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科学、技术、工程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第二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内涵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指“技能”、“技艺”等。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即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考工记·总序》:“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私人手工业者,故《论语·子张》中有“百工居肆,以成其事”。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科学家,被古人称为“机械之圣人”,“百工之首”。近代以来,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从而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技能、经验等主观性因素不再占主导地位,“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 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

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物质过程,揭示了技术的深刻内涵: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技术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和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科学和技术的区别:第一,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第二,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技术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第三,科学的任务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任务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第四,科学强调客观性和真理性,技术的评价标准则为“效用性。”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在18世纪中叶以前,总体上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在这个时期,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与生产经验的总结,而不是科学的应用;相反,科学的发展,则是对技术的总结。从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学逐渐发挥了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的突破往往成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而随着科学和技术的现代发展,出现了科学技术化及技术科学化,形成了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种互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基础理论的突破和新的科学发现,成为现代技术发明的主要源泉。

其次,现代科学对技术的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现代技术的发展仅给科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课题和可供概括的研究资料,而且提供了更多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

最后,为了直接研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原来应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

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到工程技术中去就不够了,使得解决工程技术内部的理论问题日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中介”学科,即技术科学:以基础学科为指导,以技术客体为认识目标,研究和考察各个技术门类的特殊规律,建立技术理论,应用于工程技术客体。

二、技术的特征

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

1.自然性和社会性

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是直接作用于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这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从石器到现代电子计算机,任何技术都首先具有自然性。

同时,技术是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又具有属人的一面,它始于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目的和社会的需要。这种属人性还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如古希腊的希罗(Hero)曾发明历史上第一部蒸汽机原型,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它难以作为动力机械在社会中出现。只是到了17世纪,近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工具机的发明,对蒸汽动力机提出了现实需要,当时的社会条件也为蒸汽机的出现提供了实际可能,蒸汽机才作为近代工业革命的标志载人技术史册。

2.物质性和精神性

技术作为利用物质资料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包含着物质因素,这种手段和方法又不断地固化为人类的实践知识体系。比如,技术科学,技术理论,技术文化等等,属于精神因素。现代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精神生产越来越技术化,幻灯片,多媒体,互联网。二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统一,技术成为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中介,起到了由物质变精神、由精神变物质的桥梁作用。

3.中立性与价值性

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技术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论。前者认为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后者则认为,任何技术本身都蕴含着一定的善恶、对错甚至好坏的价值取向。其实,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网络单纯作为一种技术物质成果,它的功能无论谁用都是一样的,中立性。但是,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人本质上就是价值的,道德的和伦理的,技术如果失去了人这个核心的因素,也不成之为技术,着体现了技术的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体性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仅仅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功能,技术还是知识向物质手段和实体转化的过程。技术既包含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

5.跃迁性和累积性

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从古代的材料加工技术倒近代能源动力再到现代的信息通讯技术以至于21世纪生物技术。

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在一些领域仍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