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组织行为学第4章群体行为分析与管理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4章群体行为分析与管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2f6115f46527d3250ce021.png)
① 群体的目标清晰、成员关系融洽。 ② 群体具有一个有领袖魅力的领导者。 ③ 群体的声望表明群体成功地完成了它的目标和任务。 ④ 群体很小,能够让成员表达他们的观点,能够让别人评价。 ⑤ 成员相互吸引,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以克服个人发展和
成长的障碍与阻碍。
10
4.2 群体行为的分析 4.2.1群体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1. 群体的形成原因
满足组织目标
满足个人目标
★通过知识,智慧及观点的共享 创造更高的效果;
★由于每一名成员都贡献自己的 特长,而不是独自应付组织任 务的各个方面,因此创建了更 高的效率;
★当群体成员彼此领导和相互激 励时,创建了更高的效果;
★通过参与群体的活动满足社会 需要;
18
④ 建立群体规范应注意的问题 a.群体成员的参与性 b.群体规范的科学性。 c.群体规范的可操作性
19
2 社会助长作用 ---是指个体独自做某一工作时,往往不
如和一群人一起做同样的工作时的效率高, 这种效率上的助长作用就称社会助长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的现象呢?
20
因为多数人在一起工作: ----减少单调的感觉 ----增加模仿的机会 ----增加竞争的倾向与动机 ----减少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倦
就是彼此间有共同的目标或需求。
2
4.1.2 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为了达成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联的
特定目的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而产生的、 正式的、官方的组织结构。 a. 命令群体 b. 任务群体
3
----非正式群体不是经官方规定的,而是自然形 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 体。
----情景因素和个体特征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四章情绪与心境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四章情绪与心境](https://img.taocdn.com/s3/m/116bb6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b.png)
悲伤
定义
悲伤是一种消极的情绪,通常表现为失落、痛苦和绝望。
产生原因
悲伤可以由失去亲人、朋友、工作或遭遇重大挫折等引起。
作用
悲伤有助于个体适应和处理丧失,促使人们寻求支持和安慰,增 强同理心和情感共鸣。
愤怒
定义
愤怒是一种强烈的消极情 绪,通常表现为不满、恼 怒和暴躁。
产生原因
愤怒可以由不公正、威胁、 阻碍或他人的不当行为引 起。
分析问题
理性分析问题,明确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
制定解决方案
根据问题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积极行动
采取积极的行动,解决问题,缓解情绪压力。
寻求支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01
寻求支持
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缓解情绪压
力。
0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情感支持和互助。
同的情绪体验。
情绪具有动力性,能够驱使人 们采取行动或回避某种情境。
情绪具有情境性,通常由特定 的情境所引发,并随着情境的 变化而变化。
心境的定义
心境是一种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 态,通常表现为心情的平静或愉
悦。
心境具有弥散性,能够影响人们 的思维、行为和情感反应,使人 们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相似的情
感。
对领导力的影响
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能够提升领导者的感染力和 影响力,增强团队成员的信任和支持。
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可能削弱领导者的决策能力 和判断力,影响领导效果和团队稳定 性。
对创新和创造力的影响
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想象 力,促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VS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读后感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dbd67a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0.png)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读后感《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读后感》篇一:《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读后感》读了组织行为学的第四章,真的就像在迷宫里摸索了半天突然找到了一盏灯一样,有那种“哇塞,原来如此”的感觉。
这一章讲的那些个理论啊,一开始感觉就像乱麻一样缠在我的脑袋里。
比如说什么激励理论,那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超级复杂的魔术表演,你知道肯定有啥原理在背后,但就是一下子摸不着头脑。
不过呢,慢慢地,就像解开一团毛线一样,开始有了点眉目。
就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吧,这就像是一个阶梯,人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像吃饭、睡觉这些最基本的,一步步往上走,走到自我实现需求。
我就想啊,这多像我们生活中的打怪升级呢。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刚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就想着能有个地方让我待着,能给我发工资,养活自己就行,这就是生理需求层面的。
