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弹头
小编带你认识不同类型的弹头——给你知识让你装逼装出新高度!
![小编带你认识不同类型的弹头——给你知识让你装逼装出新高度!](https://img.taocdn.com/s3/m/acd8727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9.png)
小编带你认识不同类型的弹头——给你知识让你装逼装出新高度!定期更新推文一直以来在国内,我们能在部队或者民营射击场馆接触的弹药不外乎就是尖头的步枪弹,圆头的手枪弹,因此我们很容易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所有的弹药应该都是这个样式的。
(在国内来来去去接触的都是FMJ弹,出国花样就多了)直到前年我们开始出国玩枪,在泰国清迈的射击场接触转轮手枪,人家靶场给配的是点38的埋头弹,而点45ACP的弹头,也不像我们以前在国内见到那种圆圆的弹头,是截锥形的弹头,直到那时我们才了解原来弹头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前几天有读者在后台留言问我他在泰国打的是什么子弹,所以我决定做个简单的科普,带读者们简单认识一下靶场常见的弹头类型。
(清迈700年体育馆使用的弹药类型)Wad Cutter(WC)弹头冲孔弹头,常用于左轮手枪射击比赛,具有很高的射击精度,而且能在靶纸上打出一个很规整的圆孔,方便比赛计分,因为弹头基本埋入弹壳内的原因,用在自动手枪上容易出现供弹故障。
Wad Cutter (WC)弹头可以细分为Target Wad Cutter(TWC)和Button Nose Wad Cutter(BWC)两种形式,BWC有个纽扣状小平顶和平肩,在亚音速下有极佳的精度表现,实际上厂弹的话不会区分得这么细,一般都是以Wad Cutter统称。
(BWC,弹头有个钮扣状的小突起)(商业销售一般都不会细分,统称Wad Cutter)Semi Wad Cutter(SWC)弹头半冲孔弹头,具有截锥型的外形和平肩,能在靶纸上打出规整圆孔,主要用在左轮手枪上,也能用在半自动手枪上,但有时会有供弹可靠性问题。
(后台读者朋友咨询的图片,.45ACP SWC弹)(小编在室内靶场打的9x19mm PRN弹和SWC弹)(炎小编在清迈打的.45ACP SWC弹)Keith Semi Wad Cutter(Keith SWC)弹头Keith半冲孔弹头,这种弹头是著名射手Elmer Keith设计和命名的(此人是.44 Magnum弹的开发和商业普及者)。
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射击效率评定研究
![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射击效率评定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b2c3df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0.png)
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射击效率评定研究12航天电子对抗第23卷第3期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射击效率评定研究梁建波,刘新学,王永刚(1.第二炮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5;2.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北京100085)摘要:分析了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的射击误差,建立了其射击效率评定数学模型,并通过实例研究了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打击地面典型固定目标的作战效能.仿真计算表明采用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技术的弹头对特定目标的毁伤概率要远高于无控子母弹,提高了导弹的作战效能,作战的效费比也有了显着的提高.关键词:子母弹;射击误差;射击效率评定;作战效能中图分类号:TJ41文献标识码:A FiringefficiencyevaluationofinfraredimagingterminalnavigationclusterbombLiangJianbo.LiuXinxue,WangY onggang.(1.TheSecondArtilleryEngineeringCollege,Xi'an710025,Shanxi,China;2.TheSecond ArtilleryEquipmentAcademe,Beijing100085,China)Abstract:Thefireerrorofinfraredimagingterminalnavigationclusterbombsisanalyzedand afireeffi—ciencyevaluationmathematicmodelisestablished.Thecombateffectivenessofinfraredima gingterminalnavi—gationclusterbombsinstrikinggroundtypicalfixedtargetsisstudied.Thesimulationresultsi ndicatethatthe warheadswhichadaptinfraredimagingterminalnavigationclusterbombtechniquesarebett erthanuncon—trolledclusterbombsindiliapidatedprobabilityofspecificallytargetswiththecombateffecti venessofmissiles enhancingandtheratioofefficiencyandexpenditureincreasing.Keywords:clusterbomb;fireerror;fireefficiencyevaluation;combateffectivenessl引言效率评定模型.在常规导弹平台上发展起来的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是利用子弹上的红外成像导引头来自主探测,识别和跟踪目标,每一枚子弹上都有制导控制系统,由弹上计算机进行控制方程解算,发出控制指令,用舵机操纵空气舵,控制子弹准确命中目标.采用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可以有效提高导弹命中精度,而命中精度是导弹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也是提高打击效果的最有效手段.对于相同打击目标,满足同样毁伤要求条件下,提高制导精度可以大幅度减少耗弹量,降低作战费用.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与一般的子母弹有很大不同,常规的射击效率评定模型不能适用于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其特定的射击收稿日期:2006—12—06;2007—04—06修圊.作者简介:梁建波(1982一),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设计.2射击误差分析为了便于研究问题,特做出以下前提与假设:(1)采用指数毁伤率,则毁伤目标的概率为:G(足)=1一(1一l/m)式中,k为命中的弹数;∞为毁伤目标所需命中弹数的数学期望.(2)在误差分析中,命中误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可按正态分布处理.(3)本文主要评估的是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相对无控整体弹头的作战效能,则假设导弹的生存能力,可靠性和突防能力都相同且为1.(4)假定云层下限高度和气象条件均适合红外成像末制导导引头的工作.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的全弹道可看作是抛撒前母弹弹道与抛撒后子弹弹道的叠加,从分析射击误差的角度出发,可将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的弹道归并2007(3)梁建波等: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射击效率评定研究13 为母弹制导段和子弹制导段.而母弹的精度分析与评定在文献Eli中有具体详细的介绍,在综合误差为(,)的条件下,母弹散布误差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为:h(x,):p2/(7cEdE,)exp{一p2[(—)./+(—)./]}子弹误差包括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探测识别误差和制导误差.根据对目标识别程度的分类,人们提出了相应的识别方法,或称为识别准则.根据这个准则,红外成像器对给定目标在已知距离上的可分辨性能,可以用目标在这个距离上相对测量系统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可分辨的扫描线数(或像元数)来表示.不同识别准则下的概率可用下式计算]:P=E=2.7+0.7(,z0/-50)式中为实际判读要求条件下目标上应包含的可分辨线对数;,z.为不同的识别准则下,概率为50时依据Johnson准则所对应的可分辨线对数.其具体数值见参考文献[5]表2~4.制导误差服从正态分布,且距离和方向上的中间误差相等,设其值为,则制导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为:g(x)惫exp[一lD2薏+)]末制导子弹接收目标信号辐射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1/4L,一L≤≤L,一L≤Zj≤LJ(J'J一{0如果把子弹接收目标信号辐射看作系统误差,制导误差看作单独误差,那么在(,,,)条件下,制导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为:g(Xm~Zm=eXp[一p2(+]如果把子弹接收信号辐射误差和制导误差合并为一组误差,并称之为命中误差,则合成后的误差分布主要取决于和L的值,一般认为当L≤0.5时可用正态分布代替.