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实词解题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8c137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1.png)
②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停止
(2011年高考山东卷)
学不可以已。《劝学》
③泽命不渝,信也。
改变 变更
(2011年高考山东卷)
矢志不渝
④籍之以为厢兵
登记
(2010年高考湖北卷)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乐
②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余
③求全责备
推断方法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昭(人名)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缠绕 环绕
(2009年高考课标卷)
祖母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白吃饭 尸位素餐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95)符合 名副其实
④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年高考课标卷)逼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方法一:联想迁移推断法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 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 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解题 能力。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 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 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 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文言文翻译需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如“在郡多有出息” 中 “出息” 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 “有前途 ,有志气”的意思 ,而是文言文中的 “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7b309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6.png)
[例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地”名词→“固”名词→险固的地势
结构分析法 ①对仗(排比、对偶、并列) ②互文
位置对称的词语,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
[例2]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说苑•贵德》 有罪的把他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
实词词义的 6种推断方法
实例讲授
语境分析法 据形索义法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通假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语法分析法
语法→词性→词义
主、宾—名词、代词 谓—动词、形容词 定—形容词、名词、代词 状—副词
判断词义的规律 1.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
范增数目项王。 范增多次用眼睛示意项王。
判断词义的规律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 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 要解释为动词。
练中悟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 6种推断方法
实词词义的 6种推断方法
实例讲授
语境分析法 据形索义法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通假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理解语境
语境
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整段文字、整篇文章
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语境分析法
[例]憎其人者,恶其余胥。《说苑•贵德》 冤仇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
实词词义的 6种推断方法
语境分析法 据形索义法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通假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课后翻译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 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 秦必去矣。
(202X·I 卷《战国策·魏策三》)
课后翻译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ffdc75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5.png)
古汉语词汇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演 进而来,两者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推断某个单音节实词的含义时可先将 其扩充为双音节词,再依据语境加以推断。
对点小练3:[2023新高考卷Ⅰ]T11-D:说法正确。 对点小练4:[2022新高考卷Ⅰ]T11-D:说法正确。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音近或形近的乙字去代 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假字包括以下几种:
类别
说明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 通用字 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作
这个字,也可以写作那个字。
示例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这 里的“知”同“智”,“知”就是“智”的意思, “知” 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类别
说明
示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
宴》)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 假借字 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也
可以借用。
“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 读音 相同,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这里的“蚤”是“早”的假借字,
本义 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另一种是就词的运用来说的,把词的最常用
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
指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兵”的本义是“武器”,后引
引申义 申为“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又引申为“军队”,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战争”,
又引申为“兵法”。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726998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c.png)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对于广大高考考生来说,文言文是语文科目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部分。
要在高考文言文部分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需要扎实的积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高考文言文积累的重点以及答题的技巧。
一、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1、实词积累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掌握常见实词的含义对于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
高考常考的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
例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者,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
再如,“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有“嘱托”的意思。
对于这些实词,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来积累。
2、虚词掌握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虚词的用法较为灵活,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比如,“而”字,有时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时表承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文意。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是判断句,“为仲卿母所遣”是被动句,“沛公军霸上”是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则是倒装句。
4、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涵盖了天文历法、地理山川、官职科举、礼仪习俗等方面。
比如,“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丁忧”是指古代官员父母去世,需辞官守丧。
积累这些文化常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内涵。
5、经典篇目背诵课本中的经典文言文篇目,如《劝学》《逍遥游》《师说》等,不仅要背诵,还要理解其中的字词、句式和思想。
这些篇目往往是高考出题的重要来源,对于培养文言文语感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文言文答题技巧1、文言文实词题在解答实词题时,可以采用代入法,将选项中的实词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解题指导|高考文言文关键实词推断解读与专练
![解题指导|高考文言文关键实词推断解读与专练](https://img.taocdn.com/s3/m/b72e382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7.png)
解题指导|高考文言文关键实词推断解读与专练考点研究一、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
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四、语法推断法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
五、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
六、语境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七、猜读推断法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
对点专练一、王充《论衡·非韩》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
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
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
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
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
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
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
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
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
民无礼义,倾国危主。
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
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
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
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
高考语文理解文言实词的6大解题方法
