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7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一节 利润和平均利润
•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商品的价值W=c+v+m转化为W=K+m • c+v部分是用来补偿资本家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不
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这部分价值构成商品的 生产成本即成本价格,用K表示。 • 成本价格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 余价值变成了成本价格以上的增加额。
• 资本这种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持续到 各产业部门利润率趋于平衡,从而形成了平均利 润率。
• 举例: • 假定社会上有食品、纺织、机械三个生产部门,
每个部门的总资本都是100万元,剩余价值率都是 100%,周转速度相同,但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其 中食品工业的有机构成为7∶3,纺织工业的有机 构成为8∶2,机械工业的有机构成为9∶1。
• 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利润就用P代表,
W=K+m的公式就变成W=K+P这个公式。 • 所谓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它体现着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如果以p代表 利润率,以C代表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用公式表 示就是:p=m/C。
• 第一,剩余价值率。在预付总资本和可变资本一定 时,剩余价值率高则利润率就高。
•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一 定时,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化。
• 第三,资本周转速度。在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 成不变时,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成正比。
•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约。在生产同量剩余价值的条 件下,不变资本节约可以提高利润率。
•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 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从而使等量资本获 取等量利润的过程。
•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资本家,所得的利润高 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 低的部门的资本家,所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工人 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同部门取得利润的多少完 全取决于预付资本的大小。
• 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在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 的产物,变成了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的 真实来源被掩盖了,各部门的利润量不再与本部 门的剩余价值量相一致,而是与本部门的总资本 量成比例,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于是平均利 润不仅质上而且量上都与剩余价值不同了,都表 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本质和来源完 全被掩盖,它同劳动的联系完全被割断,资本主 义经济关系进一步神秘化了。
• 第五,生产资料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利润率与生产资料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 三、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由于竞争,等量资本大体上都要取得等量的利润。
• 竞争有种:
• 1.部门内部的竞争:指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种商 品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它们为了获得更有利的 商品生产和销售条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 进行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采用新技术、改善经 营管理。
• 在市场上,商品是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资本家为 了追逐超额利润,都竞相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 管理来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由于各个生产部门都 通过内部的竞争,形成各个部门自己的商品社会 价值和不同的利润率,这就势必引起部门之间的 竞争。
• 2.部门间的竞争:指资本围绕着争夺有利投资场 所而展开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的转移。
•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区别在于: • 首先,二者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
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 资本自身的价值增殖程度。
• 其次,二者量上不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 再次,二者变动趋势不同。剩余价值率具有提高趋
势,一般利润率具有下降趋势。
•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个:
•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 所谓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之
和,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
• 生产价格与价值存在着差别。 • 从质上看,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而不像价
值那样只同劳动相联系。 • 从量上看,二者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
• 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与生产商品的成本价格是完 全不同的两种耗费。
• 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是指生产中全部物化劳动和 活劳动的耗费,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成本价格则 是指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这 两者在量上是不等的,前者大于后者,其差额就 是剩余价值。
• 在资本家看来,参加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是全部 预付总资本。因此在判断投资是否盈利时,资本 家总是将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总资本相比。
部门,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反之,生产价格低 于其价值 。
• 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发生作用。
• 所谓生产价格规律,就是市场价格以社会生产价 格为基础,围绕社会生产价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的客观必然性,它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价值 规律的转化形式。
• 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原因:第一,价值是生产价 格形成的基础。第二,生产价格的现实变动归根 到底是由价值变动引起的。第三,就整个社会看 生产价格总量和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 把剩余价值看做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就 转化为利润。
• 利润和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 相等的,在质上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 但两者反映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 来的,反映的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利 润表现为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反映了资本的 增值程度。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 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剩余价值率相同的生产部门, 因为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样投入100万元资本, 但其利润率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引起了资本的转 移,转移的结果又引起了供求关系的变动和价格 的变动,从而引起利润率的变动。这种资本的转 移和价格的涨落,将一直进行到不同生产部门之 间的利润率大体相等的时候,资本在各生产部门 之间的流动才会稳定下来,正是由于部门之间的 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才使平均利润率得以形 成,利润才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一节 利润和平均利润
