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新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2012年第33期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0引言
“城市综合症”包括: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建筑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薄弱等,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解决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1,2]。
目前,我国正迎来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代表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高峰。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正是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建设的新特点而诞生的新兴专业,在充分利用资源与能源、提升国家社会发展水平、改善城市综合条件和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办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可以为我国大规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对提高我国城市建设水平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3]。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对于诞生只有10年的新专业来说,这个专业也将遇到很多挑战。
本文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以期引起重视,为彰显专业特色和培养出合格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人才服务。
1专业发展机遇
中国伴随轨道交通与城市核心区大型地下综合体的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必将迎来新的高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也必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机遇。
1.1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得到普遍重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数量快速增长,体系不断完善,特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同类城市的先进行列。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大国,正在得到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普遍重视。
1997年10月27日颁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使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得到普遍重视。
到目前为止,已有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杭州、青岛等20多个城市编制了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有效地规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许多城市结合城市中心区改造和新区建设编制了地下空间详细规划,如北京的中央商务区、中关村西区、奥运中心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区等,对这些地区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起到了有效控制和科学引导的作用。
大型城市地下综合体建设项目多、规模大、水平高。
许多城市结合地铁建设、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建设了规模巨大、功能综合、体系完整的地下综合体,如:北京中关村、奥运中心区,上海世博园区、火车南站、五角场、虹桥火车站,广州珠江新城,杭州钱江新城波浪文化城等,这些项目规模都在10万m 2以上,开发层数3-4层,集交通、市政、商业于一体,内部环境优越,地上地下协调一致。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建设人才需求为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正是这种需求,推动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新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2003年只有中南大学1所高校开设这个专业,到2012年已经有23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如图1所示,呈指数增长。
图1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高校数量激增
1.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
2012年9月,国家新批准了25个轨道交通项目,投资金额超过8000亿元。
目前我国有33个城市开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5年,全国地铁运营里程将达3000公里。
2020年,将有40个城市建设地铁,总规划里程达7000公里,是目前总里程的4.3倍。
北京市:全市13条地铁线路,共336km ,2015年总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
上海:至2012年,地铁网规模约567km ,世界第一,单日客流今年5次超过700万人次。
广州:已开通8条线路,共236km ,2020年线网总里程677公里。
南京:2030年南京市17条轨道交通线构成共计617公里。
可见,我国正迎来轨道交通建设的高峰,人才需求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面的工作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之一,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2013年6月份将有38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到2012年10月底为止,已经有10人签约了地铁公司以及相关地铁建设和施工单位。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被称为“物以稀为贵”的10个专业之一,就业前景广阔。
2
面临的挑战
2.1
专业特色
国内外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相近的专业及专业方向有隧道工程、矿山工程、地下工程及岩土工程等[4]。
隧道工程重点面向公路与铁路交通、水利水电,矿山工程主要是面向矿山,范围都较窄,而地下工程的范围较大,岩土工程的范围则更大,既可包含地下工程,也包括有地基、边坡、基坑等地表工程。
这些专业或专业方向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均有所涉及,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存在较大的交叉,尽管对其研究得都不是十分专向。
所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特色问题是目前专业发展遇到一个重要问题,从范围来说,地下工程和岩土工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新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陈海明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摘要】我国正迎来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代表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高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因此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个新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发展同样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就目前我国目前的形势下,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新专业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可供开设和准备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借鉴。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机遇;挑战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CHEN Hai -m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Anhui,232001)
【Abstract 】China is in the climax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So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has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As a new undergraduate specialty,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also faces some challenges during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fac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which can be referenced by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ve had the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or will set up it.
