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金书——高式国着《针灸穴位名解》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平之线定矣;又云平直两乳,则与横 直蔽骨之说不符。故余疑平直两乳,应 是“垂直两乳”之误。若作垂直两乳观 之,则垂直之线,是本穴纵线,纵横交 点,正在七八肋骨之间。本穴在第八肋 骨上缘内侧端。日月穴在第八肋骨下缘 外侧端。两穴相对只隔一条肋骨。余又 常考凡属募穴均在脏器之表,与本脏器 内外相对。如肺之中府、肾之京门、肝之
l—1孬瓣■I缪 肉棱,故与“丰隆”穴之丰满坟起,名义 08 万方数据
略同,故名“外丘”。 本穴治头项痛、胸肋满,循其经也。
兼治痿痹者,取局部也。灸狮犬毒者,增 强胆府功能也。须灸则灸,须针则针,效 能之妙,有不可思议者。
光明 本穴功在于目,能治目痛、夜盲,故 名“光明”。目者人神之汇也《道藏》: “左目神,字英明,右目神,字玄光。”合 二目之神,则名之为“光明”。光明为本 经之络穴,与足厥阴之蠡沟相应。光明 喻珠光之放,蠡沟犹蚌壳之收。两穴相 契,母子攸关。故肝胆二经,俱关于目 也。肝开窍于目,本经起于瞳子髂,又接 近足之阳明,阳明为两阳合明之经,故 本穴治目赤、目口。又以其位置在腿,故 兼治胫彤了足膝之疾,兼能通郁解热,综 此诸意,穴称光明,有余义矣。 阳辅 腓骨,为胫骨之辅,古称辅骨。本穴 傍于辅骨外侧,外为阳,故称“阳辅”。 所治多属寒性之阴症,亦扶阳以抑阴 也。如全经上下风痹肿痛,俱可取之。 悬钟
末穴、皆取名阴象。以其下接于阴经也。 如足太阳之至阴。足阳明之厉兑,及本 经之“窍阴”,同此一义。古人于经穴命 名,照及全面,形同经络巨网,非仅一点 一线也。
肝、足厥阴之脉 《灵枢经·经脉篇》:“肝,足厥阴 之脉,起于大指丛毛际。上循足跗上廉, 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上胭内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 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 肋,循喉咙之后,上人颃颡,连目系,上 出(出页),与督脉会于巅。其支着,从 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 别贯膈,上注肺。” 大敦 敦,厚也。有聚而未发之意,与少阳 之气会于人身之最下(地五会)。则一阴 (厥阴)生发之气,萌动于下,而资长全 生,即动养万物也。本穴当厥阴之初,承 少阳交与之气,聚于足之大指。凡阴气之 聚于下者、至博至厚,故名“大敦”。《素 问·阴阳离合论》云:“少阳根起于窍 阴”、“厥阴根起于大敦”。亦即阴阳互 根也。本穴治淋、疝、崩、厥、阴器诸病,以 及小腹痛、脐中痛、情志悒悒、喜寐、尸 厥、鼓肠、遗溺等症。按阴阳互根之义, 经穴命名,当在《内经》成书以前。 行间 行,足之用为行。气得行而通,滞得 行而解。本穴为行走着力之处,其用,着 重泻法。泻之俾使郁气通行也。间,病愈 为病间。即病得通行而告愈也。犹云气 得行,而病得间也,故日“行间”。 太冲 本穴与冲阳傍近。进步抬足,首当 其冲,故名之以“冲”。穴在跗上,足大 趾次趾,歧骨间,故名“太冲”。以其近 于大趾也。 太冲穴底,与涌泉相对。涌泉属肾。 又《素问·水热穴论篇》云:“三阴之所 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 肾气之下行也。名日太冲。”王注:肾脉 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日 “太冲”。其所治症,多同于涌泉。当与 肾经诸穴互参之。 中封
霉姜固 五枢
枢为致动之机,本穴当人身长度之 折中。人当扭转身躯,或跪拜五体投地 时,本穴正当腰部转折之处。又五者数 之中,名“五枢”即中枢之意也。本穴为 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穴,故治寒疝、卵 缩、小腹痛、里急、痉挛、抽风、女子带 下,以其涉及带脉也。
