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普”运动之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锋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波普”运动之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锋作用
摘要:后现代主义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当今社会呈现出纷繁多姿的设计态势,面
对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新需求、新动向、新问题,表现出了积极的热情。

纵观设计界,正是20世纪 50~60年代的“波普”艺术运动对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起到不可
磨灭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波普;后现代主义;传统;消费
后现代主义虽然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词义解释,却早已不是一个最时髦的
词语。

但在现在中国的设计和消费领域,后现代主义设计或多或少还意味着一种
标新立异的风格。

对于后现代主义设计反叛独行、玩世不恭的表现形式,究其根本,它是与整个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大背景的变化息息相关的,其实质上是严肃而
认真的。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起源,是来自设计界对当代设计的探索和思考,是一
种实验。

而一说到后现代主义设计,就不能忽视对其起到先锋作用的“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是一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
代中期以后鼎盛于美国的艺术运动。

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
艺术、通俗艺术,也有说“波普”文化是知识分子的文化,借用了大众流行文化的
某些形式而已,它的某些内容,比如艺术形式、设计形式受到青年大众的欢迎,
但是仍然是知识分子反文化的精英立场。

那也就说明了“波普”艺术起源于知识青
年对传统的对抗以及新的消费观念的形成。

而这些正是在20世纪中期整个社
会转型时所需要面对的需求和问题。

面对之前包豪斯时期的现代主义风格,人们
已不能忍受它所带来的单调、冷漠和缺乏人情味,尤其是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这种风格“已经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的体现”。

新一代的文化青年们需要新
的东西,而新一代的设计师们则希望有自己的设计风格来代表新的消费观念、新
的文化认同以及新的自我表现中心……“波普”风格的形成正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设
计反叛的立场上的,正是这个群体需求的集中体现。

虽然“波普”这个词语如今似
乎离我们已太过遥远,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和
《玛丽莲?梦露》的“波普”代表作品也早已作为博物馆里陈列的历史。

而纵观现今
纷繁复杂的设计艺术,不管是一本正经的大众文化还是特立独行的小众文化,我
们都可以看到不外乎两种趋势:一、设计与传统的对抗;二、设计对消费的引领
和依赖。

而这两点也正是之前也是如今的设计师们所探讨过和正在探讨的问题。

在这里,波普”艺术作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先行者,其探索的行为正是基于以上
两点而来,它对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推动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一、“波普”引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对抗
首先,在艺术创作上的“波普”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种东拼西凑加
拼贴的风格就颇受社会欢迎。

对于纯粹的艺术来说,“波普”艺术打破了艺术和生
活的界限,冲破了原有的绘画界限,将绘画从现代主义狭窄的圈子里解放了出来,在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折中,“波普”艺术的出现是一个开始,正因为有了它,我们的艺术才迈开了后现代艺术的第一步。

这样说并非毫无道理,在“波普”
艺术产生之前,生活和艺术的界限是很分明的,现代派艺术家不管用哪种形式去
反对传统,但还是把艺术和生活分开。

而“绘画与其他姊妹艺术也很少发生联系,艺术家追求的都是纯而又纯的绘画”。

波普”艺术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僵持格局。

早期著名的“波普”艺术作品,是1956年由英国的汉密尔顿创作的拼贴画《到
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他在这幅比普通杂志略大
一点的画面上,表现了一个“现代”公寓,里边有一个展示自己丰满肌肉的男子和
一个侧身而坐的裸女。

房间内是大量的现代文化产品:台式录音机、电视、真空
吸尘器广告、连环图书上的一个放大的封面和福特徽章等。

透过画里的窗户可以
看到一个电影屏幕,正上映着电影《爵士歌手》里面的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

作者采取独树一帜的拼贴手法将现代的娱乐产品集于一室,表现出现代人的精神
生活和物质生活。

就内涵而言,作品的重要性在于趋向大众文化或群众性的传播
媒介,其目的是在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一个不同于过去的世界。

那些包围着我
们的物体和形象,使我们意识到和周围的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取消艺术和生
活的界限,消除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区别,让艺术接近人民大众,让艺术成为
大众文化,正是“波普”设计师们倾向探究和改革的方式,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的
特征之一。

其次,对于“波普”在绘画上的革新的影响,设计上的反应也随之而来。

在王受之先生著述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中提到,英国是“波普”设计的发源地,
从英国开始发展,然后影响到其他国家,一批青年设计家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国
际主义设计风格的垄断局面非常不满,借用“波普”风格来进行积极反抗,从而发
起了这场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现代主义设计已经不能
满足新的社会需求,不能满足尤其是知识青年、职业妇女这些新的消费者们。


是怎样为新的社会、新的消费市场服务,成为“波普”设计师们关注的重点。

而这
些设计师,主要是艺术院校刚刚毕业的青年学生,他们既是新的设计者也是新的
消费者。

青年人是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他们对于传统以及现代主义设计的传统
没有更多的感情,因此最具有打破传统的动机,这也是“波普”设计乃至以后的设
计运动中最有强有力的推动因素。