对末制导导弹武器系统而言,约为0.5m,因此只要L≤0.25m时,就可以用正态分布代替. 3射击效率评定数学模型分析了射击误差后,就可建立评定射击效率的数学模型,本文先讨论单发命中概率.可以将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的子弹单发命中概率看作P和P.的乘积.其中P1是母弹进入捕获区的概率,P2是末制导段在接收到目标信号辐射条件下命中目标的概率.设捕获区正面和纵深分别为2b和2a,则有在综合误差条件下,一发末制导子弹进入捕获区的条件概率为:P1=L鑫e[+]}她=1lrI/百xt.+a)一())一()]考虑到综合误差的整体性,一发末制导子弹进入捕获区的概率为:=j'j'=Ⅺi02exp[-lD2(是+是)]P(XL~ZL)dLd设目标毁伤幅员的正面和纵深分别为2L和2L,在末制导段子弹接受目标信号辐射误差为(, Zj),则在此条件下子弹命中目标的概率为:c…=j':是E2e[-(+)]d=(譬)一(q一一r/z~+…L,\一./—L]I由于(,,)在[一L,+L]上服从均匀分布,那么子弹命中目标的条件概率P.为:P2J—LJ—LP2(,)ddz,如果将制导误差与接受目标信号辐射的误差合并为命中误差,且命中误差的中间误差为(EL+0.152 L.).,那么,P.的计算公式为:P2(…)=HLx一[Lze[一+)=()一()M)一()]()()I面JI面J由于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有4枚子弹,则可根据P.分别计算l:l:l4枚子弹打击同一目标与打击不同目标的至少命中1枚子弹的概率P.,求得P和P.后,由式P=PP.,就可求得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的单发命中概率.经过多次模拟,就可以把一次次弹着点模拟l:l:l来,进行N次模拟射击抽样,统计满足至少有1枚子弹命中目标的抽样次数,z,最后,由命中抽样次数与总抽样次数N之比就可得到该型号武器对某一类目标的命中概率.14航天电子对抗2007(3)4实例分析以打击雷达天线为例,典型雷达天线的直径一般不小于15m,按目标直径15m计算以50和90概率直接命中目标时,不同命中精度对应的耗弹量,如表1,2所示.表1命中典型雷达天线耗弹量与命中精度的关系(命中概率50%)表2命中典型雷达天线耗弹量与命中精度的关系(命中概率9O%)通过精度分析计算可知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的CEP不大于10m,而雷达天线的直径较小(15~25m),以直径15m天线为例计算,单发无控弹头的命中概率仅有32,而采用红外子母弹头时,按每发弹头安装4枚红外成像末{Ii寸导子弹计算,单发弹头对天线的命中概率(命中至少1枚子弹的概率)可达78.因此,要以80左右的概率命中1个雷达天线,采用红外子母弹头只需要1发,而采用红外整体弹头则需要4发.单枚红外成像末制导子弹装药TNT当量约为30kg, 按对建筑物的超压破坏标准0.1MPa计算,其超压毁伤半径可达8m,子弹对天线目标的杀伤半径不小于20m,因此,红外成像末制导子弹对天线的毁伤威力是(上接第11页)管理功能及不同卫星名称完成相应推理结果的输出,推理干预,推理解释以及结果管理,并对系统运行进行控制.调度控制.根据用户接口提供的不同卫星以及卫星的不同测控要求,按时自动调度卫星的各种功能和智能决策模块.这些实现环节或信息过程都通过数据流的交互来完成.在图1中也有所体现.5结束语信息融合的关键技术贯穿卫星测控系统建设与实现的整个过程,在轨卫星测控系统的运行控制和管理模式的设计总以测控卫星的不同或发生事件的特殊性为主要原则.对在轨卫星运行系统的准确把握和实时监测卫星的运行,是地面测控的主要事实依据.综合足够有效的.若以90的概率命中1个雷达天线,当精度达到lOm时仅需要1~2发弹头(1发弹头包含4 枚子弹).导弹命中精度的大幅提高,不仅可大大减少耗弹量,作战费用也必将大幅降低.相对于装备无控子母弹战斗部的导弹,采用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头的导弹价格预计有所增加,而在表1,2的条件下,耗弹量降低到10以下,作战效费比优势明显.5结束语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头对特定目标的作战效能要远高于无控子母弹,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装备红外成像末制导子母弹头的弹道导弹也将具有较高的作战效费比和作战使用性能.由于红外成像子母弹头可以实现lOre以内的精确打击,因此,地地弹道导弹的打击目标范围可以得到较大的扩展,可以更好地完成作战任务.■参考文献:1张金槐.远程火箭精度分析与评估[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2李桂成.激光末制导炮弹作战效能分析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3甄涛,王平均,张新民.地地导弹武器作战效能评估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4陈玻若.红外系统[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5.5HadarO,RotmanSR,KopeikaNS.Thermalimagetarget acquisitionprobabilitiesinthepresenceofvibrationsEJ].In—flaredPhysTechno1.,1995,36(3):691—702.信息融合的关键技术,在卫星测控系统建设的底层嵌人智能分析,推理,判断,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调度决策能力.■参考文献:1夏南银,张守信,穆鸿飞.航天测控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2蓝国兴,艾克武.信息融合技术[R/OL].2006[2006—04—20]./yangdy/interior/Na—tureQuantify/paper3.htm.3罗志增,蒋静坪.机器人感觉与多信息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张雷,王建宇,戴宁.在轨卫星测控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和应用[C].见:2006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下),2006.。
蝴蝶雷工作原理
![蝴蝶雷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5d102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e.png)
蝴蝶雷工作原理蝴蝶雷是一种常见的军事武器,它以其高效的杀伤力和精确的打击能力而闻名。
那么,蝴蝶雷是如何工作的呢?本文将详细介绍蝴蝶雷的工作原理。
一、引言蝴蝶雷是一种自导式导弹,它能够在飞行过程中自主搜索目标并进行打击。
它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导引系统、推进系统和弹头系统三个部分。
二、导引系统蝴蝶雷的导引系统是其核心部分,它能够实现导弹的自主导航和目标搜索。
导引系统主要由惯性导航系统、雷达和红外传感器组成。
1. 惯性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系统通过测量导弹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确定导弹的位置和姿态。
它能够提供导弹的飞行轨迹信息,为导弹的导航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2. 雷达蝴蝶雷的雷达系统能够探测目标并提供目标的位置和速度信息。
它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来实现目标探测。
3. 红外传感器蝴蝶雷的红外传感器能够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通过分析红外信号,导弹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特征。
三、推进系统蝴蝶雷的推进系统负责提供导弹的动力,使其能够飞行到目标区域。
推进系统通常采用火箭发动机,它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力,推动导弹高速飞行。
四、弹头系统蝴蝶雷的弹头系统是导弹的杀伤部分,它能够对目标进行打击。
弹头系统通常包括爆炸装置和杀伤机构。
1. 爆炸装置蝴蝶雷的爆炸装置能够在接近目标时引爆,产生巨大的爆炸能量。
爆炸能量可以对目标造成严重破坏,使其失去作战能力。
2. 杀伤机构蝴蝶雷的杀伤机构能够对目标进行直接打击。
杀伤机构通常采用高速飞行的金属弹片或钢珠,它们能够穿透目标的装甲并造成破坏。
五、总结蝴蝶雷通过导引系统、推进系统和弹头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了自主导航、目标搜索和精确打击的功能。
它的工作原理使其成为一种高效的军事武器,为军队提供了强大的作战能力。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对蝴蝶雷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蝴蝶雷的高效杀伤力和精确打击能力使其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保卫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外型空空导弹导引头特点及实现方式分析
![红外型空空导弹导引头特点及实现方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fa3933da38376bae1fae9f.png)
红外型空空导弹导引头特点及实现方式分析作者:张红波鲁星李妙玲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4年第7期张红波鲁星李妙玲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攻防对抗日益激烈,战争环境日趋复杂,要求红外型空空导弹能在复杂的环境和强干扰条件下准确地探测、识别、跟踪目标。