维道 本穴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带脉在 人身有束缚之用。维者,系也,束也。诗 云:“絷之维之。”道,通达之意,故名 “维道”。本穴治症为水肿、三焦不调、 不嗜食、呕逆等症。 按带脉、五枢、维道三穴,俱为足少 阳与带脉之会穴,带脉在人体如约束诸 经之带。五枢穴在约束之下,其灵动之 力。本穴则参与维系,且具输达之力。三 穴虽各分工,而有互助之用。 居髂 居,端坐也。穴在章门穴下四寸处。 人当端坐时,则此穴位置凹隙口下,以 其居则成髂,故名“居髂”。治腰痛引 腹,胸背挛急等症,循少阳之经也。此谓 循经取治。 环跳 穴在肠骨窝中,股骨嵌接之处,侧
万方数据
聚土成凸为封。叉土在沟上日封。 《灵枢·经筋篇》云:“厥阴之筋,结于 内踝之前。”即商丘、丘墟二凸之间,故 名“中封”。犹云中立于两封之间也。
按两凸之间,其象属阴,具中虚之 离象。故治五淋、寒疝、痿厥、筋挛、失 精、阴缩人腹、体不仁、痃虐、行步艰难 等症,应以补泻手法调之。
蠡沟 蠡,水族之阴类也。沟,凹渠之阴象 也。本穴在胫骨与脯肠肌之间,为足厥 阴经之络。与足少阳之络光明相应。喻 光明犹明珠,踹肠肌覆伏如蠡(蚌壳), 故名为“蠡沟”。光、蠡二穴,谊犹母子。 用于治疗,取宜和谐。 本穴治胀满、疝痛、癃闭、暴胀、小 便不利、脐下积气如石、月水不调、带 下、阴痒、睾丸卒痛等阴沉之症,即蠡沟 之治意也,义在助阳气以抑阴邪。 中都 都,聚也,丰也。又泽中有丘曰都。 足厥阴之筋,上循胫上、结于内辅骨之 下,其处肌肉丰起。本穴直上有足太阴 之阴陵泉。下有本经之蠡沟,后有漏谷、 前有足阳明之条口、巨虚。四周诸穴,具 有凹下如泽之意。本穴居其当中,犹泽 中之丘也,颇合“都”字之义,更以本穴 位于膝踝折中处,故名之以“中”,而日 “中都”。治崩中、肠湃、癀疝、产后恶露 诸阴症。 膝关 穴在膝关节处也。治膝关节病,调 其屈伸。后汉刘熙《释名》:膝,伸也。可 屈伸也。膝为人身关节之最大者,故名 “膝关”。屈膝取之。治膑膝引痛、湿寒。 历节、咽痛、风痹等症。 曲泉 穴在阴谷之前,曲膝横纹内侧端。 凹处,故名“曲泉”。犹臂之曲池也。主 治男子失精、女子疝瘕、少腹肿痛,阴器 诸病以及喘衄风痨、目口口等症。 阴包 包,与胞、脬俱通。本穴在膝上阴 倒。治腰尻引小腹痛、遗尿、失精、小便 难诸病之涉及脬者。在女子则治月经不 调及有关子宫精室者。本穴以功用攸关 而得名也。故称之“阴包”。
———I一■■■■r’‘’。。。’。。‘。‘。。。‘。。。。。。‘‘。。’‘。。。。。。。’。’+。。。。。。‘。。‘“。。’。。。’。。‘。’。。。。。-_。’__。1。-_‘’_。。。'-_。’’_-‘_-_o。‘-。‘’。。‘‘’-·o‘’__‘。-。‘‘’__’。-·_。’_。。。-。_‘1-。_。’。。。‘。-。‘’。‘’。’。‘+‘…‘。‘’。。’1。。’1——————·—_-——一一
—11.I—————————————一一…一
高式国著《针灸穴位名解》(九)
胆、足少阳之脉 渊液 本经起于头侧,注于风池。下肩井, 行于腋下,由身侧下行。本穴与天泉、极 泉、天溪等穴傍近。其意则渊,其位则 腋。犹腋下渊泉,故名“渊腋”,又名 “泉腋”。其穴虽浅,所关则深。所治为 胸肋满闷,四肢无力。但宜浅刺,而不宜 灸,以其近于心肺也。 辙筋 穴在肋骨间。《针灸大成》谓:“横 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两乳(平字应 是垂字之误)。”肋骨并列顺排,有如辙 迹,故名“辙筋”。《针灸大成》谓本穴 为胆之募,故又名“胆募”。主治胸中暴 满,不得卧,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 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宿汁,吞 酸。此穴位置,诸书颇不一致。余意蔽骨 本在中行,既云横直七寸五分,是本穴
丘墟 踝突如乓,航前跗肉漫凸如墟,穴 在二者之间,故名“丘墟”。治目翳、胸 满、肋下肿、久虐、振寒腹坚及髀枢、腰、 跨、腑、胫,卒病转筋等症,循经以为治 也。 足临泣 泣,与涩通。义凝滞也,即不爽利 也,故名“临泣”。以其在足,故日“足 临泣”,示别于头之临泣也。
