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散效应: 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 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产生极化效应的原因: 1、规模经济效应 2、聚集经济效应 产生扩散效应的原因: 1、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2、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 3、政府的调节
• 最简单的扩散,指从中心向周边作墨渍式的扩散。
②等级式的扩散
• 反映同级城市由于属性相近而更容易扩散的特征。 ③波状扩散 ④跳跃式的扩散 • 由中心点向指定地点的非常规的跳跃式的扩散。
四、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
个典型,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 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 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点—轴开发理论模式
一、点—轴开发理论核心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
利士提出。点即增长极,轴线即交通干线。点轴理论
五、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核心-边缘理论阐明了核心与边缘的联系,发展核 心,带动边缘,发展城镇,带动周围乡村。 ① 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乡村是城镇赖以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 ② 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③ 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 ④ 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地主动向 外围扩散。
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提出: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1966年
内涵: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
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
展。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
①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②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作用机制:
推动型产业可以增加生产的总产出直接贡献区 域经济,也可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间接带动区 域经济。 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就是增长极的作用机制。
三、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一)极化与扩散效应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
是指增长极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 极化效应: 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回流效应)
二、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 • • • 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初期阶段 工业化成熟阶段 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三、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离散形 聚集形 扩散形 均衡性
四、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它包括:国内都会区、区域的中心城市、亚区 的中心、地方服务中心四大类。
2、边缘区域 ①向上过渡区 ②向下过渡区 ③资源边疆区
理论优点 :
• 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 佩鲁认为经济一旦偏离初始均衡,就会继续沿着这 个方向运动,除非有外在的反方向力量推动才会回 到均衡位置。这一点非常符合地区差异存在的现实。 • 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 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 • 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 制定者很有吸引力。例如,佩鲁认为现代市场充满 垄断和不完善,无法自行实现对推进型企业的理性 选择和环境管理问题,因此,提出政府应对某些推 进型企业进行补贴和规划。
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①核心区域 ②向上过渡区
③向下过渡区
④资源边疆区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有三种形式: 一是殖民依附;二是金融依附;三是技术依附。
① 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内部合作,走向集体自力更生道路。 ② 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以本国资源为基础的产业,且优先 考虑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实行经济一体化。 ③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通过提高原料价格、控制自然 资源、保证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产品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 途径,实现国家之间的平等竞争。
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 ,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
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内涵:
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集聚必然在区域中形成一
定的核心区,而每一核心区均有其影响区(zone of
influence),称边缘区(peripheral region),核心与边
缘之间存在着扩散与交流的基本关系和控制与依赖
Baidu Nhomakorabea
的关系,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环京津贫困带
(二)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
1.极化方式
从增长极的数量和分布来看,一个区域可
能只有一个极化中心,为单极吸引方式;也可
以出现多个极化中心,形成多极吸引方式。
从极化现象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有向心式 极化、等级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
2.扩散方式
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
①核心式的扩散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 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 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经济空间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的概念
(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
提出: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佩鲁 内涵: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世 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是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认为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 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
增长极便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增长的
意思。
二、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特征: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 速度快。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技术进步率。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 宽广,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销售市场。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理论反思:
一是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 二是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时间过于漫长。 三是推动性产业的性质决定增长极不能带来很多的 就业机会。 四是新区开发给投资带来一定难度。
第二节 核心—边缘理论
一、核心-边缘理论内涵
提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
1966年在研究委内瑞拉时,出版了《区域发展政策》 一书中提出,也称中心-外围理论。 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