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轨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混凝土轨枕使用分析
1. 前言
自1956年我国研制出预应力混凝土枕以来截止到2002年底,铺设混凝土枕总数已达1.625亿根,占各类轨枕总数的76%,其中川型枕837万根,占混凝土枕总数的5.2% , H 型混凝土枕9618万根,占混凝土枕总数的59.2% ,1型和69型枕仍有4360万根,占混凝土枕总数的32.2%,桥岔枕约有452.3万根。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型号轨枕的承载能力与在使用中铺设的线路条件并不完全匹配,产品质量不尽人意,致使一些轨枕提前出
现伤损,有些伤损甚至比较严重,增加了养护维修工作量,对行车安全不利。

2002年秋检资料统计:川型枕伤损率为0.1%,老U型枕伤损率为0.7% ,1型和69型枕伤损率为 4.9%。

2. I型混凝土轨枕
早在1953年铁道部有关部门就开始进行了混凝土轨枕代替木枕的研究工作,于1954年开始进行轨枕试制和试铺,铁道部于1957年起开始建立预应力混凝土轨枕制造工厂。

1961年铁道部有关单位总结现场使用经验,编制了弦H-61A ”型预应力钢弦混凝土轨枕的设计图,并开始了批量生产。

总的说来,到1984年U型混凝土轨枕鉴定前主要生产和使用的混凝土轨枕有两大
类:
(1) 69型混凝土枕
69型是按建设型机车,轴重21t、85km/h、1840根/km进行设计的。

该枕1995年
约占铺设总数的50.0%,以后基本不生产。

(2) I型混凝土枕
1979年在69型枕配筋不变的情况下,将轨枕外型尺寸统到与U型枕一样,强度与
69型等强,最后统一为I型混凝土枕(弦79型和筋79型)。

与69型枕比较,I型枕中间断面高度由155mm增至165mm,提高了中间断面正弯距的承载能力,端头由原斜坡改为平坡;在螺栓孔围增设了螺旋筋,在轨枕端头增设了箍筋。

结构设计计算结果表明:轨枕截面疲劳承载能力:轨下断面11.1kNm ,中间断面负弯矩8.03kN m ;而按照给定的线路条件,轨枕截面承受的荷载弯矩为:轨下断面11.8kN m,中间断面负弯矩10.1kN m。

显然,轨枕承载能力不足,特别是中间断面负弯矩承载能力相差更远。

轨枕截面静载抗裂弯矩为:轨下断面15.7kN m,中间断面负弯矩11.3kN m。

由于69型枕与I型枕设计承载能力等强,一般也统称为I型混凝土枕。

根据各方面的调查发现I型混凝土枕主要问题为:
①轨下截面强度不足,调查发现:接头轨枕轨下截面正弯矩裂纹占调查总数的
84%,非接头轨枕轨下截面正弯矩裂纹占调查总数的42%。

②中间截面设计承载力偏低。

由于截面强度不足,要求中间道碴掏空,这种要求掏空过长,过深,造成轨下塌碴,严重影响轨下截面的承载能力和增加中间截面的正弯
距;掏空不足,会使轨枕中间截面负弯距因垫腰”而开裂,调查发现:接头轨枕中间截面
正弯矩裂纹占调查总数的40%,非接头轨枕中间截面正弯矩裂纹占调查总数的9.4%,接头轨枕中间截面负弯矩裂纹占调查总数的26%,非接头轨枕中间截面负弯矩裂纹占调查
总数的9.4%,这一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各养路工区对于轨枕中间掏空长度的掌握按宁长勿短的原则执行。

现场普遍要求提高轨枕中间截面设计强度,养路作业不再掏空中间截面道碴。

③没有设置螺旋筋和箍筋的69型枕以前的轨枕,普遍出现沿两轨下四个螺栓孔方向而形成的纵向长大裂纹,失效率较高。

1990年对广深线的调查结果表明:69型枕大部分出现沿四个螺栓孔的纵向长大裂纹,最大裂纹宽度达4〜5mm,造成螺栓道钉的锚固作
用完全失效,危及行车安全,在某一节轨排的46根轨枕中有36根出现了纵裂。

3. n型枕
3.1 n型枕选型的技术研究分析
3.1.1引言
U型混凝土枕的研发开始于1978年,原称81型”轨枕,1984年2月通过了铁道部组织
的专家技术审查,鉴定以后改称U型混凝土枕,包括S-2型枕和J-2型枕两种,到目前为止已
生产和铺设1亿多根。