•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商品的价值W=c+v+m转化为W=K+m • c+v部分是用来补偿资本家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不
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这部分价值构成商品的 生产成本即成本价格,用K表示。 • 成本价格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 余价值变成了成本价格以上的增加额。
• 资本这种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持续到 各产业部门利润率趋于平衡,从而形成了平均利 润率。
• 举例: • 假定社会上有食品、纺织、机械三个生产部门,
每个部门的总资本都是100万元,剩余价值率都是 100%,周转速度相同,但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其 中食品工业的有机构成为7∶3,纺织工业的有机 构成为8∶2,机械工业的有机构成为9∶1。
• 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利润就用P代表,
W=K+m的公式就变成W=K+P这个公式。 • 所谓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它体现着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如果以p代表 利润率,以C代表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用公式表 示就是:p=m/C。
• 第一,剩余价值率。在预付总资本和可变资本一定 时,剩余价值率高则利润率就高。
•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一 定时,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化。
• 第三,资本周转速度。在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 成不变时,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成正比。
•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约。在生产同量剩余价值的条 件下,不变资本节约可以提高利润率。
•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 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从而使等量资本获 取等量利润的过程。
•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资本家,所得的利润高 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 低的部门的资本家,所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工人 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同部门取得利润的多少完 全取决于预付资本的大小。
• 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在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 的产物,变成了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的 真实来源被掩盖了,各部门的利润量不再与本部 门的剩余价值量相一致,而是与本部门的总资本 量成比例,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于是平均利 润不仅质上而且量上都与剩余价值不同了,都表 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本质和来源完 全被掩盖,它同劳动的联系完全被割断,资本主 义经济关系进一步神秘化了。
• 第五,生产资料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利润率与生产资料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 三、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由于竞争,等量资本大体上都要取得等量的利润。
• 竞争有种:
• 1.部门内部的竞争:指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种商 品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它们为了获得更有利的 商品生产和销售条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 进行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采用新技术、改善经 营管理。
• 在市场上,商品是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资本家为 了追逐超额利润,都竞相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 管理来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由于各个生产部门都 通过内部的竞争,形成各个部门自己的商品社会 价值和不同的利润率,这就势必引起部门之间的 竞争。
• 2.部门间的竞争:指资本围绕着争夺有利投资场 所而展开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的转移。
•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区别在于: • 首先,二者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
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 资本自身的价值增殖程度。
• 其次,二者量上不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 再次,二者变动趋势不同。剩余价值率具有提高趋
势,一般利润率具有下降趋势。
•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个:
•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 所谓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之
和,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
• 生产价格与价值存在着差别。 • 从质上看,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而不像价
值那样只同劳动相联系。 • 从量上看,二者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
• 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与生产商品的成本价格是完 全不同的两种耗费。
• 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是指生产中全部物化劳动和 活劳动的耗费,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成本价格则 是指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这 两者在量上是不等的,前者大于后者,其差额就 是剩余价值。
• 在资本家看来,参加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是全部 预付总资本。因此在判断投资是否盈利时,资本 家总是将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总资本相比。
部门,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反之,生产价格低 于其价值 。
• 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发生作用。
• 所谓生产价格规律,就是市场价格以社会生产价 格为基础,围绕社会生产价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的客观必然性,它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价值 规律的转化形式。
• 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原因:第一,价值是生产价 格形成的基础。第二,生产价格的现实变动归根 到底是由价值变动引起的。第三,就整个社会看 生产价格总量和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 把剩余价值看做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就 转化为利润。
• 利润和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 相等的,在质上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 但两者反映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 来的,反映的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利 润表现为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反映了资本的 增值程度。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 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剩余价值率相同的生产部门, 因为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样投入100万元资本, 但其利润率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引起了资本的转 移,转移的结果又引起了供求关系的变动和价格 的变动,从而引起利润率的变动。这种资本的转 移和价格的涨落,将一直进行到不同生产部门之 间的利润率大体相等的时候,资本在各生产部门 之间的流动才会稳定下来,正是由于部门之间的 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才使平均利润率得以形 成,利润才转化为平均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