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合集下载

第六章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六章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六章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自动控制原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装置,对待控制对象进行检测、判断和调节,以实现对系统的自动调控和校正。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校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本文将简要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和重要性。

首先,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校正:传感器作为自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进而进行处理。

传感器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测量和控制效果,因此需要对传感器的灵敏度、精度和线性度等进行校正,以提高系统的测量准确性。

2.执行器校正:执行器主要负责将控制信号转化为物理动作,控制系统的输出效果依赖于执行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因此,需要对执行器的响应速度、灵敏度和动态补偿等进行校正,以确保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3.控制器校正:控制器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判断,并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

对于不同类型的控制器,需要根据系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各种参数的校正和调整,以保证系统的控制效果。

4.系统校正:系统校正是指对整个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整体的校准和调整。

由于控制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参数和输入信号,这些参数和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系统的控制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需要对系统的整体参数进行校正,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其次,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性:1.提高系统的准确性:通过对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进行校正,可以消除误差、降低噪声的影响,提高系统的测量和控制准确性。

这对于一些对测量和控制精度要求较高的系统而言尤为重要,如飞行器、自动化生产线等。

2.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对控制器和系统参数的校正和调整,可以改善系统的阻尼特性和相应速度,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这对于一些需要频繁变动的系统而言尤为重要,如电力系统、机械运动系统等。

自动控制原理--常用校正方式及基本控制规律

自动控制原理--常用校正方式及基本控制规律

PID --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比例-积分-微分
P – 反映误差信号的瞬时值大小,改变快速性;
I – 反映误差信号的累计值,改变准确性;
D – 反映误差信号的变化趋势,改变平稳性。
(1) 比例(P)控制规律
R(s) E(s)
M(s)
Gc (s) K p m(t) K pe(t)
复合控制的基本原理:实质上,复合控制是一种按不 变性原理进行控制的方式。不变性原理是指在任何输入下, 均保证系统输出与作用在系统上的扰动完全无关,使系统 输出完全复现输入。
复合校正的基本思想:对提高稳态精度与改善动态性 能这两部分分别进行综合。根据动态性能要求综合反馈控 制部分,根据稳态精度要求综合顺控补偿部分,然后进行 校验和修改,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这就是复合控制系统 综合校正的分离原则。
能。
13
(4)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
R(s)
E(s) B(s)
K
p
(1
Td
s
1 Ti s
)
M(s)
图 6-6 PID控制器
m(t)
K
pe(t)
Kp Ti
t
e( )d
0
K pTd
de(t) dt
Gc (s)
K p (1 Td s
1 Ti s
)
Kp Ti
(T1s
1)(T2s 1) s
图 6-34 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
实现输出完全复现输入(即Cr(s)=R(s))的全补偿条件
Gr
(s)
1 G0 (s)
➢按不变性原理求得的动态全补偿条件,往往难于实
现。通常,只能实现静态(稳态)全补偿或部分补偿。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_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_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频率法校正的基本原理: 利用校正网络的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度,
改善系统瞬态响应。
校正装置分类
校正装置按 控制规律分
超前校正(PD) 滞后校正(PI)
滞后超前校正(PID)
校正装置按 实现方式分
有源校正装置(网络) 无源校正装置(网络)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
R2
u r (t)
i 2 (t)
R1
i1(t)
(aTa s
1)(Tb a
s
1)
滞后--超前网络
L'()
20db / dec
20 lg K c
1 1/ T1 2 1/ T2
设相角为零时的角频率
1
()
a)
20db / dec
5
1 T1T2
90
5 校正网络具有相
5
位滞后特性。
90
b)
5 校正网络具有相位
超前特性。
G( j)
Kc
( jT1
G1 (s)
N (s) C(s)
G2 (s)
性能指标
时域:
超调量 σ%
调节时间 ts
上升时间 tr 稳态误差 ess
开环增益 K
常用频域指标:
开环频域 指标
截止频率: 相角裕度:
c
幅值裕度:
h
闭环频域 指标
峰值 : M p
峰值频率: r
带宽: B
复数域指标 是以系统的闭环极点在复平面
上的分布区域来定义的。
解:由稳态速度误差系数 k v 1应00 有
G( j)
100
j( j0.1 1)( j0.01 1)
100 A()
1 0.012 1 0.00012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1. 基于根轨迹法的超前校正
当系统的性能指标为时域指标时,用根轨迹
法设计校正装置比较方便。
应用根轨迹法设计校正装置的基本思路是: 认为经校正后的闭环控制系统具有一对主导共轭 复数极点,系统的暂态响应主要由这一对主导极 点的位置所决定。
明,网络在正弦信号作用
下的稳态输出电压,在相 位上超前于输入。这也就
m
T
1
是所谓超前网络名称的由
来。
m
arcsin1 1
Lc
(m
)
10
lg
1
自动控制原理
在对数幅频特性中,截 止频率附近的斜率为– 40dB/dec,并且所占频率范 围较宽,此系统的动态响应 振荡强烈,平稳性很差。对 照相频曲线可明显看出,在 范围内,对–π线负穿越一次, 故系统不稳定。
一般来说,串联校正设计比反馈校正设计简 单,也比较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形式的变换。
反馈校正所需元件数目比串联校正少。反馈 校正可消除系统原来部分参数波动对系统性能的 影响。在性能指标要求较高的控制系统设计中, 常常兼用串联校正与反馈校正两种方式。
自动控制原理
6.1.5 基本控制规律
1. 比例控制规律(P)
虚线表示超前网络的对 数频率特性。加入超前网络 后会有增益损失,不利于稳 态精度,但可以通过提高开 环增益给予补偿。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由于超前网络对数幅频特性在1/T至1/αT之间 具有正斜率,所以原系统中频段的斜率由– 40dB/dec变成了-20dB/dec,增加平稳性;还是由 于这个正斜率,使系统的截止频率增大到c2 ,系

