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
虾蟹类病害识别及防治
![虾蟹类病害识别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22a5980e58fafab068dc021e.png)
2019/9/26Leabharlann 12三、海藻附生病
1、病原: a. 硅藻类:楔形藻、菱形藻、双眉藻和曲壳藻
等 b. 蓝藻类:颤藻、螺旋藻和钙化裂须藻等 c. 绿藻类:浒苔、刚毛藻等 d. 褐藻类:水云
2019/9/26
13
2、症状
楔形藻:大量寄生使幼体表呈黄色绒毛 状,导致发育缓慢、停止变态。
菱形硅藻、月牙藻:镜检发现淡褐色或 黄色的花朵状,鳃和体表受到污损。
2019/9/26
8
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蟹生长缓慢,性腺不发育,雌雄难辨。 蟹奴严重寄生时,河蟹肉变臭,不能食
用,俗称“臭虫蟹”。 该病极易在含盐量较高的咸淡水池塘中
(盐度在0.1%以上)发生。 破坏结缔组织和神经系统
2019/9/26
9
流行情况
由于蟹奴种类多、分布广泛,能侵害许 多种类的蟹
2019/9/26
5
诊断方法
鳃区隆起,掀起甲壳发现虾疣虫即可诊 断
2019/9/26
6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2019/9/26
7
二、蟹奴病
1.病原----蟹奴 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蔓足亚纲
根头目、蟹奴科动物,雌雄同体,体柔 软而椭圆的囊状,褐色,既无口器,也 没有附肢,只有发达的生殖腺及外被的 外套膜。
镜检确定藻的所属种类
2019/9/26
18
防治方法
彻底清池 加强日常管理,调节水质 发生病害时,可减少光照、泼洒茶粕、
泼洒硫酸铜
2019/9/26
19
四、水螅病
1、病原 水螅类
2019/9/26
20
2、症状和病理变化
《虾蟹类生物学》课件
![《虾蟹类生物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1dabf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f.png)
日常管理
定期巡塘,观察虾蟹类生长情况 和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殖 管理措施。同时要做好养殖记录, 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和提高养殖效 益。
病害防治
加强虾蟹类疾病防治工作,定期 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同时要保 持养殖环境卫生和加强生物安全 措施。
06 虾蟹类疾病防治
虾蟹类疾病发生的原因与特点
原因
水质恶化、病毒或细菌感染、寄 生虫入侵、营养不足等。
特点
发病迅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等。
虾蟹类疾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更换水,使用过滤器,控 制水中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
质。
加强营养
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补充维 生素和矿物质。
隔离与检疫
对新进的虾蟹进行隔离观察, 确保无病后才放入大群。
免疫接种
研发针对特定病毒和细菌的疫 苗,提高虾蟹的免疫力。
虾蟹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养物质的传递和再利用起到关键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保障
03
虾蟹类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虾蟹类有助于
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虾蟹类对人类的影响
经济价值
虾蟹类是重要的水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和美味 佳肴,对人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
虾蟹类对环境变化敏感,其种群变化可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休闲娱乐
