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平面交叉口相关设计

合集下载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道路平⾯交叉⼝设计道路平⾯交叉⼝设计第⼀节交叉⼝设计概述⼀、基本要求和内容平⾯交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平⾯上相交的地⽅称为平⾯交叉,⼜称交叉⼝。

基本要求:(1)保证车辆和⾏⼈在交叉⼝处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通过能⼒满⾜⾏车要求。

(2)正确设计交叉⼝的“⽴⾯”,保证⾏车稳定,且符合排⽔要求。

主要内容:1. 正确选择交叉⼝的形式,确定各个部分的⼏何尺⼨2. 进⾏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 验算交叉⼝⾏车视距,保证通视条件。

4. 交叉⼝“⽴⾯”设计、布置⾬⽔⼝和⾬⽔排⽔管道。

⼆、交叉⼝的交通分析交叉⼝的车辆来⾃不同⽅向,⼜向不同⽅向⾏驶,车辆之间会产⽣不同的交错⽅式,交通性质也不同。

分流点:同⼀⾏驶⽅向的车辆向不同⽅向分离⾏驶的地点称为分流点。

合流点:不同⽅向⾏驶来的车辆以较⼩的⾓度向同⼀⽅向汇合⾏驶的地点称为合流点。

冲突点:来⾃不同⽅向⾏驶的车辆以较⼤的⾓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冲突点。

这三种交错点的存在是影响交叉⼝通⾏能⼒和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

影响程度的⼤⼩依次为:冲突点,合流点,分流点特点:1. 交叉道路条数越多,交错点越多,其中冲突点增加的最快。

各条路均为双车道时:分流点=合流点=n(n-2)冲突点=n — 交叉⼝相交道路的条数2. 产⽣冲突点的⼤多是左转弯车辆(处理好左转车辆⾄关重要)减少或清除冲突点的⽅法:(1)交通管制(信号)(2)渠化交通(设交通岛,标志线,增设车道,环岛)(3)交体交叉三、交叉⼝的类型及其适⽤范围1. 加铺转⾓式:交叉⼝⽤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将各条道路平顺连接。

优点:简单,造价低,设计⽅便不⾜:车速低,通⾏能⼒低适⽤:交通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和城市次⼲路、⽀路。

2. 分道转弯式采取设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转向车流以较⼤半径分道⾏驶。

优点:右转车辆速度快,提⾼通⾏能⼒(不乱挤)不⾜:占地多,造价较⾼适⽤:交通量较⼤,转弯车辆较多的道路3. 扩宽路⼝式在交叉⼝处增设变速或转弯车道。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平面交叉口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平面交叉口

9
4
5
8

8

4
5
3D
第一节平面交叉口
1.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2、交叉口的相交道路的条数与夹角
平面交叉口,原则上不能五条路以上相交叉。 平面交叉口处交通流的分岔、交汇、冲突点的数量随着相 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其中尚不包括非机动车车 流。假设每条道路仅有双车道,上下行各有一股车流到交
叉口转向,则表6-1中左转车和直行车形成的车流矛盾点 的
相互交叉的交会点称为冲突点。
a y叉路rj
叉格n
第一节平面交叉口
1.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在没有信号灯管理的交叉口上,直行车流或左转车流与 横向直行车流或左转车流在时空上不能错开,会产生冲 突点,由于它们在流向上是相互垂直的或逆向对流的, 所以相互干扰的严重程度超过交汇点和分岔点。引起大
量冲突点的主要是左转车流。在一个十字交叉口的16个 冲突点中,有12个是由左转车所引起的,所以如何正确
i右转弯处路面横坡度,向曲线内侧倾斜用“ + ”号, 向外侧倾斜用号。i值一般应按交叉口的设计等交线来计 算确 定。当i值的变化不大时,它对计算R/直的影响不大。因 此, 可按一般常用的路面横坡i=0.015来计算R1值。
第一节平面交叉口
.交叉口设计
3、交叉口缘石半径
平面交叉口缘石的转角半径大小要适宜。如果缘石半径 过 小,则要求右转车的车速降低很多,行车不平顺;还会 导致 车辆向外偏移侵占相邻车道,或向里偏依驶上人行道。 如果 缘石半径过大,则造成行人横过道路距离过长;或车 辆停止 线远离交叉口,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较长,行人 过街绕行 太多;此外,由于缘石半径过大造成交叉口面积 太大,左转 车的行车轨迹不固定,有较大的游荡区,不利 于行车安全。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公路工程中,平面线形交叉是指两条或多条道路在平面上的交叉部分。

