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σ-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σ-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54d57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e.png)
中国地区经济σ-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中国地区经济σ-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林光平 [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经济系龙志和吴梅(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地区经济σ-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内容提要]: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使用??年人均GDP数据研究中国??个省区经济发展的σ?收敛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到省区间相关性,特别是经济间的相关性后,可显著纠正采用传统方法进行σ?收敛研究产生的误差。
修正后的σ?收敛值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省区间经济表现出σ?收敛的趋势。
关键词: σ?收敛 Moran’s指数空间相关性空间滞后Abstract: Using techniques of spatial econometrics, we study the ?-convergence of real per capita GDP across 28 provinces and cities rolling over 25 years in China. It is evident that the spatial dependence across regions is strong enough to distort the traditional measure of ?-convergence. The corrected ?-convergence in China indicates a lower level of dispersion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a promisingtrend of convergence in the recent years.Keyword: ?-convergence, Moran’s index, spatial correlation, spatial lag.JEL Classification C23, O41, R11Authors:Kuan-Pin Li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Portland, Oregon USA,97207. Tel: 001+503-725-3931. E-Mail: ************ Zhi-He Lo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China,510640.Tel*************. E-Mail: l-zh720@163Mei Wu,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China, 510640. Tel: 020-8718>12183. E-Mail: wumei@//0>.中国地区经济σ-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一、引言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引人瞩目。
我国各区域间的经济收敛性检验
![我国各区域间的经济收敛性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36e8cffc0b1c59eef9c7b461.png)
(2007)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对技术 构越大,增长速度反而越小、初期的资源结构越小,增长速度反
溢出效应的影响。徐盈之、朱依曦、孙剑(2010)通过传统的内生技 而越大。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这里的资源结构是一个用来反映区
术进步模型,引入知识存量指标,而后构建反映区域间技术溢出 域产业结构比重与全国产业结构比重差异程度大小的变量。如
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的检验结果上来看,是不存在经济收敛的,但在 收敛的检验过程
二、经济收敛的估计方法
中如果加入 R&D 投入和资源结构这两个用来反映影响经济增
该收敛主要是通过计算 收敛指标来衡量被研究变量在横截 长因素的控制变量,则我们可以发现在 1978-2012 这段时期内,
面数据维度上其离散程度随时间变化的变动情况。若其值随着 我国各区域是存在条件 β 收敛的。这种检验结果与国内大多数
型探讨了我国省级层面的技术溢出情况。 张雄林、刚蕾(2011)
将区域间的距离拓展为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知识距离,从多距
离的角度分析各距离对技术溢出的影响。陈继勇、雷欣(2010)通
估计结果还显示,R&D 投入和资源结构对经济收敛的影响
过从空间层面对知识生产函数进行重新构造,运用抽样方法对 系数分别为:0.029 和 -0.08,参数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估计结果
在技术落后地区赶超技术先进地区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许治、 四、基本结论
焦秀焕、朱桂龙(2013)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得出北京、上海两地对
综上所述,我国各区域在 1978-2012 这段时期内,从 σ 收敛
其它地区的技术扩散促进了其它地区的经济增长且扩散效果随 的检验结果上来看,大体上存在区域经济收敛情况。从 β 收敛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a7694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f.png)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在经济学领域,研究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意味着研究者试图理解经济体系是否存在稳定的动态均衡状态,即当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是否能够重新回到原有的均衡状态。
通过探究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体系的行为,并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一、经济增长模型的定义和原理在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经济增长模型的定义和原理。
经济增长模型可以描述一个经济系统中生产、投资、储蓄和技术进步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常见的经济增长模型包括Solow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
Solow模型是一种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它假设一个经济系统只存在物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
该模型基于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个经济增长率将趋于稳定的结论,即该模型具有收敛性。
二、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方法1. 数学分析方法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常常借助于数学工具,使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推导和证明。
例如,在Solow模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参数和函数形式,利用微分方程等数学工具来分析模型的稳定状态并判断是否存在收敛性。
2. 经验分析方法除了数学分析方法,经济学家还可以利用经验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
这种方法常常涉及到对实际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以及对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比较。
通过对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横截面或面板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经济增长模型收敛性的结论。
三、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结果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证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在不同模型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以Solow模型为例,许多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
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进步和技能提升的滞后,增长速度往往较低,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接近收敛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增长理论,如内生增长模型,该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5ce253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8.png)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不同地区在相同时间段内的经济变化。
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要素的投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等。
因此,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出“越来越接近”的特点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收敛性研究的核心观点是较为贫穷的地区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较为富裕的地区则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这种观点是基于一些经验证据的分析得出的。
首先,相对较贫穷的地区有更多的增长潜力,在较低的起点上难度较小,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技术和资本来实现快速增长。
其次,富裕地区往往面临着资源约束和市场饱和的问题,难以维持高速增长。
然而,收敛性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假设。
首先,一些研究认为影响收敛性的因素更加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贫富差距。
其他因素,如政府政策、产业结构、文化传统等都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收敛性研究的结论并不是普适的。