那时候,只要有个工作机会,就像饿狼看到肉一样扑上去。
后来呢,工作稳定了一点,就开始想要有个好的工作环境,和同事关系融洽,这就上升到社交需求了。
但是我也有点疑惑,这个理论是不是真的那么绝对呢?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在生理需求还没完全满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追求自我实现了呢?就像那些为了艺术、为了梦想,饿着肚子也要画画、写歌的人。
这是不是就说明这个理论有点小瑕疵呢?还有那个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我感觉这就像汽车的保养和加油一样。
保健因素就像是定期的保养,你得有,不然车就出毛病,就像工作中的工资、工作条件这些,没有的话员工肯定不乐意。
而激励因素就像是加油,给车加了好油,车才能跑得更快,员工有了激励因素,像成就感、认可这些,工作起来才更带劲。
不过,在实际的组织中,怎么去平衡这两者呢?这可真是个头疼的问题。
我觉得管理者就像是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一不小心就可能失衡。
要是只注重保健因素,员工可能就像温水里的青蛙,慢慢变得懒散;要是只注重激励因素,可能又会让员工觉得基础的东西都没保障。
这章的内容啊,让我觉得组织管理就像一场超级复杂的棋局,每个棋子都有它的作用,动一个就得考虑对全局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4章)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4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c4d1e431126edb6e1a10a7.png)
20.7
44.5
23.8 ISTJ
• ESFJ
5.9
12.4
6.5 ISFJ
• ENTJ
8.8
15.3
6.5 INTJ
• ENFJ
1.6
4.0
2.4 INFJ
• ESTP
3.9
8.2
4.4 ISTP
• ESFP
1.2
2.4
1.2 ISFP
• ENTP
4.2
7.1
2.9 INTP
• ENFP
2.9
6.0
把重点放在收集信息和获取尽可
题的秩序上
2021 能多的资料上
14
E外倾------------建立关系----------------内倾I S感觉-------------产生信息---------------直觉n T思维-------------做决策-----------------感情F J判断的-----------选择优先性------------ 知觉的P
第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来的,马基雅维里使“政治的理论摆脱了道德, 而把“权力”“为法的基础”由此,就揭开了政治思想史上新的一页。
第三、马基雅维里的权术思想又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诞生。马克思指 出,16世纪以来的许多思想家“都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从 理性和经验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领袖 任务取向, 完全控制,
具体性, 固定的规则
生产率 工作流
友好的, 层峰制但 足够开放
作为个体去 做工作的人 员的品质
良好的人际 关系
2021
完全分权化 的,职权无清 楚界限,无中 心性的领袖
复杂组织,灵 活、变化着 的职权,特别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能力人格价值观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能力人格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c53fffb5fd0a79563d1e720f.png)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重要程 度)两种属性。根据强度来排列一 个人的价值观时,就得到他的价值 系统。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的态度和动机 的基础。同时它也影响我们的知觉 和判断。价值观使客观性和理性变 得含糊不清。
二、态度
• 1,态度: • 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述可以是赞 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 感受。 • 态度由三部分组成: • 情感、认知、行为。 • 行为:外显态度,价值观的“曲折”外现,行为者对工作 环境、状态,自觉、不自觉的外显信息。重要的员工状态、管 理信息。 • 2,组织行为学关注的态度类型: • 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
稳定
汉斯•艾森克
二、对组织行为有影响的主要人格特质
• 核心自我评价:自尊——积极(喜欢自己)与消极(厌 恶自己) (3) ;控制点——自己是命运的主人或受其 操纵。内控者、外控者。 • 马基雅维里主义: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 结果最终能替手段辩护。(1,25) • 自恋:宏大的自我重要感,希望被人称赞,有权力感。 • 自我监控: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而调整自己行为的个体能 力。(4,53) • 冒险性。 • A型人格:总是不断驱动自己要 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 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事进行攻击。(2, -90 B+、90-99 B、100-105 A-、106-119 A、120- A+) • 主动型人格:对环境、机会的态度。
•
•
• • • • • • •
不稳定(神经质)
情绪多变 焦虑 刻板 严肃 悲观 沉默寡言 不好交际 安静 敏感 炬躁 攻击性 爱激动 喜欢变化 冲动 乐观 积极
内向
• • • • • • • • • 被动 认真 喜欢思考 祥和 自控 可信 温和 平静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_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_群体心理与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df32a88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16.png)
② 消极作用
扼杀个体的创造力; 限制个体观察事物的视野,堵塞了一些言路; 迫于压力的行为不会有高的积极性.
