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继续按照主题单元进行编排,共编排了八个单元,八个主题,分别是:“热爱花鸟”、“我爱阅读”、“民间故事”、“热爱祖国”、“学习说明文”、“父母之爱”、“四时景物的动静态美”、“书山有路勤为径”。

每个单元包括单元导读、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册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构思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

二、学情分析
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字词等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正确规范地进行书写,流利的朗读课文,能对分析理解一些浅显的文章,会运用通顺的语句进行语言表达。

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较弱,书写、阅读,表达等方面比较欠缺,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1、生字认识200个,会写220个,会使用字典等工具书,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字写楷书,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式。

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问斩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方法,会根据需要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8、养成阅读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会内容梗概。

12、在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

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会活动计划。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加强写字教学指导,指导学生练好钢笔字。

2、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读书能力。

3、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它方式,理解语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2、提高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依据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详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运用灵活地教学方法和多重形式进行教学,尽力做到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3、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各种学习习惯和语文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学用结合,提高语文素养。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表
1 白鹭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积累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准确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学习课文语言的优美性和作者对白鹭外貌描写的手法。

4.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主旨,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

3.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加强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能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

大家知道白鹭是什么样子吗?(点名学生回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

板书:白鹭
二、学习生字词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标出本课的生字和不熟悉的词语。

1.课件出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读完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书写规范。

让学生自行临写,教师检查书写情况。

三、学习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

让学生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内容,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提示: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2-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学习第1自然段。

师:刚才大家通读了全文,下面请同学回答一下,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提示:总起下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2——10自然段
1.学习第2-5自然段的内容。

师:2-5自然段描写是白鹭的外形之美。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白鹭的外形特点。

(点名学生回答)
师:请大家看第5段,这一段重点描绘了白鹭的外貌特征。

作者从颜色、外形两个方面对白鹭的进行了描述。

注意词语: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让学生注意特殊句式: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试着用这个句式造句。

师:这一部分讲述的是白鹭的外形特点,作者表现出对白鹭美丽外表的高度赞美。

2.学习第6-10自然段的内容。

师:请大家先齐读第6-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第6自然段描绘的是白鹭在清水田中钓鱼的情景-钓鱼图,展现了白鹭优雅,和谐之美,这种美是很容易被忽视的。

作者却敏锐的发现了;第7自然段描绘的是清晨白鹭在小树的绝顶瞭望的情景-瞭望图,这一段展现的白鹭的神态美;第8自然段描绘的是黄昏白鹭在天空中低飞的画面-飞行图,画面传递出一种动感美。

师:第9-10自然段表达了出作者对白鹭的赞美。

作者认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

白鹭是一种很美丽的动物,然而这种美常常被大家所忽视,所以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心去感受,发现蕴含在平常事物中的美。

二、学习第11自然段
师:请同学说一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

提示:照应开头,点明中心。


大家再次齐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所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内涵。

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结尾的好处。

三、拓展延伸
1.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这些段落好在哪里。

2.教师对作者的表现手法进行点拨。

美的事物还要作者采用高妙的艺术手法加以描绘展示。

想一想作者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些事物的形象和美的。

师:本文也是一篇优美的咏物散文,在状物抒情方面作者采用的是写意手法,即抓住事物的神韵作粗线条的勾勒。

【课文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白鹭寥寥数笔的描绘,展现了白鹭的外形美、和谐美、神态美和动感美。

揭示了白鹭平凡、朴素而高洁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热爱白鹭、赞美白鹭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外形美
白鹭诗和谐美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神态美(平凡的事物,不一样的感受)
动感美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中有些词语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句子进行讲解,通过梳理重点词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

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写意手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善于发现美,感受到平凡事物的美的能力。

2 落花生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理解课文主旨。

感悟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的道理,能根据课文主旨写一写身边的例子。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能正确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花生是我们常见的食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花生是怎样种出来的呢?它的果实是长在枝干上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这篇课文,看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下面请大家先大声朗读课文。

板书:落花生
教师介绍课文作者信息。

二、学习生字词
1.让学生朗读课文,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词。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准确。

