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略发展的五个设想
卫生员_《军事理论导论》试题
![卫生员_《军事理论导论》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819d90d03d8ce2f0066239a.png)
《军事理论导论》试题一、单选题1、军事的内容主要包括准备战争、实施战争、遏制战争,国防建设和()。
()A、军队建设B、体制建设C、装备建设D、队伍建设2、军队是()的主要成分,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A、阶级B、国家政权C、政治集团D、阶级统治3、积极防御又称()。
()A、攻势防御B、消极防御C、专守防御D、单纯防御4、革命战争年代我军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运动战、阵地战和()。
()A、麻雀战B、游击战C、地道战D、地雷战5、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是()。
()A、武经总要B、武经七书C、孙子兵法D、六韬6、军事思想的核心是()。
()A、国防思想B、战争观C、军队建设思想D、作战指导思想7、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1842年被迫签订的()。
()A、望厦条约B、瑷珲条约C、中英南京条约D、黄埔条约8、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运用大大扩展了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和联合作战的范围,使战争发展为()。
()A、空地一体B、海空一体C、海陆空一体D、海、陆、空、天、电磁五维一体9、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
()A、政治B、国家C、阶级D、经济10、按战争性质,战争可划分为正义战争和()。
()A、非正义战争B、冷兵器战争C、机械化战争D、局部战争11、按使用的兵器,战争可划分为()。
()A、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B、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C、世界大战、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D、奴隶社会的战争、封建社会的战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12、按战争规模,战争可划分为()。
()A、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B、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C、世界大战、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D、奴隶社会的战争、封建社会的战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13、按时间顺序,战争可划分为()。
()A、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B、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C、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现代战争D、奴隶社会的战争、封建社会的战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14、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其行为主体是()。
军事战略思想
![军事战略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6a3271d5f0e7cd1842536b9.png)
军事战略思想5篇主要文章五位一体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基本军事战略思想基本军事战略思想,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和根本指导意义的,成系统而又互有联系的军事战略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观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1)根据地战略。
根据地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条件下发生和形成的。
中国革命战争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总战略的指导之下,根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特点,认为革命的胜利可以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同时,也避免在革命力量还弱小时去和强大的、占领中心城市的敌人作决定性胜负的作战。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去争取全部胜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先后在全国主要是南方诸省建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敌后建立的十余块抗日根据地,并在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发展成解放区。
都从实践方面说明了它所具有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从理论上亦先后提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设政权的”①一套办法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抗日战争必须争取在敌后创建十个战略支点,即十块大的敌后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
”②他多次强调在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的头脑中,必须驱逐流寇主义思想,确立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依靠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由此可见,根据地作为一种基本战略思想,它具有三方面的战略意义:第一,它是进行革命战争的立足点和战略支点,没有这种立足点和战略支点,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可能站稳脚跟,并得以逐步推进和发展;第二,它是支持长期革命战争,为前方提供人力物力补充的重要的战略基地。
中国建国时期的国防和军事战略
![中国建国时期的国防和军事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99438e9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a.png)
中国建国时期的国防和军事战略中国建国时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从1949年10月1日开始,持续到1978年。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国家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关键时期。
在中国建国时期,国防和军事战略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以确保国家安全和实现发展目标为主要考量。
一、抗战胜利后的初期阶段中国建国初期,国防和军事战略主要集中于解放军的整编和组织,以应对国内外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战争”思想,强调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抗战和建设。
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解放军取得了解放全中国的胜利。
二、朝鲜战争与核武器的研发中国参与朝鲜战争是建国初期重要的军事行动。
朝鲜战争使中国意识到国家安全的威胁与挑战,并开始重视核武器的研发。
1955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这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国防战略。
三、冷战与三线建设在冷战时期,国际局势紧张,中国积极推进自己的国防和军事战略。