虾蟹类也是水生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为人们提供垂钓、观赏等 休闲娱乐活动。
人类对虾蟹类的利用与保护
养殖业
人类通过养殖技术大量繁殖虾蟹类,以满足市场 需求,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捕捞管理
合理规划和管理捕捞活动,确保虾蟹类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
水产病害学第八章 虾蟹类病害-推荐PPT
![水产病害学第八章 虾蟹类病害-推荐PPT](https://img.taocdn.com/s3/m/35a040f75f0e7cd185253694.png)
(6)PCR (7)DNA探针 (8)单克隆抗体:斑点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抗体和ELISA等方
法。
免疫荧光抗体检测
原位杂交法检测
5.防治方法
对虾的病毒病至今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应采取综合 性的预防措施。
(1)彻底清淤、晒池与消毒
a.清理池底的一层淤泥、大量饲料残渣、虾和其他动物的粪便、死亡的虾、浮游或底栖生物 的尸体以及寄生虫及其卵、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防止水质恶化,以及某些病原体大量 繁殖,引发疾病。
二类水生动物疫病。
三锥形包涵体
四面体包涵体
三锥形包涵体
2.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虾的摄食和生长率降低,体表和鳃上有外部共 栖生物和污物附 着。
病理变化:在肝胰脏和中肠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角锥形的包涵体; 肝胰脏的小管和前中肠的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肥大,核内有1至几个角锥形
包涵体,核仁被挤到一边,并退化或消失,染色质分布于核的边缘,呈环状 排列。
(6)及时检测病毒
一旦发现病毒,严格防止池间互相传染。在病毒病流行季节应每天到虾池观察, 发现对虾体色、吃食和活动异常,就应进一步采捕病虾用显微镜检查,诊断或 疑为病毒病时,应严禁排水,防止疾病蔓延。确诊后应将虾全部捕起,并彻底 消毒池塘。病虾应销毁勿乱丢。
(7)搭配少量鱼或贝类
养虾池中适当混养一些吃浮游生物或底栖藻类的鱼或贝类,有利于防止水质过 肥,起净化水质的作用,但必须适量,不然可使水色清瘦,配碍对虾的生长和 降低抗病力。
(二类水生动物疫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
1)病虾行为
主要发生在虾的蜕皮期,病虾不吃食或少量吃食,在水 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死亡。
2)症状
肉眼观察:该病分急性期、过渡期和慢性期。
染病初期 大部分病虾头胸甲有白斑;
汇总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及防治.ppt
![汇总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及防治.ppt](https://img.taocdn.com/s3/m/4a6a9f4e6529647d26285220.png)
十二、痉挛病
• 病因:缺钙、磷、镁及B族维生素等,水体 透明渡过高,水中钙磷比例失调。
• 症状:病虾躯干迂回,背部弓起,僵直, 无弹跳力,不久死亡。
课件
• 防治:加大换水量,进步池塘水位,将透 明度节制在30—40厘米;饲料内适当补充添 加钙、磷及维生素B等微量元素。水温30℃ 以上少惊动虾池内的对虾。
课件
课件
• 防治:切断传播源,选择无感染的亲虾和 虾苗,养殖水体用含氯或含碘药物(溴氯 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季胺盐等) 消毒;用免疫加强剂如参素、核苷素、多 肽类、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多糖类等 加强免疫功能;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免疫 多糖2克,康健0.5-0.75g,EM原露3g,连续 内服5—6天。在水体中可用神碘2号0.3g每 立方米,连续倾注2天。在第3天用0.3-0.6g 每立方米二溴海因全池倾注,隔2天后再全 池倾注枯草杆菌0.2克每立方米,沸石粉20g 每立方米。
课件