4.教师范写生字,让学生注意笔顺,书写规范。

让学生自行临写,教师指导纠正。

三、整体感知,给课文划分层次
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这个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2.让学生标出自然段,给课文内容划分层次。

点名学生回答是如何划分的,以及这样划分的理由。

提示:这篇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尝花生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议花生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对于课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师:请大家先读第1、2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是本课的前两个部分。

请大家找出这两个段落中的生字,词语。

第1自然段讲述一家人种花生,本来以为花生不容易种植,但是“居然”收获了。

(引导学生注意“居然”这个词语,表明出乎意料。


师:第2自然段讲述的是尝花生,“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我们就在后院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这里结合前面母亲不肯荒废空地,显示出母亲的勤劳能干,还会享受生活。

3.学习课文第3-15自然段
师:这一部分是本课的第三部分,讲述的是“议花生”。

请大家分角色朗读一下这些段落,想一想议花生议论了哪些内容?
教师提问:①“我们”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花生味道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容易得到。

②父亲拿花生和苹果、石榴相比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花生虽然外表不那么吸引人,但是却默默奉献,大有用处。

③父亲拿花生和苹果、石榴相对比,这样的好处是什么?这样做对比是为了突出花生的特点。

④父亲借说花生,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做一个华而不实的人。

⑤作者借父亲评论花生,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是什么?借物喻理
师: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说一说怎样做才是有用的人呢?(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回答)
二、拓展延伸
1.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课文主旨。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现手法,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详写议花生。

3.小练笔。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

让学生用一段话写一写身边的这样的人。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巡视指导。

【课文小结】
本课围绕花生这一常见的事物,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这几件事。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详略得当,用借物喻理的手法,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发人深省。

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一个华而不实的人。

【板书设计】
种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
收花生果实长在地下,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落花生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尝花生好吃
议花生和苹果、石榴相比较,花生默默无闻,朴素无华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了一些词语的用法,比如“居然”,要让学生理解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本文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叙事技巧。

本文的主旨思想就在文中出现,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领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做一个华而不实的人”的道理。

3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积累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重点词语理解作者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每到金秋时节,桂花就开了。

今天,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琦君笔下的桂花,去感受一下她故乡那阵阵的桂花雨。

板书:桂花雨
二、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

2.让学生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和词语。

3.教师范读生字和词语,学生跟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临写。

教师进行指导,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提示: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
2.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句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句子: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作者借桂花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师: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请大家注意关键词,“中秋节”、“故乡”.第2自然段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关于桂花的事情。

师:为什么作者这么喜欢桂花呢?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桂花的香气很迷人。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师:第3自然段写母亲担心“可别来台风啊”,而且母亲说:“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这里体现出母亲勤劳善良,而且表现出故乡邻里之间温馨和谐的氛围。

2.提问:“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句话传递出什么感情?
师:第4自然段开头作者回忆了故乡桂花盛开时的景象,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

3.学习第5自然段。

师: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摇桂花”,这一自然段展现了作者童年时代摇桂花时欢快的场面。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句话:“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出欢快的语气。

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作者所呈现的画面,这是一幅充满欢乐,充满童真的画面。

4.学习第6-7自然段。

师:请大家注意第6段最后一句话,“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里写出了桂花对于故乡的意义,即便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作者回忆起故乡,仿佛还闻到了故乡桂花的香气。

师:第7自然段讲述的是作者回忆自家搬到杭州,再也不见家乡的桂花。

但是作者依旧会去小山上赏桂花。

请大家看这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和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结合之前所描写的在故乡摇桂花的情景,这句话显得有些伤感。

三、学习第8自然段
师:本段总结全文,深化主旨。

作者这里强调“摇花乐”,进一步传递出作者对故乡、对童年时代的无比怀念之情。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2.结合课后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课件展示阅读链接的内容。

3.让学生说说对自己故乡最怀念的事物。

【课文小结】
本文借回忆童年时代在故乡与母亲一起摇桂花这件事,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时代的怀念。

【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桂花雨桂花雨怀念家乡,怀念童年生活。

“摇花乐”
【教学反思】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梳理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从而能领会到作者所传递出来的深厚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朗读,本文的有些句子充满童真,让学生通过朗读能更好的体会到这一点。