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封锁和压力,中国提出了“三线建设”战略。
该战略强调在国内建设防空工程、地下工程和人民民兵组织,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四、中苏关系恶化与合作友好中苏关系在建国时期起起伏伏,表现为合作友好与敌对对抗之间的交替。
中国与苏联的矛盾最终导致中苏关系的恶化,这迫使中国重新评估国防和军事战略。
中国加强了自己的国防建设,独立开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研发,确保国家安全和军事实力。
五、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军队建设中国建国后的最后阶段,面临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中国积极进行国防和军事改革,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
军队的结构和装备不断升级,专业化水平提高。
同时,中国开始采取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注重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战略环境。
总结:中国建国时期的国防和军事战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初期的整编和组织,到朝鲜战争和核武器研发,再到冷战时期的三线建设和中苏关系的恶化,最终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军队建设。
这些战略的调整和发展,使中国保持了国家安全和稳定,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洛川会议毛泽东确立抗日战略方针[权威资料]
![洛川会议毛泽东确立抗日战略方针[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ecd3bc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1.png)
洛川会议毛泽东确立抗日战略方针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后,国共两党才就合作抗日达成协议,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这支刚刚经过长征的疲惫之师,武器装备极其落后,面对的是骄横凶悍且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而且还要时时提防蒋介石的居心叵测的算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1937年8月22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陕北洛川召开,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
蒋介石的最后五分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会师后,两支队伍相加,总兵力也只有1万余人。
这里地贫人稀、物资匮乏,红军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危机。
此时,蒋介石虽然没有以嫡系中央军围困红军,可是红军仍然处在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军事威胁之中。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把统战工作的重点放在张学良、杨虎城等东北军和西北军高级将领的身上,力促“西北大联合”的建立,以寻求红军的生存空间。
1936年3月1日,毛泽东在为红军起草的布告中呼吁:“凡属爱国军人,不论积极地与本军联合抗日,或消极地不反对本军及爱国人民抗日者,本军均愿与之进行协商、协定或谅解。
”不久,又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公开向蒋介石进言:“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
”张、杨原本也不想打内战,消耗自己的力量,在中共的劝导下,也有意促成“西北大联合”。
红军因此有了相对安定的生存环境。
在此期间,毛泽东分别给国民党上层人物,给各地方实力派去函,进一步阐述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以求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他们是高桂慈、杨虎城、宋哲元、宋子文、傅作义、王以哲、宋庆龄、张学良、蔡元培和冯玉祥等。
仅1936年,毛泽东给他们的信函即达70多封。
在给杨虎城的信中说:“目前日本进攻绥远,陕甘受其威胁。
覆巢之下,将无完卵。
”在给宋哲元的信中说:“鲁韩绥傅晋阎三处,弟等甚愿与之发生关系,共组北方联合战线。
”在给傅作义的信中说:“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730af6648d7c1c708a14551.png)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使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
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
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
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
战争战略各国的战略思考
![战争战略各国的战略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b6a976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a.png)
战争战略各国的战略思考战争战略是军事行动的总体规划,是一种复杂而关键的决策过程,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不同国家对于战争战略的思考和实践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各国的战略目标、国际环境、国家实力等因素所决定的。
本文将以不同国家为例,探讨各国在战争战略上的思考和做法。
一、美国战略思考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之一,其战略思考主要基于全球霸权的维护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美国的战略思考充分体现了其军事实力优势、经济实力及全球利益考量。
美国重视海空力量的建设,注重利用军事力量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影响力。
此外,美国还注重发展先进的情报技术和网络战略,以确保在信息时代的军事优势。
在反恐战争领域,美国也充分发挥了其特种作战队伍的优势,采取秘密行动和精确打击等手段来对付恐怖组织。
二、中国战略思考中国作为拥有庞大军队和经济实力的大国,其战略思考主要围绕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展开。
中国一直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致力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和平。
中国注重发展陆军力量,特别是海军和导弹部队,以应对地区冲突和突发事件,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自身的网络战略能力,关注信息领域的安全和发展。
中共军队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俄罗斯战略思考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丰富经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其战略思考主要围绕领土安全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展开。
俄罗斯注重发展核武器和战略导弹,以维护国家的核威慑力量。
此外,俄罗斯还加强了军事技术领域的研发,发展了强大的陆、海、空军力量,以应对地区冲突和国际挑战。
俄罗斯也以自身的亚洲地缘优势,参与了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维护其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
四、以色列战略思考以色列是一个处于持续冲突的地缘环境中的国家,其战略思考主要以国家安全和防御为核心。
以色列积极发展了自己的军事实力,特别是空军和特种部队,以应对周边威胁和恐怖主义活动。
