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
迄今为止,切合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实际的城市设计应当如何做,我国城市规划与建筑界并未达成共识。

在国家颁发的城市规划法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城市设计也未有法定的地位与统一、具体的编制规定,只是在"编制办法"中笼统地提出要"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艺术水平。

"
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与此同时,日益显露出来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下降,空间形象杂乱无序,城市特色丧失的问题相当突出,引起了城市的领导、规划建筑专家与广大市民的普遍关注,促使许多城市开始重视城市设计,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城市设计的实践与研究成为近几年的城市规划工作热点。

笔者曾于1995年初在"城市规划汇刊"上,发表了"论城市设计的阶段、内容与编制"一文,提出我国的城市设计宜划分为整体城市设计与局部城市设计两个阶段的建议,以便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详细规划两个规划阶段相协调、衔接,具有可操作性。

在最近几年中,许多城市进行的局部城市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就整个城市或分区范围宏观的整体城市设计而言,实践甚少,据笔者了解只有深圳、邯郸等为数寥寥的城市在近两三年做过整体城市设计,具体的设计内容与方法也各有差异。

温州中心城区的整体城市设计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一次探索,其目的除了试图从宏观、整体的角度为温州的城市空间形态建设建立一个清晰有序、特色鲜明的发展框架,为充实、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为局部城市设计、详细规划提供控制引导的依据之外,同时也希望为整体城市设计的编制寻找一种方法与途径。

1、范围与任务
温州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的范围是包括旧城在内的主城区,东起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缘,西到景山、东瓯大桥,北为瓯江,南至瓯海大道、三洋水网地区,总面积接近100km2。

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温州城市历史、人文、自然及现状城市空间环境的调查、分析,结合温州相关城市规划以及建设管理需求的研究,将设计重点放在建立与完善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框架,形成城市鲜明的城市意象;保护城市生态山水环境,突出温州有山有水的城市特色和梳理建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组织市民公共生活活动场所,增强城市吸引力等方面内容,并对城市高层建筑布局、城市色彩、城市夜景、城市雕塑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进而为温州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环境建设提供总体的发展控制对策,为局部城市设计及详细规划提供设计引导依据。

温州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的成果,除了包括对温州城市的背景,包括对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城市形态演变及其构成要素的现状,进行文献、现场和问卷调查,提出的分析报告外,主要由城市形象目标策划、设计策略制订、行动导则及专题研究四部分组成。

前两部分从城市宏观层面策划城市形象,确立城市总体意向,提出目标导向性设计策略,后两部分则从可操作性入手,结合城市形象建设的热点问题,提出可供规划管理部门操作参考的行动导则。

2、城市形象目标策划
2.1 温州城市总体形象特征策划。

能过调查分析,听取各方意见,整体城市设计将温州城市总体形象策划概括为山水温州、文化温州和活力温州。

2.1.1 山水温州--突现有山有水的城市形象特征,城市与自然山水交融。

温州城群山环抱,城中有山,山中有城。

旧城九山环立,有斗城之称。

城市倚江通水,市内河网交织,南部三洋水网地区,百余岛屿为国内城市罕见。

自然山水环境得天独厚。

只是近几十年来城
市建设挖山、填河、筑路,植被破坏,水质污染,优美的山水景观受到严重破坏。

整体城市设计要重新恢复与展现温州自然山水与城市交融的形象特色。

2.1.2 文化温州--城市形象体现温州传统与当代文化精神韵味。

温州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的瓯越文化底蕴,兼具本土、海洋和移民文化的兼收并蓄的特征。

作为南宋著名的永加学派发祥地,"经世致用""义利双行"的哲学思想至今还影响着温州人成为国内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锋。

在城市建设中,保护、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城市文化的底蕴,成为提高城市形象品质的内涵目标之一。

2.1.3 活力温州--城市生活与空间环境形象充满活力与生机。

温州经济繁荣的奇迹与市民敢为天下先的市场经济观念近年来为国人所瞩目。

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场所,成为城市生活的载体,以展现城市内在的形象魅力,进而促进城市经济新的繁荣和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2.2 温州城市总体形象的设计目标
根据温州城市形象策划的设想,整体城市设计确定其总体形象目标为:
2.2.1 可识别之城市--构筑清晰、有序的城市空间形态意象系统框架,强化城市的个性特色,使城市成为可识别,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2.2 山水之城市--力求延续温州古城"倚江、负山、通水"的有山有水的城市格局,寻求山、水、城、绿的和谐交融。

