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考研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南学院音乐系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06音乐表演专用
一、中世纪时期的音乐(476——1460年)
1、格里歌利圣咏
格里歌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天主教音乐,它是公元6世纪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在位时统一编订的。

格里歌利圣咏主要运用于日课(这是修道院僧人每天必做的“功课”)和弥撒(天主教、基督教为纪念耶稣受难而举行的仪式)之中。

格里歌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

音乐肃穆、节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它是无伴奏的纯男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

其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有四、五度跳进,整个音乐音域较窄。

它的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各种歌唱方式根据礼拜进行的不同场合决定。

到公元11世纪时,除了米兰和西班牙外,欧洲其他地区都接纳它为仪礼中的圣歌。

2、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Organum)是9世纪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根据其历史发展,可分为3种类型:
a、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

它是在格里歌利圣咏的上方式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的平行进行。

b、稍加变化的平行奥尔加农。

它的两个声部从同度开始,其中一声部上行进行,到两个声部构成四度时,再平行进行,最后两声部再回到同度。

c、华丽的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

大约在12世纪,奥尔加农的上声部越来越表现出流动性和装饰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它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中世纪的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Troubadours)首先产生在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Provence),它是游吟诗人的发祥地。

游吟诗人骑着马到处巡游,用奥克语(普罗旺斯方言)演唱坎佐(canzo)、清晨骊歌(alba)、西尔旺特(sirventes)、田园变歌(pastoarella)等体裁的歌曲,内容有爱情、时事、田园、讽刺等。

这些歌曲大多采用通谱歌的形式。

12世纪中叶,游吟诗人的风气传到法国北部和德国,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乐为“特罗威尔”(Trouvere),他们用奥依语(法国中、北部方言)来演唱,体裁与南部大致相同。

到13世纪多演唱叙事歌(ballade)、回旋歌(roudeau)和维勒莱(vierlai)体裁,所唱的诗歌不下于4000首。

4、中世纪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区别
中世纪宗教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但世俗音乐仍然不断发展。

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相比,有以下区别:
1、就声乐而言,世俗歌曲是一种单音音乐,其歌曲的即兴成分很浓,常常有乐器伴奏;但宗教声乐作品,多声的复调音乐较为常见,但也有单音声乐。

2、世俗音乐的歌词采用押韵的诗,且多用地方语言;而宗教音乐的词则是散文式的,多采用拉丁文。

3、世俗音乐多采用分节歌或主副歌的形式;宗教音乐形式则多样一些。

4、世俗音乐在调式上多采用伊奥利亚和爱奥尼亚调式;而宗教音乐采用十二种教会调式。

5、世俗音乐的器乐已经产生,不仅用于声乐、舞蹈的伴奏,也用于演奏各种器乐曲;而宗教音乐主要声乐。

13世纪以后,除了管风琴以外,一切乐器都被禁止使用。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1430——1600年)
1、勃艮第乐派
勃艮第(Burgundy)王朝在11世纪已经存在,大约在1400年扩展到法国北部、比利时的一部分和荷兰。

因为勃艮第王朝的王侯们对音乐的热爱和音乐家的支持,在勃艮第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形成了勃艮第乐派。

在其全盛时期,较重要的作曲家有杜费(Guillaume Dufay,1400—1474)、班舒瓦(Gilles Binchois,约1400—1460)。

勃艮第乐派的作曲家们吸收了英国音乐的因素,与法国复调音乐传统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自然、柔和、明亮的音乐。

从音乐形态上看,该乐派有以下音乐特征:1、三声部的复调乐曲较常见。

2、旋律和节奏的发展集中在高声部。

3、声部通常以三度音程进行纵向排列。

4、乐曲各声部常用和弦法处理,而不常用对位化处理。

2、意大利牧歌
意大利牧歌是16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

音乐抒情优美。

诗的内容常常是写爱情。

有时带些田园风格或伤感的色彩。

后来和逐渐加入描绘、造型的因素,使牧歌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而且也由复调对位的结构转向主调音乐。