![高考语文理解文言实词的6大解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a7db502bcd126fff6050b17.png)
【参考译文】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 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 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 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 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 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 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人说过, 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 力。(1)结合语境看,“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所以 会“担心”镜湖的水泛滥。(2)语境中上文曾公亮设立 了闸门挡水,且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这一做法肯定有 好处,据此,“利”应理解为“好处、利益”。(3)结 合本句后面的语境:使者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 公亮回答说境内没有盗贼,并且怀疑为同行人所为, 果然从同行人那里搜查到东西,由此可知上文“亡橐 中物”中的“亡”应该为“丢失”的意思。(4)结合语 境:曾公亮认为偷取银子的做法与到百姓家盗取财物 是有区别的,以此来为偷取银子之人开脱罪责,并且 下文中也证实了曾公亮的说法正确,故此处的“间”, 应该是“差别”的意思。(5)结合语境来分析,针对偷 取银子一事,皇帝让手下人讨论,如何裁决,最终强 盗没有被处死。“比”若依“比照”之意,则可能有 “强盗被处死”的过重处理,只有“按照”法律处理, 强盗才得以不死。
前面或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 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时期,高祖刚把中原平定,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 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让陆贾为使者赐给尉佗大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尉佗) 接着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 ”陆贾说:“您似乎比 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说:“皇帝从丰、沛之地起 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 宏伟业绩,统辖治理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 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 从未有过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40b1ff3960590c69ec37670.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解题技巧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1.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训练: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2.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训练: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训练: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4.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训练: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高考古诗词的鉴赏答题介绍读懂感情基调同学们要想在古诗文鉴赏上面取得一个好的分数,那么一定需要做到的就是要读懂感情基调,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对于古诗文来说,它所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情感,是以作者的情感为基础来写出来的,语文老师指出,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做古诗文鉴赏的时候,读懂它的感情基调,只有读懂了情感基调,同学们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内容,这是同学们做古诗文鉴赏的时候需要做的第一步。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4bfe46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9.png)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对于高考学子来说,文言文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扎实的文言文积累和有效的答题技巧必不可少。
一、文言文积累重点1、实词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常见的实词数量众多。
我们可以通过课本、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专门的实词积累书籍来进行学习。
比如“爱”这个字,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意为“疼爱”;在“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中则是“吝惜”的意思。
像“走”“去”“假”“谢”等常见实词,都有多种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
2、虚词掌握虚词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用法灵活,理解难度较大。
常见的虚词有“而”“之”“以”“于”“其”等。
以“而”为例,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也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还能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使用的别字,在理解时需要还原其本字。
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意思是“显现”;“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4、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也是文言文积累的重要部分。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仅指“妻子”;“无论”在古文中是“更不用说”的意思,而今意为“不管,不论”。
5、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像“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使……变绿”。
6、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标志,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文意。
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被动句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省略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省略了“鼓”);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是状语后置。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实词推断方法(共54张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实词推断方法(共54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6e625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0.png)
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 v.治玉”。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
(shū) ”者词义与 兵器有关;
凡“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 动物类有关;
凡“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
(行)”等与
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牛刀小试
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 说你的理由。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 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 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 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 卜者名大著。
解释“篡”、“贼”在文中的含义并 说说你的理由。
▪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 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 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 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 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 下之害也。”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阿谀逢迎 刚正不阿(奉承、 迎合奉承) (公权)议论 政事时不迎合奉承皇上。
▪ 六.字形分析法 ▪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
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类别
晴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
四、邻词推断法 (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 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 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 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 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0ebb9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c.png)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3500db2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0.png)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有哪些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3.分析概括题——对照法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首先,正确断句。
这是文言文理解中最重要的步骤,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积累的常识和语感了。
断句正确,解释句子中有不知道意思的词,我们对句子的整体把握也不会错。
第二,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少的。
我们平时用的成语,里面的字基本和古文里面是一样的,当我们遇到不知道意思的字,可以联系成语,解释一下。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里面的“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中的“堪”意思一样,都是“能够”的意思。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e3e86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5.png)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实词推断十方法课件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实词推断十方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b0be4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7.png)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迁移练习: 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适当:恰好挡住
遇到与现代文表述 一样的词组,要多 留一个心眼!!!