自动控制原理_吴怀宇_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_吴怀宇_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扰动补偿 输入补偿
自动控制原理
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如图6-3所示。
N(s)
+
Gn (s)
R(s) + E(s)
+
G1 (s)
G2 (s)
C(s)
-
图6-3 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按给定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如图6-4所示。
Gr ( s)
R( s) E( s)
+
G( s )
+
C( s)
自动控制原理
6.4.1 超前校正
基本原理: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去增大系 统的相角裕度,以改善系统的暂态响应。 用频率特性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步骤:
(1)根据给定的系统稳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
K)绘制在确定的 值下系统的伯德图,并计算其相角裕 (2 度 ; K 0
(3)根据给定的相角裕度 ,计算所需要的相角超前量 0
m
60º
40º
20º
1
0 4 8 12 14 20

图6-16 最大超前相角 m 与 的关系
自动控制原理
6.3.2 滞后校正装置 相位滞后校正装置可用图6-17所示的RC无源网络实现, 假设输入信号源的内阻为零,输出负载阻抗为无穷大,可 求得其传递函数为:
G c ( s) s zc s 1 1 s 1 ( ) s pc s 1 ( ) s 1
自动控制原理
与相位超前网络类似,相位滞后网络的最大滞后角位于
1 与 1 的几何中心处。
图6-21还表明相位滞后校正网络实际是一低通滤波器, 值 它对低频信号基本没有衰减作用,但能削弱高频噪声, 10 较为适宜。 愈大,抑制噪声的能力愈强。通常选择 一般可取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第7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第7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综上所述:比例-微分校正将使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得到改善, 但抗高频干扰的能力明显下降。
7.2.3 比例-积分(PI)校正(串联相位滞后校正) 其传递函数为
Gc ( s ) K c ( i s 1) is
装置的可调参数为:比例系数Kc、积分时间常数 τi。装置的伯德图如图所示,其相位曲线为 0°→-90°间变化的曲线(故称相位滞后)。 如果系统的固有部分中不包含积分环节而 又希望实现无静差调节时,可在系统中串联比 例积分校正来实现。
G( s )
(1s 1)( 2 s 1) (1s 1)( 2 s 1) R1C2 s

(1s 1)( 2 s 1) (1s 1)( 2 s 1)
式中
1 R1C1 2 R2C2 1 2
伯德图
表7-2
PD调节器
常见有源校正装置
由以上分析可知,比例微分校正对系统的影响为: (1)比例微分校正装置具有使相位超前的作用,可以抵消系统中惯性环 节带来的相位滞后的影响,使系统的稳定性显著改善。 (2) 校正后系统对数幅频特性的穿越频率ωc增大,从而改善了系统的 快速性,使调整时间减少(ωc↑→ts↓)。 (3) 比例微分校正不直接影响系统的稳态误差。 (4) 由图中曲线Ⅱ可知,比例-微分校正使系统的高频增益增大,由于 很多干扰都是高频干扰,因此这种校正容易引入高频干扰。
7.1.2
系统校正的方式
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校正方法,串联校正、反馈校正 和复合校正。
7.有源校正装置两类。
无源校正装置通常是由一些电阻和电容组成的两端口网络。根据它 们对系统频率特性相位的影响,又分为相位滞后校正,相位超前校正 和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表7-1为几种典型的无源校正装置及其传递函 数和对数频率特性(伯德图)。 无源校正装置线路简单、组合方便、无需外供电源,但本身没有增 益,只有衰减,且输入阻抗较低、输出阻抗较高,因此在实际应用时, 常常需要增加放大器或隔离放大器。本课程重点介绍有源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的校正是为了保证系统的输出能够准确地跟随参考信号变化而进行的。