14
复习: 第二节 群体的动态特性
一、群体中的角色 需要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引导?
二、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指成员对自己与群体的关系的体验与认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个体是群体的细胞,群体是组织的基 本组成单位.
二、构成群体的条件
群体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① 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② 成员在心理上相互认同;——成员有角色意识.
③ 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群体存在和能够延 续的基本条件.
④成员间有工作、信息、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相互依 存
27
一、冲突的概念
冲突是行为主体之间,由于目的、手段分歧而
导致的行为对立状态.
微妙的意见分歧
公开、暴力的活动
冲突的水平
冲突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
① 冲突是分歧的表面化;
② 冲突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③冲突包括一个人的内部心理矛盾、人与人 之间的争论,以至阶级、政党、国家、民族或集
28
团之间的斗争,甚至战争等等.
协调,步调一致——防止力量的耗散 .
〔3〕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个体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有物质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满 足的途径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的许多需 要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满足.
4
① 认同感——实现群体认同,包括角色的认同和群体规范、群 体目标以及群体行为方式的认同.
两种群体认同
自觉性的——人际关系密切,凝聚力强。 被动性的——避免被冷遇和抛弃。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be4043e365ce050876321388.png)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小道消 息的传播机制
• 也称传闻式沟通,小道消息的传播。 • 缘于人们交往过程中的互相作用和影响。
是人们要求交往沟通的天性的一种表现, 是一种自然的正常活动。 • 有研究表明,小道消息中一般而言有3/4 以上信息是准确的,剩余的1/4的虚假造 成整条信息的无法接受。
情感需求出发,约束力更大。从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出
6
非正式组织的分类
• 按成因划分五类:
– (1)利益型。凝聚性比较强。 (2)信仰型。在共同的 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形成。 (3)兴趣型。 (4) 情感 型。由感情、友谊或社交的需要,以情感为纽带而 形成。 (5)亲缘型。由亲缘关系形成,比较稳定、 凝聚性强。
评价等。组织政治行为产生的要素之一是互相 争权,政治结构上层的位置少,具有强烈权力 动机的人施展政治策略。
16
加剧政治行为的因素
• 对最高领导客观衡量下级绩效的怀疑态度。 • 工作流动性,经理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
之前,常被提升或调离,很难显示出其工作深 度,使经理人员感有施展政治手腕的必要。 • 最高领导晋升之快超过其才能,有些人信心不 足,需要政治行为弥补管理绩效的不足。 • 现代管理强调民主,委员会、会议和非正式组 织成为许多人政治行为的场所。 • 工作动机差的人靠政治行为回避责任,以较小 付出得到较大利益。
性规定,是整个目标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指标--目标主体完成目标任务所应达到的程度的标准。
量化规定。 • 非正式组织的权力易受个人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因而对于组织目标的保证实施是不可靠的。组织目标 可借助于正式组织的行政权力的强制实施,以确定其 实现。
11
个体与群体目标的冲突
• 作为群体中的个人,由于心理、性格、阅历、 能力等存在很大的差别,因而个体的需求不同, 以及对群体目标的看法也不同。这样,既有与 群体目标一致的个体目标,也有与群体目标相 矛盾的个体目标。
组织行为学 (第四章)
![组织行为学 (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470b301814791711cc791722.png)
某天晚上一位美国客人到某酒店餐厅吃饭。坐下后,不断地和服务员交谈,让 服务员给他介绍有什么好吃的。他对周围的一切非常好奇,不是看花瓶、餐具, 就是研究筷子架,还让服务员教他如何使用筷子。最后,他点了一个中式牛柳、 一个例汤和一碟青菜。很快,菜就上齐了。他首先把牛柳吐在骨碟上,接着又 连试了几块,都是如此。这时,他无可奈何地擦了擦嘴,招手示意服务员过去。 当服务员走到他面前时,他非常幽默地说:“小伙子,你们这里的牛一定比我 的爷爷还老,你看我的嘴对此非常不高兴,它对我说能否来一点它感兴趣的牛 柳呢?”说完,他就笑眯眯地望着服务员,等候他的回答。服务员说了声对不 起,请他稍微等一会儿,便马上去找主管。主管来了后对这位客人说:“此菜 是本酒店奉送的,免费。”说完就走开了。这位客人结帐时对服务员说;“看 来今晚要麻烦送餐部了。”
❖ 爸爸如何影响孩子的性格
3、性格与行为
学校
课堂教学、班级集体、同学交往、教师等对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
要意义。
老师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学生的性格造成影响。
❖ 教师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性格特征
教师的教育方式
学生的性格特征
民主的
情绪稳定、积极、友好、有领导能力
专制的
情绪紧张、冷漠或带有攻击性
最后到来的D眼看着前面迟到的人都不让进场,则这样自言自语道:“唉,我真 是不走运,偶尔来看一次演出,很早出门,却赶上公共汽车中途抛锚,结果因为 迟到几分钟而进不去,看不成演出,真倒霉!”接着便扭头回家去了。D回家以后, 一言不发,坐在沙发上直生闷气,一宿都没睡好。
练习:用所学的个性理论分析下面的小故事
判断力敏锐,性情急躁。
• 土形之人:行步稳重,做事取信于人,安静而不急躁,好帮助别人,不争权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人格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76cb12e6f705cc1755270936.png)
2、人格特质理论
• •
人具有生物性,但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 人生活的社会决定了每个人的意识、心理 具有社会制约性。因而这种兼顾生物制约 性和社会制约性、获得广泛认同的人格理 论流派,就是人格特质理论。
2.1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
• 最早是提出特质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心理 学家阿尔波特,他认为: • 人格特质:是指人稳定的,经常出现的行 为方式。 • • 因此,一个偶然发生的行为不能称为特质,因