有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趋势,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历史背景等。
为了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测度指标。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衡量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反映地区间的差异。
另外,一些学者还使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等方法。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
总之,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未来的研究应该是多学科的、整体的,并结合实证和理论模型,以深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和收敛性的理解,为地方政府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d03bb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0.png)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摘要:本文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质量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质量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经济质量水平相对较低。
同时,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中西部地区经济质量逐渐向东部地区逼近。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收敛性,省级面板数据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
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导致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了解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国内外学术界,区域经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的区域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收敛、转型升级、投资等方面。
一些学者通过计算省际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差异等指标,证实了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明显的差异和收敛趋势。
同时,也有学者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深入探讨了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和良好的政策。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本文利用2000-2018 年中国31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以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指标为衡量经济质量的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4.1区域经济质量差异通过测量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指标,计算不同区域的经济质量。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经济质量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以人均GDP 为例,2018 年中国31 个省份的人均GDP 中,上海、北京、天津、广东等东部地区经济质量排名靠前,人均GDP 均超过5 万;而贵州、云南、甘肃等中西部地区经济质量排名靠后,人均GDP 均不足2.5 万。
这表明,东部地区的发展优势明显,中西部地区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a50f432e3f5727a5e962a7.png)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摘要:本文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研究。
在将北京市18个区县划分为4个经济区的基础上,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
同时,还利用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条件β-收敛的原因。
关键词:基尼系数;β-收敛;条件β-收敛在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中,我们首先将北京市划分为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4个经济区,应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这里所说的基尼系数是以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为单位算出的,它可以表示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之间的贫富差距水平),对1994-2004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
然后,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和空间面板数据(spatial panel data)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β-条件收敛的原因。
一、经济收敛问题研究的简单追朔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若技术外生一致,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更快的增长速度发展,进而赶上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趋同,即经济收敛。
新增长理论则认为与物质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本相关的规模报酬递增很可能使各地区经济增长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即经济增长发散。
这两种理论对经济增长收敛性长期争论并引发了大量实证研究的出现。
在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将经济收敛区分为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
σ-收敛是指经济体人均GDP的标准差具有下降的趋势。
β-收敛可分为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β-绝对收敛是指穷经济体比富经济体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并最终都达到相同的稳定状态。
β-条件收敛是指经济体的增长由于其自身初始状态的不同而收敛到各自不同的稳定状态。
俱乐部收敛是指在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集团内部,其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趋同,而集团间的差异仍会存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00d68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8.png)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收敛趋势,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区域经济收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不同类型,以及影响收敛的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空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地理邻近性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和发展。
在方法论上,本文采用了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以期更准确地捕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空间依赖性。
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旨在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真实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Solow(1956)的外生增长模型首次提出了收敛的概念,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会趋向一致。
随后,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收敛机制的讨论,强调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张晓晶和李善同(2003)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这引起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新关注。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研究——基于1953年-2010年面板数据分析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研究——基于1953年-2010年面板数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fe2325915f804d2b16c14f.png)
全 国
( I o 。 1 t "5 ) ( - 4 . ∞t ∞) ( 3 。 ∞∞) [ o . es o ]
从 表 2看 ,引入地 区虚拟 变量 改善 了收敛模 型 , t 值也较显 著, 说 明地 区因素是促进沿海省 份经济增长 的重要 因素 。并 且 ,
w■
, ■
- 0 . o o O 稻3
0 . 1 T 3 嬲a l 。 8 3 5 2 5 2 . 8 2 5 l 8
数据 。沿海包括福建 、 上海 、 广东 、 天津、 广西 、 浙 江、 海南 、 辽宁 、 北
全国
1 9怕一 2 o 1 o
( L 7 5 6 6 5 2 ) ( - 0 l 2 酣2 ) ( 2 . 2 0 4  ̄ )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收敛研究
— —
基于 1 9 5 3年 一 2 0 1 0年 面 板 数 据分 析
■潘丽凤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摘 要: 以经济增长文献 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 , 本文对 中国 3 0个省 市间的经济增长, 以改革开放 为分界点 , 划为 1 9 5 2 — 1 9 7 8年和
1 9 7 9 — 2 0 1 0年 两 个 时段 以及 沿 海和 内陆 两个 地 区 , 进 行 实证 分析 。实证 结论 认 为地 区 间不存 在 显 著 的绝 对 收敛 , 且 地 区 因素使 经 济 无法 达 到 条件 收敛 。 关键词 : 8 收 敛 省 际 经 济
