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篇
1、今存三代最完整的史籍,首推孔子整理的《尚书》
2、刘知几总结唐以前的史学家流派有六家:《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
家、《史记》家、《汉书》家
3、三国时魏国产生了第一部类书《皇览》
4、唐代产生了第一部典志体政书,即杜佑《通典》作者+作品
5、唐代始设修史馆
6、黄宗羲编纂的《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

7、明清两代史学走向衰落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鲜有人写当代史;二是史籍质量下降,
少有学术上的创新。

8、唐宋史籍鼎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史体创新,丰富多彩;其二,史籍空前繁荣;
其三,史学受到社会重视
9、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对古代史学作了总结性的评论,批评了儒家观点,并提出了新的
史学观点。

10、《史记》、《汉书》两部史籍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史学走向成熟。

第一单元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由司马迁编写的《史记》。

2、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乾隆年间敕修《四库全书》,确定以历代纪传体为正史,并明确规定,凡未经“宸断”
的不得列入。

4、唐代,纪传体被颁令为国史,中央王朝设馆修撰,纳入国家政治体制。

5、二十四史加上民国年间所修的《新元史》和《清史稿》,共是二十六史。

6、《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构成。

7、《史记》记事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

8、班固沿用纪传体体例写成断代史《汉书》,记述西汉一朝的历史。

9、纪传体最大的特点是体大思精。

10、《史记》三家注为《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

第二单元
1、《春秋》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资治通鉴》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解释春秋的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4、简述由汉到明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5、《资治通鉴》因“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得名。

6、《资治通鉴》因吸收纪传体叙事完整的特点,所以在体例上有了新的突破。

7、编年体的价值: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宜于长编,宜于录存史料。

8、典志体弥补了编年体分年记事、不便于把不同性质的史料区分开来的不足。

9、纲目体的创始人是朱熹。

10、所谓纲目体,即前面立纲,后面为目。

纲是史事的提纲,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

第三单元
1、纪事本末体成为我国史书编纂的基本体裁之一,与纪传、编年二体并列,称为中国传统
史学的三大体。

2、纪事本末体起源很早,《尚书》中专记地理的《禹贡》、专记五行灾祥的《洪范》已开专
篇记事。

3、纪事本末体作为一种述史的独立体裁,是由南宋袁枢改编《资治通鉴》而成的《通鉴纪
事本末》为开端,确定了名称和体例而大放光彩。

4、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标题列目,独立成篇,名篇又以时间为序进行编排。

5、梁启超所谓“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即指纪事本末体。

6、纪事本末体从内容来区分,可以分为朝代纪事本末和专史纪事本末。

7、纪事本末体从编纂取材来区分,可分为改编一书的纪事本末、博采群书而成的纪事本末
和钞书与撰述相结合的纪事本末三种。

8、纪事本末体迅速发展,得到史家高度赞扬的原因:简明扼要,便于初学;以事为主,便
于探讨史事的前因后果。

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要地位。

9、纪事本末体的价值:为学习和研究历史提供使用价值;为改造旧史体,创建新史体提供
借鉴价值。

10、纪事本末体分事立目,以一事为起讫,事件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反映历史的整体性、
有机性,很难据以探讨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第四单元
1、隋唐确立典志体体裁的标志是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典》和《唐会要》的出现。

2、综合类政书分为“会通古今制度的典章通史”和“记述某一朝代的断代典章史”两种。

3、典志通史中的“三通”是指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
的《文献通考》。

4、典志断代政书分为会要、会典两类。

5、专类政书可追溯到“经部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6、现存重要的诏令奏议有《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两汉诏书》、《历代名臣奏议》。