2.5 五大个性维度模型
•
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对人格结构特 质研究的深入而开展的。现在比较流行的 人格理论模型---―大五”人格理论模型(the Big Five)
• • 1)外倾性(extraversion) •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善于社交中不同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 正面:健谈,面部表情丰富,喜欢做姿势,果断,好交友,活波,幽 默,好刺激,好动,乐观 • 反面:内倾性(introversion)表现为腼腆,沉默寡言 • • 2)随和性(agreeableness) •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 正面:善于为别人着想,富于同情心,直率,容易合作,体贴人 • 负面:表现为充满敌对情绪、不友好,给人不信任感,缺乏同情心 • • 3)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 • 描述人对信誉的测量 • 正面:规范,有能力,有责任心,似乎总能把事情做好,处处让 人满意 • 反面:行为不规范,粗心,做事效率低,不可靠
• •
•
•
是最普遍的个体分析框架之一。这种理 论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 事物感兴趣、擅长不同的工作、并且有时 不能互相理解。
这一个性测试包括100道题,用以了解个体在一定情 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什么样的活动。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与团队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与团队](https://img.taocdn.com/s3/m/c553a3e5856a561252d36f85.png)
(5)成员对群体的依赖。个人参加一个群体是因 为他觉得群体是一个有助于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心理 需求的集体。一个群体对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大。 (6)群体的地位、声望和成功经验。一个群体如 果具有一贯成功的表现,如果在组织中的级别地位 声誉和知名度很高,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合 作精神来吸引和团结群体成员,其凝聚力就会很强。 (7)成员间的沟通。群体成员相互间的沟通机会 越多,信息越畅通,越容易相互理解支持,群体凝 聚力越高。 (8)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和领导要求会影响领导 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影响群体的凝聚力。成员 信服、钦佩、拥护的领导会增加群体的凝聚力。
3.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从众行为有表面的和内心的两个层面。对 同一个人来说,内外两个层面的反应,并一定都是 协调一致的,有以下4种情况: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
•表面服从,内心却拒绝
•表面不服从,内心却接受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4.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规模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 行为的人越多,则个体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 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 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3)群体凝聚力
领导压力 (即外界压力)
成员一致性
群体规模 (反比)
沟通交流
凝聚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群体与外界 沟通程度
群体任务完成程度 (成员自由实现 自我价值)
群体的地位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依赖 (需求的满足是否 要群体提供条件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3.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 体的内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 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知觉和归因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知觉和归因](https://img.taocdn.com/s3/m/a22509c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0.png)
根据知觉的对象,社会知觉可以分为对他人知觉、人际 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等。 1)对他人知觉 指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从而达到 认识他人内在心理状态的过程。 2)人际知觉 指的是对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知觉,包括对 自己与他人以及对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角色知觉 指的是人们通过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 为而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认知。一个完整的角色知觉过 程包括角色期待、角色认知、角色行为和角色评价4个环节。 4)自我知觉 指以自己作为知觉对象,通过对自己行为 的观察与体验而产生的对自己的认知,即自己既是观察者又 是被观察者,既是知觉主体又是知觉对象。
03
称为知觉活动。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
04
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05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
06
映。知觉通常是在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由于知识经验的
07
作用,经过人脑的加工,对客观对象做出直接解释的认
08
识过程。如果没有感觉为基础,没有以往知识经验的作
09
用,人的知觉很难发生。
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
01
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
02
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
03
的作用,社会知觉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从社会
04
