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民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敖包
• 祭祀敖包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 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 祭敖包的规模、形式多种多样。旗有旗敖 包,村有村敖包。祭祀时,不论官吏还是 平民一同进行礼仪活动。先请喇嘛烧香点 火、诵经说文,大家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走 三圈并叩拜。
• 祭祀活动之后,还要举行传统的赛马、射 箭、摔跤、唱歌跳舞、开怀畅饮,尽兴狂 欢。期间老人们给畜群洒注。青年男女往 往借此溜出,登山游玩,谈情说爱,约定 终身。这就是所说的“敖包相会”。
八人秋千
• 在赶秋这天,少女们盛装打扮坐在秋千上, 一边荡一边唱歌,悠扬婉转的歌声吸引了 苗族小伙子们心,纷纷来对歌;小伙子和 姑娘们眉来眼去,歌声传情,看对眼了就 牵手一起走。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 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l一 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 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现在八 人秋千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活动,男女老少 都可以坐,不过每年还是有不少爱情故事 发生在秋千这里。
• 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 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 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 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 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 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 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 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传承
• 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苗族“赶秋节” 同样濒临传承危机。 •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和文化的 趋同是“赶秋节”活动濒临失传的重要原因。部 分青年热衷于现代文化的享受,再者青壮年多外 出打工,无暇顾及每年一届的传统节日的乐趣, 以至民族文化在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中不断受到 冷落而逐渐消失。 • 赶秋节承载了上刀梯,打苗鼓等多项苗族非物质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吉首市为了保护这一传统的 节会活动,成立了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导 小组,出台了保护方案、制定了保护措施、完善 了保护机制,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节日活动要一 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蒙古族
• 那达慕大会 • 祭敖包 • 白节
“那达慕”大会
• 那达慕大会是我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 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 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 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 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 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 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 一度的传统盛会。
•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早在公元1206年, 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 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 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 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 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 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 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苗族独
历史渊源 苗族赶秋节起源的何时,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是这样描述 的:歌舞秋千,为苗人运动娱乐之一种。昔年永绥、 保靖、古丈等县辖苗寨皆有之。每届举行时,为首 之人,事先贴告白示众。邻乡邻寨闻信后,届时演 秋。父率其子,兄引其弟,男女成群,聚集如云, 欣然前往,络绎于途。 1940年民国保国科学院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 族调查报告》载:“苗中有一种打秋的游戏,颇有 可观。他们每于节假有集会或过新年时节时,在一 广场中搭起秋架,上扎有二秋轮,每轮四叶,每叶 系绳及板,即成一秋架。每轮之上坐男或女四人, 随轮转动,随转随唱,男女对唱。
芦笙节
•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芦 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 古龙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 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 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一般在节日之前 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 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 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 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 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 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 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 艺活动。
• 姑娘们唱道: • 季节来到了,春光无限好。 • 映山笑红脸,攀花趁清早。 • 客寨的阿哥,快把心肝掏。 • 你是来种地,还是摘棉桃? • 这显然是姑娘们唱的挑逗歌。小伙子们也不示 弱,随声答道: • 季节来到了,溪水哈哈。 • 多谢主人请,来到客山幼。 • 遇到客妹你,心里怦怦跳。 • 我是来种地,也想摘棉桃。 • 只怕棉杆高,手短攀不到。
• 赶秋日,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 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多达 万人以上,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 方涌向秋场;各个寨子都组织起 一个“赶场队”,选的都是寨子 里的的能入高手,有玩狮子、龙 灯的,有歌师,有花鼓手,有唢 呐手,有舞棍耍叉的后生,有咬 红铧口、捞油锅、上刀梯的绝技 艺人。
• 当“赶场队”把坪场挤满的时候,苗家的“三连 铳”礼炮就嘭嘭地冲向天空,表示欢庆的活动开 始了。 • 耍狮子的就去登那五张重叠起来的八仙桌; • 玩龙的去显什么“滚地龙”、“飞天龙”、的本 事; • 吹唢呐、吹木叶的、打花鼓的、舞叉弄棍的,各 有一个场所比试。
赶秋节简介
• 赶秋节,又称调秋节、交秋节,每年立秋之际, 当地苗族同胞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 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各种传统 民俗活动,祈求和预祝今年的丰收和未来幸福美 好的生活,青年男女在活动期间以歌传情,萌情 生爱。 • 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 县、凤凰县、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 以及贵州省松桃县、重庆市秀山县、湖北省来凤 县等苗族地区,已形成约200万人的苗族赶秋节 文化圈。
