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人员创业事迹创业人物事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岗人员创业事迹创业人物事迹
创业对经济增长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创业活动的开展。

下面就为大家解开下岗人员创业事迹,希望能帮到你。

她80年代毕业于省粮校,一直在我市粮食部门工作;她曾在广州一家私营企业任财务经理,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她回乡历尽艰辛成功创办蛋鸡养殖场,去年又投资20万元将规模做成全市最大,并为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她就是粮食部门下岗职工**。

为了生活,不惑之年外出务工
20xx年,年近40、工龄快20年的**成了一名下岗职工。

虽突然间有点难以接受,但**只是淡然一笑:没什么,有一双手就能养活自己。

于是,她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无奈。

一个中年女人,想找份收入高点的工作难上加难。

经人介绍,**来到广州市,在一家私人营销企业当起了出纳,开始月薪不足1000元,还要自己掏钱住宿、吃饭。

为了立住脚,她起早摸黑,勤奋工作,总是提前上班,推迟下班。

她不但认真干好自己当天的工作,而且力所能及地多做份外事。

由于她工作认真肯干、责任心强,三个月后,老板就每月发给她1500元。

半年业务熟悉后,她一人干起了两人的活,而且当天的事即使加夜班(没有加班费)也一定完成。

**有十多年腰背痛的老毛病,工作时间长了,疼痛难忍,她就靠着门框或“按摩”。

寝室的女孩见她太劳累了,常常帮着按揉解除痛苦。

由于勤奋敬业,不到一年,她的工资增加到20xx元,并从出纳升任主办会计。

一年之后,月薪又涨至3000元,并升任财务经理。

为了创业,历尽艰辛回乡办鸡场
20xx年底,在广州有一份不错工作的**做出了一个令大家不可理解的决定——辞工回家办养鸡场。

此言一出,家人和亲友无一人赞成,打定主意的她谁劝也没用。

在亲友处筹措了几万元钱,一天鸡也未养过的她,靠啃书本、拜师学艺,在白杨镇檀山村办起了自己的企业——檀山蛋鸡养殖场。

一般人只知道养殖业脏、累、苦,苦到什么程度,只有业内人自己知道。

刚进鸡苗时,幼小的生命出壳当天就运到鸡场,开始要30多度的室温。

装空调是省事,但成本太高划不来,没钱就只有多吃苦了。

开始十几天,她吃住在鸡舍,日夜与小鸡相伴,因为烧柴火保温,时刻要添柴。

若想偷懒,一下子添多了,火太旺,温度太高不行,只得日夜守护,丝毫不敢怠慢。

这样她每天被热浪熏得口干舌燥,半个月下来,鸡是稍微长大了,可以适应自然环境了,但人却瘦了一
大圈。

为了节省开支,**一个人既要购料进料,又要喂水喂料,挑粪出粪,忙得不可开交。

丈夫要上班,所以她总是一个人默默辛劳硬撑着。

更令人担心的是进鸡场的路太陡了。

每逢下雨,拉料出粪的车都不敢来,所以饲料就卸在几百米之外,靠自己一包包地扛到鸡场。

饲料不能淋湿,否则发霉则不能用。

碰雨天她得抢着扛,有时累得直不起腰,却仍不敢多耽搁一分钟。

如果说苦和累还可以顶过去的话,那么意外风险就令人难以承受了。

20xx年,由于鸡苗紧张,原来一家种鸡场老板的鸡苗供不应求,他就从山东进了一批鸡苗给**。

谁知这批鸡苗品种不行,刚到产蛋高峰期,产量就急剧下降,越养越亏本。

无奈之下,她只好把鸡卖掉,一次足足亏了4万多元。

家人劝其就此打住,她却坚决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为了梦想,扩大规模发展事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的梦想就是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为家庭也为社会做点事情。

虽然养鸡场办起来了,并初尝成功,但她并不满足。

20xx年,**又努力扩大养殖量,继续她的“辛苦之旅”。

这既是因为她的事业梦想,也是形势所迫。

如今办养殖业,苦、脏、
累不说,由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唯有做大做强才能生存下去。