音乐的表现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多为五六个声部的合唱。

意大利牧歌最重要的作曲家是马伦吉奥、杰苏阿尔多和蒙特威尔第。

3、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Venetian School)起于16世纪,它产生影响是因为佛莱芒人威拉尔特(Adrian Willlaet,1490—1562)的非凡创作。

1527—1562年他在圣马可大教堂任乐长。

他的学生安德烈雅·加布里埃利(Acdrea Gabrieli),1510—1580)和乔凡尼·加布里埃利将威尼斯乐派的创作推向顶峰。

威尼斯乐派的特点是双重合唱,他们利用圣马可大教堂有两个管风琴在教堂两侧,建立两个合唱队,有6—16个声部,由两个管风琴分别伴奏,效果极其辉煌,声部处理的更加自由,主题发展常打破各种约束,从音乐本身去发展旋律,同歌词内容保持密切的联系。

他们常创作经文歌等宗教音乐,也写意大利牧歌、法国歌谣曲和管风琴音乐。

4、马丁·路德的宗教音乐改革
16世纪在天主教历史上最重大的时间莫过于始于1517年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了。

在其改革中,宗教音乐也出现了新形式的圣咏合唱——众赞歌,它主要为群众所唱,它的旋律来源有四种:(1)经过特别节奏处理的格里高利圣咏,以德文代替拉丁文;、
(2)在宗教改革前的非礼仪性的宗教歌曲。

(3)原来是俗乐,天上宗教性质的歌词。

(4)新创作的宗教音乐。

这些音乐开始为单音歌词,后成为四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17、18世纪的路德教派音乐就是从这些众赞歌发展而来的。

三、巴洛克时期的音乐(1600——1750年)
1、巴洛克音乐总述
巴洛克(Baroque)这一名词在音乐史上是用来表示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的音乐、它更多地是指建筑、美术等艺术风格,巴洛克音乐是指深受这种风格影响的音乐。

巴洛克音乐有一种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的音乐,它强调情感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又非常重视装饰性。

在音乐体裁方面,出现了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协奏曲、大协奏曲、奏鸣曲、组曲、赋格曲等新的音乐体裁。

巴洛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很多,如意大利的D·斯卡拉蒂、科莱里、维瓦尔蒂;法国的库泊兰;而代表巴洛克时期最高成就的当数J.S巴赫和亨德尔。

2、清唱剧
清唱剧是17世纪产生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

它最初是一种宗教题材的音乐剧,后来也有很多世俗题材。

在音乐形式上,它与歌剧相似,包含: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也是主调音乐范畴。

所不同的是仅仅让人们通过听觉而不是用视觉来感受戏剧事件的过程。

可以说它是只唱不演的音乐戏剧。

3、康塔塔
它是和清唱剧同事平行发展的两种声乐体裁。

康塔塔与清唱剧接近。

有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等。

所不同的是其规模较小,多是些抒情场面的描写,不同的人歌唱,也不表现固定的人物,情节较简单,常常由序曲开始以合唱结束,时间不长,偏重抒情。

4、巴洛克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西方音乐之父】
【代表作品】
(1)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大多是路德派新教的宗教音乐。

创作的近300部教堂康塔塔现存195部;5部受难曲中完整保存了2部:《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

(2)器乐作品方面,左右大量各种题材的管风琴曲,包括众赞歌幻想曲、前奏曲、变奏曲、赋格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等。

他还把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管风琴协奏曲和古钢琴协奏曲。

巴赫著名的器乐作品为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帕蒂塔》(6首)、《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独奏长笛奏鸣曲》,以及重要的乐队作品:4部《乐队组曲》和6部《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他最后的作品《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是近三百年来复调技术的总结性作品。

【艺术成就】
(1)《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有力地证明了平均律的优越性,开辟了欧洲音乐的新天地。

(2)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

(3)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采用,使他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4)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

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5)使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巅峰。

四、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1750——1820年)
1、18世纪的意大利喜歌剧
喜歌剧产生在18世纪的意大利,它是在正歌剧中的幕间剧的基础上产生的。