• 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 “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 • 1、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 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 目。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 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蒙古族的 摔跤有其特点: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 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 制,一跤定胜负。
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
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 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 友、家长拜年。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 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 。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 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 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 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 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 敬酒、礼拜。初一凌晨,全家老 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 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 式。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 留下来的传统。然后家族亲友开 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 底才结束。 嬉戏的绝好机会。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 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
敖包
敖包群
• 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 血祭是把宰杀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 以为牛、羊是天地所赐,只有用牛、羊祭祀 才能报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鲜奶、奶油、 奶酒洒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笼一 堆火,将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块投入其 中,人们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们以最心 爱的玉器当供品祭祀。这些祭祀方式,都是 表示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给人们以平安 和幸福。
• 东道主的艺人揭去刀口上的封条,赤脚光手,脚踩、 手攀锋利的刀刃,一级一级地登上去,上到顶尖, 掏出一只水牛角,仰天吹响,浑厚的牛角号在山谷 振荡,山响岭应,梯下成千上万的人目蹬口呆,随 之“三连铳”、爆竹,唢呐、锣鼓震天动地响起来, 这热烈壮观的场面,不亚于欧洲的狂欢节。东道主 的登梯表演完毕之后,各寨子“赶场队”中大胆的 角色,也就会一个一个接连去攀那刀梯,攀者不甘 示弱,观者人声鼎沸。
• 最后表演的便是上刀梯。有苗歌唱道: • “正月来,牛角响,级级刀梯亮晃晃,花鼓冬冬木 叶脆,后生上梯妹心慌。” • 上刀梯的场所选择在一块开阔的平地上,平地中间 一根高十二米的木杆,杆上凿开三十六节孔眼,安 插上三十六把钢刀,钢刀长一尺五寸,刀背厚零点 五到一厘米,刀刃锋利,刀刃向上,寒光闪闪,装成 刀梯,安装时加闩固紧,以防摇动,一尺一梯,共 三十六梯。木杆顶上竖一面深黄色的旗。未正式上 刀梯之前,刀口均用纸条紧封,以表示神秘和庄严。 木杆用3根铁丝拉紧,刀梯上端缠系多种颜色的彩 布小旗,象征着希望和胜利。
刀山火海
• 东道主寨子的特技表演 • 先是捞油锅,将一锅油烧开,舀几团生米浆 放入油锅内,特米浆炸熟成油粑粑时,表演 者把手伸进油锅,用手把油粑粑捞起,送给 周围的人分享。 • 接下就是口咬烧红的犁铧。表演者让人从火 堆里钳出一张烧得通红的犁铧,表演者用口 将通红的犁铧尖咬住,向四周环烧,让四周 人都看清楚后,便放开。有的表演者还用手 将烧红的犁铧端起或裸脚踩在通红的犁铧上。
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
• 2、赛马 蒙古高原盛产著名的蒙古马,能跑善战, 耐力极强。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 殊的感情,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 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驯练 烈马,精骑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绝技,通 常把是否善于驯马、赛马、射箭、摔跤作 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赛马
• 3、射箭 射箭是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的又一项 目,也是那达慕大会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 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 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 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 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 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 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 和野兽袭击畜群。没有牲畜的贫苦牧民则 仍依赖弓箭捕杀动物维持生活。
那达慕大会的歌舞表演
蒙古族敖包文化
• 敖包在汉语中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 堆积起来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为 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 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 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 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 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另外一种说 法是:古代蒙古人为了辨别方位,常在自 己夏营地和冬营地的高处垒起石头堆作为 标志。
起源传说
• 传说一:在远古时代,苗族先祖神农,派一男一 女去东方取谷种,教苗民种植,使人们有五谷食 用。所以苗民每年立秋日到来前,要过赶秋节。 把神农派去取谷种的一男一女称为秋公秋婆,以 此纪念神农的恩德。
• 传说二: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 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 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 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 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 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 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 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
敖包相会的地方
• 祭敖包时有许多禁忌,如女性不能接近敖 包或者不能攀登立有敖包的山岩,特别忌 讳平时接近敖包,擅自动用敖包的石头及 爬上敖包顶端,忌讳在敖包旁边便溺或朝 着敖包的方向小便,不能杀害敖包附近的 动物(尤其是蛇)等等。需要遵循的规定 有:路过敖包时必须下车下马添置石块于 其上,每日早晨向敖包方向敬献奶茶,凡 成年人都有祭祀、保护敖包的职责等等。
那达慕射箭比赛
• 今天,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 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 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 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 • 举行那达慕时,牧区方圆数百里的牧民穿 起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或乘坐汽车、勒 勒车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那达慕大会期 间帐篷林立,组织广泛的物资交流会,以 促进生产。晚上还举行各种形式的文艺活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