三年的摸索实践,她经历了风险,也积累了经验,在家人积极支持的同时,**为自己的养鸡场规划了一个万羽规模蓝图。

在市畜牧水产局和白杨镇的支持帮助下,她说干就干,一个月就东拉西借凑了20万元资金,并将原来的鸡舍全部推倒重建。

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操劳,一个万羽新型规模化养鸡场已经建好,并成为我市蛋鸡养殖业规模最大的养殖场。

目前,养殖场还安置了多名返乡残疾农民工就业。

回首过去,**十分感慨。

展望未来,她更加信心满怀。

下一步,她将用心把养殖场办好,为事业做大做强、为瑞昌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听说么学红的故事,缘于在太平区高德街道西城社区的一次采访,社区主任告诉记者,在西城社区有一位敢闯敢拼、执着顽强的奇女子,一个城里的下岗女工,到农村包地种树,如今她已成为那片“绿色银行”的女当家,她的创业故事足以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

4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么学红创业掘金的地方——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林地。

见到么学红,果然如社区主任所言,她快人快语,性格爽朗泼辣,浑身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当我们交谈的时候,她的脸上写满自信,还有成功的喜悦。

自强自立,做命运的主人
38岁的么学红说,10多年前自己下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当时的她,一毕业就到海州矿交换台工作。

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子刚毕业就捧上了“铁饭碗”,真是令人羡慕。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1995年,企业正式宣布破产,此时的么学红感到万般的失落与无奈,前方的路在哪里,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不服输的么学红,不甘心闲在家中无所事事,决心靠创业改变
命运。

她做过服装生意,还摆过摊卖过菜……但是几年闯下来,她始终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

么学红想,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没有自己的路!换一种思路,就是换一种活法。

城市无路可走,去
农村搞种养,也许是一种出路。

于是,xx年,她说服了亲友,大胆
承包了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200亩林地,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难忘最初的“帐篷岁月”
到农村创业,想法虽好,但谈何容易?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么学红,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

特别是提起那段“帐篷岁月”,么学红每次都是眼泪围着眼圈转。

xx年6月,么学红和丈夫带着帐篷,正式“驻扎”在林地。

当时,除了一大片树林和他们作伴,周
围十几里内一个人影都没有。

到了晚上,风穿过树林发出呜呜的响声,仿佛狼群的呼嚎,令人毛骨悚然。

荒郊野地,没有水电,么学红就买来汽灯照明,每天早晨起来,整个脸被熏的黑黑的。

最难熬的是下雨天,雨天对林地来说,是绝好的滋补品,但对住帐篷点汽灯的么学红,实在是种考验。

有时候累了一天刚刚入睡,睡梦中觉得浑身冰凉,醒来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被雨浸透了,地面上也流出一道道泥沟。

眼看着雨越来越大,么学红和丈夫把洗脸的盆、喝水的杯子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场,整整抗了一夜的“洪”。

快天亮时,雨稍小了些,可此时么学红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酸楚和委屈,她一下子坐在床上,创业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接着泪水伴着雨水和汗水滂沱而下。

哭归哭,但打退堂鼓可不是么学红的脾气。

第二天,么学红照样早起,和请来的技术人员们一起打井找水源,盖房子。

饿了,垒几块石头支一个锅,大家一起煮面条吃。

三个月下来,水井打出了水,林地边也盖起了一间不算大,却能遮风避雨的砖房。

么学红却累瘦了,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连亲朋好友都不敢认了。

勇闯难关,苦尽甘来
么学红的创业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xx年,秋天临近,这是树木最为繁茂的季节。

远远望去,近200亩的林地里一片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树挺拔茂盛。

么学红象往常一样在林子里巡查,这时,她竟意外地发现,在林地西南角几棵杨树的叶子已经泛黄,有的部分脱落。


学红意识到可能是遭遇了虫害,于是,她立即请来技术人员对树进行对症下药。

经过及时“诊治”,整片林子避免了一场虫害,么学红也松了一口气。

时光总是在人感觉最 __时候,走得最快。

多少个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么学红的近200亩林地里新栽的6600多棵速生杨,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长势喜人。