一
、
文 献综述
存在绝对收敛 。 林毅夫 、 刘明兴( 2 0 0 3 ) 研究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增 结 构 、资源 禀赋与 区域 间要 素流动 等其他 因素相关 ( 魏后凯 , 条件 收敛 ,即 其 他 系数 的差 异也 取 决 于 收 敛 的 速 度 。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22302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5.png)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宁朝山,任海平(聊城大学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摘要:全要素生产率是评价区域经济质量的重要指标。
基于201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衡量σ收敛,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1)全国及各区域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
(2)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呈现下降趋势,σ收敛指数的下降主要来源于区域内的趋同。
(3)考虑空间相关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β收敛效应显著存在,政府调控、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等控制变量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收敛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经济质量;全要素生产率;泰尔指数;收敛性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0)06?0024?05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0.06.005收稿日期:2019-11-04;修回日期:2020-10-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JL007)作者简介:宁朝山(1984-),男,山东冠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 mail)ningchaoshan@163.com。
0 引言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从速度、规模迈向质量、效益的过渡与转型,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指标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新常态下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关键是实现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稳定增长与提升,这是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缩小区域间差异,实现地区间经济增长质量的协同提升。
因此,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中国及其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具体测算,进一步检验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趋势,探寻这种趋势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于加快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以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06e68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2.png)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现象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经济收敛,即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区域经济收敛的情况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经济收敛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回顾国内外关于经济收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利用相关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地区间经济收敛的空间效应,包括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等。
通过空间计量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地区间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经济收敛的关键因素,如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府政策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经济收敛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中国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经济收敛理论的理解,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促进中国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经济收敛是指不同经济体或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率逐渐趋同的现象。
在经济学的理论中,经济收敛主要分为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
绝对收敛意味着无论起始经济水平如何,所有经济体都将趋同于相同的经济增长路径。
而条件收敛则认为,尽管经济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稳态增长率,但它们会向其各自的稳态水平收敛。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理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
通过考虑地理空间因素,如地理位置、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性,空间计量经济学能够提供更深入的洞见关于经济现象的空间模式和动态。
为了实证分析中国地区经济的收敛性,本文构建了一个空间计量模型。
模型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同时考虑了传统收敛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如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d3827d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c.png)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即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是否趋于一致,以及影响这种收敛性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期望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发展策略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趋势及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运用收敛性检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各地区经济增长是否趋于收敛,以及收敛的速度和程度。
接着,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期望揭示它们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路径。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将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优化区域发展策略,推动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认识,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是研究不同经济体之间或同一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速差异随时间推移而趋于减少的现象。
这一理论起源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特别是在Solow(1956)和Swan(1956)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体的长期增长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暂时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预测了经济增长的趋同现象。
趋同是指,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不同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一致。
这种趋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
绝对趋同是指,不论经济体的初始条件如何,其人均收入水平最终都会收敛到一个共同的稳态水平。
中国大陆省市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中国大陆省市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c48b15fad6195f312ba639.png)
同时考虑省市之间的空间相依性 , 最终对 中国省市
陆各省市人均G P I D  ̄ 存在( q 1 r 收敛和S 收敛 , 而东 中西 部各 自则呈现俱乐部收敛 ; 刘强(0 【指出中国大 20 )
2 p 收敛 , .一 这是 与时间序列相关 的假说 , 指初 期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系统趋于 比初期 人均
产 出水 平较 高 的经 济 系统 以更 快 的速度 增 长 , 即不
有各 自不同的技术 、 制度、 文化等特征 , 因而具有不
收稿 1期 :0 8 1— 8 3 20 — 2 2
作者简介 : 郭鹏辉f92 ) 男, 18 一 , 福建南安人 , 门大学经济学院统计 学博士研究生, 厦 研究方向为宏观数量经济学 统计学方法与应用。
、
・
5 ・
经济 I管理 ( j 月刊 )
关键 词: 间计量; 空 经济收敛 ; 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 :0 5 F l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3 9 ( 09)3- 0 - 4 1 0 — 80 2 0 0 - 0 5 0 0
经济增 长理论是经济研究 的重大课题 ,而其 中, 国家之间或经济区域之问的经济发展差距及其
20 09年 3月
经济 与管理
E o o n a a e n c n my a d M n g me t
Ma .2 0 r, 0 9 V 1 3Ⅳo3 o. 2 .