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是公路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公路的安全、流畅和舒适性。

本文将介绍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一、设计原则1. 安全原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安全。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车辆的行驶速度、交通流量、视距条件、道路标志和标线等因素,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性。

2. 流畅性原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保证交通的流畅性。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车辆行驶的方向、速度、转弯半径等因素,以确保交叉口的流畅性。

3. 舒适性原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保证交通的舒适性。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车辆行驶的垂直度、水平度、减速度等因素,以确保交叉口的舒适性。

4. 经济性原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节约成本。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交叉口的规模、材料、施工工艺等因素,以确保交叉口的经济性。

二、设计要点1. 交通流量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交通流量。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的交通流量确定交叉口的规模和形式,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流畅。

2. 转弯半径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车辆的转弯半径。

设计师应该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转弯半径确定交叉口的半径和弧度,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流畅。

3. 视距条件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视距条件。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的位置和形式确定视距条件,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舒适性。

4. 道路标志和标线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道路标志和标线。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的形式和交通流量确定道路标志和标线,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流畅。

5. 环境因素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环境因素。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所处的环境确定交叉口的规模和形式,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美观。

6. 施工工艺和材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施工工艺和材料。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的规模和形式确定施工工艺和材料,以确保交叉口的经济性和质量。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及计算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及计算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及计算一、交叉口类型1.十字型交叉口: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道路宽度较宽的情况。

设计时需要合理设置红绿灯信号控制,确保交通流畅。

2.T型交叉口:适用于次要道与主干道交叉的情况。

设计时需要考虑次要道交通流的安全性,并设置合适的交通标志和标线。

3.Y型交叉口:适用于高速公路出口与次要道交叉的情况。

设计时需要考虑高速公路的出口车流量和次要道的交通流量,确保安全通行。

4.环形交叉口: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道路宽度较窄的情况。

设计时需要合理设置环形交通标志和标线,并设置合适的进出口位置。

5.立交交叉口:适用于大型道路或高速公路的交叉口设计。

设计时需要考虑立交桥的高度和梁间距,确保车辆的通行,以及合理设置匝道。

二、交叉口设计参数在进行交叉口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参数:1.交通流量:根据交通流的量级和流量分布,确定红绿灯信号控制的时长和配时方案。

2.车速和车道数: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车道数,确定交叉口的几何形状和直行车道、转弯车道的长度。

3.安全视距:根据道路曲线和坡度等条件,确定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视距要求,确保交叉口的安全性。

4.行人通行设施:根据交叉口周边的人流量和行人需求,合理设置人行横道和过街设施。

5.道路标线和交通标志:根据交叉口的交通流要求和交通安全需求,合理设置道路标线和交通标志,指示车辆和行人的行驶方向和规则。

三、交叉口设计计算交叉口设计的计算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流量计算:根据交叉口的道路类型、车道数和车速等参数,分析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计算各个车道的流量以及总流量。

2.信号配时计算:根据交通流的量级和流量分布,确定红绿灯信号控制的时长和配时方案。

可以采用绿波带长度法或交通流模型进行信号配时计算。

3.安全视距计算:根据交叉口的道路曲线和坡度等条件,计算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视距要求,确定交叉口的安全性。