• 红体病判断依据: • 1、看身体发不发红 • 2、看肠胃有没有食物 • 3、看头胸甲容不容易剥离 • 如果上述3点全部具备那就说明是急性红体
病,一般由病毒引起;如果只是前两点符 合,则是慢性红体病,一般是由细菌感染 引起;如果仅有一点病症,则有可能是应 激性红体,一般是有环境变化引起。
课件
课件
十一、蜕壳综合症
• 病因:放养密渡过大,水质不稳,水环境 突变或者饵料不足,尤其饵料中含Ca、P物 质不均衡,脱壳后钙磷转化艰苦,致使对 虾不能利用磷所引起。
• 症状:病虾甲壳薄而软,活气差,体色灰 暗,生长迟缓。
课件
软壳病
课件
• 防治:①适当加大换水量,改良水体环境 ,常常全池倾注生石灰每亩每米水深8—15 公斤,或者巨能钙每亩每米水深60—80克, 医治时全池倾注沸石粉,每亩每米水深30— 50公斤;②每隔半个月全池倾注枯草杆菌 0.25克/立方米;③饲料内添加3—5磷酸二 氢钙,连续投喂5—7天。
虾蟹类病害识别及防治
![虾蟹类病害识别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f0cf4e334431b90d6c85c7fd.png)
流行情况
广泛分布与我国沿海和虾池 流行季节长 对宿主没有选择性,可附生与对虾的不 同阶段
2018/11/27
17
诊断方法
行动缓慢或者有棉絮状污染物的虾体可 初步诊断为藻类附生病。 镜检确定藻的所属种类
2018/11/27
18
防治方法
彻底清池 加强日常管理,调节水质 发生病害时,可减少光照、泼洒茶粕、 泼洒硫酸铜
2018/11/27
19
四、水螅病
1、病原 水螅类
2018/11/27
20
2、症状和病理变化
附生与甲壳外表面或头胸甲鳃区的内表 面、腹部侧甲的内表面 附生处甲壳肿胀 患处的甲壳和组
3、流行情况
仅在大虾上偶尔发现 感染率低、危害性小 对于对虾的幼体危害极大
2018/11/27
10
诊断方法
掀开蟹的腹部,肉眼可见蟹奴
2018/11/27
11
防治方法
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鲤鱼吞食蟹奴幼 虫,控制其数量 有发病预兆的池塘,立即更换池水,加 注新水,水源盐度要低于0.1% 把已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发病 时可用200ml/L的硫酸锌浸洗病蟹10~20 分钟每立方米水体用0.7g硫酸铜与硫酸 亚铁(5∶2)化水全池泼洒,杀灭寄生 的蟹奴。
2018/11/27
29
虾蟹类的病害识别及防治
第五节 其他生物性疾病
第六组 王亚坤 朱宗良 王昌松
2018/11/27 1
一、虾疣虫病
1、病原:虾疣虫或 鳃虱
2018/11/27
2
虾疣虫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https://img.taocdn.com/s3/m/be72e501bed5b9f3f90f1c6c.png)
六 非寄生性疾病
二、肌肉坏死病
1、病因:主要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 2、症状:对虾腹部肌肉变白
3、治疗:大量换水并提高水位
六 非寄生性疾病
三、痉挛病
病因:水温过高引起
六 非寄生性疾病
四、软壳病
1、病因:
a.饵料不足或营养不全(Ca和P含量过少或含量不均衡) b.饲料储存不当,腐败变质 c.水体水质变差,有毒物质积累 d.水体pH过高,导致P以CaPO4沉淀,使水体可溶性P减少 e.水体中含有有机锡或有机磷等消毒剂
1、病原:链壶菌属、离壶菌属和海壶菌属
2、症状:寄生于虾卵和各期幼体,病虾因游泳力下
降而沉底,在病死的虾卵或幼虾内充满了菌丝 3、流行情况:对虾、蟹的卵和幼体 4、诊断:将卵或幼体压片镜检 5、防治:消毒、亚甲基蓝、制霉菌素
三 真菌性疾病
三 真菌性疾病
二、镰刀菌病
1、病原:镰刀菌 生殖方式为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 大分生孢子呈镰刀形
一 病毒性疾病
四、黄头病(YHV病) 1、病原:黄头病毒(YHV) 属于RNA病毒,病毒杆状,有囊膜,无包涵体。 2、症状:头胸部变为黄色。 3、感染对象:主要感染斑节对虾等
一 病毒性疾病
五、中肠腺坏死病毒病 1、病原:中肠腺坏死病毒 (BMNV) 属于DNA病毒,具双层被膜,不形成包涵体。
2、症状和病理变化:仔虾肝胰脏出现白浊症状。
二 细菌性疾病
3、症状:甲壳发生溃疡,形成黑褐色的凹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常见于头胸甲和第1-3腹节背侧面
4、流行:主要发生在越冬亲虾
5、预防:防止亲虾受伤
6、治疗:福尔马林,土霉素
二 细菌性疾病
五、幼体弧菌病(菌血病) 1、病原:主要为弧菌 2、症状:病菌位于血淋巴内(菌血病)
史上最全虾类高清疾病图,敬请收藏备用!