箜 鲞 篁兰
●经管论坛
中国大陆省市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郭 鹏辉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例
![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6668c080740be1e650e9a77.png)
3 模 型的 设定 和数 据说 明
3 1 模 型 设 定 .
.
、
.
1一 e ( -t —p T ).
.
T- ,o - J A~ —— = _ - l g(
l y fe n a- i -t
方 程 中 , 和 t 别 代 表 期 末 与 期 初 时 间 , - 分别代表期初 与期末 的人均产 出 , 为收敛 速率 , 表示 向稳 态 收敛 的速 度 , 值 越 大 , 向稳 态 收 敛 』 9 则
省份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在 逐 渐 扩 大 。
关 键 词 : 济 增 长 ; 敛 性 收 敛 ; 罗模 型 经 收 索 中图 分 类 号 : 2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0 2— 1 10 1 7—1 8 2 1 )30 0— 2
1 引 言 地区差距是指 地 区间社 会经 济 综 合实 力 水平 的差 距 , 即地 区经济发展不 平衡 。本文 主要 是从 经济增 长 的 收敛性 理论 出发 , 论 东部沿海省 份经济之 间是否存在 收敛性 。 讨
( 岛理 工 大 学经 贸 学 院 , 东 青 岛 2 6 2 ) 青 山 6 5 0 摘 要 : 经 济 增 长 中收 敛 性 理 论 为基 础 , 过 对 附加 人 力 资 本 的 索 罗模 型 进 行 变 换 得 到 可 以检 验 经 济 收 敛 性 的 回 归 以 通 方 程 , 我 国 东部 沿 海 省 份 经 济增 长 的 收 敛 性 问题 进 行 的 实证 分 析 表 明 , 海 省 份 经 济 之 间 不 存 在 绝 对 收 敛 , 存 在 阶段 就 沿 只 性 的 条 件 收 敛 , 件 收 敛 性 的 结 果 表 明投 资 效 率 对 沿 海 省 份 经 济 增 长起 主 导 作 用 , 样 对 外 开 放 程 度 在 9 条 同 0年 以 后 对 沿 海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面板分析——基于2000-2008年1271个县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面板分析——基于2000-2008年1271个县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fc4be7f8c75fbfc77db2ec.png)
摘
要 : 文基 于 2 0 - 2 0 本 0 0 0 8年我 国 1 7 2 1个县 ( 县级 市 ) 及 的面板数 据 , 用空 间经济计 量方 法对我 国 采
县域 经济 B收敛进 行 实证研 究 经济计量 结果发 现 , 国县域经 济间存在显 著的空 间正相关性 , 区间的 我 地
空 间正向效应缩 小 了我 国县 域经 济的差异 , 促进 了我 国县 域经济 的趋 同 东、 西和 东北 四大板块 的县 域 中、 经 济具 有不 同的空 间相 关效应和收 敛特 征 同时 . 国县 域经济增 长的源泉也存 在 明显 的 区域差异 , 我 、
o c no i r wt fCh n Sc u is fe o m c g o h o i a’ o nt . e
Ke o d : o nyeo o y S a a cr l i ; - ovrec; a e dt yw rs C u t cn m ; pt l or a o  ̄ cnegne P nl aa i e tn
L n i e ,Ch n F n i a pi o g Zh h e a g ,L n Gu ng n ( . c olo c n misa d C mmec,S uhChn iest f e h oo y G a gh u510 6,Chn ; 1 S h o f o o c n o E re o t iaUnv ri o c n lg , u n z o 0 y T 0 ia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 0一
中国 科 技 论坛
f 1 年 1 第 1期 2 2 0 月1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问面板分析
基于 20- 20 年 17 个县的实证研究 00 08 21
最新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空间面板模型讨究
![最新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空间面板模型讨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711aa66137ee06eff918db.png)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空间面板模型讨究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空间面板模型讨究来源:经济论文网摘要: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利用1990—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考虑了空间的相关性之后,1990—2009年期间中国经济存在全域性收敛。
中国各区域之间存在着正空间相关性,并且相邻地区的人均GDP存量和人均GDP增长率对于本地区的人均GDP增长有正相关的作用。
如果以1998年为分界,那么1990—1998年间中国区域经济的收敛是显著的,但是1998年之后各区域的发展呈现发散趋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口收敛空间计量经济学一、简介近30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稳定的增长,这是使得全世界瞩目的成就。