4.车道长度计算:根据车速和车道数,计算交叉口的直行车道、左转车道和右转车道的长度要求。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四、交叉口旳设计根据
2.设计车辆
1)平面交叉口旳设计也采用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 (或铰接车)作为设计车辆。
2)平面交叉转弯曲线旳线形和路幅宽度应以设计车辆转弯 时旳行迹作为设计控制,其转弯时旳行迹与行驶速度有关。
3) 各级公路旳平面交叉口应以16m总长旳鞍式列车进行控 制设计。
第一节 概述
四、交叉口旳设计根据
满足服务水平下旳通行能力
第二节 交叉口旳交通组织设计
一. 车辆交通组织
1. 任务
⑴.确保车流、行人安全 ⑵.提升通行能力
2. 措施
⑴.正确组织不同去向旳车流 ⑵.设置合适旳车道数 ⑶.合理布置交通岛、信号灯、交通标志 ⑷.渠化交通
3. 详细措施
⑴.设置专用车道 ⑵.组织左转车辆
着眼点:处理左转及直 行车辆旳交通组织
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旳路口离岛驶出旳
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特点:驶入交叉口旳多种车辆可连续不 断地单向运营; 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 冲突点; 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 缺陷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 长了车辆绕行距离,尤其是左转弯车辆; 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能看到相交道路上旳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用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 这段必要旳距离应该不小于或等于停车视距。
视距三角形: 由相交道路上旳停车视距所构成旳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 驾驶员视线旳障碍物。
第三节 交叉口旳视距与转弯设计
一、交叉口旳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第三节 交叉口旳视距与转弯设计
2.设计车辆
4)公路左转弯曲线采用(5~15)km/h行驶速度旳鞍 式列车控制设计;
5)大型车百分比很小旳公路,可采用5km/h行驶速度旳 鞍式列车控制设计,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载重汽车低速 行驶时旳行迹控制。

平面交叉 公路平面交叉的勘测设计要点

平面交叉 公路平面交叉的勘测设计要点
公路平面交叉的勘测设计要点
1 公路平面交叉的勘测设计要点
公路平面交叉
01
公路 平面交叉
02
勘测要点 设计要点
公路平面交叉
勘测要点
1.搜集原有公路的等级、交通量、交通性质、 交通组成、交通流向等资料和远景规划。
2.根据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以及掌握的资料, 按照有关规定,拟定交叉口类型。
公路平面交叉
设计要点
公路平面交叉
4、视距 1)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 视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
设计要点
设计要点
公路平面交叉
4、视距 2)识别距离:为保 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 交叉口,应使驾驶员 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 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 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 通标志等,这一距离 称为识别距离。
公路平面交叉
3.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
设计要点
1) 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在交叉口范围内,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仍采用路段规 定值,次要道路可取路段的0.7倍;横向力系数μ可按不 同设计速度在0.15~0.20之间选用;超高横坡ih,以不大 于2%为宜,最大不应超过6%。
公路平面交叉
2)平面交叉范围内各相交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规定如下表。
勘测要点
3.选定交叉位置和确定交叉点,使各相交路线 在平、纵、横三方面良好衔接;通常交叉口设在原 有公路的中心线上或中心线的延长线上。
4.测量交叉角、中线、纵断面和横断面。
公路平面交叉
勘测要点
5.若地形复杂时,为合理选择交叉口的位置和类 型,应详测交叉口处的地形图。测图比例可采用1: 200~1:500,当范围较大时,也可采用1:1000。
5. 平面交叉间距

城市道路工程平面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平面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设计内容:确定交叉口类型、进行交通组织设计、视距保证、缘石半径、拓宽设计、环形交叉口设计、交叉口竖向设计。

一、平面交叉口的形式1、按交叉口形式分类十字形、X字形、T字形、Y字形、错位交叉、复合交叉等。

2、按渠化交通的程度分类简单交叉口、拓宽路口式交叉口、渠化交叉口。

3、按交通控制分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有信号控制交叉口(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定周期和不定周期、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4、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C类:环形交叉口二、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1、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交错点的种类: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

冲突点数量多,影响大,主要与左转车流有关,与车道条数成正比。

设计时要尽量减少冲突点,如采用设置信号灯、合理组织左转车、实行单向交通等方法。

2、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一)车行道的交通组织1、设置专用车道2、合理组织左转车(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2)实行交通管制不准左转(3)变左转为右转(4)环形交通3、渠化交通组织4、调整交通组织交通语言包括道路语言和一切关于行的标记、符号、文字指示牌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路语言。

道路语言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标线、标示、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还包括以物理形式出现的交通岛、分离岛和栅栏等物理渠化设施(一种特殊的“道路语言”)。

有路必须有道路语言,道路语言是道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二)行人的交通组织1、交叉口人行道的宽度及行人的组织2、人行横道的设置(位置、形式、宽度、通行能力)3、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三、简单交叉口设计1、交叉口的车道宽度一般采用 3.0~3.5米,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最小宽度可取3.0m;当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时,一条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 2.8m。