7、典章制度最早在《尚书》中就有记载了。

8、《周礼》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

9、第一部专门记录典章制度,为我国典志体开创先例并确立基本体制的是杜佑的《通典》。

10、杜佑在《通典》的门类编次上把《食货志》置于八门之首。

第五单元
1、杂史目类创于《隋书·经籍志》。

2、别史目类创于《直斋书录解题》。

3、《国史》属于杂史,它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共21卷。

4、别史的范围相当广泛,大抵来说,不入正史的纪传体通史、断代史、国别史等都包括在
内。

5、《战国策》属于杂史,编者为西汉的刘向,它是国别体史书,始编33篇,记载春秋以
后至楚汉之争之事。

6、请列举三部杂史:《国语》、《战国策》、《贞观政要》。

(答案不唯一)
7、请列举三部别史:《逸周书》、《东观汉记》、《十六国春秋》。

(答案不唯一)
8、凡不能列入正史,而又关系一朝大事的史书称为别史。

第六单元
1、中国古代地理著作以沿革性、国内性、综合性、区域性为特色。

2、自东汉班固《汉书》首创《地理志》后,纪传体正史中有十八部地理专篇。

3、沿革地理成为专门学问始于北宋,宋代著名的沿革地理著作有吴澥的《历代疆域志》、
南宋郑樵《通志》中的《地理略》和《都邑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舆地考》。

4、明清之际,学者们从“经世致用”出发,编纂了一批地理著作,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
利病书》和《肇域志》、顾祖禹的《读史舆纪要》、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杨丕复的《舆地沿革表》、李兆铭的《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3个,作者+作品)
5、古代地理书以水道为主的著作,源于郦道元《水经注》。

(作者+作品)
6、隋唐时期修撰的著名方志包括()(写3个,在P327-328)
7、元代产生了以宏博见称的全国性区域志《大元一统志》。

8、唐代行记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宋代游记有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9、明代游记有陈记、李暹的《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

第七单元(1)
1、梁启超将史评类分为史论、史评、史考三部分。

2、春秋《左传》和诸子著作中的史论是史论体的萌芽。

3、西汉《史记》中的史论臻于成熟。

4、王夫之《读鉴通论》、《宋论》是史论体发展的高峰。

5、《史通》的作者是唐代的刘知几。

6、《廿二史札记》的作者是清代的赵翼。

7、《文史通义》的作者是清代的章学诚。

8、司马迁在《史记》中仿《左传》“君子曰”而作“太史公曰”。

第七单元(2)
1、史论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史评指对史籍、史家的评论;杂论指对史籍所载史实
进行的考订、辨析。

2、我国旧史学史论发展历程:萌芽于春秋战国,形成于西汉,成熟于唐宋,盛于清。

3、刘知几的《史通》是史评体的高峰;王夫之的《读鉴通论》、《宋论》是论史史论的高峰。

4、陆贾的《新语》、贾谊的《过秦论》标志着史论的高峰。

5、史论发展的主要形式专文、专著史论与序赞史论。

6、史学史上第一篇较系统的史学理论专文:刘勰的《文心雕龙·史论》。

7、中国第一部史考专著:《古史考》。

8、考据学全盛的代表:乾嘉学派。

9、刘知几提出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章学诚与此之外又增加史德。

第八单元
1、最早的传记是刘向所撰的《列女传》。

2、我国第一部思想家专传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3、我国第一部科学家专传是阮元的《畴人传》。

4、《畴人传》汇集了历史上主要的天文历法学家的事迹和成就,前四十二卷记中国学者,
后四卷附记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外国学者。

5、笔记作为一种体裁的命名始于北宋史学家宋祁。

6、南朝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记载了汉末至东晋间士大夫的逸闻轶事,其中以魏晋名
士清谈为多。

7、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详细记载了唐代科举制度兼及诗人墨客的言谈琐事,还收集
了一些唐代诗人不见于文集的零章断句。

8、元末陶宗仪为避战乱隐居松江,耕作之暇,写成书《南村辍耕录》。

9、《簷曝杂记》所记大多系作者在外地和朝廷做官时所亲身经历的事件,或耳闻目睹之人
物、山川风俗、特产等。

10、《四库提要》说:“宋一代嘉言懿行,略具于斯。

”指的是朱熹的《名臣言行录》。

第九单元(1)
1、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2、先秦有儒学而无经学,经学自汉代始。