以色列还注重情报收集和研发先进的军事技术,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中国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史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4723f27dd36a32d737581d1.png)
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
”民生主义即①平均地权;②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两广事变: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在广州因脑溢血猝死,蒋介石决意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两广问题,提出取消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陈济棠先发制人,联合李宗仁、白崇禧,举兵反蒋。
这一事件被称为“两广事变”,也称“六一事变”,是两广地方势力在抗日旗帜下向蒋介石的公开挑战,在客观上对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逼蒋抗日,具有积极作用。
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进行的一次交通破袭战,是相持阶段到来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动用兵力最大、作战范围最广、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战役。
在百团大战的打击下,日本诱降国民政府的所谓“桐工作”终止了。
百团大战使八路军在国内外的影响扩大,声誉进一步提高,人们从八路军身上对中国抗战再次充满了胜利信心。
《秦土协定》1935年6月,中国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签订《秦德纯土肥原贤二协定》,简称《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
协定要求中国从察哈尔省撤军,解散排日机构,并向日本道歉。
这样日本实际控制了察哈尔省的大部分地区内容1、从察哈尔撤军;2、解散排日机构;3、对日表示遗憾,并处罚责任人;4、自6月23日起,在两星期内完成以上各点;5、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
张北事件:1934年10月27日,日本天津驻屯军参谋川口清健等八人,未经报告中国有关部门,即以“旅行”为名,由张家口前往多伦,路经张北县到城时,被当地中国守军盘查后放行。
张北事件是日本有预谋的侵略华北事件。
2024年战备方案示范文
![2024年战备方案示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3c128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3.png)
2024年战备方案示范文一、背景介绍战备是指为了应对潜在冲突或紧急情况而采取的一系列准备措施。
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风险。
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和维护我国利益的综合性需求,制定2024年战备方案至关重要。
二、总体目标2024年战备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和风险,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国家安全防护能力:强化军事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民安全教育和公众安全意识提升等,提高国家安全防护能力。
2. 建设现代化军队:加大军事科研力度,提高作战能力和军队整体素质,适应当今军事技术发展趋势,确保军队现代化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3. 扎实稳定发展: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重点任务1. 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加大军备投入,提升武器装备质量和数量,加强军事科技创新,加强军队人才培养和后备力量建设。
2. 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制定和完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健全国家安全机制,规范国家安全工作程序,加强安全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
3. 加强国民安全教育和公众安全意识提升:加强国民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会心理疏导和维稳工作。
4. 加强军事科研力度:加大军事科研投入,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和研发,提升我军军事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
5. 促进国内外稳定发展: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促进国家内外安全环境的稳定。
四、实施措施1. 提高军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加大军队装备更新和军事训练力度,提高作战能力、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军队的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才培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调动和应对。
2. 完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制: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国家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经验交流和合作。
3. 加强国民安全教育和公众安全意识提升:开展全民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军训考试复习资料
![军训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b148ed73186bceb19e8bbd7.png)
二、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国防一、名词解释:1.国防:国家采取的防卫活动,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P2)2.国防建设:是指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军事方面的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P18)3.国防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制定的关于国防建设和斗争的基本行动准则,是国家政策的组成部分,由国家依据其军事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地理以及国际环境等条件制定。
(P24)4.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或战时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
(P32)5.国防教育:是国家加强国防建设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工程,因而也就是国家为增强军事实力而进行的长期持久的国防建设工作。
(P34)二、选择题1.我国的国防战略方针是( A ),属于( D )。
(P3)A积极防御 B消极防御 C扩张型国防 D自卫型国防2.下列不属于国防目的的是( B )(P3)A捍卫国家的主权 B 欺凌弱小国家 C保卫国家的统一 D保障国家的安全3.国防的主体是( A ),( C )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