它是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的基础,也是实现系统优化性能的重要步骤。

本章主要讨论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和常见的校正技术。

一、校正方法1.引导校正:引导校正是通过给系统输入一系列特定的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确定系统的参数。

最常用的引导校正方法是阶跃响应法和频率扫描法。

阶跃响应法:即给系统输入一个阶跃信号,观察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

通过观察输出曲线的形状和响应时间,可以确定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等。

频率扫描法:即给系统输入一个频率不断变化的信号,观察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

通过观察响应曲线的峰值、带宽等参数,可以确定系统的参数,如增益、阻尼比等。

2.通用校正:通用校正是利用已知的校准装置,通过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调整,使系统能够输出符合要求的信号。

通用校正的步骤通常包括系统的全面测试、参数的调整和校准装置的校准。

二、校正技术1.PID控制器的校正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控制器之一,它由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部分组成。

PID控制器的校正主要包括参数的选择和调整。

参数选择:比例参数决定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积分参数决定系统对稳态误差的响应能力,微分参数决定系统对突变干扰的响应能力。

选择合适的参数可以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性能。

参数调整:通过参数调整,可以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性能。

常见的参数调整方法有经验法、试错法和优化算法等。

2.校正装置的使用校正装置是进行控制系统校正的重要工具,常见的校正装置有标准电压源、标准电阻箱、标准电流源等。

标准电压源: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参考电压,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压测量装置。

标准电阻箱: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电阻,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流测量装置。

标准电流源: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电流,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流测量装置。

校正装置的使用可以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和控制精度,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高国燊《自动控制原理》(第4版)(章节题库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高国燊《自动控制原理》(第4版)(章节题库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1.在根轨迹校正法中,当系统的动态性能不足时,通常选择什么形式的串联校正网络?网络参数取值与校正效果之间有什么关系?解:(1)可以采用的校正装置的形式如下:单零点校正:,零点-z c在s平面的负实轴上;零极点校正:,零极点均在负实轴上,零点比极点靠近原点(即:超前校正)。

(2)零点越靠近原点、极点越远离原点校正作用越强。

2.试回答下列问题,着重从物理概念说明。

(1)有源校正装置与无源校正装置有何不同特点?在实现校正规律时,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2)如果Ⅰ系统经过校正之后希望成为Ⅱ型系统,应该采用哪种校正规律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3)串联超前校正为什么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4)从抑制噪声的角度考虑,最好采用哪种校正形式?解:(1)无源校正装置的输出信号的幅值总是小于输入信号的幅值。

即传递过程只能衰减不能放大。

而有源校正装置则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放大或缩小。

在实现校正规律时,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

(2)为保证加入积分环节后特征方程不出现漏项,一般选择校正装置的形式为(3)适当选取校正装置的参数,可以有效改变开环系统中频段的特性:提高系统的稳定裕量,以减小超调;提高穿越频率,以加快调节速度。

(4)选择滞后校正装置,可以减小系统高频段的幅值,从而削弱高频干扰信号对系统的影响。

3.单位负反馈最小相位系统开环相频特性表达式为(1)求相角裕度为30°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2)在不改变截止频率的前提下,试选取参数与T,使系统在加入串联校正环节后,系统的相角裕度提高到60°。

解:(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整理得解得(2)加入串联校正环节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4.设有单位反馈的火炮指挥仪伺服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若要求系统最大输出速度为12°/s,输出位置的容许误差小于2°,试求:(1)确定满足上述指标的最小K值,计算该K值下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2)在前向通路中串接超前校正网络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说明超前校正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的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的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的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校正是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精确度和准确性的校正,以确保系统能够按照预期的要求进行稳定和可靠的操作。

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各种误差,使系统输出的控制量与期望值一致。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校正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包括传感器的校准、控制器参数的调整、闭环校正等。

首先,传感器校准是自动控制原理校正的重要一步。

各种测量变量的传感器在使用前需要经过校准,以确保其输出的电信号与测量量之间的关系准确无误。

传感器校准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已知准确值的标准信号来进行比较,通过调整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使其与标准信号一致。

