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论文-彭思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人体寄生虫学》
课程学习
------谈谈如何预防登革热的流行
✧院系:护理学院
✧班级:13级涉护1班
✧教授:汤冬生
✧学生:彭思敬
✧学号:13612018
✧成绩:
安徽中医药大学
如何预防登革热的流行
彭思敬 13涉护一班
[摘要]登革热(dengue fever,DF)和登革热出血热(dengue haem.0rrhahakic fever,DHF)是由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两种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

DF的临床特征为高热,剧烈头痛,肌肉、骨关节痛,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可有血小板减少,病死率低。

DHF临床表现为高热,出血及休克,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病死率高。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医学信息化,建立最佳DF/DHF防治模式,加上大量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预防登革热的流行。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健康教育;最佳模式;医学信息化
一、中国登革热流行概况
从1978年暴发DF以来,目前只在我国南方沿海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省四省发生流行。

前几次大流行的特点是出现突然、来势猛、传播快.经2~3年流行后消失较快。

但90年代以来的流行,其流行程度明显减弱,但地域扩大了。

本病流行季节与媒介伊蚊消长有关,多在高温多雨的夏秋季。

我国大陆DF病例主要集中在3~ 11月份,7~9是高峰。

海南省全年都有病例,高峰在7~10月。

病例的年龄分布除与暴露蚊媒的机会相关外,亦受人群免疫水平的影响。

在地方性DF流行区,由于长期受病原体显性、隐性感染的结果,人群获得性免疫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表现在低年龄组发病率高。

而在输入性流行区,因人群DF获得性免疫低下或无,故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

统计分析我国不同年代及不同病毒型别流行时的年龄组发病率,高发年龄组均在10~39岁组[1]。

流行时多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2]。

1990年以来,江苏、河南、江西、浙江、湖南、黑龙江及辽宁共报告了13例DF病人,为输入性病例[3]。

尤其在夏季蚊媒存在时。

对这类病例应立即进行有效的医学隔离,因为解放前浙江省、江苏、江西、上海及湖北等地发生过DF流行[4]
二、传播媒介的确定
通过大量蚊媒调查研究,从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体内多次分离出登革热病毒1—4型(DV1—4),且与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相关。

从而证实该蚊种在我国是传播DF的主要媒介。

埃及伊蚊属于家栖蚊种,嗜吸人血,主要在室内和积水容器中孳生繁殖,也有在屋前、房附近的小积水容器中生长。

白纹伊蚊孳生于庭院小积水容器,如盆、坛、罐、盆景、花瓶、啤酒瓶、罐头盒、瓦片积水和塑料膜积水。

植物容器:包括树洞、竹简、叶腋以及芭蕉叶等积水。

天然石穴、岩洞、人工石穴、水泥池等。

特殊容器:包括废旧轮胎、汽油桶、基建工地积水等复杂的孳生环境。

该蚊主要野栖,但也飞入人房吸血。

几项实验研究表明[5],致倦库蚊可自然感染DV,且感染后有传播能力,但比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显著为低。

尽管如此,有时DF流行区优势蚊种却为致倦库蚊[6],因此不能忽视其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云南省尽管一直没有DF病例报告,但分布有白纹伊蚊,已自西双版纳地区捕捉的自纹伊蚊分离到I)3和D4 型病毒.24个县、市人血清中登革补体阳性率为10.91%,并且在恒河猴、猪、棕果蝙蝠、猎狗等动物血清中查到登革抗体。

分析认为该省存在登革病毒的自然循环[7]。

因此在防止DF扩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影响流行的因素
(一)伊蚊的密度流行区的伊蚊密度与发病率呈正相关。

由此要及时定时、定点掌握三个指数:1、布雷图指数(Breteauindex,BI)(检查100所房屋有伊蚊幼虫孳生的容器数),当BI为10左右时。

有传染源传入可以引起散发病例;BI为20时,发病就显著增加;若能控制在5以下,则可控制本病的流行。

2、房屋指数(伊蚊幼虫阳性容器户数的百分率);
3、容器指数(伊蚊幼虫阳性容器的百分率)。

气温与降雨量及孳生地数量又直接影响伊蚊生长繁殖及病毒在蚊体内的复制。

周围环境中各种被丢弃的包装用塑料制品、罐头盒和旧轮胎等积聚的雨水,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大
量使用的贮水容器,均为媒介昆虫提供了理想的孽生场所,为伊蚊地理分布的扩大和种群密度的升高提供了条件。

在夏秋季,气温高,降
雨量多,孳生地数量增加,蚊虫的密度也急剧上升.可促使流行区发病率直线上升。

(二)、人口密度及人口的迁移人口密度愈高,易感者也愈多。

既增加了传播病毒的机会,又增加带病毒者,因此发病率也愈高;通过人员交往可把疫区病原体传到非疫区,使这些地区出现病例,甚至发生流行。

1980年广东乐昌发生的DF3型流行,其首发病例是从疫区海南探亲归来发病后引起的[8]。

(三)、媒介昆虫的输入随着国际交往频繁。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陆续报道发现从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查出携带入境的虫媒。