转角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大小设置车道加宽。

2、平面交叉口计算行车速度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宜为路段的0.5倍-0.7倍。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完整版2024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完整版2024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附条文说明]GB50647-20111总则1.0.1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道路交叉口,充分利用交叉口时空资源,实现交叉口人流和车流的交通安全与通达,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应的道路交叉口规划,以及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或立体交叉的新建、改建与交通治理专项规划。

1.0.3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应坚持科学发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符合保障安全、保证效率,保护环境、节约土地资源的要求。

1.0.4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交通功能traffic function交通设施在交通系统中所承担的作用,以及对出行者所能提供的交通服务和服务水平。

2.1.2宏观交通组织macro traffic organization在一定范围的交通系统中,规定各类道路上各种交通方式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协调关系,使各种交通方式在道路系统中能有序、安全、高效地通行的交通运行方案。

2.1.3微观交通组织micro traffic organization在交叉口可通行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安排组织从各方面汇集到交叉口的各种交通流有序地向各方向疏散,以保障人流和车流安全、高效地通过交叉口的交通运行方案。

2.1.4快速公共交通bus rapid transit(BRT)运用大容量公共交通车辆和先进的控制管理系统,在专用的车道上运行,具有运量大、运行速度快等特性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2.1.5信号控制交叉口signalized intersection用交通信号灯组织指挥冲突交通流运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

2.1.6无信号控制交叉口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不用交通信号灯,而用交通标志、标线或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通行权的规定,组织相冲突交通流运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

2.1.7减速让行标志交叉口yield sign intersection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用减速让行标志来规定次要道路车辆在进入交叉口前必须减速、让主要道路车辆先行,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行的交叉口。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2)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2)
配路权。
公平原则
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 通行权利,设置合理的 交叉口信号灯周期和相
位。
环保原则
降低交通噪音和空气污 染,合理设置绿化带和
隔音设施。
设计要素
01
02
03
04
道路等级与交通量
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量确定交 叉口形式和规模。
交通组织
合理组织各类交通流,提高交 叉口通行效率。
道路几何设计
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需求,确 定交叉口进出口车道数、车道
T型交叉
总结词
T型交叉是道路平面交叉的一种类型,其中一条道路与另一条道路垂直相交,形 状类似于英文字母“T”。
详细描述
在T型交叉路口,车辆通常直行或左转,右转车辆需在交叉点之后进行。这种交 叉类型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地区,可以减少交叉口冲突点,提高安全性。
Y型交叉
总结词
Y型交叉是道路平面交叉的一种类型,其中一条道路与另一条 道路分叉后垂直相交,形状类似于英文字母“Y”。
方案实施
按照最优方案进行交叉口设计 和施工,包括道路几何设计、 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信号灯安
装等。
02 道路平面交叉类型
十字交叉
总结词
十字交叉是最常见的道路平面交叉类型,由两条相交的道路形成,具有四个象 限。
详细描述
在十字交叉路口,车辆通过交叉点进行转向,通常设有交通信号灯或交通标志 来管理交通流。这种交叉类型在城市和乡村地区都很常见,易于设计和建造。
03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要点
交通流量分析
交通流量分析
在道路平面交叉设计过程中,需 要对各个方向的交通流量进行详 细分析,以确定交叉口的通行能
力和需求。
交通流量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了解各 个方向的车流量、人流量以及车流 组成等信息,为设计提供依据。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渠化平面交叉
渠化十字交叉
交叉口设计技术要求及类型
次要公路设分隔岛的渠化T形交叉
适:主要公路为二级公路的T形交叉,当直行交通量不大,而与次要公路间的转弯交通量占相当比例。
交叉口设计技术要求及类型
当主要公路的直行、转弯交通量较大时,则采用在主要公路和次要公路上均设分隔岛的渠化T形交叉。
主、次要公路上均设分隔岛的渠化T形交叉
பைடு நூலகம்
添加标题
第八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添加标题
交叉口设计技术要求及类型
添加标题
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设计
添加标题
环形交叉口设计
添加标题
概述
添加标题
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添加标题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添加标题
扩宽路口式交叉口设计
车辆行人顺利通过 行车稳定,符合排水要求
二、设计任务
正确选择交叉口型式,合理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尺寸 ; 确定必须保证的行车视距,从而确定交叉口的视距范围 ; 正确合理地进行交通组织和交通管制; 立面布置需符合行车和排水的要求。
2
类型 渠化交叉 交通组织方式 扩宽路口式 环形交叉式
交叉口设计技术要求及类型
非加宽十字交叉
添加标题
非渠化交叉
添加标题
非加宽T形交叉
添加标题
增设右转减速车道的加宽式T形交叉
添加标题
增设左转减速车道的加宽式T形交叉
添加标题
加宽式十字交叉
添加标题
非渠化平面交叉 设计速度较低,交通量较小的双车道公路相交,可采用非渠化交叉。
三路相交叉的交叉口
四路十字形交叉口
五路交叉口
概述
四、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公路工程是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路交叉口的设计是公路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公路交叉口是公路路网中交通流量较大的地段,是交通事故高发区域,对于公路交叉口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交通安全、交通流畅、经济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和要点两个方面对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进行探讨。

