,不醉不休的豪情气魄,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必然带来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程度差异,民歌也必然会流露出风格各异的浓厚独特的生活气息。
精耕细作、丰衣足食,或黄土蔽日、寸草不生,或野火春风、听凭自然的生活劳动方式也必然带来经济的富庶和贫脊差异,这样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与大自然的关系差别也在民歌的形成和内容中体现出来。
民歌是某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的—个重要部分,它清晰地反映出该民族或该地区的历史风貌,烙印着鲜明的印记。
我们决不会听到才旦卓玛的歌声而联想到江南水乡,也不可能在戈壁沙滩上感受到《太湖美》的意境。
四、结语
民歌承载着的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乃至一个家族的历史信息。
民歌是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线,对于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民歌是他们身份认同的标记,这里的“身份”体现在族群的身份、文化的身份和地域的身份上。
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定的民歌又具有极强的社会身份的认同,一些史诗性的民歌,只有族群中特殊的人来演唱,比如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以及彝族的《梅葛》等。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的强势影响,如何让传统民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释放新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如何续接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链,满足现代人追忆过去重构传统的精神需求,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民歌,这一具有本土特征、最具有乡土情结的艺术形式,不管是处于中国的南方还是北方,也不论南北民歌之间存在多少的差异和同一性。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歌不可避免地在多种文化符号的系统和文化表述机制中,碰撞、磨合、生存与发展。
作者简介:
滕文海(1975-),广西人,本科,研究方向:通俗歌曲音乐编辑、词曲创作研究、广播原创歌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