3、东汉增加《孝经》和《论语》,合为七经。

唐初以《易》、《书》、《仪礼》、《周礼》、《礼
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九经。

唐文宗太和年间,增《论语》、《孝经》、《尔雅》,合为十二经。

宋代又增《孟子》,于是有十三经。

4、东汉末年,郑玄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使经学出现一统局面。

三国时期,王肃
以今文经说为主遍注群经。

5、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分裂,经学也分为南学与北学。

6、乾嘉时期,上承汉代古文经学的训诂古法而加以调理发明,形成乾嘉学派,又称汉学派
或清古文经学派。

7、经部典籍。

具体来说有三个大类:一是原曲,即十三经;二是经学著作;三是小学图书,
为经部附庸。

8、汉代,《易》为六经之首,《汉书·艺文志》称其为“六经之原”。

9、《尚书》文体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典,追述圣王言事;谟,君臣的讨
论纪要;训、诰,发布的教诫文告;誓,作战誓词;命,君对臣发布的使命文告。

第九单元(2)
1、“十三经”中的“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礼记》。

2、四书五经中的“《礼》”指《礼记》,《书》又名《尚书》。

3、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献档案汇编为《尚书》。

4、我国古代第一部以释义为主的辞典是《尔雅》。

5、十三经中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是《周礼》。

6、《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反映风土民情的是风。

7、古代经书中的史学著作有《春秋》、《左传》、《尚书》、《仪礼》、《周礼》五种。

8、古代经书中的哲学著作有《论语》、《孟子》、《周易》、《礼记》、《孝经》五种。

第十单元
1、子部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
学术思想流派,后世将他们的代表人物称为“子”,其书为“子书”,古典目录泛称“诸子”。

2、先秦诸子、汉魏六朝诸子、宋明理学等中国传统哲学论著,在子部典籍中是最重要的著
作,但数量仅占一小部分,可以说子部是四部分类中的综合类,宗教、科技、学术、类书、笔记、杂著、民族文献皆列于此部。

3、管子,即管仲,春秋前期齐国人,它是一部自战国至秦汉的作品汇编,非一时一人所撰,
内容广泛,包括儒、道、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言论,实为杂家文集,以法家为主,刘向整理编订86篇。

4、《孙子兵法》,亦称《孙子》,春秋末孙武著,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提出了一系
列军事指导原则、战术思想,包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5、《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苏非、苏尚、伍被等著,以道
家思想为主,杂采阴阳、儒、法诸家,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料。

6、《论衡》,东汉王充著。

书中阐述了“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提出了进步的
政治、社会、历史观点、批评了儒、法两家的一些传统观点,是一部具有唯物主义和战斗精神的著作。

7、史部的诏令奏议与史钞,子部的类书,集部的别集、总集,以及四部的汇刻丛书,都是
历史文献汇编。

8、中国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文献资料汇编工具书,它将群书解析,分门别类重组汇编,
成为类书,与从属不同点在于,丛书是把数种、数十种甚至数百种编在一起,题以总名,丛书功用可补类书摘抄文献之不足,更具实用,即汇刻书。

9、我国第一部类书是三国时期的《皇览》;明修《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
书,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巨型百科全书;清修《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今存世的最大类书。

这两部大书标志着中国古代类书已达巅峰,其规模体制,概括介绍如次。

当前,我国正在撰修的《中华大典》,是类书修撰史的空前盛况。

10、丛书按其收书内容,可分为综合类和专科类两个大类,按传统四部分类只收一个部
类的丛书称为专科类丛书。

我国第一部真正的丛书,是南齐陆澄的《地理书》,清官修丛书《四库全书》是一部集大成的丛书,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第十一单元
1、《汉书·艺文志》立“诗赋略”,是四部分类中集部的源头。

2、西晋荀勖《中经新薄》,东晋李充《四部书目》创四分法,诗赋居部第四。

(作者+作品)
3、唐初修撰《隋书·经籍志》,四部分类成熟,正式确立了集部在四部中的地位。

4、集部分类,《隋书·经籍志》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类,《四库全书总目》又增文评、词曲二类。

5、西汉末年,刘向校书,汇集屈原、宋玉等楚辞作家作品及汉代名家仿楚辞作品共十六篇,编成书,名为《楚辞》。

6、《楚辞》最早注本为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十七卷。

7、别集指一个人的文集,总量大,史料价值高。

8、别集起源于汉魏,现存最早的别集有杨雄的《扬子云集》、蔡邕的《蔡郎仲集》、孔融的《孔北海集》。

(作者+作品)
9、有些断代史与专题史研究,文集资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主要便是利用元人文集资料写成的。

10、列举三部著名的总集作品。

(P532-5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