目前,我国已停止生产S-2型枕(图号:TB1877-87),继续生产和使用并且通过铁道部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的U型枕主要有J-2 (图号:专线3227 —85)、Y H-F (图号:专线3385-3 )、TKG-2 (图号:研线9840 )、新U型枕(图号:研线0121 )和Y U -T 型(以下除特殊说明的以外,新U型枕以外的U型枕统称老U型枕)。

这些轨枕的长度都是2.5米,除新U型枕外,其余都是老U型枕的钢模,它们结构设计性能及使用条件上存在着差别。

这里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它们的生产、使用性能、理论计算和试验研究提出看法。

3.1.2 n型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U型枕的承载能力高于I型枕,随着运量和车速的不断提高,铺设上道的轨枕仍有提前出现各种伤损的现象,有的区段甚至失效率较高,达不到预期的使用年限。

而分析其原因,往往涉及设计、制造、运输、铺设、养护以及与扣件连接方式等各个环节。

以下叙述其存在的几个主要方面问题。

①1991年,部原工务局组织全路12个铁路局对管内铺设n型枕线路进行了一次大调查,调查线路20条,累计长度112.3公里,近20万根轨枕。

结果表明,枕中表面横向裂缝占各类伤损总数的38.7%,在某些线路区段,枕中有表面横向裂缝的轨枕占该区段轨枕铺设总数的60%〜80%。

调查分析认为,中间截面承载能力不足。

②1994年,部物资总公司等单位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对9个铁路局管内约25万根n型枕进行了调查。

据调查,枕中横裂是伤损严重的形式之一,有的横裂已形成环裂,导致轨枕失效。

这种伤损在繁忙干线和道碴满铺、板结地段居多。

据分析认为,在繁忙干线上的n型枕超
负荷承载,其承载能力不足。

为此,建议将枕中600mm范围的道碴掏
空,以改善中间截面的受力状态
③近年内,铁科
院对U型枕在列车荷载下的截面弯矩进行过现场测试。

在道床中部为松散满铺的状态下,测得中间截面最大负弯矩值为8.5〜9.2kNm ,与其设计的承载负
弯矩10.5 kN .m已很接近;而轨下截面的正弯矩约为 6.8〜7.1kNm ,为设计承载正弯矩的50%左右。

在道床中部掏空状态下,中间截面只承受正弯矩,此时,轨下截面的正弯矩测值达设计承截正弯矩的70〜85%。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现场动测试验时,轨道及
其部件一般均处于正常的使用状态,所测试结果反映不出最不利的荷载效应。

按U型枕的铺设要求,枕中道床应不掏空,而根据实测结果,^型枕中间截面已处于接近承载水平的受力状态,如果轨道存在轨面较大的不平顺、轨枕空吊,以及轮、轨面短波不平顺等不利工况,轨枕就有可能出现裂缝。

如果出现小裂缝,虽然不影响正常使用,但使用耐久性肯定会有所下降。

由此分析认为,老U型枕中间截面的安全贮备有待提高。

3.1.3现行各种U型枕轨枕结构及工艺特点
3.131 J-2 型枕
J-2型枕的预应力钢筋为4①10.0mm高强螺纹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很强,生产工艺较简单,张拉过程的预应力损失较少。

故其有静载和疲劳强度容易达标的优点。

但是一方面又由于其预拉力很集中,每根钢筋承受80kN的拉力,对于这样大预拉力,放张时就象一个大钉子一样插入混凝土里,在混凝土的脱模强度在只达到C45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胀开,造成轨枕端部沿钢筋位置的纵裂。

一些肉眼不见的微细纵裂可能事实上已经存在于轨枕当中了。

1991年,部原工务局组织的大规模的调查表明:J-2型枕的纵向、水平裂纹也是较严重的,个别区段达43.9%。

我们认为这种轨枕应该尽快停止上道。

3.1.3.2 Y II-F 型枕
Y H-F型枕采用8①7.0规律变形钢丝(有认为是钢筋的),分上下四排布筋,每排2 根,
如图3.132所示,这是一种改U型枕,99年由部建设司发文推广使用。

其工艺特点是预应力张拉比S-2型枕简单,将镦好头的钢筋穿在张拉挂板上,预应力值易于保证。

开始时各厂静载达标困难,经过厂家的努力(不管这些努力是否对轨枕的耐久性十分有利),许多厂家在静载及疲劳试验方面都达了标。

这种Y U-F型枕的缺点是布筋不合理。

钢筋(以前相当一些专家认为对于轨枕这样的
小截面构件来说,直径为5mm以下的钢丝才称之为钢丝)之间的净间距为21mm,不能满足规范规定的25mm的要求;由于老U型枕的截面小,沿着竖向4根钢筋的位置有劈裂现象。