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
05
心理规律的作用,从而产生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
一、知觉的概念
01
知觉的一般过程
02
知觉的选择
二、知觉的过程
人的知觉活动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见下图)。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读后感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578122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5.png)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读后感篇一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读后感哎呀,读了组织行为学的第四章,我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呐!这一章里讲的那些团队合作和沟通的事儿,可真让我大开眼界。
以前我总觉得,大家凑一块儿干活,能出力气就行呗。
可现在我发现,这里头的门道儿多了去了!就说团队合作吧,也许有人觉得,只要把一群人凑一块儿,给他们个任务,就能顺顺当当完成。
哼,哪有那么简单!我觉得吧,这就像一群羊,要是没有个好的牧羊人,那还不得乱成一锅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脾气,可能一个小摩擦就能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沟通在团队里也超级重要。
我以前就觉得,有啥就直说呗。
但读了这章我才明白,直说也得讲究方式方法,不然也许就会把人给得罪了。
你说要是说话太冲,就算你有理,人家也不爱听,对吧?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参加的一次小组作业。
我们那组人,一开始那叫一个信心满满,觉得这点任务轻松拿下。
结果呢?因为分工不明确,沟通又不畅,大家互相埋怨,差点没完成任务。
当时我就想,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嘛!不过,我又在想,是不是有时候太强调团队的和谐,反而会压抑个人的想法呢?也许偶尔的争吵和冲突,能激发新的灵感和思路?总之,这一章让我又爱又恨,一边感叹原来这里面学问这么大,一边又发愁以后自己能不能做好。
哎,前路漫漫啊!篇二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读后感哇塞,组织行为学的第四章,读完真是让我感慨万千!这一章里说的那些团队合作和沟通的知识,简直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我以前可从来没想过,这里面居然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绕。
你说团队合作,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就是大家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嘛。
但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未必!比如说,在一个团队里,有人积极主动,有人却偷懒耍滑,这能合作好吗?还有啊,要是团队里没有一个明确的领导,大家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那能行吗?再说说沟通,这可真是个大学问。
我曾经就因为说话太直接,得罪了不少人。
我当时还觉得自己挺委屈,我这不是实话实说嘛。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b7f6852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c.png)
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奥尔德弗的
ERG理论还表明了: 1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
需要起作用;2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
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求会变得更加强
烈
另外;ERG理论还提出了一种叫做受挫——回归
的思想 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的某一层次需要未能得
到满足时;他可能会停留在这一需要层次上直到获得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少自 己以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使等式两边趋于 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 收入或者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小;使 等式两边趋于相等 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 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生存需要与我们基本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 理和安全需要
第二类需要是需要;即指我们对于保持重要的关系的要求 这种 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它 们与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外在部分是相对应 的
最后;奥尔德弗把发展的需要独立出来;它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 内在愿望;包括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 层次中所包含的特征
当任何一种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成为
主导需要 个体顺着需要层次的阶梯前进
马斯洛把5种需要分为高层次的和低层次的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lowerorder
needs; 社会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
要higherorder needs
区分这两个层次需要的前提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从内 部使人得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从外部使人得到满 足例如;通过报酬 工会合同 任职期得到满足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组织行为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组织行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d79c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6.png)
• 1)制订决策时是否优先考虑到对客户与员工的长期益处?
• 2)组织内的沟通渠道是否会让员工知道组织的真正目标以及做某 种决定的动机?