(P3)A国家 B军队 C主权 D人民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我国的国防对象是( B )(P3)A、恐怖分子B、侵略和武装颠覆C、邪教D、反华势力5.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的是( C )(P6)A、军事领导体制B、武装力量体制C、军事首脑会议D、兵役制度6.由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内容的国防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是指( D )(P13)A、国防规章B、国防法律C、国防法规D、国防法规体系7.下列不属于我国国防法规体系的是( A )(P13)A军队领导 B武装力量建设 C国防建设事业 D军事刑事8.下列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是( D )(P15) A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 B预备役部队 C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D公务员9. 下列不属于我国公民的国防权利的一项是( C )(P17)A、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B、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利C、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D、国防活动中经济受损失获得补偿的权利10.下列不属于国防领导体制构成要素的一项是( D )(P18)A、组织形式B、权限划分C、管理方式D、领导能力11.我国国防领导体制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强调( A ) (P19)A、党在国防领导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B、人民在国防领导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C、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防领导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D、中央军委在国防领导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12.坚持( B ),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始终是关系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1ce34fe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c.png)
中国的军事战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日期】2010.05•【分类】政府白皮书正文中国的军事战略(201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国家安全形势二、军队使命和战略任务三、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四、军事力量建设发展五、军事斗争准备六、军事安全合作前言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中国人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护和平、共谋发展、共享繁荣。
中国同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和平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保障。
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方略,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军队适应国家安全环境新变化,紧紧围绕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贯彻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一、国家安全形势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和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维护和平的力量上升,制约战争的因素增多,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总体和平态势可望保持。
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将有新的发展,各种国际力量围绕权力和权益再分配的斗争趋于激烈,恐怖主义活动日益活跃,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等热点复杂多变,小战不断、冲突不止、危机频发仍是一些地区的常态,世界依然面临现实和潜在的局部战争威胁。
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ceeea9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b.png)
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是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战争策略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争思想和策略。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探讨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发展历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战争策略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分封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相互争斗,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大量积累和发展。
这也为战争策略的探索和创新提供了机会。
在春秋战国时期,兵器的改进对战争有着重要影响。
铁器的使用逐渐推广,使得兵器更加锋利耐用。
同时,战车的应用也变得普遍起来,给军事行动提供了移动的平台。
战争策略方面,孙子兵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转变。
孙武提出了“以智胜”的思想,强调了智力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谋略”的行动,需要根据敌人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战术。
二、秦汉时期的军事革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战争策略的发展。
秦朝的重要军事变革之一是“兵权合一”,即将军队的指挥权和兵员编制权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
这一变革大大提高了军队的统一性和作战效率。
此外,秦始皇还实行了兵防一,军民合一的政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边防系统。
这种军民结合的模式,使得国家的防卫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军事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例如,汉武帝在战争中大力倡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军队严守纪律,保护百姓利益,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机动战和守势战三国时期,由于国家分裂,各个地方割据势力实力均衡,战争态势较为复杂。
在这个时期,机动战和守势战成为主要的战争策略。
机动战是指各方势力之间的迅速对抗,以求迅速取胜。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家之一,他的“随缘而动”、“空城计”等战略和战术,充分体现了机动战的特点。
而守势战,则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战略选择,主要通过地理因素、堡垒和城池的防守来抵御敌人的进攻。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1a9437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5.png)
