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彝语文_传承彝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彝语文传承彝文化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灿烂,悠久历史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族儿女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沉缅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大显风采,像一朵朵绚丽多姿的春天的花朵。

彝族在全国56个民族中是一个人员较多的民族之一,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聚居区、杂居区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世代友好。

彝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古老民族,自称是火的民族,一个生在火
塘边,死于火堆上的与热火紧密相关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凉山
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热土上的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各地语言和服饰差异,从这些差异上大致可以分为圣乍、义诺、所地三大方言区,语言大同小异,服饰各具特色。

解放前,州内各地的彝族区均处于奴隶社会,有严格的主仆,森严的等级制度,很强的地域观念,主子对奴隶进行自由交易,转手买卖。

不同等级的男女既使百倍的相恋,也不能随意如愿通婚,始终有高贵低贱之别,不同等级之间的异性无法结合,只能望而却步。

生活范围超出界线的奴隶则被视为越界,抢去换钱或让其主子出钱赎身,谁捉住就被谁占为己有,成为私有品,同样沦为下人,侍候主人。

过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痛苦黑暗的落后的非人生活。

彝族人民虽然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文字长期被禁锢,为少数有权有势的上层人士专用,无法外扬,贫民阶层无法享受。

那些掌握着文字的黑心肠,为了不让文字广泛流传,有意在文字中加入一些除本
人能辩认而他人无法读懂的符号代替文字,成为无法理解的天书。

因此文字被封锁千年,无法普及,流入民间,彝族文字濒临失传。

这是固步自封,不思上进的万恶的奴隶社会下的产物。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凉山各地
相继解放。

广大彝族人民彻底砸碎了长期套在脖子上的枷锁,摆脱了千年奴隶制的束缚,奔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歌颂伟大的中
国共产党,歌颂祖国母亲,庆祝自己的翻身解放,赞美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凉山与祖国各地一样红红火火地发展。

政府先后从外地选派大量人才来到凉山投入各行各业的建设。

村村寨寨办起了一所所学校,朗朗的读书声划破了昔日的宁静,使凉山的教育事业有了空前
的如火如荼的蓬勃发展,为凉山的建设输送了一批后备力量。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为了开发挖掘、抢救彝语、彝文,使之规范、统一,政府组织了一支由专业人员和有识之士组成的队伍,从保存彝族文字的毕摩中间对凉山的彝文进行摸底、搜集、整理、规范、科学地编写出一套适用于凉山各地彝区的带有声母、韵母、声调符号的彝族文字。

供全体彝民学习使用。

成人参加扫盲班、早晚班、提高班,学习儿童在学校开设彝文课,各地轰轰烈烈地掀起学习彝
文的热潮,彝族文字得到了大量的弘扬,取得了可喜而显著的成果。

象一朵索玛花遍地开放,造就了一批批人才。

彝族是一个充满神话故事,幻想故事,传奇故事,英雄故事积极向上的民族。

过去由于文字被禁锢,这些一个个美妙、动听,富含哲理的民间故事只能靠语言代代相传,牢记心间。

有了规范、统一了
本民族文字以后,很多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故事已编成书,与广大读者见面。

如:《阿莫尼惹》、《阿依阿芝》、《勒俄特衣》、《支格阿鲁》、《彝族谚语》以及许多工具书,其它文艺丛书等。

人们干涸的心田得到了知识的浇灌,彝区涌现出许多口若悬河的才子佳人,在婚礼、葬礼仪式上为了辨析真理,滔滔不绝,争论不休,闻名十里八乡。

造就出一些德高望重的民间“德古”,即案情讲解员,协助人民法院调解民间纠纷,对社会发展、稳定、协调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彝族文字被州内各级党政和机关采纳,进入党报、党刊,影视新闻媒体,深受彝族人民的喜闻乐见。

许多地方涌现出一支支由彝族青年歌手组成的音乐组合,到各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观众的好评,那些耳熟能详的美妙旋律被音乐爱好者模仿吟唱。

特别令人欣慰而值得一提的是彝族文字和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样得到政府的认可,被正式批准进入课堂教学之中,这是一个长久之计,是弘扬彝族文化形式长足发展的有力举措。

一九八四年九月彝文第一次进入课堂教学至今已有26年的发展历程,从小学到大学已形成一条龙的办学体制。

为彝区的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使山区里飞出一只只金凤凰,飞向天南海北,飞向各行各业建设领域。

目前,州内彝区存在两种办学体制,一类是各科用彝文开设,汉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开设,这是一类模式办学体制。

另一类是各科用汉文开设,彝语及作为一门主科开设,这是二类模式办学体制。

我是两河口镇波振小学教师,我校为二类模式学校,我担任彝语教学工作,学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的强调下,十分重视彝语文
教学工作,把彝文作为一门主科来开设,开足课时,使我校的彝语文教学得到了加强。

在教学中本人认真钻研教材,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职责,爱岗敬业。

和语文、数学教学一样,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彝文之初,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较差,抱着无足轻重的学习态度,据我所知有的家长支持子女学习彝文的积极性较差,我特意召开家长会。

对学生学习彝文的好处进行互相交流,交换看法。

我说:“家长和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出发点相同的,只是职业不同罢了。

我们都有共同教育孩子的重任。

因此,我们要开诚布公,真诚相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解决认识问题”。

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开设彝语文是一件好事,是教育专家的安排,应该积极支持。

少数家长说:“彝语文使用范围狭窄,前景不乐观,不如一心一意学好其他功课实惠”,我想如果真如前者所言,政府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岂不是浪费资源了吗?我说:“旧社会,我们想学习彝文可望而不可及,彝文被少数人拥有,成为有名无实的遗憾。

如今有了规范,统一了本民族文字进入课堂,这是打着灯笼难寻的好事。

我们有何理由放弃母语文化。

一味地去追求汉语汉文,这岂不是舍近求远吗?民族特色何在?学习彝语文就不能学习汉文了吗?在学校开设彝语文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树立紧迫感,危机感和责
任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岁月无情催人老,我们要趁机对下一代加强彝语文教学,继承优秀的彝族文化遗产,加强彝语文教
学势在必行,是传承彝族文化的有力保证。

彝语文是表音文字,具是
字数少,笔画少,书写方便,易学会的特点,用彝语文同样可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才华”。

在与学生经常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学生对彝族许多用品不知道了,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用品逐渐被现代科技用品取代,不知道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彝族文化世世代代不能放弃。

我们有责任教育下一代把彝族文化发扬光大。

在2009年我县招考国家公务员时,把彝文作为一门考试科目选拔优秀人才,这是政府重视彝语文的具体体现。

通过与家长共同交流,认真探讨,家长们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大家觉得彝语只能加强不能薄弱。

从此,在家长和老师的双重教育下,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态度端正了,课堂上专心听讲,努力学习,彝语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此,为了永葆彝族文化的生机。

我真诚希望州内各地各校应该把学习彝语文是传承彝文化的大事来抓,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