• 3)管理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员工,使之心悦诚服长期跟 随?
• 2.组织文化诊断 • (1)民族文化环境分析 • (2)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 (3)组织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组织理论
一、组织的一般概念 二、 组织理论 三、现代与后现代组织范式
一、组织的一般概念
在汉语中,“组织”一词最初的意思就是用丝麻制成各种布 帛。“组”字最早见于《诗经.鄘风》,其中有这样的的诗句:“素 丝组之,良马五之”.这里的“组”就是把丝带编结起来的意思。 “织”是制作布帛的总称。《庄子.盗跖》中讲:“耕而食,织而衣 ”。《礼记.内则》把“组”与“织”两字连起来使用,有“织纴 组紃 ”一句。古人把“组织”一词用于将一些元素构成另一个东 西之意。后来人们据此加以引申,就变成现在的用法。
• 3.组织文化的定位和强化 • (1)组织文化的定位
• 1)明确指导思想。 • 2)确立价值观念。
• 3)形成独特风格。
• (2)组织文化的强化
• 1)领导表率。 • 2)榜样示范。 • 3)故事熏陶。 • 4)仪式强化。 • 5)网络影响。
• (5)成效原则
• 1)组织给出的最重奖赏是按成效还是按资历来决定的? • 2)是否依据组织内不同机构的优异程度而分别设立不同的奖金制度的? • 3)是否根据个人的成绩来决定晋升?
• (6)实证原则
• 1)每个管理者与员工所组成的团队,是否知道本身负责的资料?是否能看到这 些资料?以及是否如期把资料绘成图表?
进行的活动。
2.现代组织概念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d476ca22a5e9856a5612604a.png)
成果之一:
在1938年提出的把人的行为看成是其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 的函数,即: 行为=f(个性,环境) B=f(P,E) 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 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 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
这个公式实际上提出了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也 就是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三个条件。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果达到预期目标的概率较高,就会有信心。从而激发出很强的 工作力量。如果他认为目标太高,即使通过努力也不会有很好的 绩效时,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导致工作的消极。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OCL O PP I PP I CL
当两式不相等时,也出现两种情况 1、 2、
OCL O PP I PP I CL
有不公平的感觉,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的下降。
OCL O PP I PP I CL
不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可能会使当事人主动多干事。
二、对公平理论的分析
公平理论所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身却是一个相当 复杂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 无论是投入还是报偿都是人的一种主观上的感觉,并非实 际值。 第二,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
专制型领导方式:权力定位于领导者
民主型领导方式:权力定位于群体 放任型领导方式:权力定位于每位职工。
专制型 民主型
放任型
为了分析不同的领导方式对群体成员所产生的影,卢因等人于1939年 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1a0ac7e44693daef5ef73db2.png)
手指的艺术
在手指上涂鸦也可以千变万化, 来自意大利人的执著:
要不要切菜板
左边的铁盒放不要的部分,右边的铁盒则放需要的部分,铁盒用磁铁固定在木 制菜板两边的斜面上,要不要切菜板由英国设计师 Peter D’Alessandro 设计, 很多优秀的设计我们第一眼看到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怎么没想到呢
总
•
结
本章考核的内容在于掌握创造性行为的
概念和创造性行为的特点与类型,正确理
解培养和开发创造性行为的意义,掌握具
有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管特征和自我培养 方法,要明确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 观环境。
组 织 行 为 学
谢谢大家!
教材:《组 织 行 为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节
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 观环境
• (四)社会环境 • 除以上因素,为创造性行为的发挥应提供的重要社会环境, 在此特别强调六个方面: • ④善机制: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鼓励转化创新成 果。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后,实行企业的劳动用人制度和 工资分配制度。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要重视对创新带头人 的培养和使用。 • ⑤励成果:正确评价创新成果和进行奖励国家根据 各种科技活动的不同特点,实行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精简奖项数目,提高奖励力度。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 的各种创新奖励,同时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奖励 的管理。
第一节
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 二、创造性行为的类型:
• 1.技术发明型
• 2.科学发现型
• 3.艺术塑造型 • 4.组织管理型
第二节
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 行为的主旋律
• 一、组织生存和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 • 二、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 • 三、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以及人类历 史的发展需要需要创造性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团队和群体
(二)团队和群体的区别
(2)目标方面 (1) 领导方面 (6)结果 方面 (3) 协作方面 (4)责任 方面
(5) 技能方面
一、团队和群体
(三)团队和群体的联系
第一阶段,由群体发展到伪团队,也就是 人们所说的假团队。
第二阶段,由假团队发展到潜在的团队,这 时已经具备了团队的雏形。 第三阶段,由潜在的团队发展为真正的团队。 真正的团队具备了团队的一些基本特征,但 它距离高绩效的团队还比较遥远。 第四阶段,由真正的团队发展成为高效的团队。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与特征
(一)非正式群体形 成的原因
4.