![史上最全虾类高清疾病图,敬请收藏备用!](https://img.taocdn.com/s3/m/f7a6531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9.png)
史上最全虾类高清疾病图,敬请收藏备用!1、虾蟹虾瘟1.病原:螯虾瘟是感染小龙虾的高度传染病,其病原是一种卵型亚纲丝囊霉菌属的真菌。
2.流行特点:目前在欧洲及北美洲流行。
实验条件下可感染中华绒螯蟹。
3.症状特征:螯虾瘟主要表现为失去正常的厌光性(白天在开阔水域可见到病虾),有些运动完全失调,背朝下而且不易纠正其姿态。
临床上,受感染螯虾在薄表皮透明区域下面肌肉组织的局部,特别是前腹部和足关节处初期会变白,并经常伴随局部的褐色黑化乃是最一致的症状。
患病蟹虾在透明的上皮下可见肌肉组织(特别是在腹部)有白色和棕色的坏死斑点。
患病蟹虾在透明的上皮下可见肌肉组织有白色和棕色的坏死斑点,伴随有受感染的外骨骼黑色细胞瘤慢性感染。
4.诊断:在实际操作中应检查的部位包括胸腹部和尾部的软表皮、肛门周围的表皮、尾部甲壳的表皮、步足,特别是身体的结合部和鳃。
有时能在受感染的表皮上看见菌丝。
通过病原分离和形态学鉴别进行特征鉴定。
2、虾细菌性白斑病1.病因:投饵次数多,投饵量大,排泄物也多,大量残饵及排泄物发酵造成池内水质、底质变坏,病菌大量繁衍;虾在池水恶化、底质变坏的环境内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再经大量病菌侵袭而发病。
对虾甲壳先受细菌侵袭,变成点状白斑,此时若不采取措施,点状会逐渐变大,白斑中间出现点状黑色死亡组织;随后,对虾身体内部受侵害,免疫力和抵抗力急剧下降,其他综合症状出现,细菌、病毒大量侵入,形成病毒性白斑综合症而造成病虾批量死亡(病毒侵袭病灶很少与细菌侵袭病灶重叠)。
2.症状及病理变化:(1)将病虾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观察,甲壳完好。
(2)镜检放大100倍或160倍:有的病虾甲壳上有不明显的点状小洞,一个视野可见?3-10个,此种现象为初发阶段,病虾头胸甲不易剥离,对对虾没有造成伤害。
有的甲壳上有点状小洞,洞中间有一黑点,此为坏死组织,一个视野可见5个以上黑点,头胸甲易剥离,此类对虾已出现摄食减少或其他不适症状。
淡水虾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淡水虾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83cfe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7.png)
农技推广·渔政渔业淡水虾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湖南地区淡水虾蟹养殖品种主要有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青虾、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等,据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湖南省克氏原螯虾产量为35.95万吨、南美白对虾产量为0.73万吨、青虾产量为0.29万吨、罗氏沼虾产量为0.09万吨、中华绒螯蟹产量为0.67万吨,其中克氏原螯虾产量居全国第三,占全国养殖总产量的15.02%。
一、养殖病害发生原因在养殖过程中,池塘底淤出现粪便及残饵等有机质沉积、水体氮碳失衡,随着水温升高,底泥病原微生物代谢繁殖增加,加剧池塘水质变坏。
养殖户缺乏对养殖苗种质量监管和检测的有效手段,苗种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养殖企业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和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养殖凭经验,常出现投喂不当、水质调控不到位、预防措施不及时等问题。
以上因素均可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淡水虾蟹常见疾病1.病毒性疾病 ①白斑综合征。
白斑综合征病毒是水生甲壳类动物感染最严重的病毒性病原体之一,感染该病后致死率高、传染性强、宿主范围广。
感染后病虾蟹行动迟缓,不摄食,肠胃空,体弱、弹跳无力,头胸甲易剥离,鳃水肿,肝胰腺肿大糜烂,颜色变浅,体色微红,甲壳上有白色斑点。
②偷死病。