一、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公路交叉口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能性,尽可能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交通安全。

交叉口的设计需要满足交通流量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行车速度、视距、路面标线、信号灯等设施的设置,以确保交通安全。

2. 通行能力原则公路交叉口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通行能力。

通行能力是指交叉口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辆的数量,通行能力越大,交通流畅度越高。

交叉口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交通流量的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车辆的转弯半径、车道宽度、道路坡度等因素,以确保通行能力。

3. 经济性原则公路交叉口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在保证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交叉口的设计需要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尽可能地减少土方工程和硬质工程的建设。

二、设计要点1. 设计范围和交通流量公路交叉口的设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设计范围和交通流量。

设计范围包括道路路段、交叉口、引道等部分,交通流量包括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流量。

设计范围和交通流量是公路交叉口设计的基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

2. 设计速度和转弯半径公路交叉口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转弯半径。

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转弯半径是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设计时需要合理确定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转弯半径,以确保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3. 车道设置和车道宽度公路交叉口的设计需要合理设置车道和确定车道宽度。

车道设置和车道宽度是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城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

城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1、道路与道路交叉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

交叉形式应根据道路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1.平A类:信号交叉控制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不展宽交叉口;2.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1类:之支路只准右转同行的交叉口;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3.平C类:环形交叉口关于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下表,3、交叉口的形式平面交叉口的形式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和使用价值,所以应切合实际地考虑远期的需要和近期的可能两方面因素,选择合理的方案。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取决于道路网的规划和周围建筑的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

常见的几何形状有:十字形环行交叉T形极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交叉多路交叉畸形交叉T形平面交叉口:T形交叉口是指交角为75~105的三路相交。

T形交叉口适用于主次道路的交叉,主要道路应设在直行方向。

Y形平面交叉口:Y形交叉口为三路相交直行方向的交角小于75或大于105 的交叉口;Y形交叉口在交角较小的时候交通不利,而且锐角街口处的视线条件不好。

字形平面交叉口四条道路相交交叉口,交角为75~105.十字形交叉口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于处理,使用范围广,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1)简易十字交叉口:设计车速不高,交通量不大的三四公路或一般城市道路相交的十字交叉,可采用简易十字交叉(2)设附加车道的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的设计速度为80km/h,次要公路为县乡公路或三四级公路且转弯交通量不大的十字交叉口。

(3)渠化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为四车道公路以及设计速度为80km/h 的双车道公路,或虽然设计速度为60km/h,但属区域干线的双车道公路,可采用渠化十字交叉。

环形平面交叉口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岛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道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道路平面交叉设计是指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根据交通流量、交通需求以及道路空间等因素,设计合理的平面布局和交通信号设施,以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的一种工程设计。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背景、设计原则、设计要素以及常用的交通信号设施。

一、背景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通流的通行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车辆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道路交叉口成为交通事故高发区域。

因此,通过合理设计道路平面交叉,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交通安全。

二、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在交叉口设计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

应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包括车辆之间的碰撞、行人的闯入等。

因此,设计时要考虑车辆的转弯半径、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等。

2.通行效率原则:道路平面交叉设计应既能满足交通流量需求,又能保证交通的高效率。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交通流量的分配和高峰期的通行能力,合理设置车道数量和交通灯控制等装置,以提高交通流的通行效率。