时间与空间上的 接近
1.
共同的价值观 和共同的利益 与风险
3.
共同的经济与社会 背景
2.
共同的兴趣爱好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与特征
1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2
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在非正式群体里,同样会推选出在群体中最有威信的 人当首领,他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有一套 见效快但不成文的奖惩制度与手段。
四、群体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定向阶段
4.迷惑阶段
2.冲突和挑战阶段
5.醒悟阶段
3.形成凝聚力阶段
6.接受阶段
课外 连接
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
——比尔· 盖茨
在组织中,存在许多“友谊小群体”。 他们三个一伙,五人一群,有的是有共同的 兴趣爱好,有的是气味相投,有的是邻居, 几乎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有自己的“小圈子”。
(4)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 感。
二、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如果群体态度是起促进作用的,且群体目 1. 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则凝聚力高的群体将比 凝聚力低的群体生产率高。
二、群体凝聚力
如果群体态度对群体目标是支持的,且群 2. 体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这时群体的凝 聚力虽低,但也能提高生产率。
1.能正确分析非正式群体在组织 中的影响力; 2.认识并辨别团队建设的危险信 号,能够避免团队建设的误区;
在马路上一起围观车祸的一群人,自由买票而进入同一 电影院观看电影的一群人,一个万人大厂中的成员可能彼此 不认识,即使见过一面却没有任何交往„„
问题: 这些人是组织行为学中要研究的群体吗?
任务分析:
一、团队和群体
(一)团队的含义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 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 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目标。一般来说,一个团 队的构成基本上必须具备五个条件,简称5P,即目 标(purpose)、人(people)、团队的定位 (place)、权限(power)和计划(plan)。
凝聚力高的群体的特征:
(1)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为 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二、群体凝聚力
(2)群体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心力,成员 愿意参加群体活动,活动出席率较高。
(3)群体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时 时关心群体,并注意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二、群体凝聚力
团队概念最早是在1960年提出的,IBM为了研发一个360度系统而成立了专门的团
队。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作出了贡献,提高了整体的绩效。当时,丰田、沃尔沃 等公司将团队引入生产过程,曾轰动一时。很多媒体追踪报道这些团队的工作过程和 事迹。而现在世界500强企业基本都采用团队形式。团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很 短的时间里,团队迅速普及,渗透到各个企业、各个部门,甚至政府部门都将团队作 为不可忽视的环节进行建设。团队建设成为主流的趋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上述任务情境中,蚂蚁可以称得上是最具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的 种群。虽然它们个子小、力量单薄,微不足道,但它们却具备超强的团队 精神,能发挥无比惊人的力量,做出令人感叹不已的事。因为进行了“团队 协作”,800多万只小蚂蚁能穿越亚马逊河。
问题: 这种“友谊小群体”,在组织 行为学中称为什么?
任务情境:
非正式群体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在霍桑试验中 发现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是自然形成的一 种无形组织,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 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 等情感关系出现的。由于非正式群体在企业中不是由官方公开 的组织,所以不占主导地位,也不为人们轻易察觉。 在上述任务情境中的“友谊小群体”,就是典型的非 任务分析: 正式群体。组织管理者对非正式群体要善于抓住时机, 正确引导,就会成为组织上进的阶梯;反之,无视其存在,放 任自流,就会成为组织涣散的腐蚀剂。
1
2
任务一 认识群体
任务二 了解非正式群体
3
任务三 探听群体行为的规律
4
任务四 团队建设
5
任务五 团队管理
1.理解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充分认识非正式群体
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功能;
2.认识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从众行为的 内涵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3.理解团队与群体的区别,掌握团队建设的过程; 4.认识团队建设的危险信号和团队建设的误区; 5.掌握团队角色的构成。
任务分析:
一、群体规范
(一体为了达到共同目标所确 定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
标准。不同社会有不同的行为
标准。
一、群体规范
(二)群体规范的改革
3. 2. 1.