凡有凝滞郁塞之感者,此穴町以通 之。即本穴功用能通涩也。有患乳疮者, 乳汁因之不通,刺本穴而通,须同时抚 摩揉按全乳,或用大孩吮口之。针入稍 停,捻转提插之,颇效。
》裴》 本穴当膝关节外侧,因名“阳关”。 示意阳侧之膝关也。治风痹膝痛不可屈 伸,取此以通关节也。 阳陵泉 穴在膝下外侧,腓骨上端,踝突下, 孔穴甚深,可透阴之陵泉。本穴即《内 经》所谓“阳之陵泉”也。因简称“阳陵 泉”。 《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 府。”故后人以本穴为治筋病之会穴。 凡治筋病,先取本穴,后取他穴。本穴主 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脚 气、筋挛。 阳交 本穴为本经与阳维之会,又本穴挨 近足太阳、阳明。故《针灸大成》谓本 穴:“斜属三阳分肉之间,为阳维之 郄。”犹足三阳与阳维脉四经之交会 也,故名“阳交”。本穴与外丘、丰隆、飞 扬,俱在外踝上七寸许。本穴治症为寒 热痹、喑、噤、惊、痫、痉挛、抽风等症,及 膝足处病,与丰隆、飞扬多有相同。因思 本穴近旁,或有微细支络,为三阳经脉 相互沟通者。 外丘 穴在下肢外侧,人当努力时肌肉隆 起之处,与足阳明之丰隆穴,同在一条
。07l_ 卧取之;膝微屈,腿微抬,此穴乃现。每
●■彩庚寅年贰期J
见人当跳跃时,岿先蹲身屈其胯膝,则 本穴形成半环形之凹隙,因名“环跳”。 治半身不遂、腰胯痛、偏风、脚气等症。 为用在于通利。
风市 本穴为治诸风之要穴。如偏枯麻 醉,湿痹,中风不语等症均可取此。犹治 疗诸风之市集也,因名“风市”。但限于 外侵之风。若以治内生之风,须兼取解 热之穴。用针同于用药。 中渎 渎,巨川也。本经自瞳子髂起始。分 支于头,屈折于肋,至环跳而下,足三阳 经并列顺行,如川渎之就下者,故喻之 为“渎”。本经在太阳、阳明两极之间, 因名“中渎”。治筋痹不仁及寒气客于 肉腠之间,痛攻上下者,使之顺行通利 而愈也。 阳关
地五会 凡两经相交处之穴,日会。本穴为 足少阳之气,与其他五经之气会合处 也。以此之一,会彼之五、足方象地,故 称“地五会”。 凡穴名之日合日会者,皆与他经之 穴会合为用也。如头之百会,腿之合阳, 手之合谷,以及腈会,会宗等等,均是 也。其所治症,亦多有与他经之穴协合 奏效者。如《天罡秘诀》云:“耳内蝉鸣 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
《白虎通·五行云》云:“钟,动 也。”阳气动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 养生家称为“黄钟”。本穴位于下肢,而 能兼治上焦各症,犹《易经》所谓:“乾 德之隐,得时飞跃,发挥大用也。”又本 经循人体两侧向下垂行,未及于足,有 如悬象,故名“悬钟”,又名“绝骨”。绝 骨者,在胫膝二骨合并不着,中间隔绝 之处,故名。此名之义,较悬钟为显。故 后人呼绝骨者多,而唤悬钟者少。本穴 治腹胀、胃热、腼膝挛痛、足不收、咳逆、 喉痹、颈项强、二便涩、手足不遂等症, 循经以为治也。
《内经》日:“阳气起于足趾之 表。”少阳为一阳,由头至足为降。厥阴 为一阴,由足至腹为升。阳不降则阴无 以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 促也。六经替然,借少阳厥阴以启之也。
夹溪 穴在足小趾次趾、趾之歧间夹隙 中,故名“夹溪”。治胸满、颔肿、耳聋、 目眩、伤寒、热病、汗不出等症,须酌予 攻补也。 足窍阴 少阳之气,下至于足,止于小趾次 趾之端。其支者,别跗上,人大趾,循大 趾歧骨内出其端,贯爪甲出三毛。其精 气过跗上,斜走阴经,隧而通之,以传经 气于足厥阴也。本穴之名“足窍阴”者, 以其治症与头窍阴穴大致相同也。本穴 所治为心烦、喉痹、舌强、目干、目痛、耳 聋、咳而汗出、头痛不可动、月信不调、 汗不得出,亦多关于阴藏之窍。但头窍 阴之治症,多调之于局部。足窍阴之治 病,为导引下行,而通散之也。又凡阳经
万方数据
期门、脾之章门、心之巨阙,虽不直对, 亦相距不远。若指辙筋在乳旁(横膈以 上),则与胆募之说,远不相及矣。又凡 两穴挨近,则治症略同。辙筋、日月两穴 所治之症,所差无几,故余认为辙筋、日 月应挨近,未知广大高明以为如何?
