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歌 元白诗派和新乐府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白居易之前,写“新题乐府”诗歌的 还有李绅,正是由于他的标榜,引起了 元稹、白居易的重视。他的《悯农诗》 二首,是质朴近乎谣辞的作品,但感慨 良深。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后 来迁下邽(陕西渭南)。他五六岁学诗,九岁 解声韵。早年经受过离乱,唐德宗贞元十六 (800)年,白居易二十九岁,中进士。十八 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 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周至尉。 二十一年,为翰林学士。他在这一时期,积极 用世,希图有所作为。大量的新乐府诗主要写 作于这一时期。
• 其次,他以此为标准检讨了整个的诗歌史,认 为只有三代时期的文教和《诗经》的作品,能 够达到这个要求。秦汉之间,只有屈骚隐喻君 子小人,还带有一些遗意。魏晋所作则“百无 一二”,齐梁之时,“六艺尽去矣”。唐代二 百年中,只有陈子昂《感遇》等作,尚可举出。 李杜之作,“十无一焉”。然后指出:“杜诗 最多,可传者千余首……然撮其《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 《(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
• 白居易都新题乐府的理论有过阐发,主要体现 在《与元九书》中,此外“新乐府序”中也有 所涉及。首先,他认为,诗歌所作,要有声情, 更要有实义,所以要有声情,就是诗歌能够感 动人心,所以要有实义,就是要求诗歌对现实 政治有实际的用处。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有所谓:“为君、为臣、 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 再次,白居易有时候自己一作者的身份 直接对所表现的事件以议论、批评。例 如《红线毯》 •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中主张诗歌的声情之 美和意义之实,不少作品为了追求意义 的明确和尖锐,不息牺牲声情,但是, 《上阳白发人》则是将二者成功结合的 典范之作。
• 张籍 • 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诗中说: “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为诗意如 何?六艺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 空文。” • 《野老歌》写农夫老翁的贫穷及其在赋 税盘剥下的处境
• 王建则擅长宫词,反映宫廷生活。他的 乐府诗也是兼有古题、新题。其中《羽 林行》写挂籍羽林郎的违法乱禁,危害 市井反而逍遥法外,得不到相应的制裁。 这是在汉乐府《羽林郎》的基础上结合 唐代的现实而写的。《当窗织》写织妇 的悲惨生活。
• 其次,白居易善于从具体的形象和典型 的心理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 《卖炭翁》 • 《新丰折臂翁》
• 再次,白居易面对民生疾苦,表现出可 贵的自我反省精神。因此他的讽喻就带 上了道德愧疚的良知。如《观刈麦》
• 《新制布裘》诗,也属于讽喻诗。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诗、感伤 诗、闲适诗、格律诗四类,其中新乐府 属于讽喻诗,实现他“泄导人情”的政 治目的。除了题为“新乐府”的五十首 诗歌外,白居易的《秦中吟》是他在作 周至尉时所作,也是反映京畿民生的篇 章,属于讽喻诗的杰作。
•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流畅,力求 意义显白。并且为了增强讽喻的效果, 他也注意运用特殊的表现手法。首先, 他注重对比中见出矛盾。例如, • 《买花》 • 《轻肥》
二、元白诗派和新乐府运动
• • • •
中唐的社会局势: 第一、军阀割据பைடு நூலகம்第二、财政苦难 第三、党争和宦官专权
• “新乐府”一词,是白居易提出来的,后来郭 茂倩在《乐府诗集》中立了“新乐府辞”一类。 所谓新乐府是和汉魏六朝的旧题乐府相对映而 提出的。它的特点是:第一,自拟新的题目, 不再沿用古题。体现了从诗经到汉乐府“感于 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第二,新乐府没有 音乐背景,也不入乐歌唱,是纯粹的文学性的 诗歌。第三,新题乐府着重反映现实中的矛盾 和弊病,希望为朝廷所采,有益于改良时政。
• 再次,和他的诗歌理论相合,他主张恢 复周汉采诗的制度,观风俗、知薄厚。 这和元结、等人的主张又是一致的。 • 最后,为了实现他诗歌的功能,他主张 这类诗歌写得要通俗易懂,不在词彩上 竞丽。而且要“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 志”,
• 在元结、顾况之后,沿习乐府而表达民 生怨怀的,以张籍、王建为优,他们二 人的作品被成为“张王乐府”,宋代以 来,评价甚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