传感器校准通常需要考虑环境条件、线性度、灵敏度、零点漂移等因素,以确保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其次,控制器参数的调整也是自动控制原理校正的重要一环。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参数设置直接影响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通过调整控制器的参数,可以实现系统的校正和性能优化。

常见的控制器参数包括比例增益、积分时间和微分时间等。

根据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可以通过试验和仿真等手段来确定最佳的控制器参数,从而实现校正目的。

此外,闭环校正是自动控制原理校正的一种重要方法。

闭环校正是指通过测量和反馈系统的输出信号,对控制信号进行校正。

闭环校正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系统的误差信号来调整控制信号,使误差逐渐减小并最终收敛到期望值。

闭环校正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改变控制策略、优化系统结构等方法来实现。

闭环校正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可以在系统受到扰动和参数变化时保持较好的控制效果。

最后,自动控制原理校正还需要考虑系统模型的精确性和辨识。

系统模型是指描述自动控制系统结构和性质的数学表达式或黑盒模型。

系统模型的精确性和辨识直接影响校正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可以建立和优化系统模型,用于校正的依据和分析工具。

系统模型的辨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通过采集和处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来确定系统的关键参数和结构,从而实现系统的校正和优化。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研究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已知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研究和分析 其静、动态性能,称此过程为系统分析。本书的第 3 章~第 5 章就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系统分析;另一方面在被控对象已知的前提下,根据实际生产中对系统提出的各项性能要 求,设计一个系统或改善原有系统,使系统静、动态性能满足实际需要,称此过程为系统 校正。本章就是研究控制系统校正的问题。 所谓校正,就是在工程实际中,根据对系统提出的性能指标要求,选择具有合适的结 构和参数的控制器,使之与被控对象组成的系统满足实际性能指标的要求。系统校正又称 系统综合。校正的实质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定的机构或装置,使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发 生变化,即改变系统的零、极点分布,从而改变系统的运行特性,使校正后系统的各项性 能指标满足实际要求。 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工程实际中常用的校正方法,即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 正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过程,并介绍基于 MATLAB 和 Simulink 的线性控制系统较正的一般 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建立系统校正的概念,掌握校正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利用 MATLAB 和 Simulink 对系统进行校正分析,为进行实际系统设计建立理论基础。
Mγ =
ts = K0 π
(6.11) (6.12) (6.13)
ωc
(1≤Mγ≤1.8)
K 0 = 2 + 1.5( M γ − 1) + 2.5( M γ − 1)2
系统的稳态误差或误差系数( K p , K v , K a )也是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决定系统 的稳态误差 ess 的大小。在系统设计时,常常是根据所要求的误差系数的大小或稳态误差的 大小确定系统开环放大倍数。 带宽频率 ω b 是指闭环幅频特性 M (ω ) 衰减至零频幅值 M (0) 的 0.707 倍时的频率值。 如 图 6.2 所示,它是系统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无论采用何种校正方法,都要求系统 具有足够的带宽,以使系统能够准确复现输入信号;同时要求带宽频率不能太大,否则不 利于抑制高频噪声干扰信号。设系统输入信号 r (t ) 的带宽为 1 ~ ω M ,高频噪声干扰信号的 带宽为 ω1 ~ ω n ,通常控制系统的带宽取为 ω b = (5 ~ 10)ω M (6.14) 且使 ω1 ~ ω n 处于 (0 ~ ω b ) 范围之外,如图 6.3 所示。

2023年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超前校正实验报告

2023年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超前校正实验报告

试验五 系统超前校正(4课时)本试验为设计性试验 一、试验目旳1. 理解和观测校正装置对系统稳定性及动态特性旳影响。

2. 学习校正装置旳设计和实现措施。

二、试验原理工程上常用旳校正措施一般是把一种高阶系统近似地简化成低阶系统, 并从中找出少数经典系统作为工程设计旳基础, 一般选用二阶、三阶经典系统作为预期经典系统。

只要掌握经典系统与性能之间旳关系, 根据设计规定, 就可以设计系统参数, 进而把工程实践确认旳参数推荐为“工程最佳参数”, 对应旳性能确定为经典系统旳性能指标。

根据经典系统选择控制器形式和工程最佳参数, 据此进行系统电路参数计算。

在工程设计中, 常常采用二阶经典系统来替代高阶系统(如采用主导极点、偶极子等概念分析问题)其动态构造图如图7-1所示。

同步还常常采用“最优”旳综合校正措施。

图7-1二阶经典系统动态构造图二阶经典系统旳开环传递函数为)2()1()(2n n s s Ts s Ks G ξωω+=+= 闭环传递函数2222)(nn ns s s ωξωω++=Φ 式中 , 或者 二阶系统旳最优模型 (1)最优模型旳条件根据控制理论, 当 时, 其闭环频带最宽, 动态品质最佳。