日月 《道藏》云:“日月者,左右目也。” 本穴善治目疾,因名“日月”,又名“神 光”。神之光,日与月也。又以本穴挨近 期门。按针灸家经验,本穴能佐期门,调 月信,更知日月之义。不仅取意目之光 明,且寓意朝夕朔望之期也。日月之意 颇大,用途亦广,要推其理,而扩用之 耳。 京门 穴在第十二肋骨前端,第十一肋骨 下缘。俗称口窝,以其踌卧成凹也。其 处,四周隆起。凡四起之处为京。因名 “京门”。其所治症,为大小肠、胆、肾、 肩、背、腰、髀诸处之疾,得通而愈也。又 本穴为肾之募穴。故治水道为尤效。 带脉 本穴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穴。带 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在人身匝腰一周, 如柬带然。故名为“带脉”。治腰腹缓 纵,溶溶如坐水中,或妇人小腹痛,里急 后重,经带、痉挛、抽风等症。
旧有传说,两足并紧而立,于两足 外围划一周圈,洽与面廓相等。在此轮 廓中,添画口鼻眉目,则本穴适在所画 两目之外眦。又说:人当哭于荒唐,不足为据。不若取“涩” 字之义,刺之能通为妥。本穴治症亦多, 主要功能在于澈,故治喘满,痹口、乳 疮、目肿等症亦效。
l—1孬瓣■I缪 肉棱,故与“丰隆”穴之丰满坟起,名义 08 万方数据
略同,故名“外丘”。 本穴治头项痛、胸肋满,循其经也。
兼治痿痹者,取局部也。灸狮犬毒者,增 强胆府功能也。须灸则灸,须针则针,效 能之妙,有不可思议者。
光明 本穴功在于目,能治目痛、夜盲,故 名“光明”。目者人神之汇也《道藏》: “左目神,字英明,右目神,字玄光。”合 二目之神,则名之为“光明”。光明为本 经之络穴,与足厥阴之蠡沟相应。光明 喻珠光之放,蠡沟犹蚌壳之收。两穴相 契,母子攸关。故肝胆二经,俱关于目 也。肝开窍于目,本经起于瞳子髂,又接 近足之阳明,阳明为两阳合明之经,故 本穴治目赤、目口。又以其位置在腿,故 兼治胫彤了足膝之疾,兼能通郁解热,综 此诸意,穴称光明,有余义矣。 阳辅 腓骨,为胫骨之辅,古称辅骨。本穴 傍于辅骨外侧,外为阳,故称“阳辅”。 所治多属寒性之阴症,亦扶阳以抑阴 也。如全经上下风痹肿痛,俱可取之。 悬钟
末穴、皆取名阴象。以其下接于阴经也。 如足太阳之至阴。足阳明之厉兑,及本 经之“窍阴”,同此一义。古人于经穴命 名,照及全面,形同经络巨网,非仅一点 一线也。
肝、足厥阴之脉 《灵枢经·经脉篇》:“肝,足厥阴 之脉,起于大指丛毛际。上循足跗上廉, 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上胭内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 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 肋,循喉咙之后,上人颃颡,连目系,上 出(出页),与督脉会于巅。其支着,从 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 别贯膈,上注肺。” 大敦 敦,厚也。有聚而未发之意,与少阳 之气会于人身之最下(地五会)。则一阴 (厥阴)生发之气,萌动于下,而资长全 生,即动养万物也。本穴当厥阴之初,承 少阳交与之气,聚于足之大指。凡阴气之 聚于下者、至博至厚,故名“大敦”。《素 问·阴阳离合论》云:“少阳根起于窍 阴”、“厥阴根起于大敦”。亦即阴阳互 根也。本穴治淋、疝、崩、厥、阴器诸病,以 及小腹痛、脐中痛、情志悒悒、喜寐、尸 厥、鼓肠、遗溺等症。按阴阳互根之义, 经穴命名,当在《内经》成书以前。 行间 行,足之用为行。气得行而通,滞得 行而解。