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考研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南学院音乐系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06音乐表演专用
一、中世纪时期的音乐(476——1460年)
1、格里歌利圣咏
格里歌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天主教音乐,它是公元6世纪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在位时统一编订的。格里歌利圣咏主要运用于日课(这是修道院僧人每天必做的“功课”)和弥撒(天主教、基督教为纪念耶稣受难而举行的仪式)之中。
格里歌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音乐肃穆、节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它是无伴奏的纯男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其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有四、五度跳进,整个音乐音域较窄。它的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各种歌唱方式根据礼拜进行的不同场合决定。到公元11世纪时,除了米兰和西班牙外,欧洲其他地区都接纳它为仪礼中的圣歌。
2、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Organum)是9世纪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根据其历史发展,可分为3种类型:
a、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它是在格里歌利圣咏的上方式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的平行进行。
b、稍加变化的平行奥尔加农。它的两个声部从同度开始,其中一声部上行进行,到两个声部构成四度时,再平行进行,最后两声部再回到同度。
c、华丽的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大约在12世纪,奥尔加农的上声部越来越表现出流动性和装饰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它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中世纪的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Troubadours)首先产生在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Provence),它是游吟诗人的发祥地。游吟诗人骑着马到处巡游,用奥克语(普罗旺斯方言)演唱坎佐(canzo)、清晨骊歌(alba)、西尔旺特(sirventes)、田园变歌(pastoarella)等体裁的歌曲,内容有爱情、时事、田园、讽刺等。这些歌曲大多采用通谱歌的形式。
12世纪中叶,游吟诗人的风气传到法国北部和德国,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乐为“特罗威尔”(Trouvere),他们用奥依语(法国中、北部方言)来演唱,体裁与南部大致相同。到13世纪多演唱叙事歌(ballade)、回旋歌(roudeau)和维勒莱(vierlai)体裁,所唱的诗歌不下于4000首。
4、中世纪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区别
中世纪宗教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但世俗音乐仍然不断发展。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相比,有以下区别:
1、就声乐而言,世俗歌曲是一种单音音乐,其歌曲的即兴成分很浓,常常有乐器伴奏;但宗教声乐作品,多声的复调音乐较为常见,但也有单音声乐。
2、世俗音乐的歌词采用押韵的诗,且多用地方语言;而宗教音乐的词则是散文式的,多采用拉丁文。
3、世俗音乐多采用分节歌或主副歌的形式;宗教音乐形式则多样一些。
4、世俗音乐在调式上多采用伊奥利亚和爱奥尼亚调式;而宗教音乐采用十二种教会调式。
5、世俗音乐的器乐已经产生,不仅用于声乐、舞蹈的伴奏,也用于演奏各种器乐曲;而宗教音乐主要声乐。13世纪以后,除了管风琴以外,一切乐器都被禁止使用。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1430——1600年)
1、勃艮第乐派
勃艮第(Burgundy)王朝在11世纪已经存在,大约在1400年扩展到法国北部、比利时的一部分和荷兰。因为勃艮第王朝的王侯们对音乐的热爱和音乐家的支持,在勃艮第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形成了勃艮第乐派。在其全盛时期,较重要的作曲家有杜费(Guillaume Dufay,1400—1474)、班舒瓦(Gilles Binchois,约1400—1460)。勃艮第乐派的作曲家们吸收了英国音乐的因素,与法国复调音乐传统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自然、柔和、明亮的音乐。从音乐形态上看,该乐派有以下音乐特征:1、三声部的复调乐曲较常见。2、旋律和节奏的发展集中在高声部。3、声部通常以三度音程进行纵向排列。4、乐曲各声部常用和弦法处理,而不常用对位化处理。
2、意大利牧歌
意大利牧歌是16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音乐抒情优美。诗的内容常常是写爱情。有时带些田园风格或伤感的色彩。后来和逐渐加入描绘、造型的因素,使牧歌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而且也由复调对位的结构转向主调音乐。音乐的表现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多为五六个声部的合唱。意大利牧歌最重要的作曲家是马伦吉奥、杰苏阿尔多和蒙特威尔第。
3、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Venetian School)起于16世纪,它产生影响是因为佛莱芒人威拉尔特(Adrian Willlaet,1490—1562)的非凡创作。1527—1562年他在圣马可大教堂任乐长。他的学生安德烈雅·加布里埃利(Acdrea Gabrieli),1510—1580)和乔凡尼·加布里埃利将威尼斯乐派的创作推向顶峰。威尼斯乐派的特点是双重合唱,他们利用圣马可大教堂有两个管风琴在教堂两侧,建立两个合唱队,有6—16个声部,由两个管风琴分别伴奏,效果极其辉煌,声部处理的更加自由,主题发展常打破各种约束,从音乐本身去发展旋律,同歌词内容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们常创作经文歌等宗教音乐,也写意大利牧歌、法国歌谣曲和管风琴音乐。
4、马丁·路德的宗教音乐改革
16世纪在天主教历史上最重大的时间莫过于始于1517年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了。在其改革中,宗教音乐也出现了新形式的圣咏合唱——众赞歌,它主要为群众所唱,它的旋律来源有四种:(1)经过特别节奏处理的格里高利圣咏,以德文代替拉丁文;、
(2)在宗教改革前的非礼仪性的宗教歌曲。
(3)原来是俗乐,天上宗教性质的歌词。
(4)新创作的宗教音乐。
这些音乐开始为单音歌词,后成为四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17、18世纪的路德教派音乐就是从这些众赞歌发展而来的。
三、巴洛克时期的音乐(1600——1750年)
1、巴洛克音乐总述
巴洛克(Baroque)这一名词在音乐史上是用来表示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的音乐、它更多地是指建筑、美术等艺术风格,巴洛克音乐是指深受这种风格影响的音乐。巴洛克音乐有一种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的音乐,它强调情感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又非常重视装饰性。在音乐体裁方面,出现了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协奏曲、大协奏曲、奏鸣曲、组曲、赋格曲等新的音乐体裁。
巴洛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很多,如意大利的D·斯卡拉蒂、科莱里、维瓦尔蒂;法国的库泊兰;而代表巴洛克时期最高成就的当数J.S巴赫和亨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