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测评工具的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测评工具的开发
————————————————————————————————作者:————————————————————————————————日期:
小学数学测评工具的开发-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测评工具的开发
陈鸿莉
在小学阶段,书面测验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科学规范地开发测评工具,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拟就此做如下探讨。
一、测评的目的要明确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那么,评价就要发挥其诊断功能,也就是通过试卷完成的情况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评学生的整体情况。
因此,测评试题的设计可以借助《双向细目表》,把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标记出来,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比,并反思能否通过试题的考查诊断出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存在哪些困惑,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
二、测评的内容要全面
小学生的学业测评的内容应该包含整本教材里所有的知识点。
为了方便整理,可以借助《教材内容分析表》把本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罗列出来,并根据教
材的编排主次确定分值的大小,一般可以参考知识点的内容、课时多少来确定。
有些动手操作的内容不能用笔试来考查的,要设计数学活动,通过数学活动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试题的难度要适中
小学生数学学业测评的目的并不是要遴选、拔尖,而是要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所以试卷编制的难度不宜太大,难度系数为0.85左右。
“易、中、难”程度应为6:3:1或7:2:1,让更多的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感受到数学的深奥难懂。
编制试题时仿照课本的习题本无可非议,但教材中的每一道题的编排都有不同的意图,如果没有加以思辨随手拈来,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如二年级下册《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课中,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进行了图形的辨认。
在教材“练一练”中出现数图形的练习(如上图)。
本道题是拓展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数图形的过程中,巩同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同时,题目中还隐含了规律,希望学生能够发现其变化规律:从第二幅图开始,每增加2个小正方形,就与它左边的2个小正方形组成1个大正方形,因此,正方形的个数增加3个。
如果在试卷上没有前面几小题的“脚手架”,只
出现这幅图,直接要求学生数出有几个正方形,应该说属于超纲,毕竟拓展题并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更何况比拓展题更难的题目。
这就要求在编制试题时应读透教学目标,才不会肓目加深题目的难度,才能做到立足教材基于课标而不超标。
四、试题的开发要科学
1.以思维含量取代计算含量。
课改之后,教材对偏难繁的计算有所删减。
随着《课标》(2011版)的修订,除了要求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加重视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注重后两基的培养。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为了取得牢同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对数学思考方面提出:“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测评工具的于开发就应体现这样的理念。
如:《包装的学问》一课,包装的方法多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但是计算步骤繁多,学生很厌烦,常常不细想就套用公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了机械的计算过程,也经常出现由于计算出错而失分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负面影响。
不妨打破常规不考查表面积的计算,而是对包装外观的整体感知,既能考查学生的理解,又能充分调动思维,而且减轻计算的负担。
2.以问题解决取代解决问题。
《课标》要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应用意识就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问题的积极心理倾向和思维反应。
因此可以提供多个数学信息,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下图:
“请你选择2个数学信息,提出一道可以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由于情境是开放的,提出的问题也是开放的,只要能抓住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加法”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运用就行。
3.以生活问题取代数学问题。
许多同学对于典型的数学问题,会调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却无从下手。
《课标》强调:“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释。
”同样是计算经过的时间,多数同学都懂得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但当出现以下题目时,他们都“蒙”了。
生活中,时钟就是这样运转的,只要借助画图,把时针走了几大格,分钟走了几小格画出来,就可以计算出经过的时间。
(如下图)以生活问题取代数学问题,将有助于学生的“数学运用”和“数学化”能力的提高。
4.以解释说明取代死记硬背。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则尤其不可容忍。
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运用,如果死记硬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学生只会解决模式化的题目,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死读书,读死书。
”《课标》明确要求:“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借助试题让同学展示其理解、建构知识的过程,将是对学生的表达与分析能力的挑战。
如:“1平方分米有多大?你能画图表示吗?1平方分米=1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哪个正确?结合作图或算式,说一说你的观点。
”在这道题中,可能引起混淆的是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表示的不同意义、不同进率,学生如果是死记硬背,将无法“自圆其说”,如果有测量操作的经验,则易如反掌。
总之,《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只有科学地开发测试工具,才能确保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科学规范的评价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