3.秩序原则:为了保障交通秩序,设计时应考虑各方车辆和行人的流线,尽量减少交叉口内的冲突和混乱,提高交通的顺畅度。

这包括合理设置车辆的转弯区域、行人的过街设施以及车辆的黄标线等。

三、设计要素1.车道设置:根据交通流量的需要,设计合理的车道数量和宽度。

在交叉口的前方,根据道路转向需求,设置直行车道、左转车道、右转车道等。

2.交通灯控制:交通灯是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引导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设计时要根据交通流量的需要,设置合理的交通灯控制方式,包括绿灯时间的设定以及交通灯的安装位置等。

3.行人设施: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通行,交叉口设计中要考虑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包括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等。

4.车辆引导:为了减少交叉口内的交通混乱和冲突,设计时应设置车辆的引导标志和线路,包括转弯标志、直行标志、可变导向箭头等。

城市道路交叉设计之平面交叉口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设计之平面交叉口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设计之平面交叉口设计平面交叉口设计是城市道路交叉设计的一部分,它对于交通的安全和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平面交叉口设计的要点和一些常用的设计原则。

1.设计要点平面交叉口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交通流量:需要根据交叉口所在道路的交通流量确定交叉口的容量和车道数目,以确保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交通安全:需要合理设置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标线,提高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

行人通行:需要保证行人在交叉口附近的安全通行,设置人行横道和行人信号灯等设施。

交通流动性:需要考虑交叉口的通行的流畅性,合理设置转弯车道和加速减速车道等。

土地利用和环境:需要考虑交叉口周边的土地利用情况和环境因素,合理设计交叉口的布局和景观。

2.设计原则平面交叉口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效率。

可视性原则:保证交叉口进口和出口的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附近的可视性,避免盲区。

布局原则:合理设置交叉口的车道数目和线形,根据交通流量确定交叉口的容量,确保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交通安全原则:合理设置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标线,提高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

交通流动性原则:合理设置车道、转弯车道和加速减速车道,确保交叉口的通行流畅。

行人通行原则:设置人行横道和行人信号灯等设施,保障行人在交叉口附近的安全通行。

环境景观原则:考虑交叉口周边的土地利用和环境因素,合理设计交叉口的布局和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3.设计流程平面交叉口设计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收集数据:收集交叉口所在道路的交通流量和行人通行量等相关数据。