“波普”设计对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推动比较集
中的表现在时装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几个方面,
尤其是在时装设计上,设计师赋予时装新的含义,从材料、图案、剪裁的款式等
都表明了与过去的对立。

各种新奇的造型、各种特殊的表面装饰、图案设计以及
反常规的观念都喷薄而出,形成蔚为壮观的鲜明特色。

譬如MaryQuan
t的小女孩装就是把成人女性时装设计成小女孩的服装式样,满足新的消费者们
一种对天真状态的回归愿望;而AndreCourreges的银箔装则是
对宇航员服装的一种模仿,用冰冷的颜色和质感来表现战后青年人的科技时尚感,也诠释了一种张扬的自我标榜。

这些热闹非凡的设计,不管是在家具、产品、平
面设计上,都共同体现了一点:打破传统、同时也打破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
的束缚。

这为以后的反现代主义设计和新的消费观念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二、波普”对消费观念的迎合和改变
切合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社会时代性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一个风格的形成,都
会有显著的社会背景作为支撑。

波普”风格的出现也不例外,其形成原因在前面
已经简单叙述过,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作为整个社会的新兴力量,他们的思
想往往是整个时代最前卫的需求表现。

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具有讲究功能良好、强
调理性和注意服务对象的特点,但是风格单调、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却是其最不能获取新的青年一代认可的事实。

战争期间物质匮乏,设计相对也朴实无华和单调
乏味,而新的消费者们,特别是知识青年和职业妇女,他们要求的生活是“自己喜爱的、新的、具有时代风范”的。

尤其是在物质不断丰裕的当时社会,随着是美国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出现,人们认为这些正好符合了自己的胃口,而这种大众
的文化则成为对抗现代主义风格的最好方式。

为了为新的社会、新的市场服务,
针对当时的英国青年一代受了美国大众文化的洗礼,包括好莱坞电影、摇滚、消
费主义等(这些满足了他们对于物质的崇拜、对于流行的喜爱),当时的设计师
们顺应了这种心理需求,主动地为适应他们的需求而设计出与之前作为主流风格的现代主义设计完全背道而驰的新产品、新家具、新服装以及新的平面设计等,从而“波普”设计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设计风格。

而“当时的英国企业界也看准了富裕的青少年市场的潜力,接受“波普”设计师们的设计,通过生产和销售来促进这个新的设计风格,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效果”。

可以说,“波普”风格正是设计师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观念变化的敏锐把握,对社会现状的动态的观察,才抓住了符合当时社会真正需求的走向,从而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在以前、现在以至以后的将来,都很重要,设计是为市场需求而生的。

从实质上讲,波普”艺术、设计并不是词义上的大众文化,相反,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它是属于小众文化、精英文化。

这样一种小众化的市场定位,使得它更强调创作者的个性而不是公共性,更强调产品的怪异乖张而不是经久耐用、老少咸宜,让人大吃一惊和眼睛一亮才是这些“反设计”作品的关键,而这反而能引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心理。

譬如在意大利,可随意成型的灯具、缺乏实用价值的壶具以及各种奇形怪状、反常规的家具,深受年轻人喜爱。

人们不再受现代主义紧张感的制约,享乐主义开始盛行。

在一个之后逐渐发达的消费社会中,对个性的张扬越来越离不开花钱,波普”之后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怪诞、边缘和不拘一格,恰好为这种小资型的消费需求提供了及时的服务。

在这里,艺术与大众之间所产生的互动已超越了之前的“波普”运动所带来的深度,现代主义设计的“非此即彼”的设计惯例慢慢的被后现代主义的“无可无不可”的设计逻辑所取代。

三、结语
“波普”艺术是起源于反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束缚的基础之上的艺术风格;后现代主义设计则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想的背叛。

从表面上来看,波普”运动主要是一种青年期宣泄的产物,虽然来势汹汹、热闹非凡,但持续力非常薄弱,很快就消失殆尽;后现代主义设计自从建筑设计的革新开始,设计界一直充满了各种形式的探索,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新的风格,且一直持续至今。

而从一个更深的层面来看,二者前后传承了对时代的敏感性,都同样具有面对时代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积极回应态度。

“波普”运动面对和想要解决的是如何与传统相抗衡以及如何满足新的消费者们的新需求,这个问题“是包豪斯时代的先锋设计师所不曾面对的,是二战结束以来率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又逐渐扩散至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问题,即所谓后现代问题”。

而后现代主义设计也正基于这样的基础和现实,着力去解决这些后现代问题。

不管是否有这个能力,至少有了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勇气。

这样的思想和勇气虽然也无法准确提供任何关于美好生活方式的建议,但毕竟把真实的矛盾以全新的形式显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加以关注和反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波普”运动暴露和揭示了后现代初期整个社会心情的矛盾与复杂,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及艺术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曹小鸥著.国外后现代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3]任平著.现代十大设计理念——波普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4]张小华,吴卫.重复的拓展延伸——波普艺术领军人物安迪•沃霍尔作品新探.湖南工业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