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创新——以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本文分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的问题,论述新时代背景下开展“青马工程”应坚持的培养原则,以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青马工程”建设为例,提出进一步抓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措施:创新组织建设,规范机构管理职能;创新培养内容,搭建学员成长平台;创新培养模式,革新学员培养机制;创新管理体系,健全学员考核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045-02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时代坐标,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新时代的宏大时代背景下,必然应体现新的气象。应充分结合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要求,立足青年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在总结过去开展“青马工程”的经验基础上,不断优化及创新学习内容、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组织机制等,以提高“青马工程”的实效。
一、高校开展“青马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对象为少数骨干精英,不能满足较多学生追求进步的诉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其中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研、文化体育等方面突出的优秀学生。“青马工程”所覆盖的上述这类学生从数量规模而言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少数,对于大多数的青年学生来说是无缘参与“青马”培训的。“青马工程”受众面有限的现实状况一是不能完全满足追求进步的学生群体的成长诉求,二是不能很好契合“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一共青团组织政治使命。高校在抓“青马工程”建设中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模式、加强机制体制建设、整合资源,开展精英式的“青马工程”教育的同时,应探索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教育,逐渐实现“青马工程”的全员参与、全员覆盖,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培养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员个性化成长的要求。高校开展“青马工程”,其培养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主要是围绕理论学习开展,形式上也是以听报告、写心得为主,虽然增加了一些社会实践锻炼,但仍不能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为了确保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后继有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除了理论学习,还要在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科学设置,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发展,给予他们结合自身偏好进行个性化选择的自主权。
(三)考核评价不健全,不能客观反馈学员成长动态。高校开展“青马工程”,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具体的培养任务,但对学生参与学习及实践活动效果的定量定性考核评价显得不甚清晰。很多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仅记录学生参与理论学习及社会实践的次数,关注完成培养任务的进度,忽略培养实效的评价与记录,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运用的实际水平、实践活动的锻炼实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程度未做评估与跟踪比较。高校应构建系统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规范过程定性定量成绩记载,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效。
二、新时代背景下开展“青马工程”应坚持的原则
(一)大众培养与骨干培养结合。在培养对象上应坚持大众培养与骨干培养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也应该是开放的工作体系。随着“青马工程”的深入开展,应将小范围的精英骨干培训逐渐放开,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实施大众培养。大众培养要在不降低对学员的要求标准前提下常态化开展轮训,加强对学员培养期间的考评监督,做到能进能退,确保队伍的纯洁性,并逐渐发展壮大这支队伍。在大众培养过程中,还应做到重点培养,对表现突出的骨干分子,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让更多优秀青年脱颖而出,不断影响和带动更多学员进步。
(二)供给导向与需求导向结合。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应坚持供给导向与需求导向结合的原则。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组织机构根据培养目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的能力矩阵系统规划、制定。同时,应充分考虑到青年学生个性、喜好、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立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订单式设计培养方案。
(三)理论教育与全面发展结合。在培养内容上应坚持理论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创新——以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为例
□长江师范学院 林 琳
德育论坛·
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头脑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任务,同时应丰富其知识储备、扎实专业技能、提升综合能力,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四)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结合。在培养渠道上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信息时代除了继续利用好线下传统教育阵地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还要充分利用线上网络阵地,及时了解跟进青年学生的虚拟化沟通、交往、聚集方式,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开展网络教育引领,加强线上线下的协调互动,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方式更具开放性、时代性。
三、“青马工程”创新实践举措
为常态化开展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升培养实效,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将“青马工程”打造成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锻炼、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为一体的文化品牌,不断创新工作,通过“三大模块”的培养任务系统统筹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培育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深厚的专业素养、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且能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创新组织建设,规范机构管理职能。成立政治与历史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管理委员会(下称管委会),由院团委书记担任管委会主任,下设理论中心、实践中心、学术中心,通过健全管理章程、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各中心工作职能职责,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保障“青马工程”的组织、建设、管理、监控等环节运行规范。在管委会下设三大导师团队,即理论导师团队、实践导师团队、科研导师团队,由学院三位副院长分别担任团队负责人,集结相关专长教师加入团队,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学员的学习与实践。通过组织创新,搭建坚强有力的组织架构,进一步理顺了管理职能,有效推动品牌管理及学员教育培训。
(二)创新培养内容,搭建学员成长平台。为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素养、综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管委会根据“青马”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结合青年成长诉求,立足时代特色,打造“青马学堂”“青马实践营”“青马拓展训练”三大学习实践平台,通过导师引领、团队学习、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其中“青马学堂”通过“专题报告”“原典读书会”“交流研讨”等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武装青年,提高青马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青马实践营”通过开展“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红色教育”等,使学员了解基层、感知时代、认识国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青马拓展训练”通过“创新能力训练”“学科竞赛”“辩论赛”等帮助学员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创新培养模式,革新学员培养机制。政治与历史学院通过培养模式创新,以“大众培养制”“分段积分制”“活动互认制”“弹性培养学制”的设计,革新培养机制体制,有力地解决“青马工程”建设中的实现突出问题。
1.大众化培养,满足广大青年追求成长进步的述求。随着“青马工程”的深入开展,小范围的精英骨干培训不能适应现实需求,作为学院文化品牌,辐射影响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实施大众化培养是必由之路。大众化培养的定调,辅以丰富的培养内容、强大的组织支撑、健全的考核评价才能保质保量地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2.弹性培养学制,给予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青马工程”培养学制具有一定弹性,学员修完学分,达到结业标准即可向管委会申请结业。规定最短一学期,最长不超过四学期完成所有任务,超过最长期限仍不能结业则视为自动放弃。学制上的弹性设置,给予了学员自主安排学习的决定权,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进度。
3.分段积分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依据《政治与历史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文化品牌实施方案》的规定,学员必须完成“青马学堂”“青马实践营”“青马拓展训练”三大模块的学习实践任务,每一个模块有具体的活动,与之对应的学分,完成一定任务获得学分,学员在既完成总学分又完成版块规定学分后,经认定予以结业。四大模块的学习任务系统丰富,相较原来的听几堂讲座、写写学习报告就完成培训的状况而言,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培养的效果,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4.活动互认制,解决组织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三大学习平台的任务开放,以管委会为主导开放,充分整合学校、学院相关优质资源,优选校院两级品牌精品项目,形成政治与历史学院“青马工程”学习平台任务目录清单。列入各模块名录的管委会、校、院三级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讲座学员均可根据自己个人偏好选择参加,并获得相应学分。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整合校院两级资源,解决大众培养与组织承载力不足的矛盾,并赋予学员自主安排学习内容的权利,既培养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青年学生,又能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创新管理体系,健全学员考核机制。“青马”管委会围绕“青马学堂”“青马实践营”“青马拓展训练”三大平台,以项目为单位,实施项目化管理、过程化考核。构建和完善各中心牵头、团学与教学协同、全员育人的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如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过程评价机制、学员学习实践绩效定期反馈机制、学员结业认证标准及流程等考核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培训的质量与实效。
【参考文献】
[1]王琦.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效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8)
[2]张恩亮,高军.论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原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
[3]肖庆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长效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4]崔燕.习近平青年观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作者简介】林 琳(1981— ),女,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助教。
(责编 卢 雯)
·德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