此外,新媒介的传入可使一个地区的DF流行病学发生改变[9]。

因此对媒介伊蚊的传入的危害性应引起注意。

四、控制的最佳模式
WHO于1995年提出了预防和控制DF/DHF的全球对策,它包括5项内容:(一)、社会和部门参与的综合性媒介控制;(二)、建立以监测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包括以l}缶床和实验室为基础的早期流行监测、媒介控制和控制项目的监控和评价;(三)、建立应付突发或散发流行的计划;(四)、从专业技术、管理和现场角度建立和培训监测、实验诊断、病例管理和媒介生物学和控制的队伍;(五)、媒介控制研究,包括媒介生物学和控制、与疾病关系、控制项目的设计和管理,以及社会、经济可行性和费用效益分析。

在DF防治控制工作中,我国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台湾将DF列入台湾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法定管理的三类甲种传染病之一[10]。

台湾卫生署和环境保护署于1988年12月成立DF 防治中心.制定了“登革热防治计划”(1989年2~6月)和“登革热防治中程计划”(1990年4月~1994年6月),由于努力清除蚊虫孳生地.并在病媒密度较高的地区,实施综合性防治,进行生物及化学防制等措施,控制了疫情。

海南省总结创造了“社区参与、健康教育、环境制约”适合国情的最佳控制模式[11]。

即:1、社会参与:指政府部门参与.即市(县)、乡(镇)、村(居)委会的干部及学校的领导参与,起政府职能作用。

2、健康教育:在知晓DF对人类危害的基础上,着重宣传教育“三句话”,即(1)、DF是由埃及伊蚊传播的。

(2)、传播DF的蚊子就长在水缸
及小积水容器中。

(3)、每3~5天清洗水缸,清除或倒置小容器就可以控制埃及伊蚊,预防DF。

社区内的健康教育,由专业医师培训乡(镇)、村(居)委会有关干部及学校领导。

村(居)民由该村干部具体负责,分片包干,挨家挨户送宣传画,宣讲防病知识。

学校由校长或班主任向学生宣讲.学生再向家人及邻居宣传,充分发挥各种渠道的宣传作用。

3、环境制约:要求村(居)民每隔3~5天刷洗水缸,翻盆倒罐.或者水缸养鱼。

村(居)干部监督.并长期坚持。

该模式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资助、省政府重视下,在结束研究工作4年后.1998年11月随机抽查525户,发现24个容器有伊蚊幼虫,BI 为4、6;调查407人.仍有86.73%的村民知晓预防DF的知识。

说明该模式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持久,既经济又不污染环境。

这也与WHO提出的策略相吻合,现正推广。

五、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随着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日益重视,愈来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新技术不断融人到农村疾病防治工作中。

因此,需要我们在对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传播和疾病负担等相关信息作出快速反应的同时,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覆盖率、依从性、接纳度和受影响程度等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效果反馈[12]。

农村地区寄生虫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可分近期、中期和远期。

近期评价指标包括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及格率、态度正确率、防治价值观正确率等;中期评价指标包括寄生虫病查病和化疗依从率、防护率等;远期评价指标包括寄生虫病感染率、急性发病例数、晚期病例患病率等。

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并且数据要求可靠、准确、特异性和灵敏性高;对难以量化的重要指标,也应在充分理解其反映健康教育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干预措施的实施、现场监测和调查结果等加以量化。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文献报道较多的是健康教育干预模式/7y法的研究或效果,尚缺乏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过程的系统研究和评估,包括传播者、信息源、传播方式、受众、效果评价方法与指标等等。

因此,开展并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将对推进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 阚飙.中国登革热的流行及对临床研究的建议[J].中国媒
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7,8(2):152—156.
[2] 赵惠霖,罗庆洪,沈柱章.1978年佛IlJ市石湾镇登革热
流行的调查报告[J]中华医学杂志,1981,61(8):466.
[3] 张海林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国际会议简介[J].国外医学
(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1,28(2):73—76
[4] 崔君兆编著.中国登革热[M].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 1983,3— 25.
[5] 李雪东,赵桂芳.致倦库蚊实验室传播登革病毒的研究
[J].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1985,5(4):247.罗庆洪,林镇城,郝瑞峰,等.致倦库蚊传播登革热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3,14(2):67.
[6] 潘志明,刘树国,丘季春,等.广州市1990年登革热流行
特点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2,3:369.[7] 张海林,自登云,龚正达.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分
析[J].地方病通报,1999,14(3):50—54.
[8] 邵焰,江丽芳,叶嗣颖.登革热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6):365—8.
[9] 卢志坚.一起传入北纬25。

地方的登革暴发流行[j].公
共卫生与疾病控制杂志,1984,3(3):39.
[10] 行政院卫生署.传染病防治法[M].1999
[11] 黎正伦,赵治国,王传滋.环境与社区登革热的控制效果
和分析【j].海南医学,2000,11(4):4—5.
[12] 盛慧锋,杨颖主译.被忽视的热带病:全球影响与防治对
策[M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l:1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