本穴为行走着力之处,其用,着 重泻法。泻之俾使郁气通行也。间,病愈 为病间。即病得通行而告愈也。犹云气 得行,而病得间也,故日“行间”。 太冲 本穴与冲阳傍近。进步抬足,首当 其冲,故名之以“冲”。穴在跗上,足大 趾次趾,歧骨间,故名“太冲”。以其近 于大趾也。 太冲穴底,与涌泉相对。涌泉属肾。 又《素问·水热穴论篇》云:“三阴之所 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 肾气之下行也。名日太冲。”王注:肾脉 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日 “太冲”。其所治症,多同于涌泉。当与 肾经诸穴互参之。 中封
霉姜固 五枢
枢为致动之机,本穴当人身长度之 折中。人当扭转身躯,或跪拜五体投地 时,本穴正当腰部转折之处。又五者数 之中,名“五枢”即中枢之意也。本穴为 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穴,故治寒疝、卵 缩、小腹痛、里急、痉挛、抽风、女子带 下,以其涉及带脉也。
维道 本穴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带脉在 人身有束缚之用。维者,系也,束也。诗 云:“絷之维之。”道,通达之意,故名 “维道”。本穴治症为水肿、三焦不调、 不嗜食、呕逆等症。 按带脉、五枢、维道三穴,俱为足少 阳与带脉之会穴,带脉在人体如约束诸 经之带。五枢穴在约束之下,其灵动之 力。本穴则参与维系,且具输达之力。三 穴虽各分工,而有互助之用。 居髂 居,端坐也。穴在章门穴下四寸处。 人当端坐时,则此穴位置凹隙口下,以 其居则成髂,故名“居髂”。治腰痛引 腹,胸背挛急等症,循少阳之经也。此谓 循经取治。 环跳 穴在肠骨窝中,股骨嵌接之处,侧
万方数据
聚土成凸为封。叉土在沟上日封。 《灵枢·经筋篇》云:“厥阴之筋,结于 内踝之前。”即商丘、丘墟二凸之间,故 名“中封”。犹云中立于两封之间也。
按两凸之间,其象属阴,具中虚之 离象。故治五淋、寒疝、痿厥、筋挛、失 精、阴缩人腹、体不仁、痃虐、行步艰难 等症,应以补泻手法调之。
蠡沟 蠡,水族之阴类也。沟,凹渠之阴象 也。本穴在胫骨与脯肠肌之间,为足厥 阴经之络。与足少阳之络光明相应。喻 光明犹明珠,踹肠肌覆伏如蠡(蚌壳), 故名为“蠡沟”。光、蠡二穴,谊犹母子。 用于治疗,取宜和谐。 本穴治胀满、疝痛、癃闭、暴胀、小 便不利、脐下积气如石、月水不调、带 下、阴痒、睾丸卒痛等阴沉之症,即蠡沟 之治意也,义在助阳气以抑阴邪。 中都 都,聚也,丰也。又泽中有丘曰都。 足厥阴之筋,上循胫上、结于内辅骨之 下,其处肌肉丰起。本穴直上有足太阴 之阴陵泉。下有本经之蠡沟,后有漏谷、 前有足阳明之条口、巨虚。四周诸穴,具 有凹下如泽之意。本穴居其当中,犹泽 中之丘也,颇合“都”字之义,更以本穴 位于膝踝折中处,故名之以“中”,而日 “中都”。治崩中、肠湃、癀疝、产后恶露 诸阴症。 膝关 穴在膝关节处也。治膝关节病,调 其屈伸。后汉刘熙《释名》:膝,伸也。可 屈伸也。膝为人身关节之最大者,故名 “膝关”。屈膝取之。治膑膝引痛、湿寒。 历节、咽痛、风痹等症。 曲泉 穴在阴谷之前,曲膝横纹内侧端。 凹处,故名“曲泉”。犹臂之曲池也。主 治男子失精、女子疝瘕、少腹肿痛,阴器 诸病以及喘衄风痨、目口口等症。 阴包 包,与胞、脬俱通。本穴在膝上阴 倒。治腰尻引小腹痛、遗尿、失精、小便 难诸病之涉及脬者。在女子则治月经不 调及有关子宫精室者。本穴以功用攸关 而得名也。故称之“阴包”。