把 代入 得到, , 这就是进行校正旳条件。

(2)最优模型旳动态指标为%3.4%100%21/=⨯=--ξξπσe,T t ns 3.43≈=ω三、试验仪器及耗材1.EL —AT3自动控制原理试验箱一台; 2.PC 机一台; 3.数字万用表一块 4.配套试验软件一套。

四、试验内容及规定未校正系统旳方框图如图7-2所示, 图7-3是它旳模拟电路。

图7-2未校正系统旳方框图矫正后未调整电路图图7-3未校正系统旳模拟电路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述性能指标(1) 超调量%σ≤5% (2) 调整时间t s ≤1秒(3)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v K ≥20 1/秒 1. 测量未校正系统旳性能指标 (1)按图7-3接线;(2)加入单位阶跃电压, 观测阶跃响应曲线, 并测出超调量 和调整时间ts 。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第7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第7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03
非线性系统校正方法
非线性特性分析
描述函数法
通过描述函数将非线性环节近似为线性环节, 从而简化系统分析。
相平面法
在相平面上绘制系统状态轨迹,直观展示非线 性系统的动态特性。
谐波平衡法
通过谐波平衡方程求解非线性系统的稳态响应。
非线性校正策略
反馈线性化
通过引入适当的反馈,将非线性 系统转化为线性系统,从而应用 线性控制理论进行设计。
继电反馈
采用继电反馈方式,将非线性环节的输出作为反馈信 号,通过调整继电器参数实现对系统的校正。
04
数字控制系统校正技术
数字控制系统概述
数字控制系统的定义
通过数字计算机实现的控制系统,具有高精度、高灵活性和 易于实现复杂控制算法等优点。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
包括被控对象、测量元件、数字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部分。
06
自动控制系统校正实验与仿真
实验目的与要求
01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02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其评价方法 ;
03
学会利用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 和仿真分析;
04
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与步骤
设计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系统 ,并对其进行数学建模;
对未校正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记录其性能指标;
校正方法
针对电机速度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参 数时变和负载扰动等特点,可采用自 适应控制算法进行校正。通过实时辨 识系统参数并调整控制器参数,实现 对电机速度的精确跟踪和控制。
校正效果
经过自适应控制校正后,电机速度控 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得到提高。系统能够快速适应电机参 数变化和负载扰动,保持稳定的转速 输出,提高控制精度和鲁棒性。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2011-2超前)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2011-2超前)

1
10
0
10
1
1 T
15
超前网络频率特性
频率特性的分析
最大超前角及最大超前角处幅值与分度系数的关系曲线
a −1 a −1 ϕm = arctg = arcsin a +1 2 a
a ↑→ ϕ m ↑
α不能取得太大(为了保证较高的信噪比),α一般不超过 20。这种超前校正网络的最大相位超前角一般不大 于 65°;如果需要大于 的相位超前角,则要在两个超 65° 前网络相串联来实现,并在所串联的两个网络之间加一 隔离放大器,以消除它们之间的负载效应。
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超前网络的特性是相角超前,幅值增加。 ◇串联超前校正的实质是将超前网络的最大超前角补在 校正后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截止频率处,提高校正后系 统的相角裕度和截止频率,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20d B
/dec
c de பைடு நூலகம்/ d 20
-4
0d B/ de c
- 60 d
5
①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整个系统的开环 增益要下降α 倍。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加以补偿
R1 ur
C
R2
a

