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偏离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摘要:就业结构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通过对东北三省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进行分析,并且在三个省份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以及近10年来的纵向比较发现东北三省的就业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针对这种现象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1、针对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寻找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择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偏离度,现状,对策
东北三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粮食的产量关系到我国的民生问题。

然而,近几年来,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相适应的程度影响着产业结构变动是否顺畅,因此,就业结构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

而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分析东北三省近十年的相关数据,可以有效了解辽宁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并可以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
从2000~ 2010年11年间东北三省各产业产值的变动来看,东北三省第一产业产值的变动趋势是呈下降态势,第二产业的变动在2000~2010年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变动在2000~2010年间三个省份的变动步伐不一致,其中辽宁和吉林呈下降趋势,而黑龙江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就业结构的转变。

2000年以来,东北三省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转移情况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构成之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2000年的137.4:66.6:96,转变为2010年的117.7:66.9:115.3。

总体来讲,第一产业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而第二产业劳动力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说明我国的2000到2010这十一年间开始注重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开始将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服务业上。

二、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要保持就业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过程相适应,劳动力的转移需要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保持一致。

通过结构偏离度指标,可以有效度量各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和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产业结构偏离度=(某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同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1
当结构偏离度为零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能在总量上保持均衡状态当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时,意味着该产业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使产业的发展与就业吸纳能力保持一致;当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则意味着该产业劳动力已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应促使劳动力从该产业转移至其他产业。

通过上述公式,对东北三省2000—2010年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东北三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如下表所示:
1、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
年份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偏离度偏离度偏离度
2000 -0.71353-0.563745-0.7777778
2001 -0.70968-0.60355-0.7681452
2002 -0.71277-0.584551-0.7675351
2003 -0.7246-0.61477-0.7784314
2004 -0.69565-0.591398-0.7739308
2005 -0.69697-0.637317-0.7438017
2006 -0.69844-0.667725-0.7494737
2007 -0.69706-0.683761-0.72103
2008 -0.70871-0.680089-0.7176724
2009 -0.70662-0.690367-0.7105832
2010 -0.71885-0.711905-0.7162162
2、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
年份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2000 0.908745 1.298429 1.707547
2001 0.924603 1.327957 1.697115
2002 0.95102 1.485714 1.673077
2003 0.963415 1.603448 1.933333
2004 0.923387 1.505376 1.916667
2005 0.937255 1.369565 1.578947
2006 1.011811 1.364116 1.553991
2007 1.098814 1.4 1.410138
2008 1.188235 1.396985 1.560976
2009 1.03125 1.410891 1.318627
2010 1.064885 1.441315 1.587629
3、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
年份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2000 0.0833330.1140070.078498
2001 0.0795760.1850650.090909
2002 0.0923480.0578030.119454
2003 0.0894740.0925930.071429
2004 0.070313-0.01433-0.03607
2005 0.0366490.150.09772
2006 -0.029150.1686390.0784
2007 -0.100740.1398810.091195
2008 -0.162620.0734460.042424
2009 -0.093680.0469610.18018
2010 -0.12706-0.019130.027624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零,说明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即农业的劳动力已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应促使劳动力从该产业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产业。

这与东北三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以及农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现状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最近几年以来,由于机械化的普及使农村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向城市输入,导致农业的劳动人员大量减少。

2)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不足,吸纳劳动力尚有一定空间其结构偏离度为正,绝对数值较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而且通过东北三省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辽宁省的偏离度相对较小,黑龙江省的相对较大,说明在2000年到2010年间随着国企改革的顺利推进,工业企业的减员增效,出现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同时,随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大量引进,出现了技术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

3)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相对较为合理,但尚有较大上升空间其绝对数值在零值附近波动。

首先,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在向均衡状态迈进,从其他部门转移的劳动力很多被第三产业吸收,这是因为第三产业中许多传统行业,如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等行业技术资本含量低,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劳动力进入门槛较低,同时第三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比重大幅增长,需要的劳动力也多,适合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其次,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第三产业整体水平严重偏低,在以后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随着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仍有较大的空间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三、政策意见
1、针对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寻找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

在东北地区三次产业构成上,以提高与产业集群关联的第三产业比重为重点,进一步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注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尽快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升级转型的新格局。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撑点,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从产业升级的要求出发,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升级,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必由之路。

要选择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利税的产业作为新一代成长型的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扶持适用性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发展“三高”农业、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服务业(主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租赁服务、法律服务、社会调查服务、物流、审计服务、广告服务等) 、商贸旅游业、建筑与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五大领域。

3、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择业能力。

目前东北三省的整体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城市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中的剩余劳动人口,很多是因为缺乏应有的劳动技能而难以实现转移。

一是应将职业教育与就业政策规划相衔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导向,广泛开展职业需求预测,调整和确定培训方向,使职业培训规模、结构及质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

二是在职培训应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要求企业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对一定比例的受雇人员进行在职培训,要求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对在职员工进行新技术、新理念的培训,不断完善在职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