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1】针法灸法学由于此方法施术简单,疗效持久,价格低廉,因此在临床应用广泛,发展较快。

但有关穴位埋线的起源、发展及其治疗机理等论述颇少,笔者试论如下,以抛砖引玉。

一.穴位埋线的源流
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经了留针和埋针时期的雏形期、穴位埋线的萌芽期、临床推广应用时的发展期和以辨证选线取穴为特征的成熟期。

1、雏形期最原始的针具产生应当追溯到石器时代,最初形式是砭石和草木刺。

原始社会的人们利用这些小工具叩击身体,刺激皮肤,减轻病痛。

这大概可算作针刺疗法的前身。

后来发展到骨针、竹针、陶针、金针、银针、马衔铁针、合金针等金属针具。

现代,我们临床广泛采用的针具多由不锈钢制成,坚韧而不易生锈,造价低廉。

针法与针具相辅相成,不断完善。

从最初的《内经》“九针”理论,到金元时期的何若愚的时间针法、窦汉卿的“针刺十四法”,再到现代所形成的许多分支疗法,诸如电针、水针、穴位照射、挑治、割治之类,方法日趋成熟。

医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使经脉疏通,脏腑平衡,气血调和,从而扶正祛邪,在医疗实践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但是,前辈医家通过长期的诊疗经验发现,单纯地采用针刺的一般方法来治疗一些顽固性的慢性疾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或者有疗效但补不能巩固和持久,于是,又产生了“留针”的方法来巩固疗效,而留针正是穴位埋线诞生的重要基础。

针留置于穴内,谓之“留针”,这一方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素问·终始篇》说:“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


为了使之得气或诱发循经感传,延长针效时间,多采用留针之法。

留针时间的长短,视病情轻重而定。

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留置15~20分钟,而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或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运针。

而有些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三叉神经痛、痛经等,可留达数小时或一天至数天。

基于留针后来又演变出埋针,用来加强针刺效应,延长刺激的时间。

2、萌芽期埋线疗法正是从留针和埋针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当时的针灸工作者在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疗效显著的方法:他们将羊肠线埋藏在体内腧穴中,发现每埋线一次,治疗时间可持续一个月以上,治疗次数大大缩减。

至70年代初,各类中西医刊物上发表的这类关于埋线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报道有十余篇。

3、发展期随后,穴位埋线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治疗哮喘、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癫痫、中风偏瘫等慢性、顽固性、免疫
力低下性等疾病,效果都很显著。

后来,经过广大临床针灸工作者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一些系统的疗效显著的埋线方法,根据温木生、郑祥容等的研究现将穴位埋线方法归纳如下表:
可见,穴位埋线在临床上除传统运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证外,还扩大到治疗急症、实证等各种疾病,其治疗病种已达200余种,涉及传染、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治疗有效率在51.3%~100%,平均85%以上。

近几年来,在各级刊物上报道的治疗病种有50种之多,病例已达万例。

在安徽、河北、江苏、重庆、河南等省市还成立了埋线专科和医院,并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被收录编写为各类专业针灸书籍,全国已举办此类培训班数十次,培养了大批穴位埋线的专业技术人才。

穴位埋线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其独有的治疗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4、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理论上,出现了一批穴位埋线的专著。

温木生在1991年编著的《实用穴位埋线疗法》是该疗法的第一部专著,该书总结了穴位埋线疗法问世40多年以来的经验和成果,引起了巨大反响。

2001年,温木生又与郑详容编著了《埋线疗法治百病》,全书不但整理和总结了埋线疗法创立以来的经验和诸多资料,而且还对埋线疗法的起源、作用机制、特点和作用作了有益的探讨,并首次介绍了埋线疗法与其他针灸、针刺疗法相辅相成治疗相关疾病的尝试和体会,并详细介绍了传染、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140种疾病的穴位埋线疗法及其体会。

此外,尚有崔瑾、杨孝芳合著的《穴位埋线疗法》,该书除对穴位埋线的各种方法作系统整理外,尚介绍了穴位埋线治疗后的正常、异常反应和注意事项等。

且有温木生、陈德林、马玉泉、黄鼎坚等的相关著作4本。

二是表现在应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开始对穴位埋线的治疗效果和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

迄今为止,穴位埋线的实验研究仅有两篇:一是崔瑾等【5】对脾虚证大鼠应用足三里穴位埋线的方法观察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另一篇则是周友龙等【6】采用胆囊穴、中脘穴和胃腧穴埋线,在与吗丁啉比较,观察对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粘膜的影响。