本刊特稿军事历史2007年第6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及启示袁德金王建飞关键词:新中国军事史军事战略方针中图分类号:E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83一(2007)06—0001—05编者按:为了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军事科挚院政治部的统一部署,我刊特约有关专家撰写了一组稿件载于“本刊特稿”专栏,从军事历史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科学发展观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与广大读者共同学习和理解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年的历史进程中,在德怀向毛泽东汇报,拟乘参加华沙条约国会议之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不同的战争对象、战争样机与苏联方面讨论新中国国防和军事战略方针问式和敌我力量对比,军事战略方针经历了确立和题时,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不断调整的演变过程。
总结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决不先发制人。
这是对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最早探寻其基本规律,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对于贯彻的表述,为确立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奠定了基础。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1956年3月6日,彭德怀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了《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的报告,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积极防御”一、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战略方针。
1957年7月,彭德怀在国防委员会第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战略方针历史演变的三次会议上所作的《军事建设概况》汇报中,又阶段,目前军事学术界虽有不同的划分,但基本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作了集中阐述,从认为,主要经历了从“积极防御”到“积极防而表明新中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
御,诱敌深入”再到“积极防御”,以及“打赢新中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要义是:第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四个阶段。
一,综合运用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和(一)“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制止可能的侵略战争,特别是必须建设强大的国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军队在20多年的革命防,以维护和平建设环境;第二,即使在面临明战争中一直坚持“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军事试题(附答案)
![军事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94757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4.png)
军事试题(附答案)军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是(a)a主权b政治制度c国家荣誉d 国家尊严2:国防最主要的手段是(a)a军事b政治c经济d 外交3:贵族男子才有资格当兵是(a)规定的a西周b 战国c秦代d 唐代4:汉代规定成年男子服兵役的年龄是(a)周岁A.23 b.21 c.20 d.185:我国古代的海防建设从(a){违禁词语-已隐藏-20}始。
a明b清c宋d唐6:我国"国防"的基本含义是在(a)中界定的。
a《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7:1661年(a)率军把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
a郑成功b戚继光c左宗棠d 邓世昌8、《孙子兵法》诞生于。
ca战国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时期d秦汉时期9、孙武在篇中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原则。
Ca《计篇》b《作战篇》c《谋攻篇》d《势篇》10、1977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共有篇。
Da.82b.10c.7d.1311毛泽东军事思想诞生于中国革命的战争年代,主要是的智慧结晶。
Da毛泽东个人b毛泽东、朱德c军事家们d中国共产党集体12、"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早由提出:aa毛泽东b邓小平c陈独秀d瞿秋白1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红军进行了反"围剿"作战。
Ba三次b五次c四次d六次14、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发生在。
ca1939年b1940年c1937年d1938年15、我国海岸线有(a)万公里。
a、1.8b、2 C、2.2 d、2.616、在南沙群岛领海争端中,共有(C )个国家和地区。
a、3b、5 C、7 d、917、我国与印度边境有(a )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a、12.55b、9.4 C、13 d、918、下列哪个选项是中日关系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b )。
各国军事战略比较
![各国军事战略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9e4c7cece2f0066f53322f9.png)
摘要最近,美国等一些国家在我们周边海域公海进行联合军演,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我们应对好像得不到要领,效果不好。
美国军事战略是全球霸权的军事战略,服从于推行美国的价值观、人生观、西方政治制度为目的,妄想用其价值模式、政治制度统一世界,征服世界,美国军事战略毫无例外的服从于这一个目的。
其它国家的军事战略也有其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
文章是个人观点和判断,通过各国军事战略的综合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各国军事战略的现状和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当前军事问题,以便采取更好的措施和办法,是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
关键词:军事战略各国打击实施各国军事战略比较最近,美国等一些国家在我们周边海域公海进行联合军演,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我们应对好像得不到要领,效果不好。
现在有点时间,并且利用一些时间查看一下军事战略相关资料。
为此,就个人认识讲一点综合看法,讲一下各国军事战略比较,其它有关问题以后再论述。
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当前军事问题,以便采取更好的措施和办法,应对我们当前时局。
一、各国军事战略概况美国军事战略是全球霸权的军事战略,服从于推行美国的价值观、人生观、西方的政治制度为目的,妄想用其价值模式、政治制度统一世界,征服世界,军事战略毫无例外的服从于这一个目的。
对不顺从的国家软硬兼施,内外并用,多管齐下。
“硬”是军事手段和威胁,“软”就是道德、文化及价值上去腐蚀、分化和瓦解对手,“内”就是培养亲美势力,进行颠覆活动,“外”就是狼群式的威胁、围堵,“多管齐下”就是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进行孤立制裁和围剿。
采用这一方法,美国近年成功的案例很多,如南斯拉夫、伊拉克、前苏联、阿富汗、乌克兰等,这一方法非常有效,大批建制的国家,一个个土崩瓦解,各个击破,实施了其政治目的。