另一个的弱点是靠近截面中心处的两根钢筋在承担疲劳荷载(特别是开裂疲劳荷载)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1.3.3 TKG —2 型枕
TKG— 2型枕也采用8①7.0规律变形钢丝,分上下两排布筋,每排4根,如图3.1.3.3 所示,这也是一种改U型枕,使用老U型枕的钢模。

1998年由部运输局基础部提出、铁道科学研究院负责研制。

其工艺和Y U-F型枕一样简单明了,预应力值得以保证。

通过技术审查后已在多个轨枕、桥梁工厂进行生产。

这种轨枕的缺点是由于老U型枕的截面小,钢丝(有专家认为是钢筋)之间净间距为
18 mm,不能满足规范规定的25mm的要求;沿着横向4根钢筋的位置也有劈裂现象。

其最大的优点是钢筋分上下两排,在承担疲劳荷载(特别是开裂疲劳荷载)时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静载及疲劳试验方面都较容易达标。

3.1.3.4新U型枕
由于对Y U-F型枕和TKG-2型枕的保护层和钢丝之间的静间距等是否符合规范和轨枕技术条件的要求存在着争议,1999年4月,部科教司主持召开有关U型枕(含改U型)的专家研讨会,根据各方面所提意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U型枕存在的问题,下决心要开展新U型枕的研制。

同年8月,蔡副部长作出批示:组织铁科院、专业设计院抓紧进行
新U型混凝土轨枕研究设计。

可以几种配筋形式(轨枕外形尺寸要统一),形成系列产品
(要考虑现有生产设备的利用),并借此整顿混凝土轨枕生产企业”。

2000年〈新U型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系列的研制》列入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

铁科院、专业设计院等单位,对轨枕的型式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试制、室内试验、试验段铺设、现场动测和养护维修工作量的跟踪调查等大量的研究工作。

于2001年
9月通过了铁道部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

①运营条件
现行〈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99 )对U型枕适用条件的规定如表 3.134所列(道床厚度项略):
表 3.1.3.4-II型枕的适用条件
现行〈铁路线路设备大修规则》规定,换轨大修及铺设无缝线路前期工程,应按表3.1.3.4-2更换和补足轨枕配置根数(道床厚度项略):
表3.1.3.4-2 大修换枕的配置标准
1680
新I型枕的设计满足上述规定的运营条件和轨道结构的相应要求,具体归纳如下: 适用于年通过总质量50Mt及以下各类轨道;
旅客列车设计最高速度W120km/h ;
钢轨类型为60kg/m、50 (43) kg/m ;
道床厚度按现行规范》、规则》的有关规定;
适用于R^300m的曲线、直线轨道。

②设计荷载弯矩
计算依据
根据确定的运营条件和轨道类型,采用〈设计方法》的有关规定计算得出轨下和枕中截面的荷载弯矩值。

设计参数
设计轴重:25吨(按250kN计)
综合动载系数a:一般轨道a=1.0。

轮重分配系数丫:0.48
承轨面的枕上动压力R d: 120kN
载弯矩值取整如下:
轨下截面正弯矩:M g= 14.0kN .m
枕中截面负弯矩:M z=—12.0kN .m
枕中截面正弯矩:M z仝6.0kN.m
现有U型枕轨下和枕中截面正、负荷载弯矩以往的计算值分别为:13.0 kN .m和—10.2kN .m。

② 新U型枕的结构设计特点
©7.0mm变形钢丝(压痕、螺旋肋)在川型枕、提速岔枕、改U型等枕型相继获得成功应用,可使轨枕生产工艺简单、可靠。

根据不增加预应力钢丝用量的设计原则,新U型枕的配筋仍采用8 ©7.0mm,钢丝净间距和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均满足规范要求。

采用上下两排、每排4根钢丝的配筋方案,这种配筋方案有利于提高疲劳强度和使用耐久性。

可在既有长模工艺、设备条件下组织生产。

混凝土设计的强度等级为C60;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立方体强度等级不低于C45。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设计值和弹性模量等参数均按〈设计方法》的规定
预应力钢丝的抗拉强度不低于1570MPa ;初始张拉力不低于348kN。