但是中国是一个大国,不仅是人口众多,还有地域辽阔。
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地区之间的不均衡。
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经济增长的领域里,学者们对于区域经济的收敛性问题也尤为关注。
因此,探讨中国经济区域的收敛性问题,在学术上和实践意义上都非常重要。
而收敛性问题的焦点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会趋于收敛,还是会趋于发散。
由于中国区域经济是否存在收敛性的问题在学术上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因此有不少学者之前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的检验结果,大部分学者认为不存在全域性的无条件口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存在俱乐部收敛的现象。
魏后凯(1997)对1978—1995年中国区域经济的收敛进行了研究,他发现1978—1995年间总体上中国各地区人均GDP增长趋于收敛,高收入地区与低收入地区间人均GDP差距大约以每年2 的速度缩小。
而分阶段来看,1978—1985年各地区人均GDP增长收敛的速度相对较快,而1985—1995年则不存在显著的收敛性。
蔡肪、都阳(2000),沈坤荣、马俊(2002)等学者的研究发现,中国在改革以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存在全域性的无条件口收敛,但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
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收敛性检验——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收敛性检验——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1a3282cc22bcd126ff0cf8.png)
( T F P ) 的提 高才 能实现 高质 量 的增长和 经济发展 方式 的转
变。那么 , 我 国近年来各 区域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到底 是“ 东 高西低 ” , 区域 差距进 一步恶化?还是“ 西高东低 ” , 区 域发展趋于均衡与 收敛 呢?显然 , 对这一问题 地深入研究具 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引言
地区 的 r r F P增 长 率 却 明 显 大 于 中部 地 区 ( 武 群 丽
一
、
改革开放 3 O多年来 , 我 国的经 济增长 取得 了举世 瞩 目
( 2 0 1 0) [ 7 1 1 2 - 1 6 ; 江 涛 涛、 郑 宝华 ( 2 0 1 1 ) [ 8 3 3 1 ; 刘 建 国等 ( 2 0 1 2 ) ] l ; 陶长 琪 、 齐 亚伟 ( 2 0 1 2 ) [ 1 0 1 3 2 - 4 0 ) 。第 三种 结论是 中部和西 部地 区的 T F P增 长率 大 体相 当 , 反而 东部 地区 T F P 增 长 率 最 低 (王 志 刚、龚 六 堂 、陈 玉 宇 ( 2 0 0 6) [ 1 1 1 5 5 ~; 吴军 ( 2 0 0 9) [ 1 2 1 1 7 ~ ;楚 尔 呜、马 永 军
间 内, 各 区域 间 的发 展 差 距将 长期 存 在 。
关键词 : T F P增长率; S F A ; 区域差异; 收敛性
中 图分类 号 : F 0 6 1 .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5 9 8 1 ( 2 0 1 4) 0 1 — 0 0 2 0一 O 6
域T F P变化 的研 究仍存 在 较大争 议 , 有必 要 做进 一步 的深
陕西省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原因解析——基于各地市1989—2008年面板数据检验
![陕西省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原因解析——基于各地市1989—2008年面板数据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422a4108bed5b9f3f90f1c3d.png)
资 占 GDP 比 重 表 示 , 子 和 分 母 均 为 当 的 分 期 名 义 值 。按 照 理 论 预 期 ,这 个 解释 变量
+
铜川 、宝鸡、咸阳、渭南 、汉中、安康 、商
洛 、 安和榆林 , 间序列为 18 延 时 9 9—2 0 08
内容 摘 要 : 本 文运 用 陕 西 省 各 地 市 的
面 板 数 据 ,采 取 固 定 效 应 和 两 阶 段 最 4 二 乘 方 法对 陕 西 1 8 、 9年 以来 的 经 济 9
人力资本。新古典增长理论 认为 ,资
本和劳动 的存量变动 ( 即储蓄率 和劳动 力 增长率 ) 会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率 ,而 内生增长理论 则表明人 力资本存量 的差异 有可能直接影响全 要素生产率 ,从而在长 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率 ,即人 力资本存量较 大的经济体有可能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 本文将 陕西各地市 的人力资本作为解释变 量( 以Hu 代表 ) 人力资本 ( u mk , H mk) 由
陕 西 各 地 市 普 通 中学 在 校 生 人 数 占其人 1 3
的 比例 表 示 。
L ( / n Y y
.
) p0 P 1n( .. ) = - L Y 1 .
