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及重要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赏析及重要考点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歌主题】
这首五律作于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之时,取材于生活中的瞬间感受。
标题既点明时间,又揭示主题思想。
四联诗句从听到戍鼓、雁声到眼见白露、明月,想起几个弟弟天各一方,不知安危,又想到寄出的家信杳无音讯,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满腔悲愤之情,寄托了萦怀家国的思想情感。
1、赏析颔联( 内容理解、表现手法)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似是说明,实为描写,以月明露白抒发深情。
当天的节令是白露,诗人将“今天白露日”这样的口语倒装为“露从今夜白”,展现出句式的灵动性。
随后的对句将“想到故乡的明月”也倒装为“月是故乡明”,也表现出诗句的灵动性。
这两句采用了“移情”的写法,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成为抒发怀念家乡之情的千古名句。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还是故乡的最圆最亮。
此处使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更多的主观感受,是思亲思乡之情的真实体现。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月是故乡明”——思乡之情;“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之情;“况乃未休兵”——对战争平息的期盼之情。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歌主题】
全诗借古伤今,意境悲凉,情感动人,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表达了诗人无罪被贬的悲愤与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及控诉。
1.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
2.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独”意为“独自”。
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了他对贾谊的景仰向慕之情和难掩的孤独落寞。
“空”字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感伤斯人已去的怅惘之情。
这两个字共同创造出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
3.(2019·山东临沂中考)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诗人借古言今的意味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面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看似是写眼前所见,实则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面写文帝与贾谊,实则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歌主题】
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通过直陈朝奏夕贬的事实和在被贬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为皇帝“除弊事”的决心和老而弥坚的气概,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1、赏析颔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表现手法、情感 )
这两句借景抒情。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既是实景,又有象征意义;既明写天气寒冷,又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诗人的英雄失路之悲,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2、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3.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感前途渺茫的感伤。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歌主题】
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羁旅中无限的孤寂和愁思,以及人生的失意和无奈。
1、赏析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意象、表现手法 )
诗人纯用名词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选取了鸡鸣、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寒霜这些富有特征的意象,极其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
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了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2、赏析: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表现手法 )
此联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反衬哀情,反映了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呼应,首尾圆合使“早行”之意和“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表现。
3.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5.“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诗中哪个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产生此情感的缘由是什么?这个字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4分)
“愁”字(1分);愁的原因: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每点1分)愁的含义:思乡,怀古。
作用: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2.赏析颔联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云罩磻溪,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的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
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凉风突起,高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到。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勾勒,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透露出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5分)
颈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2分)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通过今昔对比,(1分)表达了世事沧桑的感慨,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1分)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1分)3.《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4分)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
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
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
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
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
这是一句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
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4.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4分)
开篇一个“愁”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
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歌主题】
这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情真意切而又含蓄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1、赏析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
全句运用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表现手法。
这里“丝”与“思”谐音;用“春蚕”“蜡炬”两个意象象征爱情,表达了诗人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仿佛蜡泪要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
而“死”和“泪”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表现了爱情的坚贞和思念的痛苦。
语言巧妙多姿,意境新奇,诗味隽永,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千古传诵。
2、有人认为颔联是写诗人自己,颈联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同意。
颔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诗歌主题】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溪畔青旗招摇的农家小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作品中常见的哀怨情调,变得色彩鲜明、情调愉悦,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明快的美好享受。
1.本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2分)
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
词主要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表达作者对田园自然的喜爱以及欢快喜悦之情。
3.请自选角度赏析“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的表达效果。
(4分)
①寓情于景,描绘了“小园”明媚的春光,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②运用白描手法图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白新人礼包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③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写景生动自然,强调了春光烂漫,突出了热爱之情。
④以点带面,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达到了全面表现的艺术效果。
4.请赏析“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飚青旗、流水桥旁”的表达效果。
(2分)
由近到远,动静结合,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既写出了春天的风光如画,又富含诗蕴,引人遐想。
5.请自选角度赏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的表达效果。
(4分)
①寓情于景,描绘了“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②运用白描手法,“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观中,营造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
③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生动表现了春光的生机勃勃。
④描绘动态景象,“啼”、“舞”、“忙”三字写春的生命活力、盎然生机,更加淋漓尽致。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歌主题】
这首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了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中年时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1.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上片的“愁”是登楼赏玩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感情。
⑵“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
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
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