这些国家有的是被战争摧毁的,有的是用道德、文化及价值去腐蚀、分化和瓦解的,有的是从更换领导层起到作用的,可见美国军事战略一斑,服务于政治经济目的,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日益卑鄙无耻,而且比任何国家都更加明显地暴露出猛禽野兽的大面目。
2016党史知识竞赛题库_2016弘扬长征精神党史知识竞赛
![2016党史知识竞赛题库_2016弘扬长征精神党史知识竞赛](https://img.taocdn.com/s3/m/4c7d3ad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1.png)
2016党史知识竞赛题库_2016弘扬长征精神党史知识竞赛2016弘扬长征精神党史知识竞赛“弘扬长征精神”党史知识竞赛题第1题中央红军于()从瑞金开始长征。
A.1935年10月B.1934年10月C.1935年11月第2题红军长征的直接动因是()。
A.北上抗日B.开辟根据地C.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第3题“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三军”是指()。
A.红一、二、四方面军B.红一、二、三方面军C.红二、三、四方面军第4题1934年12月12日,中央在通道县召开非常会议,研究危急情况下红军的行军路线和战略方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意见是()。
A.北出湘西B.西进贵州C.南下广西第5题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研究红军向何处去的紧迫问题。
会议否决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认为新的根据地应该在()。
A.湘西边区B.川黔边区C. 黔桂边区第6题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猴场附近的宋家湾村召开会议,重申黎平会议的决议,决定攻占()。
A.遵义B.贵阳C.铜仁第7题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失败教训,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北渡长江,在()创建根据地。
A.川黔或滇黔B.川西或川西北C.川滇或滇西第8题1935年3月,中央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新的“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
这三人分别是()。
A.博古、李德、张闻天B.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C.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第9题1935年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会理郊区的铁场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反对机动作战,并以此企图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错误,统一了思想,增进了团结。
A.博古B.彭德怀C.林彪第10题1935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在泸定城召开会议,会议决定红军向北走雪山草地,同时派()去上海恢复白区的党组织。
A.王明B.陈云C.张闻天第11题1935年6月,红军两大主力()在懋功会师。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41131e10975f46527d3e197.png)
第一部分中国国防1、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2、扩张型国防是指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实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打着防卫的幌子,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
3、自卫型国防在国防建设上以防止外敌入侵为目的,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以达到维护本国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联盟型国防即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
5、中立型国防主要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制定了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
6、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它是一种全新的国防现象和国防实践活动。
又叫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
7、国防精神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抵抗外侮,捍卫祖国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强烈意识。
8、爱国主义精神是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崇高的感情,是为自己祖国的独立、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牺牲自己一切的忘我精神。
9、民族尚武精神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气质,支持国防强大与巩固,维护国家尊严与安全的爱国意识和心理素质。
10、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产生的,为人类生存发展和正义事业而奋斗的思想意识,是国防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爱国主义与民族尚武精神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和集中体现。
11、国防战略是对国防建设和运用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防目标的总体构想。
12、国家的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及领水的底土和领空。
13、领空指的是领陆及领水的边缘线向天空延伸的一种领土理论。
14、领陆包括陆地、岛屿;领水包括内水、领海。
15、国防建设的定义和内容国防建设是国家为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
国防建设包括:武装力量、边防、海防、空防、人防及战场建设,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建设,国防法规与动员体制建设,国防教育以及与国防相关的交通运输、邮电、能源、水利、气象、航天等方面的建设。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730af6648d7c1c708a14551.png)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使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
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
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
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
国防基本常识
![国防基本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50d70b7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3.png)
国防基本常识为捍卫国家主权、国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而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的总称。
国防是国家的特征和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也是国家自卫权的集中体现,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发现的。
国土是国防的载体,它的完整和安全是国防状况的基本标志。
在本国国土上为防御目的进行的防务活动是国防的本意,在他国国土上进行军事活动,已非国防之本意。