( 1) f
+ p 2 ab f p3 Sa e '+ p L or + L v _1 n
国省际之间的收敛性 先后进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如 林 毅 夫 ( 0 3) 先 安 ( 0 4) 2 0 、董 20 、 赵伟 ( 0 5) 2 0 、汪 锋 ( O 2 06) 沈 坤 荣 、
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e5c662258fb770bf78a551c.png)
第6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4万字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陈飞*(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116025)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察了省份经济周期效应对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的影响,用H-P滤波方法把我国各省份劳均GDP序列的长期变动趋势和短期波动分离开来,并利用劳均GDP的长期变动趋势研究了我国省份间的差异程度和收敛性问题。
区域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三种指标的计算结果均显示,1978~2004年期间,我国各省份间差距程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U”形曲线变化;2005~2006年地区差距开始现逐年减小。
进一步,本文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1978~2006年,全国及中、西部地区不存在β条件收敛,但东部地区存在β条件收敛,半衰期为15年。
而在2005~2006年期间,除中部地区外,全国及东、西部地区均存在β条件收敛。
关键词:新古典增长理论、β-条件收敛、H-P滤波、Panel Data模型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1978~2006年,我国实际GDP由3645.2亿元增加到35710亿元(以1978年为基年),实际人均GDP由379元增加到2717元,在此期间,各省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但与这种快速增长相伴随的是,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居民生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近30年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
如果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长期存在或程度较大,则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要素市场的自发扩展,不利于提高整体经济的效率和保持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同时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协调还会对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各地区居民相对均匀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影响效率与公平的改革目标。
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变化规律和运行特征,就需要对我国各省份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我国的地区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具有收敛性特征。
我国省域金融成熟度的收敛性——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省域金融成熟度的收敛性——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c203166bd97f192279e9dc.png)
显 示 其 金 融 发 展 不 存 在 收 敛 , 但 存在 B 收 敛 ; Ma g d a 等对 法 、 德、 日、 意、 英、 美六 国 的金 融体 系历
史 演 进进行 了研究 , 发现 不 同金融 体 系 的收敛 是 有
限的, 且不 同的金 融 体 系制 度会 导致 不 同的均 衡 结
果_ 2 ; B r u n o和 D e B o n i s研 究 了 1 9 8 O 一2 0 0 5 年
0 E C D 9个 国家 的家庭 金 融 资 产 占总 可 支 配 收入 的 比例 , 发现 总金融 资产 、 股票 和其他 股权 以及保 险产 品之 间存在 收敛性 _ 3 ] 。 国 内学者 张杰 最早 提 出区域金 融会 呈类似 于经 济 发展 的“ 威 廉姆斯 倒 U 型” 发 展 趋势 ] 。随后 , 很
第 3 2卷 第 4 期
2 01 3正
技 术 经 济
Te c hn ol o  ̄ Ec on o mi c s
V o1 . 32。 No .4 Apr .,20 13
4月
我 国省 域 金 融成 熟度 的收敛 性
— —
基 于 空 间 面板 数 据模 型 的 实证分 析
平 以金融 相关 比率 作 为衡 量 指 标 , 对我 国区 域金 融 发 展 的收敛性进 行 了 考察 , 发 现 我 国各 地 区 的金 融 发 展存在 阶段性 和 区域性 的 t 3 收敛 [ 9 ; 赵伟 、 马瑞永 对1 9 7 8 -2 0 0 2年我 国金融 收敛性 进行 了计量 检验 , 结 果表 明我 国金融发 展 不存 在 收敛 但 存在 B绝对 收敛[ 1 叩; 黄砚玲 、 龙志 和 、 林光 平 采用 空 间统 计 方法
经济增长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以江苏省县域经济为例
![经济增长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以江苏省县域经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ae5aef2f705cc1755270944.png)
经济 增长 问 题 一 直 以来 都 是 经 济 领 域研 究
的一 个热 门话题 , 新古 典经 济增 长 理论 将经 济 增
长收 敛性 研 究 细 分 为 为 o r 收敛 、 口收敛 、 俱 乐 部 收敛 。其 中 收敛 又可 分 为 绝 对 卢 收敛 和 相 对 卢
收敛。绝对 收敛假说是指各地 区经济状况相
一
、
弓 l 言
虑到 各地 区之 间 的 空 间 ( 或经济) 相关性 , 将 空 间计 量方 法也逐 步 引入到 经济 收敛 问题 中来 。 改革 开放 以来 , 江 苏省 经济 发展 在 全 国始终 处 于领先 地位 。但与 此 同时 , 江 苏各 地 区经 济 发 展 却呈现 出较 大 的区域差 异 , 甚 至存 在 不 断扩 大 的可能 。 为此 , 研 究 江 苏 省 各 地 区经 济 收 敛 状