4*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积累重点语句。

2.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领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

2.领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都养过小动物吗?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它们的习性?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和一种美丽的鸟有关。

有同学知道珍珠鸟这种鸟吗?
板书:珍珠鸟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通过默读,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句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教师范读生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词语:垂蔓文豪挨近享受陪伴眼睑眸子咂嘴
2.在文中找出描写珍珠鸟动作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后面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作者通过描绘珍珠鸟与自己一起生活、互动的一些细节,刻画出了珍珠鸟活泼可爱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温馨和谐的画面。

2.让学生找出关于珍珠鸟外表描写的句子。

3.在文中找出关于珍珠鸟动作描写的句子,注意特殊句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4.引导学生梳理珍珠鸟对“我”的态度的变化,在文中找出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5.结合课文,说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内涵。

【课文小结】
课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

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设计】
大鸟:害怕人,探脑袋
珍珠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小鸟:爱喝茶水,啄笔尖,肩头睡
【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结合情境来教学,珍珠鸟对“我”的态度是逐步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主旨:正是因为“我”为珍珠鸟营造了一个自由舒适的环境,不去伤害它,所以最后赢得了珍珠鸟的信任。

本课的一个要求是让学生默读,要向学生强调默读的速度和质量的要求。

口语交际一
【教学目标】
1.学会制定班级公约,了解制定班级公约的流程。

2.大胆进行讨论,并学会讨论总结。

【重点难点】
1.熟悉制定班级公约的流程,能流利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口语交际。

我们一起来学习制定班级公约的流程,请大家先看看课本,然后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做到有序发言,在讨论的时候注意控制发言时间。

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意见。

板书: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1.让学生根据课本上制定班级公约的流程进行自由讨论,讨论完后小组选出代表陈述小组意见。

2.全班同学根据小组意见,进行逐条表决,形成班级公约。

3.把班级公约写下来并贴在教室里,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要自觉遵守。

三、总结归纳
师:本节课我们学会了制定班级公约,锻炼了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公约制定出来就要遵守,希望大家能按照制定的公约行动!
5 搭石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积累“山洪”、“汛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课件展示课文相关配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请大家先看这幅图片,这就是作者美丽的家乡。

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这篇课文,有一个不一般的名字——搭石。

下面请大家先预习一下,看看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搭石
二、学习生字词
1.让学生默读课文,标出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词。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教师进行生字书写指导。

三、学习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

让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过程中标出自然段,并记录下自己读完课文的时长。

2.点名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什么叫搭石。

师:第1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搭石的由来。

人们在小溪里面铺上的这些平整方正的石头就是搭石。

请大家注意这一自然段中的两个多音字:“涨”和“间”。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2-4自然段
师:第2-4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这三个画面都围绕搭石展开,这些画面透露出故乡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情感。

1.让学生朗读这三个段落,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三个段落分别展示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第2自然段讲述了上了点年岁的人要是发现哪块石头不稳,就会找来合适的石头换上,体现了一心一意为他人服务的美好品质。

第3自然段描绘了人们上下工时走搭石的画面,作者强调是“协调有序”。

第4自然段讲述了走搭石的人们相互谦让,尊敬老人的美好品质。

2.注意重点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感觉。

让学生注意这个句子所描绘的画面,画面呈现了人们走搭石时候的动作美和
音乐美,画面中人们走搭石是协调有序的,人们之间的情感也是和谐的,这个场景也让人陶醉。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让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结合前文想一想这段话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

”这一句话作者赞美了什么?
提示:赞美了搭石的奉献精神。

师:请同学们联系之前的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借助搭石赞美了乡亲们哪些美好的情感?
提示: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尊敬、爱护老人。

三、拓展延伸
1.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记录自己默读课文所花的时间。

2.让学生说一说学完这一课,课文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找出能体现乡亲们美好情感的句子。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场景,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板书设计】
默默奉献
搭石互相礼让心灵美
尊老爱幼
【教学反思】
本课为我们展现了几个温馨和谐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画面所呈现出来的人性美。

与上一个单元不同,从本课开始,词语量增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做好词语梳理。

6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体现出的美好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