各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指导国防活动的行动准则,称为国防政策,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
通常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制定。
国防政策取决于国家的社会制度,国防建设的目标、社会生产力水平、地理环境、国防关系等主客观条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主要内容包括:对国际战略环境和战争可能性的基本判断,政府从事国防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武装力量特别是常备军的建设和任务,后备力量动员的任务和要求等。
这些都在各国国防法规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国防体制国防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形式的总称。
国家体制的组成,通常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决定。
世界各国的国防体制,都具有自卫的鲜明特点,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存在着普遍性规律。
一般都要求以宪法、法律、政策有关规定为依据,保证中央和上级的统一领导。
国防体制通常包括:国防最高决策机构,武装力量统帅机构,国防建设领导管理机构,武装力量的编成,常备军的编成及其编制等。
在和平时期,国防体制要适应国防建设的客观需要。
在战争情况下,国防体制着眼于快速有效地实施战争决策和指挥,协调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充分发挥国防能力,确保战争的胜利。
如何把平时和战时的国防体制正确地结合起来,是各国研究的共同课题。
国防力量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安全的各种力量的总称。
包括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物质力量和非物质力量,现在力量和潜在力量。
军事力量是国防力量的主体,表现为现实力量的通常指:武装力量(主要指常备军)数量、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军事素养、技术水平及其部署状况;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指挥、控制、情报、通信能力;战场建设和战略物资储备状况;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的规模及水平;后勤保障程度;军事理论状况以及战争准备程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军事战略发展的五个设想10月12日,济南军区的一个摩托化步兵师接受解放军总部的命令,齐装满员从驻地出发,采取铁路输送和摩托化行军两种方式远程机动,开往总部指定的一个协同战术训练基地,“确山-2006”军事演习拉开了帷幕。
此次军演共分五个阶段:1·战备等级转换,完成出动准备;2·远程快速机动,迅速完成集结;3·制定作战预案,完成作战准备;4·调整作战方案,完成攻击部署;5·综合火力突击,攻歼防御之敌。
最特别的是,这次军演重点是由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四总部机关直接对步兵师进行整建制实兵实弹检验性演习考核,目的是考核摩托化步兵师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应急作战行动和综合保障能力。
结果出人意料,代表中国军队的红军落败沙场。
10月18日,确山军演的总导演崔亚峰少将在演习讲评会上做了30分钟的总结,其中用了28分钟的时间直陈演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八大问题。
崔将军列举的事例包括:师级主官先后三次推迟发起进攻,致使一梯队攻击部队在敌前沿停留时间长达五十分钟;师申请上级火力支持,却没有提供打击的具体时间和区域;某新型导弹打击五个目标只命中两个。
此外,个别分队在演习中没有架设电台,而是用对讲机和军用手机进行通信,等等。
由此,分析得出解放军存在指挥决策准确性不够,实战化演练程度不高,通信联络不畅,官兵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不足,消极防守等现象。
确山军演及其戏剧性结果,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次军演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中国军队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
同时,由总部直接对步兵师进行整建制演习考核,也被观察家解读为中国军队变革的一个重要信号。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其军事现代化不仅关系到东亚地区的战略平衡,并且将改变全球军事格局的。
江泽民主政时代,中国总结当前的军事战略统称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根据这个方针我们可以对中国的国防做出若干设想。
一·国防战略:由国土防御延伸到海洋权益保障中国的国防战略,自中共建政之后,根据国际国内局势,历经数次调整,从早期的“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到1990年代的“应对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再到目前的“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这其间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军队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上的不同,可以说基本把握住了形势的变化。
目前,中国军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判断是:9·11事件的发生和阿富汗战争的爆发,世界各主要国家加紧进行新的军事战略调整;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成为主流;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加深,周边安全环境有所改善,面临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由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的因素逐渐增多;台独行动愈演愈烈,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权益;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威胁也日益突出,已进入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和加速发展的战略风险期。
依据这一判断,可以想见,在未来的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中国国防的战略仍然是:立足国土防御,应对局部战争,保卫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根据这种战略的调整,海军将是未来中国重点发展的一个兵种。
二·军队结构与设置的巨大调整虽然近年来中国军队正在从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但目前的设置,依然基本沿袭陆海空三军各自为政的传统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军队相比,联合作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相对较弱。
这样的军队设置,其实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需要。
中国目前实行的大军区制度,军区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组织本区内陆军、海军、空军三军部队的联合作战行动和演习,直接领导所属陆军部队的组织建设、军事训练、行政管理、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等;下辖有若干陆军集团军和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并指挥军区空军和海军舰队在本区的联合作战行动。
由此可以看出,军区仍然是建立在陆军为主的基础之上,同时,军区虽然可以组织和指挥区内陆海空三军的联合作战行动,但海军、空军又同时接受海、空司令部的指挥,解放军四总部又同时对军区进行归口管理,战略部队由总部直接指挥。