“我的林地还是阜蒙县林业局的样板林呢。

么学红自豪地说道。

饮水思源,不忘众乡亲
初尝成功甜头的么学红,并没有忘记在创业之初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们。

么学红说:“乡亲们曾经帮助过我,我也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出来打工赚钱不容易,在我这干活的人,我都希望大家相处愉快。

”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么学红林地打工的村民都能及时拿到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

几年来,林地先后安置就业500余人次,只要是么学红的林地招人,八里卜的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报名。

村里人都说,么学红不仅在事业上精明能干,是个好当家人,还生就一副菩萨心肠。

村里一个姓陈的村民,以前在么学红的林地里打过工,前些天,他的妻子患上了类风湿,他不得不辞工回家照看妻
子。

因为生活困难,无钱看病,陈某十分着急,万般无奈之下,他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么学红借1000元钱。

么学红得知情况,二话没说,将1000元现金交给了他。

陈某感激得泣不成声。

管护林子的老姜头,每次看到么学红都叫她“救命的恩人”。

一个夏日的晚上,么学红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村民老姜头打来的。

电话里得知,老姜头的二儿子与人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要自杀。

么学红挂断电话,立即开车赶往老姜头家中,将他的二儿子送往医院,并垫付了500元的住院费。

经及时救治,他的儿子转危为安。

面对如今的成就,么学红说,创业苦,也有甜,一个人只有亲自经历了才会真正体会到苦在哪里,甜在何方。

我喜欢现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管多艰难也要一直做下去。

希望下岗的姐妹们挺起腰杆,自主创业,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
她叫杨文艳,xx年因为国有企业改制而面临下岗考验的她不甘命运的摆布,从下岗的苦闷中挑战自我,勇闯出路,并重新找回了自己人生坐标。

一起来看看这位女性创业者的创业故事。

杨文艳原来的工作单位是盘锦市九化公司招待所。

从得知企业要改制,招待所要买断那天起,姐妹们像断了线的风筝,六神无主,四处寻求出路。

38岁的杨文艳下决心要做事情,要把招待所租下来,带着大家一起干。

接下来创业的艰辛是杨文艳始料不及的,年久失修的室内设施、管线老化、灯线短路、石棉瓦房盖的餐厅、腐烂的木质窗棱、地面不时往外返水,常常看不到干爽的地方等等。

经过深思熟虑后,杨文艳决定重新装修,要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顾客的面前。

她拿出了买断工龄的钱和家里所有的积蓄,连儿子积攒的过年压岁钱都抠了出来。

但钱还是不够。

只好把父母存的养老钱也拿来。

得知杨文艳的行动后,姐妹们很受感动,也纷纷提出集资,共度难关。

大家自愿拿出自己下岗买断工龄的钱,虽然钱不多,但此时这些有数的资金,对于挽救这个濒临瘫痪的招待所无疑是“及时雨”。

为了节省资金,许多活都是大家自己干:粉刷墙壁、刮大白、贴木纹纸……实在忙不过来,姐妹们就把自己的爱人和朋友带来一起干,改暖气管线、改线路等等,两个多月的时间,几乎没有人休息过,大家还商量给企业起了一个和谐的名字叫“祥和”,每天带着灰尘下班的姐妹们,还都乐乐呵呵的,那些感人的场面深深地感动了杨文艳。

有这么多好的姐妹支持,不把企业搞起来,能对得起大家吗?于是。

杨文艳和大家同甘共苦、集思广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祥和”招待所重新开业后,一时间生意不好。

连续两个月亏损,快要到月底了,不仅工资没有着落,流动资金又短缺。

杨文艳着急了,上火了,牙龈肿了,嗓子也说不出话了。

丈夫看见她这个样子说:爸临终时还交给我一万元买墓地的钱,你先拿去用吧!她含着眼泪接过钱。

后来,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街道来
到招待所调研,让她们享受到了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有了政府的扶持,大大鼓舞了她和姐妹们,让她们看到了希望。