【Key words 】U 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O pportunity;C
hallenge
○本刊重稿○483
科技信息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2年第33期●
程已经包括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所有内容,有人甚至认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因此,如何体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特色,以区别于传统学科,如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是目前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2专业的行业归属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诞生之初为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80706W ,专业类别属土建类;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为特设专业,专业代码变为081005T ,专业类别属土木类。
但是,该专业行业归属不明,没有官方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控制。
目前,设置该专业的高校背景不一,涉及矿业、核能、交通、建筑、水利、铁道等不同行业,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色来开办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这样就造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严重影响了该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统一性。
在中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发起下,每年举办一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第一届2010年在中南大学举行,第二届2011年在山东大学举行,2012年11月23日在南京工业大学召开了第三届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这次会议认为,为了进一步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目前该专业的行业归属不明的情况下,有必要组建民间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会代表建议由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李夕兵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李术才教授和南京工业大学陈国兴教授、安徽理工大学徐颖教授等担任副主任委员,领衔各校同仁们开展专业内涵建设、规范化建设与专业特色建设的相关工作。
2.3专业社会认同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诞生只有10年,相对传统土木类学科,如岩土工程、隧道工程等,社会知名度相对差很多。
很多人不清楚该专业是干什么的,甚至一些土木工程领域的人员也不了解该专业的具体情况,这样就造成了该专业在早些年存在很大的招生和就业问题。
作为新兴专业,一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科学的发展,二还需要大力宣传,增加专业社会认同感,使社会和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的内容和优势,同时还必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充足的生源、良性的发展和持续的发展壮大[3]。
2.4培养方案和专业教材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具有其独特的学科体系,其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和专业教材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彰显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且由于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背景不同,学科特色就会不同,所以造成了不同学校该专业培养方案不同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该专业学
生培养质量。
同时,作为一个新专业,适合该专业的系列专业课程教材缺乏,严重影响了该专业培养质量的保证。
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与前景相适应的,迫切需要加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
在2010年中南大学主办的第一届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上,与会高校代表就达成共识,决定共同编写一套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核心教材系列[5]。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南大学出版社搁浅出版计划。
2012年第三届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决定,鉴于城市地下空间专业尚缺乏针对该专业出版的合适教材,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合作,针对该专业的特点,编写特色明显的普通高等学校城市地下空间专业“十二五”规划系列核心课程教材,与会代表建议由李夕兵教授、李术才教授担任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由陈国兴教授等5人担任副主任委员,协调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就系列教材的编写进行了初步分工。
3结论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新专业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3.1随着我国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2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发展遇到以下挑战:
1)专业特色问题如何体现的问题;2)专业的行业归属问题;3)专业社会认同问题;
4)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材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
[1]钱七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1998,18(2):69-74.[2]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一[J].地下空间,2004,24(1):133-136.
[3]唐礼忠.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新专业的设置于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5):
88-90.
[4]宋帅奇,潘巧红,郭金敏.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J].山西建筑,2011,37(5):244-245.
[5]江学良,杨慧.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4):47-50.
作者简介:陈海明(1981—),男,安徽怀远人,讲师,工作于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研究方向为城市学空间工程和岩土与地下工程。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度教研课题(课题编号2010jyxm084)。
[责任编辑:王迎迎]
(上接第478页)对学过的英美文学作品比较了解(前测23.7%,后测90.3%),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自己学过的作品(前测18.5%,后测65.9%)。
这表明自主学习模式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对自己学习过的作品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3.2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对比模式构建前后,了解自主学习概念的学生(前测16.9%,后测100%),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学生(前测15%,后测80.6%),这表明通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学生们提高了自主学习意识,并能运用自主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英美文学的学习。
3.3提高了教师指导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过程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学习教育意识的形成和自主学习指导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营造宽松自由的课题氛围(前测33.5%,后测95.1%),满堂灌教学方式(前测60%,后测10%),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前测5%,后测100%),传授自主学习方法(前测31.5%,后测100%).这表明老师指导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课堂教学方法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学生能够学得好,老师又不用辛苦地满堂讲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加强了交流,共享资料,分享观点,陶冶性情;自主学习模式加强了老师的指导和监督责任,任课老师向学生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自主学习策略,所有任课老师都参与到指导学生制定和实施英美文学阅读计划的过程中,使得师生之间交流和切磋的空间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
4小结
英美文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尝试提高了我院外语系的本科生的英美文学学习效果,也促进了老师们的教学能力的提升,这一自主学习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当然,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如只探讨了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进行英美文学自主学习的模式,未能涉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美文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另外,没有舒适、固定的自主学习场所,需要加强自主学习中心的构建;提供的文学著作、鉴赏评论作品和相关研究资料比较有限,这些不足都有待日后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Little,D.L 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
[M].Dublin:
Authentik.1991.
[2]邓鹂鸣.发展外语习得者的自主学习意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156-159.
[3]谭红.浅谈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104-105.
[4]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17-23.
作者简介:马燕(1977—),女,四川南溪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贺州学院教改工程项目(hzxyjg2010020)。
[责任编辑:王静]
●
●
○本刊重稿○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