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学案3: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使用说明』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第四课第二框的,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熟记重点基础知识。

2.重点、难点:①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学习目标』

1.识记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两个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把握:两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通过学习,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具体要求: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用红笔标注不明白的问题)

(一)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运动的含义: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辩证统一。

③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1.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将物质、运动分离的唯心主义和静止僵化的形而上学。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讲的静止,是一种。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辩证统一。

区别:①含义不同。

②运动是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的和的。

联系:①是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方法论〗1.既承认运动绝对性,也肯定相对静止

2.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客观性:

②普遍性: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

〖原理内容〗: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革命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注:主观能动性: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①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②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③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

1.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注意:颠倒了二者。)

2.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3.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4.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注意: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5.规律有好坏的。(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6.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7.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制约(注意: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因而两者不能是相互制约的)

『探究案』

一.质疑探究(总体要求:把握设问方向,梳理探究思路,科学运用原理,规范作答)

探究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塌进同一条河流。”运用所学哲理,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应怎样评述以上两人的观点?

探究二:1.简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两句名言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2. 水往低处流,人们可以利用水利设施引水上山,灌溉农田;根据生物学的知识,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

这说明了规律是可以改造或创造,对吗?

『检测案』

1.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2. “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

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本身。这是因为()

①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于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联系

③规律不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④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之不尽。)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6. 一位速滑高手说:“一般情况下,速滑转弯倾斜角在45度到60度之间为最佳,这样滑跑起来更省力更利于加速。”经济发展上“弯道”超越,也不是蛮跑,同样要讲方法,重技巧。这里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