大家一门心思办好这个刚刚创立的招待所。

这些心中充满爱的
姐妹,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那些素不相识的客人,有一次,一位客人突然在大厅晕倒,大家在第一时间把他送到了医院。

并为他交纳了住院费,又轮流护理到他的家人从外地赶来。

拾金不妹的精神,在招待所也时有体现。

一次,服务员在打扫房间时,发现枕头底下有一个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千元钱,服务员迅速跑到楼下去追,而此时,却已不见客人踪影,后来根据客人住宿登记情况,联系到失主,把钱及时交到客人的手上。

有时也会遇到个别酒后闹事的人,她们都好言相劝,以礼相待。

在其他酒店宾馆,一般服务人员都是年轻人,而在她们这儿,看到的是一帮老大姐,平均年龄40多岁,但宾
馆靠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诚实的服务热情开始有了生机。

姐妹们都自豪的说;我们有了创业的领路人,不仅重新上了岗,而且还实现了我们
人生的价值。

九化祥和招待所站住了脚,杨文艳并没有止步。

xx年4月,又成立了"祥和餐饮技能培训学校"。

开设了"厨师、面点师、服务人员
等专业培训,迄今为止,为社会培训了下岗失业人员2000余人,让
他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并为部分 __了就业岗位,在社会上得到了一致好评。

xx年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又购置了一座面积为1700平米的楼房,成立了祥和服务中心,和社区一起为社区居民服务。

xx年6月又成立了有40多个房间的"嘉和商务宾馆",开业以来经营良好。

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滚动发展,目前企业已初具规模。

从最初的亏损发不出工资,到现在年营业额近200万元,实现了盈利,从最初的政府免税到现在年缴税10万余元。

企业员工从最初的26人发展到60多人,而且绝大部分是40多岁的下岗女工。

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滚动发展,杨文艳和她的企业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企业被评为“省下岗人员创业事迹级信用单位”、“辽宁省最佳诚信企业”、“省政协经委重点扶持单位”、“盘锦市最佳示范户”、“盘锦市就业再就业安置基地”、“区三八红旗集体”、“区文明诚信企业”等称号,杨文艳也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工会促进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辽宁省五一巾帼先进个人”、“盘锦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盘锦市青年创业导师”、“区优秀青年创业之星”、“区十大女杰”、“区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并被选为区人大代表。

杨文艳告诉记者,没有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扶持,她一事无成。

几年来,她先后为汶川灾区,为妇联、工商联、民革组织捐款捐物6万余元。

杨文艳创业始终保持有激情,碰到挫折不气馁。

创办企业之初,亏损开不出工资,频临绝境也没打退堂鼓。

在招待所有了起色后,又不失时机创办餐饮培训学校,祥和服务中心,嘉和商务宾馆,两三年一大步,始终保持有不断创业,扩大规模的激情。

创业需要梦想更需要实干,她创办的企业能一个个取得成功,都是一步步打拼出来,为节省资金,她常常早三点就去市场批发蔬菜。

杨文艳曾两次动大手术,但她出院还未康复,就到单位了解情况,处理问题。

她的企业能有今天,得益于有一群与她一起打拼的下岗姐妹。

她们与杨文艳同呼吸共命运,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杨文艳爱护她的姐妹们,姐妹们也诚心诚意待她。

企业难时,她们把亲人动员来帮企业,把自家钱借给企业。

在企业经营中,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兢兢业业,打造了一个凝聚力强的团队。

杨文艳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

她说,学习才能开阔视野,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

她利用各种机会向他人学习,也向书本学习,还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

现在她又有了新的设想--- 创办敬老院,多为社会做好事。

看了“下岗人员创业事迹”的人还看了:
1.下岗职工创业故事
2.下岗创业的故事
3.下岗工人创业故事
4.50岁下岗创业故事
5.下岗创业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