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国建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雕像
和平女神
勃兰登堡门
• 德国古典复兴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作品是 柏林的勃兰登堡大门 (BRANDEVBURGER TOR,1788—— 1791年,建筑师KARL GOTTFRIED LANGHANS,1733——1808年)。它的 主体仿雅典卫城的山门,用6棵希腊多立克 柱,但上部用罗马式的女儿墙代替了希腊 式的山花,为的是在上面安置4驾马车的群 雕。它没有卫城山门的深度,也没有凯旋 们的厚重,所以不很雄伟。左右隐隐模仿 山门的两翼,但因为用了山花,构图的独 立性过于大了,同大门主体不够协调。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在艺术中指以古希腊和古罗马 艺术为基础的历史传统或美学观点。古典主义用于说明历 史传统指古代艺术,或受古代影响的后期艺术,新古典主 义则仅指受古代影响的后期艺术。因此,两词经常互相通 用。古典主义用于说明美学观点通常指与古代艺术相联系 的一些特点,如和谐,明晰,严谨,普遍性和理想主义。 古典主义也可以看成是文艺复兴在建筑世界的反映和延续。 “古典的”有时也可用于特指某一发展阶段,这古典阶段 之前是原始阶段,而其后则是“因袭”,“巴洛克”, “颓废”的阶段,这时这种风格已经丧失原有力量,有时 会陷入毫无意义的精致。西方艺术史上有意直接模仿古代 艺术的阶段通常称为“新古典主义”的阶段。新古典主义 提倡建筑要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在格式 上与古典主义风格相仿,但新古典主义要比古典主义的风 格简化的多。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国建筑
form1785~1850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复杂多边,它屏弃了巴 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中过度矫饰的特点,而谋求几近 失落的纯粹高贵的建筑风格的回归.虽然‘‘新古 典主义”一词直到19世纪末期方被正式确立,但从 18世纪中期开始,这种建筑风格就开始广为应用. 根植于理性主义的新古典主义,其发展源于四种文 化的影响:考古学,印刷图片资源,浪漫主义和纯结 构性的概念.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被考古般精确的 研究,留存下来的成卷的雕刻版画赋予这些建筑遗 迹以浪漫主义色彩,而设计感是通过希腊式的简洁 结构取得的,繁琐的装饰已经从新古典主义风格建 筑上消失了.
• 十八世纪下半叶,德国的经济恢复,逐渐强大的资 产阶级为了建立同意的国内市场,反对祖国的四分五裂, 在拿破仑战争的冲击下,诸侯国经过兼并,数量大大减少, 比较重要的诸侯国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诸侯们纷纷在自 己的首都兴建纪念堂,博物馆,凯旋门等等,炫耀邦国的 兴隆,以便在政治斗争中胜过对手。所以在这时期,大型 的公共建筑物在诸侯国的范围内都是国家性的。德国的一 些大城市:柏林,慕尼黑等,都在这时期建造了一批相当 宏伟的纪念性建筑。诸侯们在高涨的资产阶级反对情绪的 压力下,谈论哲学,甚至谈论启蒙思想。所以在德国也兴 起了古典复兴的建筑潮流。由于温克尔曼和莱辛等人的提 倡,后来又有意同拿破仑区别,德国的古典主义复兴主要 是希腊复兴。
德国
德国位于欧洲中 部,存在着悠久的艺 术传统,构成欧洲美 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德国面积35.7万平 方公里,人口8180万, 绝大多数为德意志人, 通用德语,3/4居民信 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首都柏林,人口350万, 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要 的工业和贸易大国之 一.
慕尼黑
新古典主义时期德国建筑的发展
德国新古典主义
德国直到1871年才正式建国,在此之前, 它只是一些以德语为母语的王国以及邦国的联合 体.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德国的发展与德国的 建国之路,尤其是德语世界里最强大的普鲁士王 国密切相关.新一代深受法国建筑理论学家影响 的德国建筑师尤其青睐希腊复兴风格,因为这种 建筑风格可以将完美的艺术表现与严肃的城市意 图融为一体;同时人们也认同,希腊复兴风格非 常适用于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说,德国最早的 希腊复兴风格建筑是为纪念腓特烈大帝而设计, 他将德国作为统一一国的观点深得人心.
Baidu Nhomakorabea
勃兰登堡门
•
公元1753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 威廉一世定都柏林, 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门的柏林城,因此门坐西朝东,弗里德利 希· 威廉一世便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堡命名。初时此门仅为一 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1788年,普鲁士国王弗里 德利希· 威廉二世统一德意志帝国,为表庆祝,遂重建此门。当时德 国著名建筑学家卡尔· 歌德哈尔· 朗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建筑工作,他 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仿照了雅典阿克波利斯)建筑风格, 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并于1791年竣工。重建后的城门高 20米,宽65.6米,进深11米,门内有5条通道,中间的通道 最宽。据史书记载,中间的通道在1918年德皇退位前仅允许皇族 成员行走。门内各通道之间用巨大的砂岩条石隔开,条石的两端各饰 6根高达14米、底部直径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为使此门 更辉煌壮丽,当时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 沙多又为此门顶端 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四匹飞驰的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 上站着一位背插双翅的女神,她一手执杖一手提辔,一只展翅欲飞的 普鲁士飞鹰鹫立在女神手执的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上。在各通道内侧 的石壁上镶嵌着沙多创作的20幅描绘古希腊神话中大力神海格拉英 雄事迹的大理石浮雕画。30幅反映古希腊和平神话“和平征战”的 大理石浮雕装饰在城门正面的石门楣上。
勃兰登堡门
• 此门建成之后曾被命名为“和平之门”,战车上的 女神被称为“和平女神”。1806年10月普法战争爆 发,法国将军拿破仑率领法军打败普鲁士军队,同年10 月23日法国军队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后拿破仑下 令拆卸门顶上的女神及驷马战车作为战利品拉回巴黎。1 814年欧洲同盟军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普鲁士将其 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门顶上。为此,卡尔.辛克尔又雕刻 了一枚象征普鲁士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铁十字架,镶在女 神的月桂花环中。从此,和平女神被改称为胜利女神,此 门也逐渐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象征。 二百年来风雨的侵袭 已使原本乳白色的花岗岩呈灰褐色,更显得饱经沧桑,它 可称得上是德意志民族几度兴衰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