———I一■■■■r’‘’。。。’。。‘。‘。。。‘。。。。。。‘‘。。’‘。。。。。。。’。’+。。。。。。‘。。‘“。。’。。。’。。‘。’。。。。。-_。’__。1。-_‘’_。。。'-_。’’_-‘_-_o。‘-。‘’。。‘‘’-·o‘’__‘。-。‘‘’__’。-·_。’_。。。-。_‘1-。_。’。。。‘。-。‘’。‘’。’。‘+‘…‘。‘’。。’1。。’1——————·—_-——一一
—11.I—————————————一一…一
高式国著《针灸穴位名解》(九)
胆、足少阳之脉 渊液 本经起于头侧,注于风池。下肩井, 行于腋下,由身侧下行。本穴与天泉、极 泉、天溪等穴傍近。其意则渊,其位则 腋。犹腋下渊泉,故名“渊腋”,又名 “泉腋”。其穴虽浅,所关则深。所治为 胸肋满闷,四肢无力。但宜浅刺,而不宜 灸,以其近于心肺也。 辙筋 穴在肋骨间。《针灸大成》谓:“横 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两乳(平字应 是垂字之误)。”肋骨并列顺排,有如辙 迹,故名“辙筋”。《针灸大成》谓本穴 为胆之募,故又名“胆募”。主治胸中暴 满,不得卧,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 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宿汁,吞 酸。此穴位置,诸书颇不一致。余意蔽骨 本在中行,既云横直七寸五分,是本穴
丘墟 踝突如乓,航前跗肉漫凸如墟,穴 在二者之间,故名“丘墟”。治目翳、胸 满、肋下肿、久虐、振寒腹坚及髀枢、腰、 跨、腑、胫,卒病转筋等症,循经以为治 也。 足临泣 泣,与涩通。义凝滞也,即不爽利 也,故名“临泣”。以其在足,故日“足 临泣”,示别于头之临泣也。
凡有凝滞郁塞之感者,此穴町以通 之。即本穴功用能通涩也。有患乳疮者, 乳汁因之不通,刺本穴而通,须同时抚 摩揉按全乳,或用大孩吮口之。针入稍 停,捻转提插之,颇效。
》裴》 本穴当膝关节外侧,因名“阳关”。 示意阳侧之膝关也。治风痹膝痛不可屈 伸,取此以通关节也。 阳陵泉 穴在膝下外侧,腓骨上端,踝突下, 孔穴甚深,可透阴之陵泉。本穴即《内 经》所谓“阳之陵泉”也。因简称“阳陵 泉”。 《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 府。”故后人以本穴为治筋病之会穴。 凡治筋病,先取本穴,后取他穴。本穴主 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脚 气、筋挛。 阳交 本穴为本经与阳维之会,又本穴挨 近足太阳、阳明。故《针灸大成》谓本 穴:“斜属三阳分肉之间,为阳维之 郄。”犹足三阳与阳维脉四经之交会 也,故名“阳交”。本穴与外丘、丰隆、飞 扬,俱在外踝上七寸许。本穴治症为寒 热痹、喑、噤、惊、痫、痉挛、抽风等症,及 膝足处病,与丰隆、飞扬多有相同。因思 本穴近旁,或有微细支络,为三阳经脉 相互沟通者。 外丘 穴在下肢外侧,人当努力时肌肉隆 起之处,与足阳明之丰隆穴,同在一条
。07l_ 卧取之;膝微屈,腿微抬,此穴乃现。每
●■彩庚寅年贰期J
见人当跳跃时,岿先蹲身屈其胯膝,则 本穴形成半环形之凹隙,因名“环跳”。 治半身不遂、腰胯痛、偏风、脚气等症。 为用在于通利。
风市 本穴为治诸风之要穴。如偏枯麻 醉,湿痹,中风不语等症均可取此。犹治 疗诸风之市集也,因名“风市”。但限于 外侵之风。若以治内生之风,须兼取解 热之穴。用针同于用药。 中渎 渎,巨川也。本经自瞳子髂起始。分 支于头,屈折于肋,至环跳而下,足三阳 经并列顺行,如川渎之就下者,故喻之 为“渎”。本经在太阳、阳明两极之间, 因名“中渎”。治筋痹不仁及寒气客于 肉腠之间,痛攻上下者,使之顺行通利 而愈也。 阳关