喜歌剧在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反意大利正歌剧的“矫揉造作”。

而追求“自然”的艺术表现。

上场的演员不多,穿时装,不穿古装。

剧词幽默、诙谐,有咏叹调,宣叙调,也由日常生活中的歌曲,其主题都为现实性的,多取村市民或农民的生活,音乐生动富有活力,强调舞台真实的表演,因此受到广泛的欢迎。

第一部喜歌剧是意大利作曲家佩格莱西在1733年写的《管家女仆》。

2、格鲁克的歌剧变革
18世纪中叶,意大利正歌剧在欧洲广泛流行,但是,它的表演形式日趋呆板,歌唱演员过分炫耀声乐技巧从而破坏了戏剧的连贯性。

这与启蒙时代倡导的“质朴、自然”的艺术原则是大相径庭。

一些有见地的歌剧艺术家提出要改革意大利正歌剧音乐与戏剧关系僵化的现状,再后来的歌剧变革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格鲁克。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歌剧中音乐的“真正使命”是
在他的歌剧中,宣叙调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加强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力。

他精练戏剧结构,删去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段,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的表露;他的序曲不再是脱离歌剧整体构思的孤立的东西,而是预示剧情的有机部分;剧中的合唱、舞蹈都随剧情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添加。

他还在记谱时废弃了数字低音而代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的近代写法。

他的歌剧仍然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却使之面目一新。

他的代表作为《奥菲欧与优丽犹斯》、《阿尔契斯特》、《帕里与海伦》、《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

3、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一词源于意大利语“Sonare”,意为“鸣响”主要是指器乐曲体裁。

从早期的奏鸣曲到18世纪的奏鸣曲(现也称“古典奏鸣曲”),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在音乐风格上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首先,奏鸣曲逐渐摆脱了乐器重奏为主的演出形式,取而代之的是yizhong 以一件乐器独奏,或一件独奏乐器与钢琴的合奏为主的演出形式,音乐也逐渐由复调风格转变为主调音乐风格。

更重要的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在结构上的变化。

它的结构通常是由以快板的奏鸣曲式为第一乐章的三个乐章构成,第二乐章是慢板的歌谣风的三部曲式,第三乐章又是快板的奏鸣曲式、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所构成。

4、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
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不像巴洛克时期那般多样,而是以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组成的套曲体裁。

古典时期的协奏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通常用带有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速,曲式较自由,而三部曲式为多;第三乐章快速,采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曲式。

此外,通常在第一乐章临结束时,有发挥乐曲主题和独奏技巧的华彩乐段。

这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可在钢琴、弦乐、管乐等乐器上采用。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创作有大量此类作品。

5、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
交响曲(Symphon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ymphonia”,原意为“声音一起响”,在十七八世纪所指的交响曲为“快—慢—快”三段的歌剧序曲。

18世纪中后期,随着定期音乐会的日益流行,乐队的组织也日益庞大和改善,不少作曲家都积极从事大型器乐的创作,这样,序曲性质的交响曲逐渐脱离歌剧,发展成独立的器乐体裁。

古典交响曲通常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稍慢或慢板的抒情风格的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的小步舞曲(贝多芬后改为谐谑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的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或变奏曲式。

海顿晚期的创作标志了古典交响曲形成的成熟。

因此海顿被称为“交响曲之父”。

6、古典主义时期的管弦乐队
古典主义时期的管弦乐队的规模因演奏场合而异。

歌剧院的乐队规模较大;宫廷的乐队因庇护人的经济情况而大小不等,到18世纪中叶约有20—40人。

管弦乐队的固定乐器是弦乐组、2支双簧管、2支大管,有时长笛可替换双簧管。

18世纪下半叶,单簧管才逐渐加入管弦乐队。

当要求有辉煌明亮的音响效果时,常运用小号和定音鼓,而长号直到世纪末仍然主要用于教堂音乐,尚未成为正规管弦乐队的成员,18世纪的木管乐器还没有发展得十分完善,即使演奏同一首乐曲,当时乐队的音响与今天的演奏效果并不完全相同。