由野田村病毒引起,病虾肝胰腺颜色变浅、萎缩,肠胃空,生长缓慢,游泳性能下降,沉底陆续死亡,不易被养殖者观察到,故被称为偷死病。
③传染性组织坏死病。
由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引起,病虾身体畸形,生长缓慢,死亡率不高,但会导致个体大小参差不效杀死虾蟹体内病毒而不伤及虾蟹的药物,因此在养殖生产上,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主要通过调动、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提高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流行和暴发,降低养殖风险。
防治措施: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消灭病原微生物;在苗种选择上要选择苗种大小规格一致、体表干净、附肢完整、反应快速、肠道饱满、游动时活力强且有明显方向性的健康苗种;日常监测养殖水体水质情况,定期泼撒益生菌类及藻类维护水质稳定;做好投喂管理,定期在饲料中拌入益生菌、黄芪多糖、三黄粉等提高虾蟹机体的免疫力。
虾蟹育苗中的常见病害及防治对策
![虾蟹育苗中的常见病害及防治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6773fcabb4cf7ec4afed056.png)
虾、蟹育苗中的常见病害及防治对策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张耀辉戴海军近年来,随着虾、蟹人工育苗技术的进步,我区育苗种类已覆盖到了几乎所有在当地能够养殖的甲壳类品种,同时育苗产量也不断上升。
但随着育苗密度的提高,以及近海水域水质的劣化,育苗中的病害也不断增加,将直接影响育苗生产的顺利发展。
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对省内外甲壳类育苗技术的了解,对虾、蟹育苗中的常见病害及防治对策作一介绍,供同行参考。
一、发病原因1、水环境污染。
育苗水体因过量投饵或换水量不足,残饵及代谢产物积累引起富营养化,是发生病害的重要原因。
有机物含量高给病原体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且有利于有毒物质如氨氮、硫化氢的大量产生。
2、亲体或幼体质量差。
亲体质量差,或在亲体培养促熟过程中,加温过快,环境因子突变,培育水温过高等导致孵化后的幼体先天不足,抗病能力差。
3、病原体入侵。
育苗用水及育苗设施、工具处理不当,亲体(幼体)消毒不彻底,饵料处理不当,都会在育苗过程中带入大量病原体,引起发病。
4、营养不良。
育苗厂为降低成本或由于其它方面的原因,对动、植物活饵料不能做到最低量的供应,而代用饵料营养单一,造成幼体活力差,抗病能力下降,或由于营养不良变态困难,致使幼体大量死亡。
二、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1、弧菌病为弧菌所引起,在育苗中较为多见且较易识别的是由副溶血弧菌所引起的病症,多出现在梭子蟹蚤状幼体阶段,尤其在各期变态时更为严重。
具体表现在摄食能力下降,趋光性和活力减弱,腹部及背棘出现弥散性发红,并逐渐扩大到全身,在变态时出现大量死亡。
治疗方法:(1)用聚维酮碘10-15mg/L全池泼洒,1小时后大换水,每天1次,连用3天。
(2)在发病初期,交替使用1-2mg/L氟哌酸、复方新诺明。
2、发光病为荧光假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所引起,在我区仅见于长毛对虾及斑节对虾育苗。
糠虾期及仔虾期为易发阶段,发病虾池在夜间关灯后可看到水体有荧光闪烁,虾苗表现为弹跳乏力,趋光性差,摄食减弱或停止,体色白浊且不透明,死亡率极高。
澳洲龙虾病害防治.pptx
![澳洲龙虾病害防治.pptx](https://img.taocdn.com/s3/m/20068a8c192e45361066f5d5.png)
特种水产 经济动物养殖技术
澳洲龙虾养殖技术
One 澳洲龙虾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
3
水产养殖技术
专业教学资源库
1.水源。在注入新水时,一定要将寄生虫如水生虱、蚤类的 卵或幼虫在源头过滤掉,减少其对幼虾的侵害。患病虾则可用 某些治疗真菌病或细菌病的药物泼洒、水浴。
4
水产养殖技术
专业教学资源库
水产养殖技术 专业教学资源库
感谢聆听! Thanks!