重法不用,而民自治 自治:自然得太平
双——拆分 单——组词
八、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 推断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 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的翻译 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专题复习
实词推断十方法
一、联想推断法(联系所学过的文言 实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 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 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 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浙江卷
例: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 《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 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 三、字形分析法 •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
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大概方向。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 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 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v.治玉(”雕。刻)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
总之,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 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
高考实例:202X年全国卷一
翻译划线句子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既至杭, 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 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 甚众。……(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shū) ”者词义与 兵有器关;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如何复习你知道吗?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如何复习你知道吗?](https://img.taocdn.com/s3/m/530f3a3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9.png)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如何复习你知道吗?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那么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如何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我们平常留意积累,加大对一些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须要我们驾驭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
(一)语境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精确的界定、理解,须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2019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
谛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说明为“靠近”更符合上下文意。
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说明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2019年重庆高考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明显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二)巧借字形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2019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假如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所以该项的说明是正确的。
又如2019年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说明“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这其中涉及对一个“籴”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生疏。
假如视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觉,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召有司案图。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a959b1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e.png)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高考文言文一直是许多考生的难点,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积累重点,就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考文言文的积累重点和答题技巧。
一、文言文积累重点1、实词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积累实词时,要特别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妻子。
“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指品质恶劣。
一词多义:比如“故”,有“旧的、原来的”“所以、因此”“特意”等意思。
“负”有“背着”“依仗”“辜负”等含义。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动词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动词用作名词,分别指“产出”“收入”。
形容词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2、虚词积累常见的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要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义,理解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
例如,“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3、文言句式判断句:“……者,……也”“……,……也”“……者,……”等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被动句:“见……于……”“为……所……”等,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如“求人可使报秦者”;状语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经常会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要能够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部分。
4、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官职、礼仪、历法、地理、称谓等方面的知识。
比如,“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丁忧”是指古代官员父母去世,需辞官守丧。
5、文言文背诵课本中的经典文言文篇目要熟练背诵,不仅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还可能在考试中遇到原文或相关的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a531be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3.png)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高考中文言文部分一直是许多考生感到棘手的内容,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就能在这一板块取得不错的成绩。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考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一、读懂文本是关键首先,要读懂文言文,就必须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文言实词数量众多,但高考常考的也就几百个,如“爱”“安”“被”“倍”“本”等。
对于这些实词,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
虚词的用法相对灵活,像“而”“何”“乎”“乃”“其”等,需要牢记它们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例如,“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句式方面,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是重点。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有助于正确理解文意。
在阅读文本时,不要逐字逐句翻译,而是要先快速浏览,把握文章大意。
遇到不懂的字词,不要慌张,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
二、文言文断句技巧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断句时,可以先寻找一些标志性的字词。
比如,句首发语词“夫”“盖”“若夫”等前面要断开;句尾语气词“也”“矣”“乎”“哉”等后面要断开;“曰”“云”等表示对话的词后面一般要断开。
还要注意对称结构,文言文中常有对仗工整的语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进行断句。
另外,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进行合理断句。
三、古代文化常识题对于古代文化常识题,平时要注重积累。
天文历法、官职科举、礼仪习俗等方面都有可能涉及。
比如,“天干地支纪年法”,要清楚天干地支的组合方式以及对应的年份。
官职方面,要了解不同朝代官职的名称、职责和等级。
科举制度中,秀才、举人、进士等的选拔方式和地位也要清楚。
四、文言文翻译题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要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
“达”要求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则是要尽量使译文优美,有文采,但在高考中,能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翻译时,要注意保留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
对于一些特殊句式,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题例〗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解
B.吾属将责之偿 责:谴责
C.斩以徇师
徇:示众。
D.麾妇人出
麾:挥手使……离去。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
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 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 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 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 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 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 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之不广也!君何不从 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 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 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 吕后,吕后大 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 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 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 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 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敏”当为“聪敏,机智”
【演练平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06年全国2卷)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 ,有名于楚。项籍使将
解题技法之四:对称句式互解
汉语句式大都比较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 用互文的修辞格,而前后句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 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 相反、相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推 断词义。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齐人追亡逐北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 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 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 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 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 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 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 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 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
解题技法之二:由音推意。
文言词语中通假字与本字有着语音关系, 即字音相同或声韵的部分相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解题技法之三:语法结构分析
词语的语法功能各有不同,因而,我 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
“怀王贪而信张仪。”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烟涛微茫信难求。” 取樵炊爨{cuàn,灶}——樵:打柴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势拔五岳掩赤诚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解题技法之七:双音词互解
文言中的某些单音词在演进的过程中 加上一个同义语素就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双 音合成词,这为我们推断文言词义提供了 一个依据。
《报任安书》
解题技法之八:联系旧文
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敏感(全国高考题) 《论语》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为师矣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B.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羸兵为马所蹈藉者甚众 C.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一、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 一项;
二、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 相同的一项;
三、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 是否相同;
四、判断古今词语意义是否相同等
〖命题规律〗
一、选材以浅易文言文为主 二、涉及到的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三、降低难度,减少题量
〖命题趋势〗
一、考查常见的实词 二、古今异义的复合词的考查 是热点 三、文言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侧 重议论色彩句子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 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 夜中对,遂薨。
(《宋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解题技法之一:以形断意
汉字是表意文字,我们可以通过 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字的意义。
“楚人有涉江者”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冀得一归觐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解题技法之五:根据语境度意
判定多义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 义,就要根据该词语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03年全国卷)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解题技法之六:成语对照
成语大都与古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因而我们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的意义来 推断文言词的含义。
(节选自《史记·季布列传》)
〖课堂巩固〗
1.选出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名望、名声)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说出、说明白)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著名、闻名) D.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字)
〖课堂巩固〗
2.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渌水荡漾清猿啼
07年高考语文考点复习
文言文实词词义解题技法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 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技法,掌握准确把握 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应试能力
【解读高考】
〖阅读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点解析〗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难度层级〗
理解 B
〖考查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