为此,目前,空空导弹将采用红外导引头技术,它主要有许多独特的技术要求及特点。
1. 红外型空空导弹导引头技术要求及特点分析1.1 具备更高的空间分辨力与探测性能红外导引头技术从单元、多元发展到成像,导弹的空间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不断提高。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摆脱了把跟踪目标作为一个点热源因而只能跟踪目标最热部分的局限性,通过成像探测器捕获目标的红外图像,其温度分辨率小于0.1℃,可为控制系统提供更多的目标形状、能量信息,使得导弹的命中精度高、抗干扰性强。
成像制导使其制导系统具有一定“智能”和软件可编程灵活性,可根据图像特性,选择目标要害部位进行攻击,故可以在复杂背景或强干扰情况下仍能准确地击中目标,从根本上改善制导武器的性能。
目前作为主流的红外成像导引头采用了线列扫描成像(IRIS-T)或凝视成像技术(AIM-9X,ASRAAM)。
线列扫描成像具有更好的抗激光干扰的能力,且探测器像元的均匀性较好。
而凝视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由于采用大规模探测单元和凝视工作方式,能够连续累积目标辐射能量,因此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信息更新率的优点,适用于对高速机动小目标、复杂地物背景中的运动目标或隐蔽目标的成像。
此外,凝视成像省去了机电扫描部件,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非常适用于对空间、重量要求高的空空导弹。
由于第五代空空导弹本身对红外导引头的探测灵敏度、杂波抑制能力、目标识别能力、瞄准点识别选择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都希望导引头有小的单元瞬时视场(空间分辨率)。
对于导弹系统而言,大的视场和小的单元瞬时视场往往是相互抵触的。
大的视场对于提高目标探测概率、降低对中制导精度要求等导弹战术性能有利。
红外成像制导武器现状及其对抗
![红外成像制导武器现状及其对抗](https://img.taocdn.com/s3/m/5ecc7c26ed630b1c59eeb536.png)
收稿日期:2003-10-06作者简介:方有培(1951-),男,江苏南京人,高工,主要从事航天电子对抗技术研究。
红外成像制导武器现状及其对抗方有培,汪立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8511研究所,南京 210007)摘要: 红外成像制导在精确制导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导弹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红外成像制导利用目标的二维红外图像信息,实现对目标的跟踪,具有制导精度高、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和选择攻击目标要害部位等特点。
它是一种使导弹威力倍增的技术,代表当今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倍受美、英、法、俄等国军方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海湾战争以后,已有大量红外成像制导导弹装备部队。
探讨红外成像制导的对抗技术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 红外成像制导;焦平面阵列;复合红外烟幕;电磁脉冲武器中图分类号: TN976;TN215 文献标识码: A1 引言1979~1985年期间,作战飞机损失数目超过160架,其中90%是被红外制导导弹击中。
在1973~1997年期间,遭受各种武器系统攻击而损失的飞机共有1434架,其中738架是红外制导导弹的牺牲品,所占比例为51.5%。
红外成像制导就是利用目标与背景的热辐射差异形成目标与周围景物的图像来实现制导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制导体制,也是一种使导弹威力倍增的技术,代表当今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倍受美、英、法、俄等国军方的高度重视。
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代,第一代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光机扫描体制,其典型代表是美国的/幼畜0AGM -65D 空地反坦克导弹。
第二代始于80年代初,其特点是利用红外焦平面阵列,其典型代表是美国的/标枪0和/海尔法0改进型。
/标枪0采用64@64碲镉汞探测器,工作波段8~10L m;而/海尔法0改进型工作波段为8~14L m 时,采用碲镉汞探测器,工作波段为3~5L m 时,相继采用32@32,64@64,128@128元铟砷锑/硅混合CCD 焦平面阵列。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全域红外探测装备发展、体系分析及能力预测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全域红外探测装备发展、体系分析及能力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c9f06e6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6.png)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全域红外探测装备发展、体系分析及能力预测范晋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八部摘要:红外探测跟踪系统在美国目前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中,尤其在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和动能拦截弹高精度制导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其弹道导弹防御体系,近年来美国正在进一步发展新一代的弹道导弹防御红外系统与技术,正在大力发展改进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能力的天基高轨道红外预警系统,发展旨在实现对弹道导弹威胁的全弹道(从助推段到中段、末段)监视跟踪的空间监视与跟踪系统,发展先进的、高性能大规格红外焦平面阵列、双色(多色)大规格红外焦平面阵列以提高星载红外告警系统、天基监视与跟踪系统以及动能拦截弹红外导引头的性能,发展用于拦截效果评估和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性能改进的先进的多光谱、超光谱探测技术,此外还在发展用于弹道导弹防御的机载红外探测系统,以构建包括天基高轨早期预警、天基低轨全弹道跟踪、机载助推段、上升段跟踪和弹载跟踪导引的弹道导弹防御全域红外探测武器装备。
本报告概述了近年来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红外系统与技术的新进展,分析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全域红外探测武器装备的体系构成,预测了美国未来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红外探测装备的能力。
关键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导弹防御、预警卫星、空间目标监视与跟踪系统、动能拦截器、导引头、红外、焦平面阵列1 弹道导弹防御红外探测、跟踪系统发展简况红外探测跟踪系统与动能拦截弹红外导引头在美国目前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天基红外预警系统是导弹防御系统实现对弹道导弹发射的早期预警的关键,是确保实施成功拦截的先决条件,而动能拦截器红外导引头则是拦截目标的关键。
然而,美国目前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仅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尚不具备助推段、上升段防御能力,以地基、海基雷达为主的弹道导弹防御探测跟踪传感器不具备对弹道导弹威胁的全球范围内的持久监视、跟踪能力,而且原有的天基红外预警系统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点,如不能跟踪中段飞行的导弹,对国外设站的依赖性大,在南北极地区存在一些无法监视的盲区,星上红外探测器扫描速率低、频段少,对射程近的战区导弹难以给出充足的预警时间,虚警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装备的动能拦截弹也存在着识别能力不足的缺点。
制冷弹头的红外隐身效果研究
![制冷弹头的红外隐身效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09c198daef5ef7bb0d3c00.png)
出
( 1 )
弹头在 ~ 波段 任意 方向反 射太 阳辐射 的辐
射强度 J 为它 的所有 面元 在该波 段该方向反射 太阳中: 为弹头在该波段 的平均 光谱发射率 , £ ^ 丁为该 面
元 的温度 , C 分 别为第 一 、 C 、2 第二辐射 常数。该面元 在该波段空间任意方 向的辐射强度 为
式中 : E 为太 阳直接 辐射在 地球 大气层 外 的总辐照 度 , 为太阳直接辐射 在地球大气层 外在 ~ : K 波 段的辐 照度与 E 的比值 , P 为第 m 面元该波段对 、 太阳光谱的平均反 射率 , . 为该面元 在该方 向对太 阳直接辐射的角系数 。 地球反射的太阳辐射在该 面元 表面也将 被反射 , 在 ~ 波段任意方 向的辐射强度 f 为 z …
… 一
应该近似为平面。 弹头表面第 m 面元 在 ~ 波段 的辐射 出射 度
为 [ 】 ]
E蛐卢
F…
() 5
式 中: 为地球及其 大气系统 对太阳光谱 的平均反 射
率 , .为第 m面元在该方 向对地 球反射的太 阳辐射
的角系数 。
M. J1 r 南 C
式中 : 为地 球辐射 的辐射 出射度. 为地球 辐 J Ⅵ K 射在 ^~^ t 波段的辐射 出射度与 M 的比值 , 为 p .