特种水产 经济动物养殖技术
2.溶氧管理。既要防止水中缺氧,还要避免因过高的溶氧导 致虾苗气泡病的发生。要及时清除残饵,以防水质恶化。注意 观察虾是否有缺氧的表现,当未投饵时,大量虾从掩体下爬出 或游近岸边时,表明水中溶氧不足。针对天气变化和水质状况, 适时开机增氧或加注新水,保证虾苗正常生长。
病害防治
3.PH值调节。定期泼洒生石灰,又可补充一 定的钙源,促进虾顺利蜕皮。 4.及时拣出死虾。防止死虾被活虾采食后, 诱使相互残食或传播疾病。若虾死亡是因蜕皮 困难造成的,应及时调整食物结构,增添新鲜 动、植物食料。
虾蟹类病害识别及防治PPT
![虾蟹类病害识别及防治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4ce4e90029bd64783e2cec.png)
二、肌肉坏死病
1、病因:主要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 2、症状:对虾腹部肌肉变白 3、治疗:大量换水并提高水位
2020/5/3
69
第六节 非寄生性疾病
三、痉挛病
病因:水温过高引起
2020/5/3
71
第六节 非寄生性疾病
四、软壳病
1、病因:
a.饵料不足或营养不全(Ca和P含量过少或含量不均 衡)
聚缩虫 杯体虫
步足螯足长满绒毛
第四节 寄生虫病
三、拟阿脑虫病
1、病原:蟹栖拟阿脑虫
2、症状:寄生于血淋巴 虾体一般有伤口;鳃黄褐色; 血淋巴不凝固,呈白色烟雾状
2020/5/3
56
第四节 寄生虫病
2020/5/3
58
第四节 寄生虫病
3、流行:越冬亲虾最严重的疾病,
死亡高峰期在1月份 (1)兼性寄生虫,平时自由生活,待虾受伤后
五、黑鳃病
1、病因:
a. 细菌(烂鳃病、丝状细菌病)、真菌(镰刀菌 病)感染,固着类纤毛虫附生;
b. 水质底质恶化,pH值长期偏低,水体氨氮和亚 硝酸盐含量过高;
c. 防治虾病时使用的药物不恰当,如硫酸铜、高 锰酸钾
d. 长期缺乏维生素C
2020/5/3
77
第六节 非寄生性疾病
2、症状:鳃组织变黑,严重时萎缩、糜烂和坏
1977-2003年我国对虾养殖面积与产量
探索阶段:1977年以前;
1982;
起步阶段:1978-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二、对虾杆状病毒病(BP病)
1、病原:
对虾杆状病毒(BP)
属于 DNA病毒,具被膜,具三角锥形包涵体
2、症状:
摄食和生长下降,体表和鳃部常有生物附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病毒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 寄生虫病 其他生物性疾病 非寄生性疾病
一 病毒性疾病
一、对虾白斑症病毒病(WSSV病)
1、病原:白斑症病毒 (WSSV )
杆状,属于DNA病毒,有被膜,无包涵体
一 病毒性疾病
2、症状:甲壳内侧有无法刮除的白斑,头胸甲易剥离 3、诊断方法:头胸甲上有白斑;
4、诊断:依外观症状初诊 镜检血淋巴内的细菌可确诊。
5. 防治方法 ( 1 )预防:首先,使用高锰酸钾清塘,使池水浓度达到200克/ 米3,能有效预防后期弧菌引起的红体病。其次,根据池塘养殖 条件,控制投苗密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还有,对于池水较深或 养殖密度过大的养殖池应适当延长增氧的时间,并配以足够多的 增氧设备。 (2 )治疗:首先,用0.5~2克/米3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沿池边泼 洒,同时,用带孔塑料袋将该药液盛满并沉于不同区域的水底, 消除池底有机质,改变池水、池底氧化还原状态。其次,长时间 打开增氧设备增加水体溶氧量,也可以同时投放一定量的增氧剂, 迅速中和水中的还原物,创造不利于弧菌生长的理化环境。再则, 大量培养水中有益藻类的数量(硅藻、小球藻等),调节水体藻、 菌相平衡,保持水体透明度
五 其他生物性疾病
3、诊断:病虾活动缓慢, 体表和附肢有棉絮状污物。
4、流行:全国各地均有, 卵、幼虾和成虾均可感染, 常发生于底质较差的水域
六 非寄生性疾病
一、白黑斑病
1、病因:配合饵料中缺乏维生素C 2、症状:对虾侧面呈一列白斑,以后变成黑斑 3、防治方法:在配合饲料上喷洒维生素C
维生素C缺乏症——黑斑
感染病毒的细胞细胞核肥大
3、诊断方法:症状,LM细胞核肥大。
4、感染对象:主要侵害日本对虾的仔虾
一 病毒性疾病
一 病毒性疾病
六、河蟹颤抖病