uc
Gc ( s ) =
1 1 + aTs a 1 + Ts
带有附加放大器的无源超前校正网络
此时的传递函数
1 + aTs G ( s ) = aGc ( s ) = 1 + Ts
6
2 超前网络的零极点分布
20lg 20 − 20lg ω − 20lg 1 +
ω2
4
= 26.02 − 19.0 − 13.12 = −6.1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将上式对w求导,并令其为零,得最大超前角频率 :
m
1 Ta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12
由于 :
lg m
1 2
(lg
1 T
lg
1 aT
)
故最大超前角频率wm是两个转折频率1/aT和1/T的几何中点。
得最大超前角 :
m
arctan a 1 2a
或:
m
arcsin
a a
1 1
由此得:
Lc(m) 20lg aGc j 10lg a
实际位置随a和T的数值而改变。a>1,零点位 于极点的右边,它们间的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取决于a的值。显然, a越大,间距越大,超前作用越显著;但是a值过大,
元件在物理实现上较困难,同时噪声的影响也被微
分作用放大。所以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实际选用的a
值一般不超过20。对于超前相角要求较大的场合, 可用两个超前网络串接。
T 1 0.114
m a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29
因此超前网络传递函数可确定为
1 0.456s 4Gc (s) 1 0.114s
为了补偿无源超前网络产生的增益衰减,放大器的增益需要提高4倍,否则 不能保证稳态误差要求。
超前网络参数确定后,已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写为
Gc (s)G0 (s)
10(1 0.456s) s(1 0.114s)(1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5
6.2 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本节介绍它们的电路形式、传递函数、对 数频率特性以及零极点分布图。由于工程实践 中普遍采用PID调节技术,因此本节还对PID 调节器的原理进行简要介绍。
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6
6.2.1 无源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__课件第五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__课件第五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解:原系统的Bode图如图5-8中曲线I所示。特性曲线以-40dB/dec 的斜率穿越0dB线,穿越频率ωc=13.5dB,相位裕量γ=12.3o。 采用PD调节器校正,其传递函数Gc(s)=0.2s+1,Bode图为图58中的曲线II。
图5—7
11
图5—8
12
由图可见,增加比例微分校正装置后:
r
1 Gr (s)G1 (s)G 2 (s) E (s) R(s) C (s) 1 G1 (s)G 2 (s)
26
二、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校正 如果满足 1+Gd(s)G1(s)=0 ,即 Gd(s)=-1/G1(s)时,则 系统因扰动而引起的误 差已全部被补偿(即 E(s)=0)。
综上所述,比例微分校正不影响系统的稳态精度, 将使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改善,但是抗高频干扰能 力下降。 串联比例微分校正一般用于系统稳态性能已满足 要求,但动态性能有待改善的系统。
13
2.比例积分校正(相位滞后校正)
C
C
图5-9
图5—9为一比例积分校正装置,也称为PI调节 器 K C (TC s 1) 传递函数 GC ( s )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1
第一节 校正的基本概念
一、校正的概念
• 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对被 控对象的控制。
系统的执行元件、比较元件、放大元件和测量 元件等,除放大元件的放大系数可作适当调整 以外,其它元件的参数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 称为系统的固有部分。 根据被控对象的工作条件、技术要求、工艺要 求、经济性要求以及可靠性要求等提出控制系 统的性能指标。
图5-15
不考虑输入控制,即R(s)=0时,扰动作用下的误差为