第 m 面元该波段对地球 辐射 的平 均反射率 . . 为该 面元在该方 向对地球辐射 的角系数 。 弹头在 ~ 波段 任意 方 向反 射地球 辐射 的辐 射强度 , 为它的所有 面元在该波段 该方向反射 地球
2 弹头 的红外 辐射
弹道导弹进人 中段飞 行后, 弹体与弹头都已分离 , 反 导系统 欲拦截 的 目 为装载有战 斗部 的弹头 弹头 标 的红外辐射包括它发射 的红外辐射 和它 反射 的背最辐 射两部 分。 2 1 弹头发射的红外辐射 . 在计 算弹头发射的红外 辐射前 , 必须将 弹头表面 划分为大量的小面元 , 每个面元不仅尺寸非常小 , 而且
红外干扰弹干扰原理
![红外干扰弹干扰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c2ebf5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2.png)
红外干扰弹干扰原理
嘿,你知道红外干扰弹那神奇的干扰原理吗?那就让我来给你好好讲讲呀!
红外干扰弹啊,就像是一个专门跟红外制导武器捉迷藏的小机灵鬼!想象一下,红外制导武器就如同一只饥饿的老鹰,正紧紧盯着它的猎物,而红外干扰弹呢,就是那突然冒出来的一群闪闪发光的蝴蝶,把老鹰的视线一下子就给搞乱啦!
比如说,当飞机面临红外制导导弹的威胁时,它就会迅速发射红外干扰弹。
这些干扰弹会爆开并释放出大量强烈的红外辐射,如同在天空中突然点亮了无数盏耀眼的小灯。
这不就像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突然打开了很多盏明亮的灯,让原本要找你的人一下子不知所措了嘛!导弹本来是一心要朝着飞机飞去的,结果被这些突然出现的强烈红外信号弄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该追哪个好啦!哎呀呀,这时候导弹可就犯迷糊咯!
而且啊,红外干扰弹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哦!它们还能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变化呢。
就像一个聪明的演员,能够随时变换自己的角色来应对不同的场景。
这多厉害呀!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红外干扰弹的干扰原理超级神奇呢?哈哈!。
红外线水弹枪描写
![红外线水弹枪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0cadac0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a.png)
红外线水弹枪描写红外线水弹枪是一种利用红外线技术来进行水弹射击的玩具枪械。
它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来探测并击中目标,具有精准度高、射程远等特点,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游戏体验。
红外线水弹枪的外观设计时尚简约,通常采用塑料材质制作,手感舒适。
枪身上配有水弹容器,可以装载多个水弹,玩家只需轻轻按动扳机,便可发射水弹。
红外线水弹枪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现实中的枪械,枪身上有着类似于扳机、枪管等元素,使得玩家能够更好地模拟真实射击的感觉。
红外线水弹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红外线传感器和发射器的配合。
红外线传感器负责接收发射器发出的红外线信号,当红外线信号与目标接触时,传感器会发出一个信号,通知枪体进行射击动作。
发射器则负责产生并发射水弹,将水弹射向目标。
红外线水弹枪的射程通常在10到20米之间,可以满足一般游戏需求。
红外线水弹枪的游戏规则多种多样,可以进行团队对抗、角色扮演等多种玩法。
玩家可以组成队伍,展开激烈的战斗,或者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战斗。
红外线水弹枪的射击准确度高,可以在游戏中充分体现玩家的射击技巧和反应能力。
红外线水弹枪的优势在于其安全性和环保性。
相比于传统的气枪和弹弓,红外线水弹枪不需要使用任何高压气体或弹簧来发射水弹,减少了意外伤害的风险。
而且,水弹是由可降解的材料制成,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可以放心使用。
红外线水弹枪不仅仅是一种玩具,还可以培养玩家的团队合作精神、反应能力和射击技巧。
在游戏中,玩家需要与队友紧密配合,制定战术,击败对手。
射击准确度和反应速度也是取胜的关键。
因此,红外线水弹枪不仅是儿童的玩具,也受到一些成年人的喜爱。
红外线水弹枪是一种利用红外线技术来进行水弹射击的玩具枪械。
它具有精准度高、射程远等特点,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游戏体验。
红外线水弹枪不仅安全环保,还能培养玩家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射击技巧。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红外线水弹枪来享受射击游戏的乐趣。
美国动能拦截弹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发展分析
![美国动能拦截弹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发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1418453b3567ec102d8a7d.png)
第38卷第1期红外与激光工程2009年2月Vol.38No.1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 Feb.2009美国动能拦截弹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发展分析范晋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八部,上海200233)摘要:概述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核心要求和红外制导型动能拦截弹在该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介绍了美国正在部署、试验和研制的几种大气层外和大气层内弹道导弹防御动能拦截器的红外成像导引头的作战使命、拦截目标、任务特性、设计方案和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美国正在和即将部署的动能拦截弹难以有效地对付不断发展的弹道导弹威胁的突防对抗措施的弱点,概述了近年来发展的满足多对多拦截需求的多拦截弹头(MKV)的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近年来重点探索的旨在提高对小间距物体的区辨能力和对弹道导弹弹头的识别能力的新概念红外成像导引头,包括多波段红外成像导引头和主/被动红外成像导引头。
关键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动能拦截器;导引头;红外成像;激光雷达;焦平面阵列中图分类号:TN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76(2009)01-0001-06Development analysis of infrared imaging seekers ofkinetic kill vehicles in AmericaFAN Jin蛳xiang(The Eighth System Design Department of the Eighth Research Academy of CASC,Shanghai200233,China)Abstract:The core requirements for America′s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BMDS)and the importance of infrared guided kinetic kill vehicles(KKV)for BMDS were summarized.The fight missions, intercepting targets,task′s characteristics,programm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tatus of several infrared seekers employed by America′s endo蛳atmospheric and exo蛳atmospheric KKV,which were being deployed, tested or developed currently,were introduced.The weaknesses of America′s KKV dealing with threat of ballistic missile ineffectively were analyzed.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frared imaging seekers for Multiple Kill Vehicle(MKV),which could counter complex ballistic missile threats,were introduced.Moreover,new concept infrared imaging seeker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abilities of resolving multiple closely spaced objects(CSOs)and discrimination of ballistic missile warhead(including multi蛳bands infrared imaging seeker and dual蛳mode active/passive infrared imaging seekers)were introduced.Key words: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KKV;Seeker;Infrared imaging;Lidar;Focal plane array收稿日期:2008-07-15;修订日期:2008-09-20作者简介:范晋祥(1966-),男,山西太原人,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外系统与应用技术研究。
杰克逊(Jahnke)BU6系列长距离集成红外弹头摄像头说明书
![杰克逊(Jahnke)BU6系列长距离集成红外弹头摄像头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9642e0a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8.png)