2.2.3 可驻留之城市--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使用活动的梳理、组织,增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吸引力与趣味性,提高城市公共生活的活力,使温州成为宜于居住、工作、休憩与旅游的可驻留城市。

2.2.4 有序之城市--梳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肌理,引导高层建筑的合理布局建设与城市色彩分区,形成生动有序的城市空间形态。

3、整体城市设计策略
为达到上述城市设计的目标,整体城市设计制订了七项城市设计策略,分别提出相
应的设计构思和控制对策。

3.1 策略之一,强化城市特色分区
根据中心城区内不同区域的用地功能、环境、历史与现状特点,划分为老城区、中心区、杨府山新区、过渡区与扩散区五个特色分区,对不同区的空间环境特色建设提出了不同的控制对策。

如老城区要求保护和继承城市的历史文脉,保留城市成长的记忆,重视在改建、更新的过程中,在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保存传统风貌特色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对于滨江的杨府山新区则要求体现山、水、绿有机融合和重视文化、生态内涵,创造崭新的富有新世纪时代感的城市形象,而位天中心城区南部的扩散区则强调城市和自然之间的渗透、交织,建设低密度、组团式,生态化的城市空间环境景观。

3.2 策略之二,构筑城市空间形态意象系统
基于对温州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环境形态的深入分析研究,整体城市设计概括、提炼出简洁有序、特色鲜明、具有可识别性的城市空间形态意象系统作为中心城区形态发展的结构框架。

即由西、南群山环抱与西、北瓯江环绕的自然环境而提出建设环城山水态公园绿带,形成中心城区的绿色边缘界面;通过现场踏勘发掘出杨府山以及目前仍为大片衰落工厂占用而水乡特色鲜明的南塘地段,这两处地处城市重要地段,区位及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设想分别以山与水为特色,建设杨府山公园与中央公园成为中心城区的两处"绿心",将使温州城市空间形态与环境品位都能得以提升;根据温州水乡的特点,意象系统中建立了由道路、水系和绿轴交织而成的景观通廊与路径;提出三个重点建设的城市意象区和五个城市节点;布局地标建筑与重要的山、水、塔、桥等共同形成城市方位指认系统。

3.3 策略之三,延续城市山水格局
大罗山、牛山、景山、翠微山环抱中心城区,延续古城九山环城格局,由内河水
系网络全城,再现水乡城市特征。

保护山体,梳理水系,重视显山露水,让山水与城市
完美结合,强化山水温州的形象特色。

3.4 策略之四,建立城市公共活动领域圈与广场系统
根据中心城区的主要公共区域、节点的功能与环境、文化特征,分别组织丰富多
样的城市公共活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可驻留性。

整体城市设计设想建
立以老城区、中心区、杨府山文化会展区、中央公园以及江心屿五个公共活动领域圈,
分别赋予步行购物、文化娱乐、庆典集会、旅游观光、休憩健身、艺术展示、民俗活
动等多种公共活动功能。

与此同时,在中心城区还建立城市与分区两级广场系统。

其余三项策略分别为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强化城市水环境特色和组织城市游览观光
系统,本文不一一详述。

4、城市设计导则
整体城市设计仅仅提出宏观的设计目标与策略是不够的,它们只是一些概念和意
向,不能具体、明确地指导城市规划建设。

为此,温州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分别就
城市空间形态总体意向与设计结构、城市重点区域、界面、通廊、节点与门户制订了
城市设计导则,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完善提供参考意见,为局部城市设计及详细
规划提供控制引导的依据,使整体城市设计具备可操作性。

城市设计导则包括目的、范围、功能定位与设计导则四个组成部分。

以杨府山文
化会展区为例,其功能定位为城市大型文化、会展中心,市民文化娱乐、观光休憩、
休闲购物场所。

城市空间环境要求突出杨府山公园与瓯江的山、水呼应关系,强化文
化氛围,建设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与会展中心,形成山、水、城、绿有机交融,具有高
品质环境与富时代感的新城市景观。