确定要求:根据数据分析,确定交叉口的容量和通行能力要求等。

初步设计:根据要求,进行初步的交叉口布局设计,确定车道数目、转弯半径等。

优化设计:根据初步设计结果进行优化调整,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通行效率。

细化设计:进行细化设计,包括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标线等的设置。

施工图设计:根据细化设计结果,绘制出具体的施工图纸。

道路勘测设计(平面交叉口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平面交叉口设计)
32
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一)行人交通组织
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 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
▪(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1. 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 间。 2. 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 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 2. 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与非机动 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3. 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用立体 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起考虑。
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对多路交叉和畸形交 叉,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更为有效。
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加了车辆绕行: 距离,特别是左转弯车辆;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适用:多条道路相交,通过交叉口的交通量总数为500~ 3000辆/小时,左右转弯车辆较多,且地形较平坦的情况。
23
四、交叉口的设计速度 • 1. 交叉口范围直行交通: • 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 • 两相交公路的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
11
12
13
交叉口交通管理基本原则是:限制、减少或消除冲突点, 引导车辆安全顺畅合流、分流和交错。方法是从时间和空 间上协调好交叉口各向车流的运行,基本途径有: (1)将不同方向的交错车流从时间上进行分离,即采用 交通控制的途径; (2)将不同方向的交错车流从空间上进行分离,即采用 立体交叉的途径; (3)将不同方向的交错车流在同一平面内用物理设施分 离、限制和引导其行驶路线,即采用渠化的途径。
• 一、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 定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平 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
n 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 n 交叉范围的圆曲线半径
n
n 分道转弯式圆曲线半径
n n
n 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
n(一)加铺转角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R V2
127( ih)
n在交叉口范围内, n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V=路段设计速度, n次要道路的设计速度V=路段的0.7倍; nμ=0.15~0.20; n超高横坡ih:以不大于2%为宜,最大不应超过6%。
R1
R
B 2
F
式中: B——机动车道宽度(右转车道)(m) F——非机动车道宽度(m) R——右转车道中心线半径(m)
第五节 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 定义:在交叉口内增加左、右转车道,以提高交叉口的通 行能力的设计方法。
• • 拓宽车道:左转车道和右转车道 • 拓宽数量:一条至两条
• 一、设置条件 • 1.公路-右转车道 • 一级公路与一级公路相交;一级公路与交通量大的二级公路
d
交织段长度:使进出环道的车辆顺利交织而不影响连续行 驶,该段距离称为交织段长度。
大致取相邻道路机动车道外侧边缘延长线与环道中心线的 交叉点之间的弧长
n 中心岛半径应满足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否则无法完成交织。 n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d,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围 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
Rdn(l2 Bp)B 2 (m)
相交
• 二级公路与一级公路相交,下列情况下应设右转车道:
• (1)平面交叉角小于75°;
• • (2)交通量大,且右转车辆会引起交通延误时;
• (3)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时(>30KM/h);
• (4)右转车辆中重车较多时;
• (5)与高速公路集散道路相连时。
▪2.城市道路-右转车道 ▪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右转车辆 〉4辆时
R V2 b (m)
12(7ib) 2
n式中:b——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m);
n
ib——环道横坡度(%),一般采用1.5%;
n 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R: • 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 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n式中: nn——相交道路的条数 nl——相邻路口交织段的长度(m) nB——环道宽度(m) n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 n由上式可知:环岛周围的路越多(应不多于6条),Rd就要 越大
二、环道的宽度
• 环道上的车道布置: • (1)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 • (2)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 • (3)中间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
n(二)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 • 在右转车辆计算行车速度已确定的条件下,取μ=0.16~
0.20,最小圆曲线半径的一般值采用ih=2%计算,极限值 用ih=6%计算。
R V2
127( ih)
n(三)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
• 形式: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心复曲线。 • 加铺转角边缘的圆曲线半径:
• (3)等候车队长度LS
lS nln
• 式中: • l值n—,一大辆车直取行高等值候)车辆所占长度(m), 6~12m(小车取低
• n— 一次红灯受阻的直行车辆数
• 右转车道长度:
lr = ld + max(lb, lS) (m)
• 出口加速车道长度lP

lP = ld + la (m)
2. 左转车道的长度
第六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n0、形式和组成
①普通环行交叉: 具有单向环形车道;
②入口让路环行交叉: 具有单向环形车道; 中心岛直径 d=5-25m
中心岛直径d〉25m

第六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n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
n(一)中心岛的形状 n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 n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圆形 n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 n(二)中心岛的半径 n1.按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计算:
压缩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
压两面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n3.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 辟左转车道。 n(1)向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总宽度,辟出左转车道。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n(2)不扩宽进口道,占用靠近中心线的对向车道作为左转车 道。
三. 拓宽车道的长度
• 1.右转车道的长度
• ll = ld + max(lb, lS) • ls — 左转车排队长度
lS nln
• 有信号控制时
• n=(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车道数×左转车比例)/每小 时周期数
• 无信号控制时,车辆随机到达,按每分钟左转车辆数的2 倍计算,且>30m
3. 拓宽车道的宽度
❖ 原则上与路段车道宽度相同,一般在3-3.5m
• (1)渐变段长度ld
ld
VA 3.6
B J
(m)
• J-侧移率(从行驶车道中心线移到右转车道中心线,按每秒钟横移1m计算)
• VA—路段平均车速(km/h) • B —右转车道宽度(m)
• (2)减速或加速所需长度lb或la
lb(或la)
VA2 VR2 26a
• 式中:
• VA——路段平均速度(km/h) • VR——减速后的末速度或加速前的初速度(km/h) • a——加速度或减速度(m/s2)
二、设置方法 n(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n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压缩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
二、设置方法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n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n 1.宽型中间带:压缩中间带宽度(中间带>5m) ,形成左 转车道。
压一面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n2.窄型中间带:中间带较窄(宽度小于5m)时,压缩后宽度 不够,可将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
• 环道上一般设计三到四条车道为宜。 • 如交织段长度较长时,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 • 若相交道路的车行道较窄,也可设二条车道。 •
• 每条车道宽3.50~3.75m,
3.公路-左转车道:
四车道公路一般均设左转车道
二级公路相交时,下列情况下应设左转车道: (1)左转弯交通会引起交通阻塞或事故时; (2)与高速公路集散道路相连时; (3)非机动车辆多且无专用车道时;
4.城市道路-左转车道: ▪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左转车辆 ▪

〉3辆(小交叉口) 或4辆(大交叉口)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