C3908 / REVISED 6-15-12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Registered Firm;ISO 9001 Quality SystemBU6 Series Long-Range Integrated IR Bullet Camera1/3-INCH CCD, 650 TVL, WDR, DSS, DAY/NIGHT, RUGGED, VANDAL-RESISTANT Product Features•650 TV Lines•High Sensitivity (Zero Lux with IR)•120 dB Wide Dynamic Range (WDR)•Optical Day/Night Function to Switch to Day or Night Mode, Depending on the Light Level •Sony ® 1/3-inch Super HAD CCD II ™ 960H •Sony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 Effio-P ™•IR Compensation•Autosensing Power (24 VAC/12 VDC with Internal Synchronization)•Digital Slow Shutter (DSS)•Digital Zoom•3D Digital Noise Reduction (DNR) •40 Meters of IR Illumination Distance •Remote Access Through Coaxitron ® and RS485•Weathertight Outdoor Operation (IP66)•Rugged, Vandal-Resistant Design (IK10)•Environmental Capability with a Wide Operating Temperature •Privacy Zones •Motion Detection •Camera Titles •Alarm OutputThe BU6 Series is Pelco’s premium grade, longer-range integrated IR bullet CCD camera. It uses a group of integrated infrared LEDs to deliver high quality pictures, even at night with zero illumination. Its WDR and day/night technology provide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ver a wide range of low-light conditions, including extreme backlight conditions. The camera uses a removable infrared (IR) cut filter to switch between color and black-white modes as environmental lighting conditions change, and when the need for infrared sensitivity is realized.The BU6 Series is an ultra high resolution digital camera with 650 TVL of resolution and a minimum of 0.13 lux illumination in color mode. In low-light conditions, the camera can use digital slow shutter (DSS) and to produce 0.03 lux sensitivity. The BU6 Series is equipped with high performance IR compensation. The camera can be set manually to adjust IR illumination levels, enabling customers to change the levels of luminance and contrast according to the shooting environment. This function reduces the blooming effect and delivers clear images when objects get closer to the camera. With IR supplemental lighting, the BU6 Series operates under zero lux (monochrome mode). Camera features include autosensing power (24 VAC or 12 VDC with internal synchronization) and automatic gain control (AGC).The BU6 Series is equipped with high performance adaptive illumination IR LEDs. Supported by built-in WDR technology, cameras can detect the IR illumination level and adjust it automatically. This reduces the blooming effect and outputs clear images when an object gets increasingly closer to the camera.The BU6 Series includes automatic white balance (AWB) for difficult lighting situations, digital noise reduction (DNR) that minimizes environment noise levels to produce clear image quality,and backlight compensation (BLC) that adjusts the picture to prevent objects from appearing dark due to a strong backlight. These fine-tuning features are easily configured using the convenient on-screen menus and can be accessed using the bottom panel button. or remotely using any Pelco controller with Pelco D or Coaxitron ® protocol. Use these menus to select a specific profile, to customize and save camera settings for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trigger alarm out functions.The BU6 Series has a rugged, vandal-resistance design and an impact resistance that meets the IK10 standard. The BU6 Series has wide a operating temperature (–30° to 50°C), which makes it an ideal solution for most rugged outdoor applications. The BU6 Series also meets weathertight IP66 standards.The BU6 Series has built-in analytical capabilities including privacy zones, motion detection, and camera tiltles that adds to its functionality and makes it suitable for most applications.Typical applications for BU6 Series includes longer-range outdoor boundary surveillance that has zero light at night and a need to supplement the scene with IR light. The true day/night functionality provides the best images in low-light and IR light applications by using a black-white mode function.Typical applications for the BU6 Series includes medium-range outdoor boundary surveillance that has zero light at night and a need to supplement the scene with IR light. The true day/night functionality provides the best images in low-light and IR lightapplications by using a black-white mode function.Pelco by Schneider Electric3500 Pelco Way, Clovis, California 93612-5699 United States USA & Canada Tel (800) 289-9100 Fax (800) 289-9150International Tel +1 (559) 292-1981 Fax +1 (559) MODELSBU6-IRWV50-6High resolution IR bullet camera, 1/3-inch CCD, true day/night, DSS, 24 VAC or 12 VDC, 6to 50mm varifocal lens, NTSC format BU6-IRWV50-6XHigh resolution IR bullet camera, 1/3-inch CCD, true day/night, DSS, 24 VAC or 12 VDC, 6to 50mm varifocal lens, PAL format CAMERA/OPTICSImaging Sensor Sony 1/3-inch Super HAD CCD II 960H Signal Processing Sony DSP , Effio-P ™Day/Night Operation Day Infrared (IR) cut filterNight BK-7 glass, same optical displacement as day modeEffective Pixels NTSC 976 (H) x 494 (V), approx. 480k PAL976 (H) x 582 (V), approx. 570kScanning Area 4.7 (H) mm x 3.5 (V) mm (0.19 x 0.14 inch)Scanning System NTSC 525 lines, 2:1 interlace PAL625 lines, 2:1 interlace Scanning Frequency Horizontal Vertical NTSC 15.734 kHz 59.94 Hz PAL15.625 kHz 50.00 Hz SynchronizationInternal Horizontal Resolution 650 TVLMinimum Illuminationf/1.6; 2,850°K; 30 IRE;Color (NTSC: 17 ms/ PAL: 20 ms) 0.1 lux;Color (500 ms) 0.03 lux;Mono (with IR) 0.0 lux IR Cut Filter Yes, D/N switchDynamic Range120 dB dual-scan WDR IR Illumination Distance 40 mIR Sensitivity>40% at 850 nm, peak response Low-Light Technology 32 LEDsElectronic Shutter Range NTSCAuto, 1/60 to 1/100,000 sec;Manual, 1/60 to 1/10,000 secPAL Auto, 1/50 to 1/100,000 sec;Manual, 1/50 to 1/10,000 secNOTE: Slow shutter support is 2X to 128X.Video Output 1.0 Vp-p, NTSC/PAL composite, 75 ohms,BNC connectorAuto White Balance Range 2,000° to 9,500°K White Balance ATW/Manual/Push/Push lock/User1/User2/Anti CRSignal-to-Noise Ratio 48 dB (>52 dB by parameter adjustment)Automatic Gain Control Off/on up to 36 dB, 16 levels configurable Lens Varifocal Backlight Compensation Yes F-Number