当采用U级松弛高
强度钢丝时,应力总损失值为张拉控制应力的16%〜17%。

根据确定的荷载弯矩、配筋方式和数量,混凝土强度等级、预应力钢丝的张拉力和应力总损失值,以及有关截面宽度的设计原则,经计算确定轨下截面和中间截面的高度分别为
205mm和175mm ,较U型枕的相应值分别增加4mm和10mm。

其中轨下截面仅增加4mm ,对道床厚度和建筑高度的影响不大。

此外,为满足规范规定的混凝土保护层和钢丝净距,轨下截面的侧面坡度采用双
坡。

由于弹条I型和U型扣件调距量统一为-12,+8mm,轨枕左右两承轨槽内侧底脚的间距设定为1208mm,较老U型枕的相应尺寸缩小了4mm。

3.1.4现行各种U型枕轨的设计性能对比分析。

将Y U —F、TKG— 2和新U型这三种主要轨枕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性能如表3.1.4-1所列。

由表列值可以得出:
①与TGK-2和Y U-F枕相比,新U型枕的设计承载能力轨下截面下降很小(分别为
4.1
%和4.2 %),而中间截面则提高较多(分别为15.0 %和15.88 %),达到了加强中间截面的目的,因此承载能力的排座次是:新H^TGK-2^Y H-F o
②与TGK-2和Y U-F枕相比,新U型枕的静载抗裂强度轨下截面下降很小(分别为 1.5%和1.3%),而中间截面则提高较多(分别为15.2%和18.3%),达到了加强中间截面的目的,因此设计抗裂强度的排座次是:新U-TGK-2—Y U-F。

③新U型枕单根轨枕的计算底面积增加125mm 2,在同样列车荷载作用下其道床顶面计算压应力可比其他两种轨枕下降2%左右。

④单根轨枕重量较U型枕增加约22kg。

也是稳定轨道结构的有利因素。

据此,在相
同的运营条件和轨道结构中铺设新U型枕有可能减少每公里的铺设根数。

每公里轨枕配置
数量直接影响列车荷载的分配以及轨道框架的纵横向稳定性。

新n型轨枕设计荷载弯表3.1.4-1 新n型枕的主要性能
矩的计算中,采用了0.48的轮重分配系数,对应的轨道配置为:60kg/m钢轨——轨枕间距600mm ; 50kg/m 钢轨——轨枕间距575mm。

较现行〈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和〈铁路线路大修规则》的有关规定在轨枕间距方面已留有余地了。

因此,按规范》和〈规则》规定的轨枕根数铺设,新n型枕的承载能力有足够的安全贮备。

一根轨枕的道床横向阻力由三部分组成:相应轨道长度轨枕等部件重量与其底面的
摩擦力;轨枕端部道床的被动压力;轨枕侧面道床的主动压力。

与其它两种n型枕相比,新n 型枕的单根重量增加了22kg,按每公里1760根(轨枕间距575mm )铺设的轨枕总
重量比按1840根(轨枕间距550mm )铺设的其它两种U型枕总重量还多了18640kg ,相当于74根老U型枕的重量。

仅按单根枕重量可提供的枕底摩擦力(道床横向阻力组成之一)比较,新U型枕较其它两种U型枕增加约8.8%,而按钢轨方向单位长度枕底摩擦力相比,1760根/公里铺设的新U型枕还比1840根/公里铺设的其它两种U型枕增加约3.8%。

以上计算分析是理论值,未考虑侧面和端部的影响值,以及不同道床断面、状态等因素,与实测值会有所出入。

但经分析可以说明,在相同的运营条件和轨道结构中,新U型枕的每公里铺设根数可以适当减少,而不会影响轨道的稳定性。

显然,在不减少每公里铺设根数的情况下,轨道的稳定性将有所提高。

⑤主要截面的混凝土最大预压应力值
为了防止轨枕混凝土因过大的预压应力导致的内部微细裂缝(特别是纵向裂纹)的产生,对主要截面混凝土的最大预压应力值必须有所控制。

〈设计方法》中规定:全部预应力损失完成后,计算截面混凝土的最大预压应力应不大于12 N/mm 2,主要截面混凝土
的最大预压应力的计算值如表 3.1.4-2所示,均不超过12 N/mm 2,新U型枕采用侧面双坡,略为增加截面高度的设计,轨下截面最大预压应力比其它两种U型枕的相应值下降11.1 %和19.2 %;中间截面最大预压应力比其它两种U型枕的相应值下降17.9 %和7.0 %。