1、病原:小RNA病毒科。无囊膜,形成包涵体
2、症状:病蟹呈昏迷状,附肢痉挛状颤抖;
病蟹环爪、倒立、拒食; 伴有黑鳃、灰鳃、白鳃等; 体内积水,肝糜烂。 3、流行情况:发病时间5-10月;
3、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殖区均有发生
流行季节为7-9月,并以8月最为严重
二 细菌性疾病
四、甲壳溃疡病(褐斑病)
1、病原: 能分解甲壳几丁质的弧菌、假单胞菌、气单
胞菌、螺菌、黄杆菌
2、病因:
(1)上表皮机械损伤,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从伤 口侵入,是越冬亲虾发病的主要原因。 (2)先由其他细菌破坏了上表皮,然后具有几丁质分解 能力的细菌侵入。 (3)由营养不良引起,如龙虾的甲壳溃疡病。 (4)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引起的。
四 寄生虫病
三、拟阿脑虫病
1、病原:蟹栖拟阿脑虫 2、症状:寄生于血淋巴
虾体一般有伤口;鳃黄褐色;
血淋巴不凝固,呈白色烟雾状
四 寄生虫病
四 寄生虫病
3、流行:越冬亲虾最严重的疾病,
死亡高峰期在1月份
(1)兼性寄生虫,平时自由生活,待虾受伤后侵入
(2)最适水温10℃,与亲虾越冬期的水温相吻合
(3)亲虾越冬期易受伤
聚缩虫
杯体虫
步足螯足长满绒毛
固着类纤毛虫病防治方法(1)有条件的先换注新水, 然后遍洒福尔马林,每立方米水体用25克,第3天遍 洒三氯异氰脲酸(也可用季铵盐类消毒剂),每立方 米水体用0.2克。(2)每立方米水体用杀灭海因0.4~ 0.6克,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连用2次,有较好的疗 效。(3)每立方米水体用福尔马林10~25克,或用 新洁尔灭10~25克,或用硫酸锌3克,全池泼洒。(4) 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0.5~2克药浴,连用3天。 (5)茶籽饼浸液全池泼洒,浓度为 10~ 15克/立方 米,促使对虾蜕皮、蜕皮后换水
一 病毒性疾病
二、对虾杆状病毒病(BP病)
1、病原: 对虾杆状病毒(BP) 属于 DNA病毒,具被膜,具三角锥形包涵体 2、症状: 摄食和生长下降,体表和鳃部常有生物附着 3、流行情况: 感染白对虾、墨吉对虾、桃红对虾、褐对虾等 二类传染病 4、诊断方法: LM下在肝胰腺等部位发现三角锥形包涵体
一 病毒性疾病
高峰期8-9月,水温25-26℃。
环爪、倒立
二
细菌性疾病
一、红腿病
1、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 气单胞菌、假单胞菌 2、症状:附肢特别是游泳肢变红, 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或浅红色
二 细菌性疾病
3、流行情况:全国各养虾区均属常见病
对成虾养殖危害较大
流行季节为6-10月,8-9月最常发生
二 细菌性疾病
二、烂鳃病
1、病原: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
2、症状:病虾浮于水面,鳃丝灰白,尖端基部溃烂,
坏死鳃丝皱缩或脱落
3、流行情况:发生于各种养殖对虾
4、诊断:剪少量鳃丝作水浸片
二 细菌性疾病
三、烂眼病
1、病原:非01群霍乱弧菌
பைடு நூலகம்
2、症状:
病虾伏于水草或池边,有时浮于水面旋转翻滚 眼球病变过程:眼球肿胀(由黑变褐) 眼球溃烂 (严重者脱落) 细菌侵入血淋巴,变为菌血症而死亡
四 寄生虫病
3、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可感染养殖和野生的对虾和蟹 4、预防:发白的虾立即捞出并销毁
四 寄生虫病
二、固着类纤毛虫病
1、病原:
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和钟虫等固着类纤毛虫
2、症状:少量感染无显著症状,严重感染时,鳃、 体表和附肢上有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 3、流行情况:全球性疾病,对育苗和养成都有危害, 尤其危害虾蟹的幼体
二 细菌性疾病
八、红体病
1、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
