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园林空间的处理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园林空间的处理手法
摘要:园林空间是人们外部休闲憩息的场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典型案例,总结出几种不同的处理手法。
创造空间是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设计需要通过空间对比、渗透、引导,才能创造出富有性格的园林空间。
关键词:园林空间对比结合平衡隔离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优美的环境是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的目标。
中国最早的造园造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祀神灵的场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场地和居民为改善环境而进行的绿化栽植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跟随着历史的脚步也在不断前进,创造出了闻名世界的中国四大园林。
创造空间是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丰富的园林空间就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
空间的本质在于其可用性,即空间的功能作用。
一片空地,无参照尺度,就不成为空间,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间实物进行结合便形成了空间,容纳是空间的基本属性。
“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间的起点、基础;墙因地而立,或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而顶则是为了遮挡而设。
1 空间的分类
中国园林的美,是在自然空间形态基础上加以抽象化的产物。
空
间可分为旷与奥两大类,再根据各功能不同、具体环境不同和景观美特征不同,演变出三种形态。
内向空间,这种空间形态最典型的表现方式是四合院。
它以建筑、走廊、围墙面环绕,中肩,以山水、小品、植物等素材加以点缀,形成一种内向、静雅的空间形态。
外向空间,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居高点而收揽周围景观,常用的建筑形式有亭、楼、阁、塔等。
其表现方式的典型是由建于山顶、岛屿、堤桥等地的园林建筑所形成的开敞性空间。
向外空间,中国园林建筑运用得最多的是内外空间。
它或漏、或透,内外相宜,既利于静赏庭院美景,又能对外观赏周围四时之景。
2 空间的关系
大尺度的空间气势壮观,感染力强,常使人肃然起敬,多见于宏伟的自然景观和纪念性空间。
小尺度的空间较亲切宜人,适合于大多数活动的开展。
为了获得丰富的园林空间,应注重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变化。
中国园林在内外空间的延续上,常用“虚隔”来区分和联系内外空间,如只有柱,没有墙,或开落地窗等,形成了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过渡空间。
这样的“虚”处理,使内外空间视觉通透,通过过渡空间的渐变把室内外原本相互独立的空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
室外空间处理一般从独立的空间和周边的空间体系之间的关系
两方面去考虑。
独立空间的处理应注意空间的大小和尺度、封闭性、构成方式、构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质感等)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内容。
在空间体系的处理上则应以空间的对比、渗透、层次、序列等关系为主。
空间的大小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
主要可通过对空间分隔与联系关系的处理来达到目的。
被分隔的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但一经连通之后,随着相互间的渗透,好像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所以便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呈现出了空间的层次变化。
空间的对比是丰富空间之间的关系,形成空间变化的重要手段。
当将两个存在着显著差异的空间布置在一起时,在强烈的对比下,更加能够突出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动静、虚实等特征。
3 空间处理手法
3.1 空间对比,以小见大
对比法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不同空间,放在相互比邻的位置上,所构成的相互关系称为空间对比。