收 稿 日期 : 2 o 1 3—0 9— 2 0
基金项 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 目《 优化江苏省经济布局的政 策措施研究》 ( 项 目编号 : 2 0 1 2 Z D I XM1 0 ) ; 江苏高校 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 目( P A P D) 。
作者简介 : 陈耀辉( 1 9 6 3 一 ) , 男, 安徽 安庆 人 , 南 京财经 大学 经济学 院教 授, 硕士 生导 师 , 研 究方 向为数 量经 济分 析; 殷 文 超 ( 1 9 9 O 一 ) , 女, 安徽池州人 , 南 京 财经 大学 经 济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究 方 向为 数 量 经 济 分 析 。
经济 增 长 收 敛 的空 间计 量 分析 : 以江苏省县域经济为例
陈耀 辉 , 殷 文超
( 南 京 财 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江 苏 南京 2 1 0 0 2 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的k维列向量,p和入是空间滞后项的系数,U是误差项,服从一阶空间自回归过程。Anselin(2003)从
空间滞后变量的类型(wy和Wu)和空间相关性的作用范围两个维度,对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分类, 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的经济意义。这两个模型所反映的空间相关性都
是全局性的,考察范围内任何两个地区之间都存在相关性,并且相关强度服从距离衰减规律;空间滞后模 型意味着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所有解释变量,都会通过空间传导机制作用于其他地区,而空间误差模型
万方数据
—.45—-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则对应于每个观测值的空间和时间固定效应列向量如下所示:
口=‘osF万=tF00
其中i,和fⅣ分别为丁维和Ⅳ维元素全为1的列向量。再设矩阵C如下所示:
C=‘o形
上式中C是NTxNT的分块对角矩阵,矗是瞅丁的单位矩阵,w为NxN空间权重矩阵(spatial weights
Mr
儿l
只2
●
:
YNt
碗 雹,
五= : ●
硪
qf
乞l
q2
●
:
ENt
式中Y,为第t期Ⅳ个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列向量,五为第t期k个解释变量的观测值矩阵,第一个解 释变量F是期初人均收入,8,为第t期的误差项,假定8,服从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假定。不同时期的数
据堆迭为如下形式:
M
墨
毛
耽
五
乞
y=
●
X= :
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研究,多数使用的是截面回归模型,这类模型由于受到自由度的 限制,可以引入的控制变量有限,而且无法引人影响稳态水平的那些难以观测的背景变量(background variables),当这些变量与解释变量相关时,遗漏它们就有可能产生有偏估计;而面板数据模型在一定程度 上提供了控制背景变量的方法,对于区域收敛性研究而言,应该是更合适的选择(Islam 1995)。然而,尽管 一些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经验研究使用了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但都没有考虑空间相关性问题。 事实上,一方面国内贸易、技术和知识扩散、要素流动以及其他意义上的区域溢出,会使区域经济增长存 在空间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分析中使用的是基于行政区划的空间数据,而行政区边界与实际功能区 边界往往并不一致,这就有可能使得相邻行政区的测量误差发生联系(Anselin 1990)。这两个原因都可以 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表现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自身因素,还会受相邻 地区的影响。
二空间固定效应模型的设定和估计
(一)模型设定及其经济意义 本文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Elhorst 2003)来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Q模型中控制了两 类非观测效应——空间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前者反映随区位变化,但不随时间变化的背景变量(如 气候和自然禀赋等)对稳态水平的影响;后者代表随时间变化,但不随区位变化的背景变量(如商业周期 和暂时性冲击等)对稳态水平的影响。下面给出该模型的矩阵表述。 设共有Ⅳ个地区,丁个时期,尼个解释变量,那么第£期的观测值如下所示:
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何江张馨之+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性问题。首先介绍了空 间固定效应模型的设定和经济意义,并概要说明了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模型选择和估 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对1985-2004年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条件收敛是非常可靠的经验结论。同时验证了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 在。最后概括了主要研究结论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空间固定效应模型空间相关性区域外溢 JEL分类:C23;R11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249(2006)05—0044-009
本文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研究应该把时间和空间因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不仅要 考虑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还要引入空间相关性,因此本文使用最近发展的空间面板数据
}何江: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510410电子信箱:hj768@sohu.corn;张馨之: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1 电子信箱:amber__chang@sohu.COlD。
