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体系

〈汉书·艺文志》把先秦的军事著作分为四种。第一种“兵权谋”,这是有关战略的;第二种“兵形势”,这是有关战术的;第三种是“阴阳”,这是有关古代军事中的迷信禁忌的;第四种是“兵技巧”,这是有关兵器制造和使用的。在这四种中,“兵权谋”讲到战争的规律,其中反映出先秦军事家对于辩证法的认识。

〈汉书.艺文志〉兵权谋首列〈孙子兵法〉。孙武生活于春秋末期,这是一个兼并战争十分激烈的时期。孙武总结了春秋时期丰富的战争经验,探讨了如何在战争中战胜敌人的各种战略、的规律。当时许多国家都讲富国强兵的政策,以实现中国的统一,而孙武一派的兵家正是这一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他们为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新的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一、计篇;二、作战篇;三、谋攻篇;四、形篇;五、势篇;六、虚实篇;七、军争篇;八、九变篇;九、行军篇;十、地形篇;十一、九地篇;十二、火攻篇;十三、用间篇。

《孙子兵法》虽在篇幅上只有短短六千多字,但内容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战争规律、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以及气象等多方面内容,对古典军事理论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所论述,确是一部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典。《孙子兵法》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是对战争全过程起指导作用的一个最高原则,一切军事活动,不论是战略决策、战役指挥或战术、技术的运用,都概莫能外。在战争前,对战争进行战略决策,决定战争是打还是不打,是大打还是小打,是进攻还是防御,决策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就是是否合于利,而合于利与否,要按决定战争胜负的各因素来估算。《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篇》就是专论这一问题的。《计篇》的中心内容是“经之以五”,就是按照“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对战争双方的优劣进行比较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进行决策。

第二至五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是从不同方面论证战略问题。

《作战篇》分析战争的危险和艰难,指出战争是损伤国力,困苦百姓、涉及国运兴衰存亡的大事,由此进一步产阐明战争必须坚持以最小耗费换取最大胜利的“合于利”原则,其中心思想是“兵贵胜,不贵久”。

《谋攻篇》专论对敌人采取攻势作战时怎样“合于利”,其中心思想是“以全争天下”,办法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形篇》和《势篇》主要论述怎样造成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形势,以保证战争能“合于利”。《形篇》研究自己一方如何在备战中确立有利形势的问题,其中心思想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势篇》则从战争双方对敌的角度看问题,指出要确立和保持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形势,就必须坚持“以正合,以奇胜”的原则。所谓“正合”,就是凭借自己的不可战胜的实力与敌作战,所谓“奇胜”,就是善于利用敌人弱点,出其不意以制胜。

第六至九篇即《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和《行军篇》论述战胜敌人的策略和战术问题,中心思想是“避实击虚”、“因敌制胜”和“践墨随敌”等,目的是因应敌情的变化采用灵活、机动的策略和战术以克敌制胜,是《势篇》所讲的“以正合,以奇胜”的原则在策略和战术方面的体现。

第十至十二篇《地形篇》、《九地篇》和《火攻篇》论述具体的战术和战争技术的运用,总的指导思想仍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第十三篇《用间篇》对间谍在战争中的作用、间谍的种类和使用办法等做了详细论述。《孙子兵法》主张用重金雇佣和收买间谍,认为这对促进战争胜利、缩短战争时间,减少战争人力物力损耗以及减轻人民负担、缓和国内矛盾等,都有重要作用。基于此,

他把那些“爱爵禄百金”,舍不得以较高代价用间的将帅称为不合格的将帅,显然,这也是以“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为指导思想的。

《孙子兵法》中最精华的一句话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它充满了强烈的唯物主义精神,直到今天也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孙武认为战争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战争的胜负是可以预知的,这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具有可知性”的论述。在孙武看来,战争的规律是客观的事物,战争的胜负可以预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他对战争规律的总结。

孙武认识到战争不是孤立的事物,而是跟社会中其他事物有密切的联系的。他指出,战争取得胜利需要五个先决的条件(“五事”),通过对这五事的比较、考察,就能预知敌我双方的胜负。在五个条件中,首先是统治者必须使老百姓与他的意志一致,“令民与上同意”(“道”)。其次是有利的天时(“天”)。其次是有利的地理(“地”)。其次是有好的指挥官(“将”)。其次是有好的组织纪律(“法”)。这五个条件包括很广,涉及到许多自然现象和许多社会现象,这些都是与战争的胜利有关系的,其中政治条件、人心的向背占首要地位。

因此,孙武在考察战争时,没有陷入单纯军事观点。他认识到,军事决不能脱离政治,军事是政治的延续,用兵是为了解决政治问题,不是为战争而战争。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先从政治上解决问题。他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因此,他说,最好的战略,是粉碎敌人向我发动战争的意图(“上兵伐谋”)。其次的战略是利用国际矛盾,孤立敌人,使敌人不敢发动战争(“其次伐交”)。再次的战略,才是用兵作战(“其次伐兵”)。最下是攻城(“其下攻城”)。

孙武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在战争中首先需要对于矛盾的双方,即对于敌我两方,都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因此他说:“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日: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不穷。”

正是基于对世界可知性的深刻理解,孙武坚决反对将宗教迷信渗透在军事实践中去。他说,“以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就是说,既不可靠鬼神,也不可靠事物的表面现象,也不可靠主观的臆测。在这里,孙武既不相信天命,又不相信鬼神。在他看来,天不过是“阴阳、寒暑、时制”,与地一样,都是物质性的自然物。它只是决定胜负的客观条件之一。

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武佚著〈吴问〉中,记载了吴王问孙武晋国六卿孰先灭亡的事。孙武不从地形、攻守等等方面来回答,而从六卿辖地的田制和税制的不同来回答,认为这种差异是六卿存亡的根本因素。具体地说,即认为六卿中之范氏、中行氏亩制(一百六十步为一亩)较智氏(一百八十步为一亩)小,而亩税相等,“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智氏亩制又较韩氏、魏氏(二百步为一亩)小,而亩税相等,“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智氏将次于范氏、中行氏亡。韩氏、魏氏亩制又较赵氏(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小,而亩税则高于赵氏,“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韩氏、魏氏将次于智氏亡,独赵氏亩制最大,税最轻,“公家贫,其置士少,主俭臣收,以御富民”,所以孙武说赵国“固国,晋国归焉。”吴王听了以后,感叹地说,“王者之道,宜以厚爱其民者也”。

虽然后来历史的发展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并立,与孙武的预计不尽相合,但孙武提出田制和税制的不同,由此而论述公室聚敛的厚薄,民众负担的轻重,和国家存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