该区的城市设计导则为:
4.1 保持杨府山与瓯江的视廊通透,在划定的区域内禁止建设高层建筑,防止建筑阻
挡山水景观,破坏山体的尺度感;
4.2 保护和修复杨府山山体及植被,使杨府山成为环视、俯瞰温州全城景观的最佳视
点;
4.3 建造形体舒展、个性鲜明的滨江地标建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成为温州新的
标志性景观;
4.4 建设体现现代科技和时代形象的大型会展中心;
4.5 建立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开辟步行街区,发展购物、餐饮、旅游观光活动;
4.6 开辟由杨府山通向江滨的宽阔的绿化林荫步道;
4.7 建设滨江太阳广场,适应市民大型文化娱乐活动、休憩观光、健身活动要求,布
置主题雕塑--母亲河瓯江;
4.8 建设滨江休憩绿带、亲水平台和游船码头;
4.9 建立上陡门浦滨水绿带与商业购物区,并与杨府山取得良好联系。

5、专题研究
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色彩、雕塑、广告标识、夜景照明等都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设计的优劣会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形象。

整体城市设计同样需要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并提出宏观的控制引导准则。

由于温州已有城市历史保护规划以及城市广告规划,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只对城市高层建筑布局、城市色彩、城市夜景、城市雕塑以及滨水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专题的城市设计研究。

以下仅就高层建筑布局和城市色彩问题介绍设计的构想。

5.1 高层建筑布局
高层建筑布局无序,导致城市竖向形态杂乱,空间拥挤,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在国内大、中城市普遍存在。

温州市市政府提出要做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就某种程度而言,也是由温州市区里现状高层建筑布局杂乱,规划无据可依而引发的。

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在调查研究了目前高层建筑分布的现状之后,结合温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山水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高层建筑布局控制引导的三个目标,分别是:
5.1.1 强化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形成有序的城市竖向形态;
5.1.2 突出城市山水特征,塑造优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5.1.3 保护老城传统风貌特色和尺度。

为此,从山水视廊保护、老城传统风貌保存、城市竖向空间形态组织和瓯江城市天际轮廓线塑造等四个方面作图研究,叠合出三组高层建筑相对集聚区的合理布局方案,形成山水空间与城市交织渗透、生动有序的城市竖向空间形态。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行动导则将中心城区分为四个区域,即允许建设高层建筑区;允许建设小高层建筑区;控制建设小高层建筑区和禁止建设小高层建筑区。

禁止建设小高层建筑区--适宜建设低层、多层建筑,禁止建设12层及更高的建
筑。

建筑布置以不阻挡主要山水景观视廊为原则。

控制建设小高层建筑区--禁止建设高层建筑,严格控制建设小高层建筑的地区。

6层以上12层以下以及少量小高层建筑必须经规划部门严格审查,通过视线分析审定
批准。

允许建设小高层建筑区--允许建设12层及以下建筑,原则禁止12层以上建筑
建设。

个别12层以上建筑须经规划部门通过视线与环境分析从严审批确定。

允许建设高层建筑区--允许建设高层建筑,布局仍须经规划部门审定。

5.2 城市色彩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要素,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颜色五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千篇一律又觉平淡乏味。

在多大程度上对城市色彩进行设计引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困难问题。

温州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对于城市色彩的考虑主要是宏观的控制引导色彩的统一协调,让设计师与业主在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和进行色彩个性创作,以保证整个城市的色彩和谐而多彩。

在温州中心城区的整体城市设计中,对城市色彩的设计控制提出了四种方法:
5.2.1 主色调统一法。

即控制城市或分区的建筑大面积墙面和屋面采用相同
或相近的色彩。

5.2.2 辅色调统一法。

即使城市或分区的建筑的门、窗、柱、装饰线等局部
小面积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色彩。

这一方法对于建成区与商业街区,现状建筑
色彩多样而缺少统一和谐的地区较为适宜。

5.2.3 主、辅色调置换法。

即将主、辅色在一区域内交互使用,可以达到既
丰富变化,又能统一协调的效果。

5.2.4 场所色统一法。

即通过铺地、绿化、街道环境设施分别采用相同或相
近的颜色,使城市色彩环境得以协调。

根据温州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历史文化传统与市民性格爱好,整体城市设计确定中心城区建筑的整体主色调为淡雅明快的中性色系为主,辅以冷灰、暖灰色。

在具体的运用中,依据色彩与城市文脉协调、色彩与自然环境协调以及色彩与城市空间功能氛围协调的三项原则,分别针对各特色分区及街道确定不同的主、辅色及场所色系列。

总体上强调色彩的协调,但主、辅色之间或它们与场所色之间允许对比,使色彩增加活力。

对于重要城市节点,少量标志性建筑,允许建筑色彩个性化,增强标志性和吸引力。

一般单体建筑或大型广告禁止大面积使用浓重、强烈的色彩。

而在自然绿化为主的地段,不过份强调建筑色彩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