●
:
●
:
Yr
xT
£T
上式中Y为NT×1维的列向量,x为NTxk维的矩阵,共有M个观测值。设妒和伊分别为空间固定效
应的Ⅳ维列向量和时间固定效应的丁维列向量。如下所示:
q
4
吃
SF= ● :
啶
tF=
:
●
aNBiblioteka 磊①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而非随机效应模型的理由如下:其一,虽然估计固定效应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本文的研究兴趣不在于此,我们关 注的是各个解释变量的参数。其二,随机效应模型假定解释变量与固定效应不相关(约翰斯顿和迪纳尔多,2002),对于收敛性研究而言这 个假设有些太强了。其三,当样本是随机地抽取白所考察的总体时,随机效应模型应该是更恰当的设定,而当回归分析局限于一些特定的 个体时(如中国的31个省级区划单位),固定效应模型应该是更好的选择(Baltagi,2001 o
(1)X1:期初人均GDP的自然对数,人均GDP的单位为元/人,预期系数的符号为负。 (2)X2:年末总人口的自然对数,年末总人口的单位为万人,用这个变量度量规模经济,预期它对经济 增长产生正向影响。 (3)x,: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为%。,预期它对人均GDP增长率产生负面影响。 (4)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用以度量资本积累的程度,预期该变量的符号为正。 (5)X5: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的比例,用以衡量所有制改革进程,预期它的系数符号 为负。 (6)X6:每万人中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的自然对数,作为人力资本水平的代理变量,预期它的符号 为正。 (7)X7:政府消费占GDP的比例,用来衡量政府规模,预期它的系数符号为负。 (8)X8:公路密度,即公路里程除以省区面积,单位为公里/平方公里,用来反映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预期对增长产生正面影响。 为了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首先要确定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选择了最常用的简单二分权重矩 阵,遵循的判定规则是Rook相邻规则,即两个地区拥有共同边界则视为相邻(Lesage,1999)。空间权重
matrix)。那么在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中分别引入空间滞后被解释变量和空间滞后误差项,就可以得到两
种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如下所示:
Y=pCy+x∥+口+万+占
(1)
y=即+口+万+∥ (2) ∥=2C/z+占
上式中,模型(1)是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模型(2)是固定效应的空间误差模型。卢是解释变量系
一 引言
如何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而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启示,是区域增长理论及其经验研究 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新古典增长理论预期每个经济的人均收入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而且离稳态水 平越远增长速度就越快,这就是所谓的条件收敛Barro and Sala—I—Martin,1995)。条件收敛意味着。为了 在经验研究中检验增长速度与初始收入之间的关系,应该尽量控制决定稳态水平的那些因素。
则反映了区域外溢是随机冲击的作用结果。显然前者所引入的空间相关性一般更有理论意义,而后者则
是乏理论的。因此,模型(1)和模型(2)不仅考虑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而且把空间相关 性明确引入了收敛方程。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可能的模型误设问题。而且还可以为考察区域外溢提
供启发。
(--)空间相关性检验和模型选择 空间相关性检验是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Moran’s I(Maron 1948)、LMerr(Burridge 1980)、LMlag(Anselin 1988b)、Robust LMerr和Robust LMlag(Anselin et a1.1996)等空间相关性检验①都是 针对截面回归模型提出的,不能直接用于面板数据模型。本文用分块对角矩阵C代替Moran’S I等统计
现,呵用来估计模型(1)和模型(2)。
无论是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还是空间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中都存在偶发参数问题(incidental parameter problem),即固定效应很难一致估计。就模型(1)和模型(2)而言,只有在N和T足够大时。才能 得到时间固定效应和空间固定效应的一致估计量,本研究所使用的样本显然不能满足渐进性假定。但幸 运的是,固定效应的非~致性不会传递给斜率参数,对于空间固定效应模型而言情况也是如此(Elhost 2003)。由于本文的研究兴趣是解释变量的斜率系数,而非固定效应,因此是否存在偶发参数问题对于本 研究来说并不重要。除了偶发参数问题之外,空间面板数据分析还有可能涉及时间序列相关和空间单位 根(spatial unit)等问题,作为空间面板数据分析的一个初步应用,本文没有考虑这些复杂性。
相关性检验,如果LMlag(或LMerr)比LMerr(或LMlag)统计量更显著,那么恰当的模型是空间滞后模型
(或空间误差模型)。Anselin和Rey(1991)利用蒙特卡罗实验方法证明,这种方法能够为空间计量经济模
型的选择提供很好的指导。
(--)模型估计
最小二乘法不适合用来估计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这是因为在模型包含空间滞后误差项的情况下,虽
量计算公式中的空间权重矩阵,就可以方便地把这些检验扩展到面板数据分析。
LMerr和LMlag及其稳健形式的空间相关性检验,不仅可以用来检验空间相关性,还可以为模型设
定提供线索(Anselin&Rey 1991;Anselin&Florax 1995),帮助我们在模型(1)和模型(2)之间进行选择。 在模型选择问题上,目前通行做法是先用OLS方法估计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受约束模型,然后进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