在现代意义的指挥出现之前,羽管键琴演奏者(有时是作曲家本人)充当指挥作用,以后为首席小提琴所取代。

7、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死18世纪下半叶在维也纳形成的一个乐派。

在历史上,人们常说的“维也纳古典乐
出大量的经典作品;在创作思想与美学原则上,有承上启下的关系。

他们都受到欧洲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创作出带有鲜明人道主义思想和明朗、奋进的乐观主义作品。

同时,他们都继承了欧洲特别是德奥音乐文化传统,并对音乐的各个体裁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与创新。

他们的作品中确立了主调和声风格的主导地位,又创造性地运用了复调对位手法,其作品既有明晰而严谨的形式,又充满深刻的思想内涵;既吸收了德奥民间音乐传统,又富有高超的作曲技法,这一切使他们的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从而使欧洲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

8、约瑟夫·海顿的主要音乐作品
【代表作品】
(1)交响曲,代表作有:《号角》、《告别》、《惊愕》、《军队》、《时钟》、《鼓声》和《伦敦》等。

(2)弦乐四重奏,重要的作品有《云雀》、《皇帝》等。

(3)钢琴奏鸣曲,49首作品中较成熟的是第19首(D大调)和第46首(降A大调)。

(4)声乐作品,最突出的是清唱剧《创世纪》(1798年)和《四季》(1801年)。

【艺术成就】
(1)奠定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他在《伦敦》中,将四个乐章的性质和曲式都确立下来: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行板,奏鸣曲式;第三乐章,性格开朗幽默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

(2)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特征,形成了与交响乐相同的四乐章模式,作品中音乐更富有变化,主题有了更大的扩展,织体摆脱了通奏低音的依赖,开始把大提琴放到旋律主奏乐器的位置,不只强调第一小提琴的作用,使四个声部更加协调平衡。

(3)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

(4)作品旋律朴素、和声明晰、结构匀称,音乐既明快、幽默、轻松,又不乏高贵的气质,呈现出古典乐派的理想境界,这些因素加上他在音乐上的前述贡献,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9、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器乐曲式。

自巴赫以来,经海顿,莫扎特的发展和贝多芬的完善成为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重奏等大型乐曲所必不可少的结构。

而且一般都用在第一乐章中。

它的结构从大轮廓上讲分成三大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其中呈示部的典型结构是第一主题——连接部——第二主题——结尾段(呈示部通常反复)。

10、莫扎特的主要音乐作品
【代表作品】
莫扎特的创作几乎涉及音乐的所有领域:41首交响曲,二十多部歌剧,27首钢琴协奏曲,7首小提琴协奏曲,各种器乐协奏曲、奏鸣曲以及26首弦乐四重奏等。

代表作分别为:
(1)歌剧:德语歌唱剧有《后宫诱逃》、《魔笛》;
意大利喜歌剧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意大利正歌剧有《伊多梅纽》等(2)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g小调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
(3)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中的《d小调协奏曲》、《c小调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中的《G大调协奏曲》、《D大调协奏曲》、《A大调协奏曲》以及《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等。

(4)室内乐:在26首弦乐四重奏中,最著名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K.387,K.421,K.428,K.458,K.464,K.465,1782—1785年);另外,《“哈夫纳”小夜曲》和《G大调弦乐小夜曲》也是著名作品。

(5)其他作品:较著名的有《A大调钢琴奏鸣曲》、《c小调弥撒》、《安魂曲》。

【艺术成就】
(1)莫扎特对音乐的最大贡献体现在歌剧领域,他继承了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思想,但又与格鲁克不同,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以音乐至上的原则创造了一部部世人为之震撼的作品,他的《魔笛》为德国歌唱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加罗的婚礼》成为喜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2)协奏曲是莫扎特在歌剧以外成就最突出的一方面。

他确立了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范式,确定了第一乐章中“双呈示部”和“华彩段”的形式,并为当时几乎所有的乐器创作了杰出的协奏曲,为近代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完善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