f/1.6Focal Length 6 to 50 mm Focus Range ∞ to 1.5 m (4.9 ft)Angle of View 6 mm (wide)50 mm (telephoto)Horizontal 43.9° 5.7°Vertical 33.2° 4.3°Adjusting Angle Panning Range ±180°Tilting Range ±90°Rotation Range ±360°Digital Noise Reduction 3D Privacy Zones Yes, 15 sizable windows Motion Detection Yes; 4 areas, sensitivity selectable Camera Titles Yes, 20 charactersDigital ZoomYes, 255XImage StabilizationYes (under 10 Hz)Scene Learning/Analytics Yes, defocusingRemote Access RS-485 and Coaxitron Alarm Output1ELECTRICALPower Requirement NTSC 12 VDC/24 VAC +10% to –15%, 60 Hz PAL12 VDC/24 VAC +10% to –15%, 50 Hz Power Consumption 7.5 W (IR on, without heater);22.5 W (IR on, with heater on)Power Connector 2-pin terminal block with screw terminals Video Connector BNCAlarm Output2-pin terminal block with screw terminals ENVIRONMENTALOperating Temperature –30° to 55°C (–22° to 131°F)Storage Temperature –30° to 60°C (–22° to 140°F)Operating Humidity 20% to 98%, noncondensing Storage Humidity 20% to 98%, noncondensing Impact ResistanceIK10PHYSICALConstruction Die-cast aluminum Unit Weight 1.55 kg (3.41 lb)Shipping Weight2.05 kg (4.51 lb)CERTIFICATIONS•CE, Class B •FCC, Class B •UL/cUL Listed•Meets IP66 standardsRECOMMENDED ACCESSORIESBU-ADAPTERBU Series cameras to a wall or a ceiling surface mounted conduit box (conduit box not included)RECOMMENDED POWER SUPPLIESTF2000Power supply for one 24 VAC camera, 20 VA MCS Series Multiple 24 VAC camera power supply, indoor WCS SeriesSingle/multiple 24 VAC camera power supply, outdoorNOTE: VALUES IN PARENTHESES ARE INCHES; ALL OTHERS ARE CENTIMETERS.Pelco, the Pelco logo, and other trademarks associated with Pelco products referredto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rademarks of Pelco, Inc. or its affiliates. All other product names and servic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companies.Product specifications and availability are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notice.©Copyright 2012, Pelco,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红外成像末制导机动弹头抗目标丢失算法研究
![红外成像末制导机动弹头抗目标丢失算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aa41946852458fb770b567c.png)
空空导弹导引头原理
![空空导弹导引头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a1e28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c.png)
空空导弹导引头的工作原理与人的眼睛类似,它能够接收目标辐射或反射的能量,确定导弹与目标的相对位置和运动特性,形成引导指令,传递给导弹的飞行控制系统,进而操纵导弹飞行,实现对目标的精准打击。
导引头是空空导弹的“眼睛”,它能够接收和识别来自目标的辐射或反射能量,例如红外辐射、电磁波等,从而获取目标的位置、速度、方向等参数。
导引头内部通常装有传感器和电子线路,传感器将接收到的能量转换为电信号,电子线路则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目标的相关信息。
根据导引头使用的探测原理不同,空空导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红外导引头和雷达导引头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红外导引头通过探测目标与背景之间的红外辐射差异来识别目标,它在中近距离的空战中具有较高的命中率。
雷达导引头则通过发送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探测目标,它在远距离的空战中具有优势。
无论哪种类型的导引头,其工作原理都是通过接收和处理来自目标的能量信号,提取出目标的相关信息,形成引导指令,实现对目标的精准打击。
这种原理使得空空导弹在空战中具有较高的作战效率和可靠性,是现代空中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外导引头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红外导引头的组成及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2c8954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b.png)
红外导引头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 红外导引头的基本构成
红外导引头是一种用于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等武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实现武器对目标的精确制导。
红外导引头一般由探测器、信号处理器、导引计算器和喷气控制器等部分组成。
其中,探测器主要起到接收红外信号的作用,信号处理器负责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导引计算器则根据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制导计算,喷气控制器则控制姿态变化。
2 红外导引头的工作原理
红外导引头的工作原理主要依赖于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
当目标处于热平衡状态时,会发射出一定的红外辐射,这种辐射会通过红外导引头上的探测器被接收。
红外导引头中的探测器主要采用碲镉汞、铟锗等探测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对红外辐射进行敏感接收,从而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接下来,红外导引头中的信号处理器会对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处理,主要包括放大、滤波、增加灵敏度等步骤,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信号信息。
导引计算器则根据这些处理后的信号信息,以及导弹飞行状态信息进行导引计算,最终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喷气控制器更改导弹的姿态,实现对目标的精确制导。
总的来说,红外导引头是一种可靠、高精度的制导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基于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进行制导的,可以较好地适应各种目标的制导需求,是现代武器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反导系统红外探测 (2)
![反导系统红外探测 (2)](https://img.taocdn.com/s3/m/9f356b212f60ddccda38a063.png)
反导系统红外探测、跟踪和识别弹道导弹的机理分析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辐射电磁波,电磁辐射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反导系统利用弹道导弹在主动飞行段(又称助推段)、自由飞行段(又称中段)和再入飞行段(又称末段)较强的红外辐射特征,通过应用先进的被动红外探测设备接收这些红外辐射信号,使用优良的寻的设备锁定该红外辐射源,并运用快速信号处理设备分析这些红外跟踪数据,便能够探测、跟踪和识别弹道导弹。
当然,随着弹道导弹在各个飞行段的红外辐射特征不同,导致反导系统的被动红外探测设备在各个飞行段的最佳工作波段会有所区别。
在主动段,弹道导弹的红外辐射主要源于发动机的尾焰和导弹的蒙皮,反导系统红外探测器的最佳工作波段是短波和中波。
发动机尾气的主要组分通常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因此由水蒸气、二氧化碳分子转动和振动能级跃迁而辐射的离散谱线是主要的尾焰辐射,其中最明显的是2.7 μm和4.3μm 谱带;另外,发动机尾焰中还可能含有碳粒子和其它固体微粒,它们的作用如同温度约等于尾焰温度的灰体辐射源,在短波红外波段具有较强的辐射强度。
主动段的气动加热效应也会使得导弹蒙皮的温度上升几百度.于是蒙皮的灰体辐射不容忽略,随着高度的增加、发动机推力的减弱,它在主动段红外辐射总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针对弹道导弹主动段红外辐射的光谱特点,同时考虑到地球及其大气对探测器的干扰集中在长波波段,所以,反导系统红外探测器探测主动段飞行的导弹时最好工作在短波和中波波段。
在自由飞行段,弹道导弹的红外辐射主要是蒙皮的灰体辐射及蒙皮反射的太阳辐射,反导系统红外探测器的最佳工作波段是长波和中波。
自由飞行段没有空气,导弹表面不存在气动加热效应,蒙皮的温度会逐渐下降到300 K左右,根据维恩位移定律,此时蒙皮灰体辐射的峰值波长约为10μm;此外,尽管太阳辐射很强,由于太阳离导弹很远且峰值波长约为0.5μm,加之蒙皮的吸收率较大、反射率较小,于是蒙皮的灰体辐射远远超过蒙皮反射的太阳辐射。
红外制导导弹工作原理
![红外制导导弹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9db192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d.png)
红外制导导弹工作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红外制导导弹的工作原理,这可超级有意思哦!你想想啊,红外制导导弹就像是一个有超级敏锐眼睛的小机灵鬼。
比如说,你在黑暗里找一个发光的东西,是不是一下子就能发现?红外制导导弹就是这样找到目标的!
