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文书写作的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们从四个章节讲述公务文书的写作知识,第一章节:公文的构成;第二章节:公文撰写的组织;第三章节:公文的案例分析与研究;第四章节:写作研究。

第一章:公文的构成

第一节什么是公务文书

在日常工作中,有许多事情和问题需要文字材料来记载和表达,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文字材料。公文是文字材料中的一部分。

目前,在办公室里,人们常常会听到“文书”、“公文”、“文件”三个不同的称谓,这三个概念为什么会同时使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

现在对上述三者称谓进行定义分析:

文书――从广意上来讲,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为了某种需要,按照一定的体式和要求形成的书面文字材料。

也就是说,一切书面文字材料,都可以称之为文书。常有“空口无凭,立此文书为据”的说法。“文书”一词在《汉书.刑法志》中就有叙述。

公文――是指公务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文书,或者说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文书称之为公文。

“公文”一词出现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从此以后公文成为公务文书的统称。

文件――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正式行使的具有统一格式和行文关系的公文。它是公文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公文中的主要部分。“文件”一词清代末年才开始正式使用。

综上所说,文书、公文、文件这三个词的含义基本相同。但严格地说,它们之间即有含义宽窄之差,也有习惯称呼之别。三者之间的差别,不在其内涵,而在其外延。根据习惯的称呼,它们在不同的地方,或用文书,或用公文,或用文件。

我们习惯上说“文书工作”而不说“公文工作”或“文件工作”;习惯说“文书处理程序”而不说“公文处理程序”或“文件处理程序”;习惯说“中央文件”而不说“中央公文”或“中央文书”。习惯用语,是约定成俗的。在不同的地方使用,都表达了公务文书的含义。所以一般的来讲,办公室的文字材料都可称为公务文书(新闻报道稿除外)。

第二节公务文书的特点和作用

文书工作者只有对每一种公文的概念、特点、用途、结构、撰写的方法等有了认识。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公文的基本特征、体式、要求等也熟悉掌握,运用自如,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公文的撰写质量。

一、公务文书的特点

1.公文是由法定的作者制成和发布的

所谓的“法定的作者”――主要是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力和担当义务的组织。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指发文的名义。

2.公文具有法定的权威和效力

公文是为了实现特定工作和为了完成特定的现实任务而作的。这种特定效用又叫现实执行效用,简称现行效用或时效。公文的时效长短不等,没有统一的固定期限。

3.公文具有特定体式的处理流程

正是因为公文代表了制发机关的法定权威,所以制发公文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为了维护公文的严肃性和处理公文的便利,规定了统一的文种格式。

二、公务文书的作用

1.法规作用

2.指挥作用

3.沟通商洽作用

4.宣传教育作用

5.凭证依据作用

第三节从事公务文书工作的原则和组织形式及起源

一、原则

1.及时

2.准确

3.安全

二、组织形式

1.集中形式

2.分散形式

3.混合形式

以苏州邮政局公文为例,主要是混合形式。如:会议通知、法律文本、对外(对上)相关文书、协商函、介绍信、月度工作任务书、局规局纪、各类文档(技术、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是属于集中形式,由局(职能科室)以局文件字头编号下发。如:业务通知、业务通报、部门操作流程制定、部门规章制度等是属于分散形式,由各专业局(科室)以部门文件字头编号下发。

三、文书工作的起源

在我国文书和文书工作是同步产生的。从现在所掌握的资料分析来看,殷商时代的文书已经具有一定的格式,文书工作也有较细的程序,并建立了一些文书制度。

1.文书的形式:经历了以甲骨文书、简册文书、石刻文书、金文文书、到现代的纸质文书、电子文书。

2.文书内容:最早的文书内容:主要有王命、盟约、版图、会计统计等。现代的文书内容:函、通知、信息、方案、请示、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材料、法律文本等。

3.文书的种类:古代有檄文、移书、书、盟书、制书、诏书等。现代文书种类有:令、咨、呈、示、状、函、信息、通知、报告、合同、文件、方案、工作任务计划书、经验材料、数据图表、电子文档等。