从总体布局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不同景区之间的空间对比,景区内不同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对比,建筑群内单体建筑之间的空间对比,庭院之间的空间对比,及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之间的对比等形式。
从空间形式角度来看,则可分为空间大小的对比,空间虛实的对比,空间形体不同的对比,闭合与开敞空间的对比,内聚于
外向空间对比等形式。
就如大观园中,因占地面积有限,除用微缩造景手法创造出“小中见大”的景观之外,空间的巧妙组合是成功的关键。
在这一方面,其常用的手法,是在主入口部分以围合、曲折、或遮障来形成若干小空间,而把较大的中部景区空间放在后面的欲扬先抑法。
像大观园的入口处的曲径通幽处,再如濠濮涧入口的曲折到后面水面的放大。
相比之下,皇家园林占地较广,且多与宮殿相连,位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段。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一样,一般不单设入口,而是由宮殿部分(私家园林则是由住宅部分)进入。
宮殿区的建筑严整有序,空间封闭,进入空间开朗的自然风景后,顿觉开阔。
就如,北海中看过濠濮涧再看白塔,颐和园中自东宫门进入转过仁寿殿看见昆明湖。
有限的建筑庭院空间与无限的自然山水空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3.2 空间平衡,视觉中心
所谓平衡,不是指两边十分规则的对称,而是指一种视觉上的平衡。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为服从园林总体布局的需要,常用不对称均衡的手法来取得平衡。
就如同在植物造景里面,一边是一棵孤植树,另一边便为体量小的灌木与之相呼应。
拿大观园中的怡红院后院作例子,因其面积不大,所以水体采用的是“V”字型,两边又富于变化,以右上角景深最远,显得水
体幽深。
于中央看,水面大小的不平衡,所以在植物配置上加以平衡,左边采用的植物较为高大,且较为密集,右边的则相对稀松。
又比如,其假山脊上的爬山廊,对于对景有十分的要求,俯瞰水体,中间的半岛以及岛上的银杏便成了不可缺少的对景。
又因为水体的本身不均衡,所以半岛有些偏左,便形成了视觉中心,而水体也随之有了均衡感。
在颐和园的谐趣园中植物对于空间的平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图所示主要建筑墨爽斋与右边二层建筑瞩新楼之间的两棵海棠便起到了视觉平衡的作用,弱化了高度上的差别。
3.3 时空结合,形成序列
空间序列的组织,也是游览路线的组织。
根据游览路线组织形成的不同,可将空间序列的组织分成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串联的规整式,但必须在规整中求得变化,才能富有自然趣味。
如在大观园中的怡红院,因为要显示自己的地位,而采用规整的对称式布局。
抄手廊所划分出的多个小空间,植物配置富于变化,从而打破了规整的布局,增加了园子的趣味性,形成了一个串联的景观序列。
第二种是闭合的环线形式,通常用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园中园。
这类园林建筑布局的共同特征,是沿周边布局,在中部围成一个面积较大的中心空间。
中心空间多用水面布置,既能隔离,又能通透,达到扩大空间、丰富景观的目的。
另外,园林的出入口多偏于一角,以景物
遮住视线,以游廊限制入园的道路。
来人几经转折后到达园中部,顿觉豁然开朗。
就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以环线组织游线,中间的大水面使几处建筑形成对景,空间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第三种是中心辐射形式。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以某个集中内向的空间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产生出许多小的空间,构成聚星捧月之势。
中心空间同时也是连通各个空间的枢纽。
如北海的画舫斋以中部的水庭院为中心四周分布着特色不同的园林空间。
3.4 空间分隔,框景形成
大的空间要形成一定的景观必须要经过分隔,有大有小,有虚有实,才称之为景。
园林空间在分隔方面的形式十分丰富,有廊、墙、石、植物、桥等等。
其主要是对园子的使用功能的划分。
如在颐和园中,自仁寿殿到玉澜堂,因为是前朝后室,所以在划分空间时,运用了一组假山,将前后两个空间隔开。
空间分隔后,易形成多样的景观,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框景。
湖边的一排油松,将佛香阁一组建筑群与万寿山划分成许多不同的框景,空间感受十分强烈。
自宜云馆到乐寿堂的一排漏窗,更是空间框景的经典之作。
在北京现代园林里,这种框景的做法也十分常见。
空间的划分,还可以削弱大建筑的体量感。
就如在颐和园中的廓如亭,设计师采用的是大量支柱,使得原有的大体量被划分为多个小景空间。
4 结语
在中国园林中,空间的处理是造园的一个重要部分。
设计师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将一系列的空间组织在一起,形成空间的整体序列关系,组织游览路线,通过空间的对比、渗透、引导,创造出富有性格的园林空间。
参考文献
[1]唐学山.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