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商业经营方式-百货、连锁、超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型百货商店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因素
学术界公认的“百货商场”业态“邦·马尔谢”商场是1852年在法国巴黎产生。

约在1848年至1870年之间,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发展阶段。

这期间法国全国已有棉纺织厂566家,纺纱机11.6万台,蒸气机5,212台,铁的年产量达到138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法郎。

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客观地要求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要方便,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共享性水平要高,生活服务要更完善,这就促使了各类企业向城市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新的行业(如服务业等)不断产生.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

巴黎在1841年至1846年的5年时间内仅新增人口就达12万,到1881年,巴黎市的人口已达220万人。

伴随着法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关系也全面渗透到了城市生活中的每个层面和角落,使得完全商品化、货币化的城市居民消费方式全面形成,城市中所有的居民都必须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来实现所有的消费需求。

同时,由于城市居民人数总量大、构成复杂、收入差别大,与封建社会条件下的小城镇相比,形成了在总量、内容、结构和方式方面,前所未有的规模化、复杂化和货币化的生活消费需求特征。

这样,使得以前的小型业种店等根本无法满足这种全新的客观需求,因此,以营业面积大、商品种类多、明码标价、购物环境好等为主要特征的大型百货商场业态在法国的产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客观之必然。

归纳上面的分析,促使大型百货商场在法国的产生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原生性因素:一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市场化经济的基础上,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已全面商品化、货币化,城市居民的几乎所有消费需求都必须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来实现。

二是,在城市化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某些大城市中的居民人数增大到一定的规模,从而在生活资料的需求方面,形成了总量很大、内容繁多、结构复杂、消费频率高、档次差别大、对服务质量要求高的客观消费需求。

这里有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时间比法国要早,在1850年至1870年间,英国国内工业总产值和贸易额,在世界上占据首位。

此时伦敦的城市人口至少达到了250万,生活资料消费的商品货币化方式也全面渗透到城市居民之中,完全具备了促使大型百货商场产生的因素,但为什么世界上第一个大型百货商场出现在法国,而没有出现在英国?实际上,在1866年,一个名叫威廉·怀特利的人,在伦敦也创办了英国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场。

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两个城市的大型百货商场产生的时间只相差14年,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这个事实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上述大型百货商场产生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原生性因素不是
只有特殊性,而是具有一般性的。

二是当某些决定或促使某个事物产生的因素在某几个范围中同时形成之后,该事物在这几个范围中的产生,只是早晚的事。

具体在哪一个范围中首先产生,那就要看人才、资金、机遇等许多具体的、甚至是偶然的因素了。

因此,伦敦的百货商场比巴黎晚14年产生也是正常的。

但无论如何,该事物的产生绝不会在不具备产生该事物因素的范围中产生。

以同时代(19世纪中期)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为例:虽然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日本初步形成,但是,日本总体上还是个封建国家,东京的城市人口还不到80万。

虽然当时中国的北京、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的人口都超过100万②,但中国当时也处在封建制度时代,因此,中国和日本当时都不具备产生大型百货商场的原生性因素,大型百货商场当然也不会在当时的中国和日本产生了。

(二)连锁经营方式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因素
学术界公认的连锁经营方式“太平洋和大西洋茶叶公司”是1859年在美国产生。

在英美战争结束的1814年至1860年的50年间,美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这期
间,生铁产量达到84万吨,钢产量达到1 2万吨,煤的开采量达到1818万吨,仅加工工业中的工人数就达到了130万人,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9倍,仅次于英、法而居世界第三位。

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1881年,纽约人口已达到120万人。

商品化、货币化的消费方式也已全面渗透到了城市居民中,当时一个五口之家的居民每月的基本生活费用需要50美元。

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城市化和完全商品化、货币化的城市居民消费方式,客观上给美国商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会。

另外,当时美国的企业与消费者已经有了商品的品牌意识和商标保护意识。

例如,1851年美国的个企业为了使装运货物的搬运工分清蜡烛和肥皂的包装箱而在不同箱子上打上的“星星”和“又叉”符号,已成为经销商识别商品真伪的关键因素。

美国许多州也有了地方性的商标注册与保护法规⑨。

自然,商业企业的商号,也一定会成为消费者认知商业企业经营方式和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在客观上诱导了美国当时的商业企业,以不断发展分店的途径来达到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实现商业扩张的目的;不断增强的品牌意识启发了某些商业企业家在发展分店时,按不断“克隆”同一种商号、同一种经营模式的方式来快速发展分店,达到减少市场投资风险,提高扩张分店的成功率的目的。

这样,连锁经营方式的产生就从偶然到必然、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逐步发展起来。

归纳上面的分析,促使美国连锁经营方式的产生,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原生性因素:一是,美国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市场化经济的初期繁荣发展、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完全商品化、货币化的城市居民消费方式,造就了比较宽松的商业发展与扩张的市场环境。

二是,美国的商标保护法规的初步建立与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形成,为广大消费者认知和接受以商号为代表的某些规范化、模式化的商业经营方式和服务质量,打下了思想意识基础。

(三)超级市场零售业态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因素
学术界公认的“超级市场”业态是1930年在美国产生。

1929年至1933年间,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从1929年到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6.3%,倒闭的企业超过13万家,失业人口超过1200人,占劳动人口的25%,工人的工资下降约25 %。

大量的机关、学校和家庭连作为燃料的煤砖都买不起,农场因买不起汽油而改用马拉犁代替拖拉机。

在这种情况下,日常必需商品的销售价格是否更便宜,便成为影响广大消费者是否购买的首要因素。

同时,如何降低营运成本,便成为零售企业在经营管理与竞争中首要考虑的因素。

这样,专门经营日常生活必需消费品、销售价格低廉、开架自选的经营模式,即后来被称为“超级市场”的业态,便有了外在的客观市场需求。

同时,相对于当时盛行的百货商场业态,超级市场业态大大降低了营业人员的使用数量,若采用连锁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规模,还会大大降低营运和管理成本,保证了超级市场商品销售价格的低廉性和一定利润的获得,这就使超级市场业态的采用有了企业内在的需求。

因此,超级市场在1930年的美国产生便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归纳上面的分析,超级市场在美国产生的原生性因素是:经济大危机,使得美国广大消费者的收人和购买能力都普遍大幅度下降,产生了包括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内的消费品的低价、自选的客观需求,以及零售企业低成本的运营要求,促使了能够适应这些需求的超级市场业态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