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根本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长达30多年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
创造“中国奇迹”的真正奥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根本制度保障。
关键词: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6一0137—0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唯一能创造“中国奇迹”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还不深刻,因而有过重大失误,付出了沉重代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
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此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可见,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江泽民也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到达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胡锦涛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从这个意义上说,基本路线确实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它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成果。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为中国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种鲜明的“中国特色”,表现为既利用资本主义又与资本主义有本质区别。
所谓利用资本主义,就是从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来说,它是吸取和利用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的东西,最终赢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优势的社会主义。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取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所谓与资本主义有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在利用资本主义的时候,一是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绝不容忍有人反对社会主义;二是必须保持独立自主,决不受制于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唯一正
确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不仅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更重要的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无数的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之所以屡遭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解放和独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探索和认识,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1990年同198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84.6%,平均每年增长6.3%;工业总产值到1991年达28248亿元,比1978年的4237亿翻了两
番多,平均每年增长12.2%;国民收入由3688亿元增加到1430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8.7%,国民生产总值由4470亿元增加到1740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36倍,平均每年增长9%;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13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元。
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也是一个奇迹。
随后,面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党的历史地位转变的重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1990-200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比同期世界2.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高近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加了一倍多,到2001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800万,比改革开放初期减少2.2亿;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90年增长近两倍,排名也由1990年世界第十位跃升到世界第六位。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阶段性的特征,表明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时期以及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加上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面对以上情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新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政府紧紧依靠人民经受住了像“5·12”汶川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顺利实现了“新三步走”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原则的科学总结,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强化。
而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强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正如
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中国人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既得到了传统体制下的各阶层认同,又得到了新形势下新的社会阶层的认同。
既根植于民族振兴的历史长河中,又溶于振兴中华的时代潮流中,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造出了让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
诚如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30年来。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这些制度,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的保障。
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他特别强调要重视体制和制度问题,这“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
因此,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绝不容忍有人反对社会主义。
四项基本原则提出后,先后被载入党章和宪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发挥了立国之本的作用,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从而根本保证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会因走上邪路而失败。
前苏联的解体就是最好的例证。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体制和制度上的问题。
苏联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经创造过惊人的历史奇迹,但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结构和体制未能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富有
成效的改革和创新,导致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加深。
经济发展滞缓,人民长期过紧日子,使百姓羡慕西方的繁荣,动摇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改革受挫后,把旧体制的缺陷、改革受挫的原因统统归罪于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的口号,最终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经过30多年来体制改革,实质上全面突破和彻底超越了斯大林模式,逐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当前苏联解体,西方媒体高兴地预言中国也会步苏联后尘而分崩离析时,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做为”的二十字方针,使我们党处变不惊,应对自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艘巨轮毅然决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不仅稳住了自己的阵脚,避免了重蹈苏联覆辙的危险,而且有所作为,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执政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就在于它不仅具有很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能够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而且能够全盘考虑最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而绝不会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执政党那样只顾及一党一派和少数人的利益,或者只管眼前利益而不惜牺牲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发生在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就是最好的例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10万军队入川,490多万志愿者投身抗震救灾,三天
后,基本缓解了缺衣、缺粮、缺水的困难;五天后,基本确保生活的基本所需,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睡觉;七天后,建起了”抗震救灾帐篷小学”;十天后,完成了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一百天后,完成了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内,全面完成了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震后一年半,全面完成了150万户农房重建;震后两年,基本完成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震后三周年之时,已完成41130个国家重建项目的95%,实现灾区大幅度跨越式发展。
这与世界发达国家日本和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重建用了近十年,而美国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过去了六年之后,还有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到底是什么力量能够让这个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战胜灾害的“决定性胜利”?答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个制度下,党和政府吹响了抗震救灾的“集结号”,亿万人民被动员组织对口支援、携手重建,宏观调制的有力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推动了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活力,而且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确保了党的集中领导,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而且确保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表现。
对此,外国媒体给予高度关注和评价,英国《经济学家》说,“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全部被中国政府快速、有效、及时的救灾反应所吸引”。
事实上,从应对各种严重
的自然灾害,到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再到战胜百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这种社会主义制度的高效率和坚强有力的组织优势已经多次得到了检验和证明。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公平,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公正公平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价值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一方面高度评价资本主义文明带来高速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另一方面又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公正公平和社会不和谐现象。
在此基础上,非常明确地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上包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两大主要内容,邓小平曾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所在。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为解决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沿海地区快速地发展起来。
东西部发展的差距逐步拉开,地区
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影响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之一。
1999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进入新世纪的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不同资源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指引下,2004年至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兼顾了社会公正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中央着力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利益。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诚然,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一定能排除干扰、凝聚力量,战胜一切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责任编辑:熊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