a. WSSV或TSV等病毒性病原感染; b. 弧菌、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感染; c. 水质环境恶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
d. 饵料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
2、症状:病虾缓游于池边或池面,身体局部或全身性发红
二 细菌性疾病
3、诊断:
4、预防:亲虾入池前,用淡水或福尔马林浸洗;
防止虾受伤;投喂的鲜活饵料用淡水浸洗
四 寄生虫病
四、虾疣虫病
1、病原:虾疣虫或鳃虱
2、症状:鳃区鼓起,
形成膨大的“疣肿”
五 其他生物性疾病
五 其他生物性疾病
一、海藻附生病
1、病原: a. 硅藻类:楔形藻、菱形藻、双眉藻和曲壳藻等 b. 蓝藻类:颤藻、螺旋藻和钙化裂须藻等 c. 绿藻类:浒苔、刚毛藻等 d. 褐藻类:水云 2、症状:大量寄生使体表呈绒毛状,并粘附大量污 物,严重时影响蜕皮和繁殖等。
对虾血淋巴不凝固
4、流行情况:对全球对虾养殖造成了毁灭性危害。 5、传播方式:主要经口感染 6、预防:
(1)清池 (2)培养健康无病的虾苗(3)放养密度要合理 (4)发病季节用循环水,停止从海区打水 (5)饵料要质优量适(6)鱼虾混养 (7)添加光合细菌
一 病毒性疾病
病
7.防治方法 彻底清塘。放苗前,苗种应用5 毫克/升的聚 维酮碘溶液浸泡10分钟。如发现白斑病症,可 用1‰聚维酮碘粉( 10%含量)、5‰氟苯尼考和 Vc(Vc磷酸酯)添加于饲料中投喂成虾,同时全 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使池水浓度达到0.5~1 克/米3。在饵料中添加 0.3%~ 0.4%水 产专用维生素C投喂,10天为1个疗程。
一 病毒性疾病
四、黄头病(YHV病) 1、病原:黄头病毒(YHV) 属于RNA病毒,病毒杆状,有囊膜,无包涵体。 2、症状:头胸部变为黄色。 3、感染对象:主要感染斑节对虾等
一 病毒性疾病
五、中肠腺坏死病毒病 1、病原:中肠腺坏死病毒 (BMNV) 属于DNA病毒,具双层被膜,不形成包涵体。
2、症状和病理变化:仔虾肝胰脏出现白浊症状。
二 细菌性疾病
3、症状:甲壳发生溃疡,形成黑褐色的凹陷
常见于头胸甲和第1-3腹节背侧面
4、流行:主要发生在越冬亲虾
5、预防:防止亲虾受伤
6、治疗:福尔马林,土霉素
二 细菌性疾病
五、幼体弧菌病(菌血病) 1、病原:主要为弧菌 2、症状:病菌位于血淋巴内(菌血病)
病体因趋光性和游泳力差而沉于池底; 急性感染者体表干净,慢性感染者体表常有污物附着
治疗方法:漂粉精0.5毫克/升或磷酸红霉素 0.65毫克/升~1毫克/升全池泼洒,每天1次, 连用3天。或饲料中添加0.1%的复方新诺明或 0.05%的土霉素进行投喂,连用3天~5天。
二 细菌性疾病
七、丝状细菌病
1、病原:毛霉亮发菌、发硫菌
2、症状:附着在对虾卵、幼体体表和成虾鳃和体表, 不吸取营养,属外共栖生物,但可影响呼吸 “黑鳃”
根据症状,并结合水质以及养殖管理情况分析予以诊断。
4、防治:
a. 对于病毒性引起的红体,依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 b. 对于细菌性红体,可口服土霉素等结合水体消毒; c. 对于水质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换水或投放生物制剂; d. 对于饵料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投喂复合维生素等。
三 真菌性疾病
一、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
1、病原:链壶菌属、离壶菌属和海壶菌属
2、症状:寄生于虾卵和各期幼体,病虾因游泳力下
降而沉底,在病死的虾卵或幼虾内充满了菌丝 3、流行情况:对虾、蟹的卵和幼体 4、诊断:将卵或幼体压片镜检 5、防治:消毒、亚甲基蓝、制霉菌素
三 真菌性疾病
三 真菌性疾病
二、镰刀菌病
1、病原:镰刀菌 生殖方式为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 大分生孢子呈镰刀形
2、症状:寄生于鳃、头胸甲、附肢、体壁和眼球等 部位,主要症状是被寄生处呈黑色。
三 真菌性疾病
3、流行情况:对虾的一种危害很大的慢性病
4、诊断:取病灶组织镜检,依菌丝和分生孢子确诊
5、防治:预防:池水经砂滤并以二氯乙氰尿酸钠消毒 治疗:初期可用制霉菌素
四 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