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几乎所有知道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画派的人都会提到一个挪威画家的名字——爱德华·蒙克,而知道爱德华·蒙克的人都会提到他的杰作《呐喊》。

一、《呐喊》的创作背景与表现手法

《呐喊》描绘了一个张口瞠目的奇异人形,他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古道上,由于惊吓而张大了嘴巴,在扭曲的景物中如虫般的蜷曲着。在解读这幅画时,首先需要明白这“呐喊”来自何处,是画面中人物的口中还是压抑的环境。有人曾考据说《呐喊》中描绘的地方是在挪威的奥斯陆,那里有专门收留女性精神病患的奥斯陆医院,站在画中人物所处的位置,就能听到精神病人的尖叫,此外附近也有几处屠宰场,蒙克听到的也许是待宰动物的哀嚎声。然而,这种方法显然还不能完全解释作品表现出的巨大的悲哀和恐惧。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这幅画让人惊骇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来自场景中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无法表达强烈内在感受的无力感。蒙克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描述过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他说“我和两名友人在落日余晖中散步,心中感到一股淡淡的哀愁,突然天空变得一片血红,我停下脚步,疲惫地靠在栏杆上,凝视着像剑尖鲜血般悬挂在阴暗峡湾和城市上空的云彩,我的朋友已经走了,我全身颤抖的站在原处,仿佛听到一声尖锐的呐喊,划破寂静。”虽然画中可以看到船只和行人,但却让人有种末世般的苍凉,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失去再生能力的世界。具体来看《呐喊》的表现手法:首先,抽象化的人物直接而且震撼地传达内心深切的绝望。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脑袋上毛发全无,脸形像个骷髅,双眼和张着的嘴都大如空洞,身材瘦削嶙峋,衣着不清。他捂着耳朵,似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已被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他就像一个尖叫的鬼魂,让观赏者恐惧,不自觉得也想要尖叫呐喊。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只是一个被抽象了的代表恐惧的形象。

其次,压抑与鲜艳的色彩的同时运用表达情绪的恐惧与不安。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同时,他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比如奇特的造型和动荡不安的线条。一方面,画中的天空颜色十分刺眼,就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另一方面,全画的色彩又是郁闷的:画面中的色彩混浊压抑,除了天空,其它景物的颜色中都参入了黑色,给人以不祥的预感。海面阴暗处的紫色伸向远处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燃烧的血红色彩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现了一种极度恐惧的情感。

最后,画面的构图与绘画技巧滋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幅画长一米,宽75厘米,构图比较垂直,将焦点集中在画中人身上,为呐喊的声音创作了更多的空间。蒙克充分地使用动荡的、弯曲的、倾斜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联系在一起,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道路直接伸向观众,呐喊直接面向观众,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律感。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的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这幅画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这种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整个画面充溢着一种躁动,也通过那个极度恐惧的人物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它留给人们的不是宁静和美丽,而是扭动和不安。

二、《呐喊》背后爱德华·蒙克的隐痛

蒙克创作《呐喊》时才29岁,一个年轻人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对绝望与恐怖的体验,与他坎坷的身世有很大关系。蒙克年幼丧母,父亲患有精

神病,他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他一再告诉他们, 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们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后来,在蒙克的青年时期,他的兄弟、姐姐、父亲相继去世。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体弱多病。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蒙克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几乎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死亡的残酷烙印永远地刻在了蒙克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蒙克后来说“从我出世以来,疾病、疯狂和死亡就像恶魔般纠缠着我,阴魂不散”。一个接一个的打击为蒙克的艺术创作打下创痛的烙印,悲惨的人生经历使他下定决心,要描绘活生生的人,有呼吸,有感觉,会痛苦,也会爱。他生前就宣称:“我们的追求高于只拍摄自然景观的摄影师。我们不想绘制漂亮的图画挂在墙上装饰房间。我们要创造,至少也要奠基一种有益于人类的艺术。这种艺术引人入胜,它发自内心深处。”又说:“我们不应该再画室内的阅读者和编织女了,而应描绘那些能够生活、呼吸、感觉、受苦和爱恋的人。”他不想拒绝这人生的恐怖,他想让人们理解他描绘的可怕和惨烈,他希望人们会象走进教条那样在它们面前脱帽致礼。蒙克所描绘的世界是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他刻意表现死亡、忧郁和孤独,描写上世纪末的艺术家在充满矛盾与痛苦的现实中,其孤独的心灵对人生产生的怀疑和焦虑。

1890年,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蒙克并不是为了愉悦观众的视觉去画画的,他的画很难取得观众们的欢欣。最初,人们在看到《呐喊》时,认为蒙克一定已经疯了,这幅画是在他神智不清的时候画下的。在《呐喊》原作的右上角上有一行浅浅的字写着“只能是疯子画的”,虽然现在已经不能考证是这句话是蒙克自己写上去的还是别人的恶作剧,但画中确实表现了一种疯狂的绝望与不安。然而,《呐喊》的完成前后历时三年,有许多的草图,最终的截稿也有四个版本,这说明蒙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