一是明确规 范内容
二是制定规 范剖面图 三是进行改 革
二、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内涵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龙舟队、 旅行团、足球队和候机旅客这四种类型的群
(二)
(三)
(四)
正视非正式群 体的存在,对 不同类别的非 正式群体采取 不同的策略
在组织管理 中,管理者 要树立人本 管理的理念, 注意加强自 身的组织建 设
管理者要用 一分为二的 观点认识非 正式群体的 存在和作用, 发挥非正式 群体的积极 作用,做到 为我所用
对非正式群 体的情况要 进行经常性 的了解和阶 段性的评估
任务情境:
组织、群体、个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组织是人体,群体就 是器官和系统,个体就是细胞。现代社会中,个体总是生活在某个群体中, 群体的规范、沟通和人际关系,群体的竞争与合作等,对每个成员及群体的 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在生产中要发挥群体和组织的作用,把许多人组合成 一个合力,使之产生一种新的力量。如果对一个群体组织管理不当, 就会涣散。对于群体的认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任务分析: (1)群体成员彼此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 (2)群体成员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群体成员有“我们同属于一群”的感受,也就是 成员彼此间有共同的目标或需求的联合体。 由此可见,群体不能太大,太大的群体其成员无法意识到对方的 存在,也不可能彼此都有交互作用。 在上述任务情境中,这些人虽然彼此感觉到对方的存在,却没有行为的
2008年6月28日下午,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 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 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少数不法分子” 趁机打砸烧,致使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被损坏。事件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在武警的协助下瓮安县城秩序恢复正常,瓮安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公安部门负 责人因此被查处。 贵州瓮安事件与2004年的重庆万州事件、2005年的安徽池州事件、2006 年的浙江瑞安事件、2007年的四川大竹事件,在起因、过程、后果等方面具有 高度 任务情境: 的相似性。这些事件统称为社会泄愤事件。
1.根据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分类
(3) (2) (1)
情感型, 以深厚的情感 为基础而形成
兴趣爱好 型,以兴趣爱 好相同作为基 础。
利益型, 以某种共同的 利害关系作为 基础。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2.根据非正式群体 的效应分类
1. 积极型
2.消极型 3.破坏型
四、正确对待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一)
问题: 就单只蚂蚁而言,它们个子小、力量单薄,简直到了 微不足道的地步,但这800多万只蚂蚁为什么能 穿越亚马逊河?
任务情境:
群体是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
而结合在一起,注重个体管理和绩效。人们常说的“部门”或“组”,就接近于群体, 但非真正的团队。很多群体负责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是一个团结、友爱、高 效的团队!其实不然,群体未必是团队。
(二)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 2. 合理的经济报酬 3. 对工作的满足感
1. 对群体目标的赞同
4. 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5. 优秀的管理者
6. 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从众行为
(一)从众行为的内 涵
从众行为是指群体成员使自己的行为跟 从群体的倾向,是群体压力的结果。群体压 力是指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对个体在 心理上产生的某种约束力,即个体在 群 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行为不相一 致时所感受到的一种心理负担。
四、从众行为
(二)从众行为的作 用
1. 积极作用
2. 消极作用
四、从众行为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 群体压力因素
2. 情景制约因素
3. 个体特征的制约因素
800多万只蚂蚁穿越亚马逊河,蚂蚁们用自己的前爪攀附着同伴的后爪,而自己的 后爪又被另一个同伴用前爪勾连在一起,大家你攀着我、我抓着你,组成一个巨大的 “漂流筏”,任水流拍打,始终以一个牢不可破的集体,相互偎依,紧紧攀附在一起, 随波逐流,它们借助“蚁群智慧”与协作的力量来战胜险境,„„最终顺利上岸,从而 完成了它们这次气势恢宏壮观而惊险的旅行。
交互作用,更没有“我们是同一群”的感受,因此不能算是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