它的工作原理呢,简单来说就是靠捕捉目标发出的红外线。
就好像你能通过声音辨别出是谁在说话一样,导弹能通过红外线锁定目标。
比如说,飞机飞行的时候,发动机就会发热,会发出红外线,这就相当于给红外制导导弹发出了一个信号:“嘿,我在这儿呢!”导弹就能顺着这个信号直直地飞过去,然后“砰”的一声击中目标。
再打个比方,红外制导导弹就像是一条嗅觉超级灵敏的猎犬,红外线就是它要追寻的气味。
它能在众多的气味中,准确无误地找到它要追踪的那个。
神奇吧?
然后啊,导弹内部有非常精密的设备来检测和分析红外线。
这就像是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一起工作一样。
导弹的“大脑”一旦确定了目标的位置,就会指挥导弹朝着目标飞去,绝对不会迷路,这可真厉害啊!
你说这红外制导导弹牛不牛?它能够在那么复杂的环境中准确找到目标,这得是多么高科技的玩意儿!它们为国家的安全和防御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啊,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高科技的武器,它们真的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我觉得红外制导导弹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它的工作原理简直让人惊叹不已!是不是很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啊?。
兵器知识库-什么是红外干扰
![兵器知识库-什么是红外干扰](https://img.taocdn.com/s3/m/d5888dd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8.png)
兵器知识库-什么是红外干
扰
红外干扰是对付红外制导导弹的一种手段,常用的有红外诱饵等。
红外诱饵也称假目标干扰,是一种可从飞机、舰艇、地面发射,通过辐射强大红外能量诱骗来袭导弹的一种欺骗式红外干扰设备。
红外诱饵弹分为烟火型诱饵弹、复合型诱饵弹和塑料型诱饵弹等,烟火型诱饵弹是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诱饵弹,它只能通过烟火来辐射红外能量,燃烧时间约3秒钟,辐射功率15千瓦。
复合型诱饵是既能辐射
红外能量又能通过散发箔条来干扰雷达电磁彼的一种专门对付红外,雷达复合制导导弹的诱骗设备。
塑料型诱饵是一种通过向威胁区喷洒诱饵燃料,在空中形成燃烧区,引诱红外制寻导弹的一种设备。
弹载星敏感器原理及系统应用
![弹载星敏感器原理及系统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be4b1e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03.png)
弹载星敏感器原理及系统应用弹载星敏感器是一种安装在弹头上的传感器装置,用于探测和感知目标。
其原理是通过光学、红外、雷达等技术来收集、处理和传输目标信息。
其中,光学星敏感器利用星体发出的自然光作为目标探测,通过摄像机来捕捉并图像处理,识别星体的位置和姿态,并通过算法确定目标的位置、运动状态等信息。
红外星敏感器则通过感知目标辐射的红外辐射能量来探测目标,利用红外相机来收集红外图像,并通过红外图像处理来实现目标的识别和跟踪。
雷达星敏感器则利用雷达波来检测和感知目标,通过发射和接收雷达波来分析目标的位置、距离、速度等信息。
弹载星敏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导弹制导、火炮控制、防空拦截等领域。
在导弹制导中,弹载星敏感器可以帮助导弹锁定和追踪目标,实现精确打击;在火炮控制中,弹载星敏感器可以用于瞄准目标、调整炮口方向和射击角度;在防空拦截中,弹载星敏感器可以帮助拦截导弹和飞机等空中目标。
此外,弹载星敏感器还可以用于侦查、侦察和目标跟踪等任务。
弹载星敏感器在系统应用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 目标探测和识别:弹载星敏感器能够通过图像处理和目标识别算法,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
无论是使用光学、红外还是雷达技术,弹载星敏感器都能够帮助系统准确定位和识别目标,为后续的制导和打击提供精确的目标信息。
2. 姿态估计和指引:弹载星敏感器通过捕捉目标的位置、运动状态和姿态等信息,可以进行精确的姿态估计。
这对于导弹和火炮等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需要根据目标的姿态来调整其自身的姿态和航向,以确保击中目标。
3. 制导和打击精度提高:弹载星敏感器的目标探测和姿态估计功能,可以大大提高制导和打击的精度。
通过实时获取目标的位置和姿态信息,系统可以根据目标轨迹和运动状态进行精确的制导和打击,从而提高打击成功率。
4. 实时监测和调整:弹载星敏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目标的位置和状态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输到系统中进行实时的调整和决策。
例如,在导弹制导中,弹载星敏感器可以不断更新目标的位置和姿态信息,以便导弹能够根据目标的动态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追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2 红外导引头的分类 红外导引头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 出
现了各种类型的红外导引头 , 表 1的分类主要是根 据探测系统的不同给出的 , 仅作参考 。
表 1 红外导引头的分类
红 外 导 引 头
点源制导 1. 按获取信息
成像制导
跟踪 2. 按功能 扫描跟踪
近红外 3. 按工作波段 中红外
第四阶段的红外导引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 末 , 其最主要特征就是普遍采用了红外成像制导和 多模复合制导技术 , 再加上 8μm ~14μm 波段远红 外探测技术的使用和探测距离 、跟踪精度等诸多性 能的提高 , 使得第四代红外导引头性能较之前三代 有了较大的飞跃 , 具有了更高的抗干扰能力和真正 意义上的全向攻击能力 , 真正实现了发射后不管 。 这一代的红外制导武器典型产品有美国的 A IM 9X、英国的 ASRAAM 、法国的麦卡改进型 、以色列 的怪蛇 4和俄罗斯的 AA 211 射手等空空导弹 , 以及 崔格特 、海尔法的改进型 、标枪等反坦克导弹 。目 前 ,新一代的巡航导弹多趋向于采用红外成像末段 制导 , 如美国的斯拉姆导弹和战斧对陆攻击型
·44·
光子探测器和热探测器 ; 成像式探测器能显示红外 辐射目标的图像 , 便于制导系统对目标的识别与跟 踪 , 按成像方式可分为红外光学机械扫描式成像和 红外凝视焦平面阵列式成像 。在美国等技术先进国 家 ,线列探测器已完全达到实用化 ,凝视焦平面阵列 探测器则是当前的主攻方向 。目前 ,在红外成像导 引头中用得较广泛的几种凝视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大 致有 : 1) 碲镉汞 ( HgCdTe)探测器 /硅 CCD 混合焦 平面器件 ; 2) 锑化铟 ( InSb)光伏焦平面阵列 ; 3 ) 硅化铂 ( PtSi)肖特基势垒电荷耦合器件 ; 4) 非本征 焦平面阵列 。 4. 2 信息处理方法