(4)在交响乐中,强调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预示了后世交响乐发展的思路。

(5)穿凿了极富有个性的音乐风格特征。

他的音乐是自然地流露,从不矫揉造作,具有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同时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戏剧性特征,其晚期作品还加入了悲剧因素。

他的音乐中所蕴含的特质,使他成为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

11、贝多芬的主要音乐作品
【代表作品】
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部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2部弥撒曲、11首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16部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奏鸣曲及其他数量众多的作品。

代表作分别为:(1)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九交响曲《合唱》。

(2)歌剧:《菲岱里奥》。

(3)奏鸣曲:钢琴作品有第8奏鸣曲《悲怆》,第14奏鸣曲《月光》,第17奏鸣曲《暴风雨》,第21奏鸣曲《黎明》,第23奏鸣曲《热情》,第25奏鸣曲《杜鹃》,第26奏鸣曲《告别》。

小提琴作品有第5奏鸣曲《春天》,第九奏鸣曲《克莱采》。

(4)协奏曲: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

(5)室内乐:16部弦乐四重奏(其中后五部最重要)。

(6)声乐作品:D大调弥撒,庄严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

(7)其他作品:《艾格蒙特序曲》等。

【艺术成就】
(1)在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它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矛盾、动力性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他从第三交响曲《英雄》开始,将谐谑曲引入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取代了具有宫廷典雅气质的小步舞曲;在第九交响曲《合唱》中,将人声加入交响曲中,扩大了作品的表现力。

(2)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结构上做出重大贡献,同时还在钢琴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做出了重大发展,使之成为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在音乐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作品。

(3)在音乐表现方面:解放了音乐艺术,表达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换了的精神历程。

他的旋律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了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4)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的不协和与调性的不稳定等因
音乐强烈的感染力和鸿篇巨制的气魄。

其音乐中的革命性因素,自有冲动的戏剧效果,使他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启迪了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

五、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及代表人物
1、浪漫主义的含义:
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

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当时欧洲各国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由于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最后以旧王朝的复辟告终,人们普遍对显示感到失望,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寄托不抱幻想,这些思潮表现在艺术上就形成了一种不满足于现实,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

后来这个词被借用到音乐领域,把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批欧洲作曲家看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即我们所说的“浪漫乐派”。

2、音乐风格特点:
(1)从风格上看:作品强烈地张扬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每个作曲家的作品都带有个性化的烙印。

(2)从文化传统上看:作品强调民族观念,作曲家的创作普遍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尤其是晚期浪漫派。

(3)从体裁上看:打破了古典音乐程式化的限制,出现表达明确意图的“标题音乐”、多乐章的交响曲、单乐章的交响诗和特性小曲等体裁。

(4)从具体的音乐要素上看:
A、旋律的乐句组成不受固定形式的约束,趋向不对称的自由化形态,伸缩性很大,抒情性加强。

B、对和声的机构进行了扩展,不协和和弦被更自由地运用。

C、常采用半音转调和远关系转调,晚期浪漫派的作品有时会给人以调性含糊不清的感觉,但是仍以调性音乐为主。

D、力度、速度变化强烈,这些表达感情张力的元素所造成的强弱幅度的对比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特点。

E、曲式结构自由多变,作曲家只注重内容和主观的表现,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严格的极富逻辑性的曲式结构。

3、浪漫主义歌剧的发展:
(一)德国歌剧的发展
韦伯——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代表作品】:歌剧《自由射手》(又译《魔弹射手》)等,钢琴曲《邀舞》等。

【艺术成就】
A、《自由射手》的诞生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他也被誉为“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B、韦伯的《自由射手》使德国歌剧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它的特点在于:吸收了德国歌唱剧的特征,用说话代替宣叙调,咏叹调中常渗透着民谣素材,音乐描写着重于渲染气氛,富有浪漫的幻想性。

歌剧序曲与剧情联系紧密,而且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这些特征为瓦格纳的歌剧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捷克、波兰等民族歌剧的兴起。

C、《邀舞》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一首杰作,乐曲描绘了舞会前相互结识、交往、邀舞的生动过程。

这首钢琴作品后有柏辽兹改编成管弦乐曲,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