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空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空白

梁兆卫

【内容摘要】“空白”范畴是中国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魂,它具有悠久、深厚的思想渊源。本文试图从字源学的角度对“空白”的思想渊源进行新的探索,进而归纳出其审美特征。运用“格式塔”解释中西艺术空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并不一定会直指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文章对此进行了辨证的探讨。

【关键词】空白审美特征格式塔

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空白”是艺术美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传统书论认为,书法是黑、白架构的艺术,“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1](p372),书法的韵致就蕴藏在无墨的“白”之中。笪重光在《画筌》[2](p23)中说:“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的诗论家与画家也有相似的见解。如:刘熙载认为,诗的妙处全在无字处;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如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的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金圣叹说:“《西厢记》是一无字” [3] ( p117)。空白结构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超越日常经验世界的感知和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精神境界的途径。总之,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眼中,“空白”不仅是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艺术的肯綮和机窍。“空白”是“无象”中的“有形”,“空白”中包蕴着艺术美的极致。

所以,从操作层面看,“空白”,实际上就是讨论为什么要“布白”以及如何“布白”的问题;从“空白”的深层含义而言,它指向古代哲学的“空象”,其本质都是宇宙万物之终极本体——“空无”。但是“空无”并不代表一个真实的虚无空间,而是充满了生命、气韵和真理的永恒空间。

“空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虽然与空白相近的术语却出现了很多,“简”、“疏”、“淡”、“隐”“藏”、“略”、“虚”、“空”、“白”,但是“空白”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直到清代才在画论(笪重光《画筌》)中真正完整地提出了这一说法。长期以来,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技术手段,而对其深厚的美学意蕴已经忽略了太久。而且,对于空白的思想渊源只是围绕在道家理论框架之内,岂不知,儒、释、道共同造就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意识。

为了搞清楚“空白”的思想渊源,首先我们可以从字源学上来对“空白”进行再认识。

“空”,《说文穴部》:“空,空也。从穴,工声。”从字源学上来看,即是洞穴的意思,后来又引申为无、虚。例如,《大戴礼记·誥志》“此无空礼,无空名。”《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泯色空以和迹。”《诗·小雅·大东》“杼柚其空”。[]4(p2321)

“白”,《说文白部》:“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数皆从白。”《说文解字义证》“白,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白”的原字是自,也就是鼻子的意思,又引申出道、智慧等意。《庄子·人间世》“望其阙处,虚室生白。”这里的白就是道的意思;《太玄·昆》“不知白”,“白”即智慧之“白”。[5](p676)“空”和“白”从字源学上来看有很大的相通之处。“空”是指大洞穴,一个大的空间,而“白”则是指鼻腔,一个较小的空间而已;同时,二者确是有大用的。洞穴是人用来居住的

地方,鼻子则是用来呼吸的,与人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从造字法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重“无”的哲学传统和思维方式。《老子》第十三章:“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车之用也。埏

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6](p328)同样的道理,只有有了一定的空间,洞穴才能适合人居住,鼻子才能用来

呼吸,生命才能存在,“虚而不淈,动而欲出”。这都可以归因于到家思想对“道”的理解上。“道可道,非常道。”那“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

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7](p332)似有形

象又没有具体形象,所以最终复归于无物,也就是说“道”即是“无”,是“空”,是“虚”。古人深感宇宙的深处就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就是万事万物的源泉,万物的根本,具

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这也是美的根源,所以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在他看来,无

声是最美的声音,无形是最美的形象。而这种希声、无形实际上就是空白,正合乎于道。

但是,中国艺术中的“空白”不仅是道家思想的传承,而且是儒、释、道的混融合一的艺术表现的积淀。禅宗讲究两种境界: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诗);第二境,“空山无人,水落花开”(苏轼)。在第一境中,人还是个清醒的关照者,还是个探求者,还是在寻求,仍然具有目的性,所以就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而在第二境中,人没有了,人与境完全契合、浑然一体。人没有了意识,就没有了占有的欲望,就是完全自由的了,人的意识的淡出,正彰显出了世界的意义。但是,这个“空”不是死气沉沉的死寂,空白中完全充满了灵气和动荡,生命的气韵仍然环绕在整个的境界之中。所以,空白也是禅理的关注和充实。而刘海粟认为“纵观谢赫以前的画论,在山水画为发达之前,当人物画代表时代,画论大地受儒家的影响,到山水画发轫,才有道家思想的掺入其中。经过谢赫一直流传到后代,亦复如是。《古画品录》序言说‘图绘者莫不明劝戒’及‘其源出自神仙’,正是一儒家一道家的思想错综其间。”(《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1931年11月中华书局版)虽然这种说法不无偏颇,但是阐述的儒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还是很有见地。《易经·贲卦》终极第六爻指出:“上九,白贲,无咎。”“白贲”之白可以理解为一种天然的白色,不是涂染的装饰色。天然一片空白,文饰已经到了极点,装饰到了极处,复归于“空白”。“贲”的本质既然确定,那种不务实的虚人生的伪价值、艺术的丹漆涂绘的工匠气更要消除。“贲”非正饰,以“白”空之,以“素”养之,则无咎无害。有色达到无色,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就是白贲。所以中国人的建筑,在正屋之旁,要有自然可爱的园林;中国人的画,要从红绿山水发展到水墨山水;中国人作诗,要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白贲,从欣赏美到超脱美,更是一种扬弃的境界。《论语·八佾》记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8](p)这句诗虽然本意不是谈论艺术而是儒家道德伦理,但是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儒家思想的深层的东西,也可以借鉴到艺术中来。夫子认为少女天然生成的丽质,朴素妩媚,绚丽感人,是因为她的本质是非涂非染、非粉非饰、纯粹天然的朴素之美。中国艺术同样在深层中潜藏着这种朴素的纯粹自然性的审美之道。孟子认为“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在这里,所谓至美不在于实,而在于神,这种“不可知之神”即是我们艺术上的空白、虚空。这也是缘于儒家思想所理解的“道”的发挥;“子曰:志于道,据于道,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论道,重在人道,道不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的,这是孔子与老子的不同之处,但是“道”通于“艺”则为艺提供了前提,也为空白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生命。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他的《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9( p290)从艺术美的角度来说就是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去粗存精,只有“全”与“粹”的结合才能使艺术的表现更集中。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了“虚”,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不可知之谓之神”的境界,这也正显现出空白艺术的极强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