自动控制原理6 第一节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6 第一节超前校正

Gc (s)
1 Ts,
1 Ts
1
L() 20lg
1 (T)2
20lg 1 (T)2
() tg1T tg1T
m
1
T
频率特性的主要特点是:
所有频率下相频特
性为正值,且在频率
m处相频特性()存 在最大相位超前量m。
m发生在对数刻度的
坐标中1/T与1/( T )
的几何中点。
① 求m
令 d() 0,可得 d
20 lg 1 2T 2 20 lg 1 T 2
T 2
T 2
20 lg (1 ) 1
20 lg 10 lg
-90
1
m
1
T
T
19
三、基于伯德图的相位超前校正
R - Gc
C
G
图中,Gc为校正装置,G为 对象。
基于伯德图设计超前校正装置的步骤如下:
① 求出满足稳态性能指标的开环增益K值;
1
二、校正方式
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可 分为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四种。
⒈串联校正装置一般串联于系统前向通道之中系统误差检 测点之后和放大器之前。
R(s) E(s) Gc (s)
-
GP (s) C(s)
B(s)
H (s)
2
⒉并联校正装置接在系统局部反馈通道之中,并联校正也 称为反馈校正。
这里主要介绍基于伯德图的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 定常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的方法和步骤。
6
第一节 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校 正器的基本概念
9
Im
-1
Re
K2
K1
10
第二节 相位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③ 在信号输入处由电容器 构成C0的微分环节很小。 高频很容易进入,而很多干扰信号都是高频信号,因 此比例微分校正容易引入高频干扰,这是它的缺点。
④ 比例微分校正对系统的稳态误差不产生直接的
结论:
比例微分校正将使系统的稳定性和快 速性改善,但抗高频干扰能力明显下降。
由于PD校正使系统的相位前移,所 以又称它为相位超前校正。
Integral Derivative Compensation ) (相位滞后-超前校正)
Tm 为伺服电动机的机电时间常数,设 Tm 0.2s ;Tx 为检测滤波时间常数,设 Tx 10ms 0.01s ;k1 为系
统的总增益,设 K1 35
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G1
s
降低增益,将使系统的稳定性改善,但使系统的稳
态精度变差。若增加增益,系统性能变化与上述相反。
•应用:
调节系统的增益,在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稳态精度
之间作某种折衷的选择,以满足(或兼顾)实际系统的要
求,是最常用的调整方法之一。
3、比例-微分(PD)校正(Proportional-Derivative) (相位超前校正)
串联校正是将校正装置串联在系统的前向通路中,来
改变系统结构,以达到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
2、比例(P)校正(Proportion Compensation) 举例分析:
图6-1为一随动系统框图,图中G1 s 为随动系统的固
有部分的传递函数。
若G1 s 中,K1=100,T1=0.2s,T2=0.01s;则系统固
s T1s 1 s 0.1s 1 s 0.1s 1
图6-6 比例积分校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增设PI ① 系统由0型系统变为Ⅰ型系统,从而实现了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12
第6章第12页共116页
2. 并联校正(反馈校正)
校正装置和前向通道的部分环节按反馈方式连 接构成局部反馈回路,这种方式叫并联校正,也称 反馈校正。
位置:反馈校正的信号是从高功率点传向低功 率点,一般不需附加放大器。
实质:局部反馈,改善系统性能,抑制系统参 数的波动,减低非线性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Gc(s)
KP KI
KIs1 s
18.10.2020
KPKDs
1 C(s) Ts 2
解:在未加PD之前,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Ts2 10
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在加PD之后,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T2sKDsKP0
系可统通的过阻调尼整比比为例:系数 K2PK、TKD微P 分系,数系K统D来是提稳高定系的统。的PD阻控尼制比器
18.10.2020
h
30
第6章第30页共116页
10
s(10.0s2 )1(0.2s)
首先分析一下,未校正系统的性能
稳态误差:有一个积分环节,是I型系统.
开环增益 K10,稳态速度误差系数 Kv10 而 Kp ,Ka 0
18.10.2020
h
4
第6章第4页共116页
L()
40 20dB / dec
20
1
5
20
()
90
180
28
c 7
10
E(s)
18.10.2020
h
21
第6章第21页共116页
一、比例控制(P调节器)
传递函数:
Gc
(s)
R2 R1
Kp
KP为比例系数,P控制器实质上是一个可调的比例放大 器。在串联校正中:
K p↑,ess↓,稳态精度↑
但K p过大,导致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不稳定
在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中,很h 少单独采用比例控制规律。22
4.复合校正
前馈校正的信号取自闭环外的系统输入信号, 由输入直接去校正系统,是一种开环补偿的方式, 分为按给定量顺馈补偿与按扰动量前馈补偿两种方 法。
Gbc(s) +
N(s)
+
Gn(s) +
R(s) G1(s)
G2(s) C(s) R(s)
G1(s)
C(s) G2(s)
(a)
18.10.2020
(b)
就是在被控对象已知,预先给定性能指标的 前提下,要求设计者选择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使 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组成一个性能满足指标要求的系 统。这也就是本章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8.10.2020
h
3
第6章第3页共116页
举一个例子说明校正的作用。 上一章的例5-7: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1)开环频域指标:
稳定性指标:相位裕量、幅值裕量GM、中频段宽度;
快速性指标:幅值穿越频率c。
(2)闭环频域指标:Mr、ωr、ωb 3)复域指标:
常用闭环系统的主导极点所允许的最小阻尼比ζ(反
映平稳性)与最小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n(反映快速性)
衡量。
18.10.2020
h
9
第6章第9页共116页
6.1.2 校正的一般概念与基本方法 一、校正的一般概念
1. 串联校正
R(s)
-
校正装置 Gc(s)
控制器
被控对象 C(s) Go(s)
校正装置和未校正系统的前向通道的环节相串联,
这种方式叫做串联校正。
优点:结构较简单,通常将串联校正装置安置在前向通
道信号功率较小的部位,放大环节之前,以降低成本和
功耗。
缺点:串联校正的主要问题是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较强。
h
18.10.2020
h
19
第6章第19页共116页
具体分析方法: 1.频率法:为图解法,在伯德图上校正居多
增加新环节以改变频率特性曲线形状,使之具有合适 的低、中、高频段,以获得满意的动、静态性能。 2.根轨迹法
加入适当的校正装置即引入附加的开环零、极点,从 而改变原来的根轨迹,使校正后的系统根轨迹有期望的闭环 主导极点。或附加开环零、极点使期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对应 的开环放大倍数增大。 3.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
基本思想: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希望的开环特性曲线,然 后将希望特性和系统原有部分的特性进行比较,从而确定 校正方式和校正装置Gc(s)的参数。这种方法直观,但有时 求出的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Gc(s)比较复杂,不便于物理实 现。 步骤:确定期望频率特性-已有频率特性=校正装置频率特 性 只适用于最小相位系统。
性、快速性、准确性)的参数,主要分为稳态 性能指标与动态性能指标两大类 。
1、稳态性能指标
系统的稳态性能与开环系统的型别v与开环传
递系数K有关,常用静态误差系数衡量,误差系数
越大(等效于K越大),稳态误差ess就越小。
18.10.2020
h
8
第6章第8页共116页
2、动态性能指标
1)时域指标:最大超调量Mp(反映平稳性)、调节时 间ts(反映快速性)。 2)频域指标:
R(s)
18.10.2020
G1(s) H(s) h
G2(s) Gc(s)
C(s)
13
第6章第13页共116页
3.串联反馈校正
R(s)
-
校正装置
Gc1(s)
-
控制器
被控对象 Go(s)
校正装置 Gc2(s)
C(s)
是前两种校正方式的组合,兼有这两种校 正方式的优点。
18.10.2020
h
14
第6章第14页共116页
Gc(s)KP(1K KD P s)
由伯德图可以看到,随 着频率的增大,比例微分 (PD)控制器的输出幅值 增大、相位超前。
h
18.10.2020
28
第6章第28页共116页
利用微分控制反映信号的变化率(即变化趋势)的“预 报”作用,在偏差信号变化前给出校正信号,防止系统过大 地偏离期望值和出现剧烈振荡的倾向,有效地增强系统的相 对稳定性,而比例部分则保证了在偏差恒定时的控制作用。
校正分析方法:时域法、根轨迹法、频域法(也称频 率法)。 校正的实质:可以认为是在系统中引入新的环节,改 变系统的传递函数(时域法),改变系统的零极点分 布(根轨迹法),改变系统的开环波德图形状(频域 法),使系统具有满意的性能指标。
18.10.2020
h
10
第6章第10页共116页
二、校正的基本方式
h
15
第6章第15页共116页
按给定量顺馈补偿主要用于随动系统,使系 统完全无误差地跟踪输入信号;
按扰动量前馈用于消除干扰对稳态性能的影 响,几乎可抑制所有可测量的扰动。
复合校正适用于既要求稳态误差小,同时又要 求暂态响应平稳快速的系统中
18.10.2020
h
16
第6章第16页共116页
6.1.3 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
装置的参数或校正方式,直到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性能指标为
止。
因此,分析法实质上是一种试探法,如果设计人员具 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不需要多次试探就可以设计出较高性能 的控制系统。
步骤:选择一种校正装置,分析是否满足2020
h
18
第6章第18页共116页
② 期望法(串联校正)
制作用。从频率法的角度分析可知,由于微分环节具有高
通滤波作用,微分调节器只在偏差的变化过程中才起作用,
当偏差恒定或变化缓慢时将失去作用,调节器无输出。
18.10.2020
h
23
第6章第23页共116页
微分校正常常是用来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但对稳态 精度不起作用。同时,微分调节器有放大输入端高频干扰 信号的缺点。所以单一的微分调节器绝对不能单独使用, 必须与其他基本控制规律组合。
18.10.2020
h
24
第6章第24页共116页
三、积分控制(I调节器)
具有积分作用的控制器称为积分控制器,其传递函数为:
G c (s)
1 Tis
m(t) 1
t
e(t)dt
Ti 0
从时域分析已知,采用积分控制器相当于给系统增加了一
个开环积分环节,系统的型别提高,跟踪输入信号的能力更强。
从物理意义上解释,积分控制器的输出是偏差的累加,当偏差
11
18.10.2020
第6章第11页共116页
在串联校正中,根据校正装置对系统开环频率 特性相位的影响,可分为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 后—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或微分校正),改善动态性能 滞后校正(积分校正),改善稳态性能 滞后-超前校正(积分-微分校正),改善动态与 稳态性能。
18.10.2020
可见,比例—微分控制同时具有比例控制和微分控制的优 点,可以根据偏差的实际大小与变化趋势给出恰当的控制作 用。
PD调节器主要用于在基本不影响系统稳态精度的前提下 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18.10.2020
h
29
第6章第29页共116页
例:设比例微分控制系统 R(s) 如图所示,试分析PD控制 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2.3比例积分控制
传递函数:
G c (s ) 1 R 1 R C 2 C s R R s 2 21 R 2 R C 2 C s K s P ( 1 K 1 Is ) K K P IK Is s 1
其中:KP=R2/R1为比例系数;KI=R2C为积分系数。
h
31
18.10.2020
第6章第31页共116页
L() 15dB
GM15dB
g 16
15
50 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