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通过对中药复方研究现状的分析,以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化学成分及复方药动学研究为切入点,提出了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整体性原则,寻找或建立科学、快速、准确的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方法在目前中医药现代化进程过程中是重中之重的环节。

【关键词】中药;方剂;配伍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通过配伍组成的复方与单味药相比,有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以主证为主,兼顾兼证的整体作用等优越性[1]。

1 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中医药的研究方兴未艾,但西方社会多把它列入保健品出售,而不是作为药品上市[2],但在日本和韩国,由于融入了现代科学技术,使中药研制出高效、标准制剂推向国际市场,如日本的
救心丹,为日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4]。

中医药在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不仅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而且传承下来丰富的治疗经验,是祖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

方剂是中药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方剂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配伍理论则是中药研究的最核心科学问题,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研究已经发现许多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

但是中药方剂基础研究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在研究有效化学成分时,过分强调单一化学成分的作用是不恰当的,这种研究思路基本不符合中医药理论,也没有保持和突出中医药特色,更不符合科学的系统理论。

现在的研究表明中药复方的作用方式是多靶点、多层次的整体调节方式,复方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复方中药中众多的有效分子组合对机体生物分子网络进行调节的结果[5]。

日本学者木村正康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中药复方机制和组方原则的阐释研究[6]。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并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中药复方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方中药物之间所发生的协同、制约等作用,使复方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因此,与以寻求单体对特定局部作用为目标的化学药物相比,中药具有在整体水平上对机体功能进行综合调节的特点,这就要求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必须远离应用植物化学手段进行分离提取的还原论的方法,只有
以保留方剂传统的整体作用优势为前提,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才能真正达到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及其效用机制,提高临床疗效,指导新药开发,进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最终目的[7]。

2.2 中药复方的药效学相关性研究经典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停留在分步提取、药效追踪的体外水平。

即将中药复方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媒进行分段提取,提取的各部分再通过药效试验的方法确定出有效的部分,然后再进行分离,依此类推地最终获得单体化合物。

此种方法周期长、耗费大,同时所得成分量少,难以满足药效试验的需要,多数成分停留在结构鉴定水平。

又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单独分离某一成分进行活性研究,不一定产生明显的活性,而有些成分即使体外有活性,体内却无明显作用,或不能被吸收,而有的成分需要代谢后才能产生活性物质。

因此经典的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往往难以阐明药效的真正物质基础[8]。

王喜军等在2001年发表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施”的系统研究工作,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实现了系统化及规范化。

通过口服给药后血清中成分分析,确定中药及复方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必将会成为迅速、准确地研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9]。

2.3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和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研究实质就是对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

药物产生治疗作用,必然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质和特定的方式,调节机体的状态和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0]。

根据当前研究的结果,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十分复杂的,主要特点表现为:①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而不是单一成分或单一物质,因此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组合,而且这种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理论基础;②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可能是中药原药材中不存在的物质,这些有效成分可能在复方煎制过程中通过多种成分相互作用产生,也可能是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体内代谢产生的;③有些有效成分可能是间接途径发挥作用,在脱离机体整体后单独成分可能不能表现出应有的作用;④有些作用可能是我们目前尚未认识的作用,对这些成分,在研究中可能被忽视[11]。

2.4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目前,中药复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是针对成分(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明确的中药复方而进行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该类主要以血药浓度法为研究对象;另一类是成分尚不明确的中药复方,该类主要以生物效应法为研究手段,主要有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效量半衰期法,微生物法等[12]。

3 结语与展望
当前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主旋律,从近年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局限于对中药复方某种药理作用的研究走向从多系统多功能的角度进行系统的药理学研究;二是逐步与化学研究进行合作,结合物质基础的研究进行研究,这将有助于使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研究走向微观;三是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如随着人类基因
组计划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功能基因组、药物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开展,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分子生物学技术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于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已有许多关于中药复方影响基因表达的研究报道,将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推向了基因水平;四是逐步开展了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药复方是一个复杂的化学体系,方中所含多种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对中药复方的药效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对于阐述中药复方的组方原理、方中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及活性形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由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限制给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对于一些中药复方中的已知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3]。

中药复方对机体的作用复杂,尤其受到活性成分不明的限制,距阐明其作用机制尚有相当的距离,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近年来虽然发展很快,但毕竟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应遵循“百花齐放”的原则,鼓励多学科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在多种思路的指导下展开。

当今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给中药复方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新技术的发展给中药复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融会运用中西医药学和现代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必将闯出新路,最终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严永清.中药复方中物质基础的增效因素.世界科学技术
—中药现代化[J].基础研究2001,3(2):17~20.
[2]祝世讷,纪立金,叶新和,等.从现代科学技术看中医学21世纪的发展(上)[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152.
[3]汪运富,熊英.中药现代研究需借鉴系统思维[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165.
[4]白玉盛.中药复方量比关系的探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11.
[5]王升启.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1999,19(4):45~51.
[6]Duggan DT,Bittner M,Chen Y.Expression profiling using cDNA microarrays[J].Nat Genet,1999,21(1Suppl):10~14.
[7]曾凌云,曾有顺.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和开发思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6):10.
[8]杜冠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研究[J].中成药,2002,24(11):878~880.
[9]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施[M].学科发展蓝皮书,2003.
[10]张礼和.我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研究的一些看法[J].化学进展,1999,11(2):186~188.
[11]梁国刚.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2):67~69.
[12]刘建勋.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3(3):172~174.
[13]陈向涛,汪慧丽,李俊.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J].安徽医药,2002,6(1):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