⑥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预应力钢丝净距
新II型枕各截面尺寸均已考虑了与配筋相关的技术要求。

在8 ©7.0mm的新II型枕设计中,枕底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42.5mm ,枕中顶面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1.5mm , 枕中上排钢
丝侧面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为28mm ;而预应力钢丝的最小净距为26mm , 均满足现行规范》的相应规定。

解决了其它两种U型枕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相应规定的问题。

⑦从现场调查的情况来看,许多轨枕是在微裂(或开裂)的情况下运营使用的。

在我国轨枕疲劳检验的标准中,截面的疲劳检验荷载是采用高于抗裂检验标准荷载值,为开裂疲劳检验,主要是考验钢筋的疲劳性能、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疲劳性能以及混凝土的抗压疲劳性能,此时的疲劳强度主要取决于截面开裂后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等。

与TGK-2和Y U-F枕相比,新U型枕的开裂疲劳钢丝应力增量均有所下降,轨下截面下降-1.4%和1.9%,中间截面下降分别为7.0%和32.8%,由于新U型枕的应力增量小,说明其疲劳性能显著提高,要达到与TGK-2或Y U-F相同的裂纹宽度,必须增加疲劳次数或加大荷载,达到了加强中间截面的目的,可延长其使用寿命。

3.1.5新U型枕的静载抗裂、疲劳和极限强度的检验值的确定
3.1.5.1静载抗裂强度检验值
根据表3.1.4-1所列,新U型枕轨下和中间截面的静载抗裂弯矩分别为20.58 kN .m和-17.21kN・m。

按设计方法》规定的静载抗裂检验值的计算公式,可得出检验值如下:轨下截面P —— 156.40kN ~160kN
中间截面P —— 124.78 kN ~125kN
轨下和中间截面静载抗裂弯矩与其设计荷载弯矩的比值分别为 1.47和1.44。

3.1.5.2疲劳强度检验的最大荷载值
根据〈设计方法》规定的疲劳最大荷载计算公式,并以截面边缘名义拉应力达
7N/mm 2为准,计算得出轨下和中间截面的疲劳荷载弯矩为23.72 kN .m和18.90 kN .m,
相应的最大荷载值为:
轨下截面P max——180.34 kN ~180kN
中间截面P max——137.01 kN ~135kN
轨下和中间截面疲劳最大荷载值与静载抗裂荷载之比值分别为 1.13和1.08。

3.1.5.3极限(破坏)强度及检验值
按〈设计方法》第5.4条公式(5-3)及第6.4条公式(6-4 )可分别计算出新U型枕的
极限承载弯矩和检验值如表 3.1.5-1 o轨下和中间截面极限承载弯矩分别为抗裂强度的
1.35 倍和1.34 倍o
各项检验值汇总于3.1.5-2 o
表3.1.5-1 极限承载弯矩及检验值

在表3.1.5-2中,轨下截面的静载抗裂强度检验值列出了2个值,其中160kN是按公式计算的结果,170kN是不计系数0.95的计算结果,而此值与现有U型枕轨下截面的检验值相同。

3.1.6 新n型枕的静载抗裂和疲劳强度试验等
3.1.6.1静载抗裂强度试验
试制轨枕的静载抗裂强度试验在脱模后48小时内进行,由各厂分别在厂内完成。

3.1.6.2疲劳强度试验
按疲劳最大荷载P max轨下为180kN ,枕中为135kN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试验。

3.1.6.3新U型枕的其它试验
新U型枕共铺设了4个线路试验段,并且在试验段进行了现场动态测试。

这些研究工作表
明,由于线路状态较好,测出的轨振动荷载均小于设计承载力,而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线路稳定,养护维修工作量少,轨枕使用正常,没有发现损伤等问题。

3.1.7小结和建议
通过以上对现行各种U型枕的结构型式、生产工艺过程、理论计算和试验研究分析,我们看到:TKG-2和Y U-F型枕虽然各有各的优点,但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在铁道部各司局领导直接支持下研制成功的新U型枕,克服了这些缺点,在工艺不变的条件下,即可进行生产。

而且与TKG-2和Y U-F型枕相比,有如下的优点:
①在轨下截面承载能力变化不大的条件下,中间截面承载能力有较明显的提高(分别提高15.0 %和15.88 %)。

解决了U型枕中间截面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

②在轨下截面静载抗裂强度几乎相等的条件下,中间截面有较大的提高(分别为
15.2 %和18.3 %),静载检验标准在轨下截面不变的条件下,中间截面从110kN提高到
125kN 。