图 1 红外导引头组成框图
图 2 红外导引头结构示意图
本文 2006201216收到 , 作者分别系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七一七一厂在读硕士研究生 、高级工程师 、研究员
·42·
飞航导弹 2006年第 8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精确制导武器能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更好地发 挥效能 ,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智能化信息处理方法 。 这对于采取红外成像制导和多模复合制导的第四代 红外导引头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信息处理 包括目标识别和跟踪算法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 术 。目前 , 常用的目标识别算法有相关法 、不变矩 法和投影法 ; 在识别目标后 , 即转入对目标的跟 踪 , 基本的跟踪算法有两种 : 波门跟踪算法和相关 跟踪算法 。而当前红外导引头中实时处理数字图像 的主要技术途径则主要采用专用高速硬件 , 进行并 行处理 。从发展看 , 用互联的多微处理机结构或分 布处理机结构来代替中央处理机结构 , 以扩大信号 处理的能力 , 满足导引系统对运算能力提出的更高 要求 ,是目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主攻方向 。 4. 3 陀螺稳定系统
第三阶段的红外导引头起于 20世纪 70年代中 后期 , 其红外探测器均采用了高灵敏度的制冷锑化 铟 , 并且改变了以往的光信号的调制方式 , 多采用 了圆锥扫描和玫瑰线扫描 , 亦有非调制盘式的多元 脉冲调制系统 , 具有探测距离远 , 探测范围大 , 跟 踪角速度高等特点 , 有的还具有自动搜索和自动截 获目标的能力 。因此 , 这一代的红外制导武器可以 全向攻击机动能力大的目标 , 典型产品有美国的 A IM 29L、苏联的 R273E、以色列的怪蛇 3、美国的毒 刺及法国的西北风等地对空导弹 。
远红外
调制盘 非调制盘 扫描成像 凝视成像
单波段
4. 按工作模型 双波段
复合制导
3 红外导引头的发展与现状 红外导引头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现在已进
入更先进的第四代红外导引头的研制 、生产与装 备。
第一阶段的红外导引头是在 20世纪 60年代中 期以前 , 其探测器采用不制冷的硫化铅 , 信息处理 系统为单元调制盘式调幅系统 , 工作波段为 1μm ~ 3μm , 灵敏度低 , 抗干扰能力差 , 跟踪角速度低 。 这一代的典型产品有美国的响尾蛇 A IM 29B , 苏联 的 K213、美国的红眼睛以及苏联的 SAM 27 地对空 导弹 。这一时期红外武器主要用于攻击空中速度较 慢的飞机 。
图如图 2所示 。 红外导引头简单工作过程 : 光学系统接收目标
红外辐射 , 经调制器处理成具有目标信息的光信 号 , 由红外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成易处理的电信 号 , 再经电子线路进行信号的滤波 、放大 , 检出目 标位置误差信息 , 然后输给陀螺跟踪系统 , 驱动陀 螺带动光学系统进动 , 使光轴向着目标位置误差方 向运动 , 构成导引系统的角跟踪回路 , 实现导引系 统跟踪目标 。导弹制导律所需要的控制信号同时由 电子线路给出 。
4 红外导引头的关键技术 4. 1 红外探测器
红外探测器堪称红外导引头的心脏 ,在红外制 导技术的发展中始终起着关键作用 。它是一种光 / 电或热 /电转换元件 , 可以把探测到的红外辐射信 号转换成微弱的电信号 , 易于显示和识别 , 其质量 的优劣是红外导引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能 否把目标信息显示成像 , 可分为点源式探测器和成 像式探测器两大类 。点源式探测器是把目标当作辐 射红外线的点 , 只能显示目标的红外辐射能力 , 不 能反映目标的实际结构与形状 , 按响应方式可分为
稳定系统在红外导引头中有着重要作用 , 它一 方面要稳定光轴 , 另一方面要接受控制信号驱动光 轴去跟踪目标 。无论在点源跟踪还是成像跟踪的红 外导引头中 , 稳像 (图像或像点 )精度都是一个重要 指标 。此外 , 陀螺稳定系统通常由于结构等因素还 决定着导引头的跟踪视场和跟踪速度甚至跟踪精度 等指标 。红外导引头的稳定系统通常由各种不同类 型或组合的陀螺来完成 , 常见的陀螺稳定系统及其 特点如表 2所示 。
4) 输出两路弹轴与光学 (或天线 )轴的框架角 信号 。 1. 2 红外导引头的组成
红外导引头通常由光学系统 、调制器 、红外探 测器 、制冷器 、陀螺伺服系统以及电子线路等组 成 , 其框图如图 1所示 。其中 , 光学系统 、调制器 、 红外探测器 、制冷器和陀螺伺服系统所组成的光电 机械系统又叫位标器 , 所以 , 从结构上来看 , 红外 导引头即由红外位标器和电子线路 (舱 )组成 , 示意
·43·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BGM 2109A。斯拉姆导弹的制导系统包括 : 惯导装 置 、无线电高度表 、全球定位系统 、红外成像导引 头 。正由于采用了末段红外成像制导 ,所以斯拉姆 导弹具有很高的命中精度 (达到 1m ) ,并可精确选 择命中部位 ,实施外科手术式攻击 。此外 , 红外导 引头还广泛应用于末制导炮弹中 , 如 1988年 ,雷锡 恩公司研制的使用双色红外导引头的旋转稳定制导 炮弹 , 1990年投入生产的瑞典 FFV 公司研制的采 用红外焦平面阵列制导的末制导炮弹等 。
5 红外导引头的发展趋势 红外导引头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由红外点源寻的
制导向红外成像制导发展 , 并由第一代的光机扫 描向第二代的凝视焦平面阵列发展 ,其工作波段由
飞航导弹 2006年第 8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 红外导引头的功能与组成 1. 1 红外导引头的功能
1) 接收目标 (飞机 ,坦克等 )的红外辐射 , 完成 对目标的自动搜索 、识别和捕获 ;
2) 隔离弹体的角运动 , 稳定光学 (或天线 )轴 , 为提取目标视线角提供参考系 ;
3) 对锁定后的目标进行自动跟踪并实时输出 俯仰 、偏航两路视线角速度信号 ;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 , 红外多元探测器 、微计 算机技术 、成像技术及跟踪技术等得到了飞速的发 展 , 特别是焦平面红外探测器研制成功 , 如 128 × 128元锑化铟 、碲镉汞面阵器件 , 为发展第四代红 外导引头奠定了基础 。红外成像导引头最先应用于 美国 AGM 265D 空地反坦克导弹 , 随着相关技术的 飞速发展 , 目前红外成像导引头也广泛扩展到空空 导弹 、巡航导弹以及末制导炮弹中 。
飞航导弹 2006年第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