三是表现在辨证选线取穴的一体化应用。

穿线法、切埋法、扎埋法、割埋法由于创面较大、较深,易引起剧烈疼痛,患者往往不宜接受,所以,现代临床上埋线治疗疾病多以注线法及植线法较为常见。

北京任晓艳以注线法为基础,创立了一套容针刺、药物及心理治疗为一体的新型穴位埋线疗法。

并发明了任氏一次性专利埋线器具及根据辨证需要而分为四种型号的药物羊肠线:1号为清热开窍线体;2号为活血化瘀线体;3号为补气补血线体;4号为滋阴补肾线体。

任晓艳穴位埋线法操作简单,用消毒镊将配制好的磁化药物羊肠线放置于一次性埋线器具套管内,快速刺入穴位1.5~2cm深,同时将线体弹入穴位,出针后用创口贴覆盖,24小时可洗浴,不影响任何活动。

通过羊肠线和药物对穴位双重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弥补了普通羊肠线有排斥反应及作用单一的缺陷,起到了线代针、针药双效的特殊作用。

并且,在临床上与中医的辨证理论密切结合,可根据患者体质的寒热虚实灵活选用,说明穴位埋线已经从零散走向了系统,从简单进化到成熟。

二、穴位埋线的治疗机理探讨
在埋线疗法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割治疗法,同时也包含了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

这多种方法和效应集中和整合起来,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效果。

归结起来,穴位埋线的治疗机理研究大致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实验研究方面诚如前言,穴位埋线方面实验研究较少。

崔瑾等【5】观察足三里穴位埋线对脾虚证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穴位埋线对脾虚大鼠的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亦有明显提高,并尚能增加脾虚大鼠的脾重指数与胸腺重量指数,说明穴位埋线可使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产生增加作用,从而提示穴位埋线对脾虚证的治疗机理可能与调节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有关。

周友龙等【6】通过采用胆囊穴、中脘穴和胃腧穴埋线对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粘膜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该组穴位埋线,可以显著地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动力,解除幽门痉挛,减少胃粘膜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以及腺体增生及肠上皮化生。

2、中医理论方面的治疗机理探讨穴位埋线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具备了留针所具有的作用。

如保持并加强针灸的持续作用,在某些情况下, 对体质强壮之人, 通过留针可以保持针灸的持续作用,加强治疗效果。

如《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年质壮大, 血气充盈, 肤革坚固, 因加以邪者, 深而留之”;“刺壮士真骨者, 宜深而留针, 多益其数也”。

针灸时, 通过留针可以达到补泻的目的。

陈立国等【3】留针的意义及时限探讨
陈利国蔡向红
删b京针灸骨伤学院,100015)(1996年第六期40~42页)发现,在临床上许多患者,都是通过留针而使针感加强,一定程度上表明静中有动,动静互涵,留针同针刺手法一样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

此外,留针尚有留针以行补泻和以催气、候气的作用。

对于埋线疗法来说,从传统中医角度来看,其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几个方面。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除了利用腧穴的功能外,还有其本身的优势。

首先,埋线方法对于人体的刺激强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初期,刺激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的偏亢部分,后期刺激弱,又可以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

这种刚柔相济的刺激过程,可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其次,埋穴疗法利用其特殊的针具与所埋之羊肠线,产生了较之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的针刺效应,有“制其神,令其易行”和“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

此外,埋线疗法也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

一方面,针具埋线时,可以进行手法补泻,另一方面,羊肠线的粗细也能进行虚实的调节,其刺激强度的变化也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3、现代医学的认识现代医学对埋线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部的一些微观组织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传统埋线疗法中的穴位局麻以及皮肤切割,都能对穴位、神经以及整个中枢都产生一种综合作用,使组织器官的活动能力加强,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加快,局部新陈代谢增强,其营养状态得到改善。

并且,产生的疼痛信号,传到了相应的脊髓后角内,可以引起了脊髓水平的抑制效应,调节其所支配的内脏器官。

此外,羊肠线作为一种异种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变成多肽、氨基酸等。

它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治愈疾病不巩固,易复发等缺点。

埋线疗法以线代针,埋人穴位,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

一般说来,由于羊肠线刺激平和,对大脑皮层里的急性疾病较强的病理信息干扰和抑制力量不足,因而不能迅速产生作用,但对慢性疾病却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诸多研究表明,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因此为。

穴位埋线的治疗机理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并且由于埋线疗法问世时间尚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研究多限于临床应用,对其治疗机制,缺乏必要的实验研究,不少尚处于假说阶段,疑点很多,问题甚于答案,这是我们今后必须重视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吴观运.穴位埋植疗法治疗胃脘痛184例[J]. 辽宁中医杂志,1993,(5):39.
[2]李桂琴.穴位埋线配合针刺治疗习惯性便秘30例[J]. 中医研究2003,(3)16
[3] 李月等.穴位药线植入治疗单纯性支气管哮喘360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2001(1)24
[4] 高广忠等.穴位埋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0例临床分析. 四川中医2003;(5)24
[5] 崔瑾,等.穴位埋线对脾虚证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9;14(6):14
[6] 周友龙,等. 穴位埋线对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粘膜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9;14(6):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