③新II型枕单根轨枕的计算底面积增加125mm 2,在同
样列车荷载作用下其道床顶
面计算压应力可比其他两种轨枕下降2%左右。

④单根轨枕重量较I型枕增加约22kg。

在相同的运营条件和轨道结构中铺设新I型枕有可能减少每公里的铺设根数。

新I型枕的每公里铺设根数可以适当减少,而不会影响轨道的稳定性。

显然,在不减少每公里铺设根数的情况下,轨道的稳定性将有所提高。

⑤主要截面的混凝土最大预压应力值
轨下截面最大预压应力比其它两种U型枕的相应值下降11.1 %和19.2%;中间截面最大预压应力比其它两种U型枕的相应值下降17.9%和7.0%。

有利于防止轨枕混凝土因过大的预压应力导致的内部微细裂缝(特别是纵向裂纹)的产生。

⑥截面的加大,解决了其它两种U型枕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预应力钢丝净间距不能满足
现行《规范》的相应规定的问题,可防止钢丝涨裂轨枕端部现象的发生。

⑦开裂疲劳钢丝应力增量轨下截面下降-1.4%和1.9%,中间截面下降分别为7.0%和32.8%,由于新U型枕的钢丝应力增量小,其疲劳性能显著提高,要达相同的裂纹宽度,必须增加疲劳次数或加大荷载,达到了加强中间截面的目的,可延长其使用寿命。

⑧所以这几种U型枕的性能排座次是:新U型枕—TKG-2型枕一Y H-F型枕。

因此建议尽快推广应用新U型枕,达到强化轨道,减少养护维修工作量的目的。

⑨另一个建议是,用户最有发言权,在检验机构对工厂进行质量监督的同时,应建立用户对混凝土枕质量的验收制度。

3.2新U型枕对于快速路160km/h以下速度的适应性分析
3.2.1前言
研究成果和鉴定意见表明:新U型枕的设计速度为120km/h,本节是就新U型枕否适用于客车最高运行速度160km/h的问题从理论计算和动测试验结果两方面进行论述分析。

3.2.2荷载弯矩和结构承载能力的理论计算分析
根据确定的运营条件和轨道类型,采用〈设计方法》的有关规定计算得出轨下和枕中截面的荷载弯矩值。

设计轴重:25吨(按250kN计);轮重分配系数丫:0.48
综合动载系数a:在〈设计方法》中,综合动载系数分两级,对于重载轨道a=1.5,对于一般轨道a=1.0,老U型枕设计采用一般轨道a=1.0。

〈设计方法》研究报告认为,轮轨的不平顺状态、轨枕的不均匀支承或支承失效(即空吊)将会引起很大的动力效应,在平顺的轨道上,仅仅由速度增加的因素引起的动力附加作用不是很大的,只有存在诸不平顺因素的情况下加上速度的因素就会产生不利的动力作用。

由现行〈铁路线路维修规则》对于轨道动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值可以看出:快速路(客
车速度为121〜160km/h )的轨道动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值较普通线路(速度为
121km/h )的要求要严格得多,也就是说其动态不平顺更小,因此其动力增长应该与普通线路基本相同。

1994年,铁科院在沪宁线进行了提速条件下轨枕动力参数现场测试。

弯矩综合动载系数aM M d/M j - 1,M d为提速列车通过时实测所得轨枕动弯矩值,M j为提速列车以准静态
5km/h通过时实测所得轨枕准静态弯矩值,图3.2.2是中间截面荷载弯矩综合动载系数与速度关系点图,可见测试所得到的综合动载系数a在0〜1.03之间,随列车速度的提高,a值呈增加趋势,大部分点值落在0〜0.7范围内,个别速度下,a值有最大值1.03出现。

因此一般轨道,客车提速到160km/h,在维修标准较高的快速路综合动载系数a采用1.0
是合理的。

根据各已知参数,按设计方法》的计算式可计算得出快速路的荷载弯矩:
轨下截面荷载正弯矩:M g= 14.0kNm
枕中截面荷载负弯矩:M z= —12.0kN .m
枕中截面正弯矩:M z M6.0kN .m
由表322-2列值可以得出:新II型枕的轨下和枕中截面荷载弯矩接近或小于其设计承载弯矩和抗裂弯矩,从而满足快速铁路的要求,而且其承载弯矩比S-2型枕分别提高了
6.9% 和14.1%。

表322-2 新、老U型枕的主要结构性能kN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