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为了建立一种高效、协调、平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效保障机制。

[标签]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思路
加强和改进其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

当代大学生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某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取向的迷惘与混乱
在社会转型期间,主流价值系统受到挑战和冲击,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传统价值观遭到一些人的怀疑,乃至被否定。

我們深知,市场经济被选择是因其有效率优势,而效率受人青睐的根本原因是它能带来更多的利润、财富或者说是金钱。

当市场经济将效率作为首选价值时,也就等于在规则的设计上将金钱提升为社会价值尺度,对此,有人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作用给予了最大限度地扩张。

仿佛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都可以凭借金钱而获得满足、实现,拜金主义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确实拥有了更有利于它生长的土壤。

令人担忧的是,时下这种金钱与人的双重异化已到了不可小视的地步,许多本来属于理所当然的光彩价值观的东西,都被有的人当作了待价而沽的拍卖品。

(二)道德调控的弱化与失当
第一,道德评价失当,当前的道德规范表现出重理想、轻实际。

重说教、轻践行的倾向,道德既在于“应该怎么办”,更在于“究竟怎么办”。

而现在的道德往往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

第二,道德评价失控。

经济评价排斥道德评价的观念大大抬升。

一些人认为,经济和道德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市场经济关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它与道德评价是对立的。

现实中昧着良心干坏事、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的“缺德事”随处可见。

第三,道德监督松怠。

社会道德体系的背后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舆论,它是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试金石,当一个社会道德监督的声音非常细弱时,表明该社会的成员道德水平降低,社会已经出现道德危机。

第四,道德保障乏力。

在社会转型期,大量不道德行为
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私德意义上的小节,也侵犯和损害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已经突破了最低的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因而,不只是要对其进行道义上的谴责,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纪律或法律的惩戒,但恰恰这方面施行的力度很难令人满意。

(三)道德的错位与困境
1.人生价值观的功利性比重加大。

近年来,由于一些人受西方萨特、尼采和弗洛伊德等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影响,功利化倾向在人们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关系的关键时刻体现得更强烈。

譬如,我们有的高校学生,求学动机上,从原来的崇名到现今的崇实;择业意识上,从原来的服从国家需要到现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朋友之间等人际关系时,从原来的以人情友谊关系为重到现在的经济利益关系为重等。

此外,道德评价的标准呈多维倾向。

善恶不分、良莠杂陈等现象在社会变迁期纷至沓来,给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及其评价体系造成很大冲击与影响。

2.受社会上负面观念“多重同构”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多呈现“多重同存”的情况。

有的重于精神和人格修炼,有的追求物质享受。

在人生价值领域。

也有多种分野,或者是几种因素在一个人身上交互发生。

有的既赞同“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也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以天下为己任”,也有的“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表面上求新、求变、求异,深层还是向往“知足常乐”;部分学生渴望竞争,但在行动上却裹足不前。

害怕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有的人崇尚、羡慕高尚的人生,又不能无视物质与金钱的诱惑,徘徊于精神与物质、理想与金钱之间。

3.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

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

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

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

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

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4.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

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

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等。

5.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

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

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

超前消费。

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也不惜“借钱过好日子”,而对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的提倡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精神,笃信“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

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件时有发生。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的根源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令人堪忧,与党和国家关于提高青年学生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观念的形成和强化。

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

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此外,党风、社会风气不正。

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促使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

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

在这些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部分青年学生的人生之路偏离了正轨,
长期以来。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明、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等弊端。

而要求过高,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不少学生受同乡、好友感情的驱使,无视学校纪律,参与打架,搞同乡会,甚至甘当“枪手”代人考试,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二)家庭教育的欠缺和过分溺爱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文明教育的起点。

然而现实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
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

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视之为理所当然。

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

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

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使他们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三)大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
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甚至我们从中还可以观察到某些儿童时代心理的残留:有意试探纪律的边界,明令禁止的却偏要去做,不处分到头不作罢。

另外,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尚不能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漠视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有的大学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脱节。

因此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三、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各校德育、思想政治政教育的实施通常由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马列部或社科部、工会、宜传部、党校等单位共同完成。

各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马列部或社科部负责的“两课”教学,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放在学校党团工作、班主任工作、“三育人”工作、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实施,事实上,这些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并没有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分工,以致形成合力。

却由于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方面得不到保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或落空。

(二)高校德育教育还存在“高、大、空”的现象
长期以来,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德育目标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模式化,德育目标过于单一,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二是理想化,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不切实际性的过高要求,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

过于模式化、理想化的目标要求,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大量现实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反而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三)思想政治內容、形式缺乏创新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缺少时代内涵和实际性的应用价值。

以灌输式教育方法为主,重理论轻实践。

因此,教育内容很难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

(四)高校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简明、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检查、督导、评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

学校领导口头上重视,实际上却是为了应付各级各类的检查,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就不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真正重要的位置。

正是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健全,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思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不同的时代应赋予不同的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大学德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就是指一个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现实选择性和动态生成性,就学校德育而言,时代性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其一,当代社会生活的总体特点,主要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时代特点,其二,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影响下所形成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时代特点;其三,针对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特点所形成的學校德育工作的时代特点。

这三个层面的时代特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决定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时代特点,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在适应中超越。

在超越中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起着导向、推动和保障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性。

(一)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时代特点
时代性的第一个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日趋明显。

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