4.文书的演变:文书是随着政权的更替和社会进步,同步演变,以适应所处时代的政治需要。

下面列举部分中国古今文书演变,以便掌握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

檄文――即征召讨伐出师前的文告,是一种军事文书。古代凡遇有征战之时,或号召士兵,或颁布军纪,或表明出征目的,或揭露对方之罪行,皆用檄文。现在由通知、文件、方案、工作任务计划书等替代。

移书――古代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公务往来的文书。移书类似现代公文中的函、介绍信等,是一种平行公文。目前,我国在外交上仍使用,叫国书。

书――即臣下对上有所陈述奏谏时用的一种公文。是一种上行公文。在现代公文中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请示报告、汇报材料(上报经验材料、上报检查书、上报调查报告)等。

盟书――古代在兼并掠夺战争中,常常举行由霸主召集的盟会,盟会时订立的某种共同遵守的决定,称为“盟誓”,写成文书则称为“盟书”。在现代公文中主要有便条、收据、

合同、决定、纪要、合作协议书等。

到了秦代,秦始皇改命为“制”,令为“诏”。又出现了“制书”和“诏书”两种公文文种。

制书――黄帝颁布重大制度所使用的一种命令文书。它也用于告谕和责让官吏。

诏书――黄帝颁下的命令性文告。用途较广,如诏告群臣什么事情,答复群臣的奏请,皇帝去世或即位,以及其它需要诏告天下的事情等。

现代文书中的令、咨、呈、示、状五种新文体,是民国时期(1921年民国元年)颁布的公文程式条例,即《内务部颁发公文程式咨各部文》。

令――下行文,用于公布法规,任免官吏。

咨――平行文,平行机关往复公文,也称咨文。

呈――上行文,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请示、报告文书,也称呈文。

示――俗称告示,即布告,是政府机关公开性的文件。

状――即人民群众对各级政府机关陈述和申述之文。

四、文书工作的机构建立

文书工作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机构是在西周时期。据《周礼.春官》记载:史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大史掌国之六典,负责上下传达;小史掌邦国之志,并佐大史;内史掌书王命,地位最显要;外史掌书外令,负责发文;御史保管档案典籍,收受四方文书,此外,周王室还另设大宰,负责处理文书。周天子的命令由大宰颁下,下级单位的上行公文,也由大宰负责接受并协助周天子处理。

现代文书的工作部门:办公室、企划部、档案室,以及各部门文秘(内勤)岗位。

五、文书制度的建立

1.用印制度

春秋战国时施行用印制度。印章作信物,用于封官授权。古代用印文书称“玺书”。现代文书中用“公章”的称文件。

唐宋时期规定,印章盖在公文的落款处。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现代。如有二纸以上连接,则盖在连接处。现代公文中出现这个制度最多的地方,是“合同文本”和“介绍信”,俗称“骑缝章”。

2.避讳和抬头制度

产生于秦汉时期。在文书中遇到皇帝的名字,必须避开,用其它同音或同义字代替,这就叫“避讳”。在文书中遇到“皇帝”等字眼,必须另起一行顶格书写,这就叫“抬头”。否则,视为违法犯纪,要受到惩罚。这种制度秦汉以后的各朝代都沿用了。在现代文书中仍然沿用抬头制度,但避讳制度通常已经很少用了,除了涉及保密等特殊情况,大都用代号形式出现。(如“××工程”、“X计划”、“3737行动”等)

3.请示和报告制度

*请示制度――秦律规定:“有事请殿,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留。”意思是说要以文书形式请示。这就是现代文书工作中的“请示”制度的由来。

*汇报制度――秦汉地方机关对治狱办案、郡县农作物生产或受灾情况等,都要书面呈报中央机关和皇帝。这就是现代文书工作中的“汇报”制度的由来。

4.严禁“犯令”“废令”

确立公文的权威性是在秦汉时期。封建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首领,他的意旨是神圣不可违犯的。当时掌管文书的官员,被视为“出纳帝命之官”,帝王“喉舌之职”,下级官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凡有犯废令者,都要予以重罚,甚至接受命书时态度不恭,也要予以处分。这个制度在现代文书中是以“贯彻落实”和“执行力”来体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