地五会 凡两经相交处之穴,日会。本穴为 足少阳之气,与其他五经之气会合处 也。以此之一,会彼之五、足方象地,故 称“地五会”。 凡穴名之日合日会者,皆与他经之 穴会合为用也。如头之百会,腿之合阳, 手之合谷,以及腈会,会宗等等,均是 也。其所治症,亦多有与他经之穴协合 奏效者。如《天罡秘诀》云:“耳内蝉鸣 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
《白虎通·五行云》云:“钟,动 也。”阳气动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 养生家称为“黄钟”。本穴位于下肢,而 能兼治上焦各症,犹《易经》所谓:“乾 德之隐,得时飞跃,发挥大用也。”又本 经循人体两侧向下垂行,未及于足,有 如悬象,故名“悬钟”,又名“绝骨”。绝 骨者,在胫膝二骨合并不着,中间隔绝 之处,故名。此名之义,较悬钟为显。故 后人呼绝骨者多,而唤悬钟者少。本穴 治腹胀、胃热、腼膝挛痛、足不收、咳逆、 喉痹、颈项强、二便涩、手足不遂等症, 循经以为治也。
《内经》日:“阳气起于足趾之 表。”少阳为一阳,由头至足为降。厥阴 为一阴,由足至腹为升。阳不降则阴无 以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 促也。六经替然,借少阳厥阴以启之也。
夹溪 穴在足小趾次趾、趾之歧间夹隙 中,故名“夹溪”。治胸满、颔肿、耳聋、 目眩、伤寒、热病、汗不出等症,须酌予 攻补也。 足窍阴 少阳之气,下至于足,止于小趾次 趾之端。其支者,别跗上,人大趾,循大 趾歧骨内出其端,贯爪甲出三毛。其精 气过跗上,斜走阴经,隧而通之,以传经 气于足厥阴也。本穴之名“足窍阴”者, 以其治症与头窍阴穴大致相同也。本穴 所治为心烦、喉痹、舌强、目干、目痛、耳 聋、咳而汗出、头痛不可动、月信不调、 汗不得出,亦多关于阴藏之窍。但头窍 阴之治症,多调之于局部。足窍阴之治 病,为导引下行,而通散之也。又凡阳经
万方数据
期门、脾之章门、心之巨阙,虽不直对, 亦相距不远。若指辙筋在乳旁(横膈以 上),则与胆募之说,远不相及矣。又凡 两穴挨近,则治症略同。辙筋、日月两穴 所治之症,所差无几,故余认为辙筋、日 月应挨近,未知广大高明以为如何?
日月 《道藏》云:“日月者,左右目也。” 本穴善治目疾,因名“日月”,又名“神 光”。神之光,日与月也。又以本穴挨近 期门。按针灸家经验,本穴能佐期门,调 月信,更知日月之义。不仅取意目之光 明,且寓意朝夕朔望之期也。日月之意 颇大,用途亦广,要推其理,而扩用之 耳。 京门 穴在第十二肋骨前端,第十一肋骨 下缘。俗称口窝,以其踌卧成凹也。其 处,四周隆起。凡四起之处为京。因名 “京门”。其所治症,为大小肠、胆、肾、 肩、背、腰、髀诸处之疾,得通而愈也。又 本穴为肾之募穴。故治水道为尤效。 带脉 本穴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穴。带 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在人身匝腰一周, 如柬带然。故名为“带脉”。治腰腹缓 纵,溶溶如坐水中,或妇人小腹痛,里急 后重,经带、痉挛、抽风等症。
旧有传说,两足并紧而立,于两足 外围划一周圈,洽与面廓相等。在此轮 廓中,添画口鼻眉目,则本穴适在所画 两目之外眦。又说:人当哭于荒唐,不足为据。不若取“涩” 字之义,刺之能通为妥。本穴治症亦多, 主要功能在于澈,故治喘满,痹口、乳 疮、目肿等症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