中国军队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积极稳妥调整体制编制,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裁撤大军区,建立一个由解放军总部到集团军的军队架构,将是解放军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调整,不过,这种调整不仅仅具有军事上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调整将改变军队地位,具有政治上的意义。
这一点,可以在不久的未来显现端倪。
中国军队的现行指挥架构,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的流程:总部—军区—集团军—师旅团等下级建制。
这样的指挥架构,在和平时期是可行的,但是在战争状态之下,其机动应变能力可能相对较弱。
此次确山军演,由总部直接调动、指挥整建制师,其意义非同寻常,是中国军队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中“指挥灵便”的一次重要尝试。
指挥系统的庞杂和重复,与中国军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是一个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把指挥灵便作为未来军队指挥系统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正确的选择。
确山军演指挥方式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三·中国军队的信息化进程将大大加快从严格意义上说,目前的中国军队还属于半机械化的传统型军队,无法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军队相提并论,尚不完全具备打赢一场现代战争的充要条件。
因此,中国军队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并以此作为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准备的根本指导思想,可以说是抓住了军队变革的核心问题。
建设一支信息化军队,可以提升军队的质素,也可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一方面是国防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军费也有所增加。
2006年国防预算为2838亿元人民币,约合351亿美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长14.7%。
军费支出预算占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7.43%,所占的比重几年来大体持平。
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军费相比,仍然是一个较低的水平。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防的实际需要,中国未来的军费开支会有一个可以预见的持续增长,而这一增长,按照温家宝总理的说法,“完全是为了改善军队的条件和提高自卫的能力”。
可以想见,中国有限的军费会着重投放于军队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是建立新型军队的条件毛泽东时代强调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
但是,核武器出现之后,武器的重要性已经远远大于士兵的作用。
即便是现代的常规战争,武器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伊拉克战争的实例,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因此,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一个国家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条件。
中国目前有较为完备的武器生产系统,但是,军队的武器装备仍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面临国防装备不足的困难。
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副主任康·马基延科就此问题进行过深入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1、当战后第三、甚至第四代武器系统在中国军队中占主导地位时,美军已开始获得第五代装备了,因此,美国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绝对的军事优势;2、俄罗斯的军售只是将中国与美国的军事技术差距缩小到一代半;3、中国军工科研在关键领域并没有取得任何举世瞩目的重大进步,因此中国的军事技术水平在整体上依然落后。
因此,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除依靠自主创新、独立生产之外,仍需从可能的渠道获得足够的军购来装备军队,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
中国军队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科研先行,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健全武器装备领导管理体制”,这恰恰说明中国军队未来在武器装备上将有选择的发展。
同时,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发展武器装备所需要的军费开支。
成都军区原副司令员傅秉耀中将认为,现在的军费开支主要是用在生活上,军队吃、穿、生活、保障等,占了军费相当大的比重。
当中国军队在未来实现了其“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目标,可以预见,其常规军的规模将在现有基础上大为削减,节省下来的军费开支将转向武器装备。
五·中国军队可能面临的对手冷战结束后,国家外部安全和国防问题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虽然世界不会变得像田园诗一般美好,仍将处于长期且激烈的国家间竞争状态,但是,国家间竞争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占领或吞并他国领土、因为意识形态分歧侵犯他国主权或武力颠覆他国政治制度的行为,越来越不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竞争已经转移到争夺对全球财经、信息和管理资源的控制权,以及建立更有吸引力和更文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模式上。
相应地,在实现外交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武装力量的作用也在下降。
但是,战争,尤其是局部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中国军队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结论是: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成为主流;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加深,周边安全环境有所改善;同时,由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的因素逐渐增多;台独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主权权益;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威胁也日益突出,已进入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和加速发展的战略风险期。
根据上述中国国防战略和地缘政治的因素,并依据这个结论分析,未来中国军队可能面临的对手大致有这样几个:1、台独之后的台湾;2、威胁海洋权益的日本;3、存在领土争议的印度;4、南海主权纠纷的东南亚国家。
与这些对手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和战争,其形态基本上属于局部战争,但是在台海、中日之间,??心翼翼地避免成为战争的对手。
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在现时的世界,大国之间直接的战争可能性很小,一旦爆发冲突,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而这种状况是大家都不愿意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