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汉语当中的歧义现象

合集下载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绪论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

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

”,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

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

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

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

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

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

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先来举两个例子: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

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

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

2.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

3.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

5.语义关系不同。

6.语义指向不同。

7.施受关系不同。

8.词语辖域不同。

9.词语范围所指不同。

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

11.蕴含不同。

12.预设不同。

13.隐含共联项。

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

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

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 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 词引起的歧义, 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 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者:王跃武来源:《教师·下》2014年第05期摘要:歧义现象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它的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关系。

语音方面,由于单个词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由于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

词汇方面,由于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

语法方面,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层次不同、词的兼类、句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语义方面,由于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由于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义。

另外还有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境歧义。

歧义现象也是可以被消除的,它对于我们对汉语语法的掌握与运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汉语;歧义的类型;歧义的消除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语的正确理解。

因此,从话语表达的要求来说,应该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就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作一小议: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说明歧义的各种类型和消除的方法。

一、歧义的类型(一)语音因素造成的歧义⒈词语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1)他叫什么绊了一跤。

“什么”重读,是疑问句;“什么”轻读,是陈述句,意思是被一样东西绊了一跤。

(2)骑马去。

“去”字重读,意思是说不是徒步去,“去”字轻读,意思是说“去骑马”。

2.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1)A.你现在’怎么想了?(’号表示它后面的字或词重读,下同)B.你现在怎么’想了?(A意思是过去是那么想的,现在怎么想?B是过去不想,现在为什么想了?)(2)A.老师’都听不懂。

B.’老师都听不懂(学生当然更听不懂了)。

A.我’都买了。

B.’我都买了(你怎么不买)A.孩子’都学会了。

B.’孩子都学会了(何况大人)3.不仅重读的位置不同,而且结构的组合关系也不同(1)A.’叫老王出来。

B.叫老王’出来。

A重音在“叫”字上,是述补结构带补语,相当于叫出来老王。

B重音在“出”字上是连谓结构。

(2)A.热得’我都出汗了。

B.热得我都’出汗了。

A是主谓结构“我都出汗了”做补语,强调“热”。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引言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存在多种意义或解释的现象。

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常常出现歧义现象。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汉语歧义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总结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以加深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1. 词语歧义1.1 同音字歧义同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苹果”和“平果”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前者指的是一种水果,后者则表示一种短语“平常的果子”。

学习者容易因为同音字而出现误解。

1.2 多音字歧义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行”字有“行走”和“行动”的意思,读音分别是“xíng”和“háng”。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具体的语义。

1.3 近音字歧义近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薄”和“博”虽然发音相似,但前者表示薄弱或浅薄,后者指的是广博或丰富。

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因为发音相似而导致误解。

2. 词语搭配歧义2.1 动宾结构歧义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宾语所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宾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打开”可以搭配电灯、电视等物体,表示开启;也可以搭配信封、信箱等表示解开封条。

根据不同的搭配,动宾结构产生歧义。

2.2 状语歧义状语表示行为的情况和特点,常常由副词、介词短语等构成。

在汉语中,同一个状语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大声喊叫”和“大声唱歌”,虽然都使用了“大声”作为状语,但前者表示高声喊叫,后者表示高声唱歌。

状语的不同搭配使得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

3. 句子结构歧义3.1 主谓宾歧义主谓宾结构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老师讲课”可以理解为老师正在进行讲课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是被讲课的对象。

同一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导致歧义。

浅论现代汉语歧义现象

浅论现代汉语歧义现象
2 . 4语 用 歧 义
2 . 1 . 2词的多音现象导致歧义 的产生 汉语有不少 的多音字 ,这些字 的读音和语法意义却大不 相 同, 因此在书面语中常常产生歧义 。例如 : ①到 2 0 0 0 年, 他还欠款 3 0 0 0元 ( h t i i / h u i f n ) ②眉毛又长 了 一 些 。( c h i f n g / z h  ̄ i n g )


车人没有锁 住 白行车 : 例② 中“ 跟” , 作介词指父亲足主力 , 我 是跟随者, 作连词可 以理解为我和父亲俩人… 一 起去打猎 。
2 - 3 语 法 歧 义

2 . 3 . 1 词 和 短语 同形 现代汉语中讧 J 与短语 的区分度并不 卜 分 明显 ,导致了歧 义 的产 。 例如: ①我在等弟妹。② 我要烙饼 。 例① 中弟妹做名词, 指 的足弟弟的妻子, 把“ 弟妹” 理解为联 合短语时, 指弟弟和妹妹: 例② 中烙饼做名词, 指的是一种食物 , 若是把“ 烙饼” 看成动宾短语, 意思是我要干烙饼这个事情。
2 . 1 . 3由重音引起 的歧义 有 时句 子中的重音所在字不 , 就会形成不 同的表达意 义 。例 如 : 我 早晨 就 吃 了 。 重音在 “ 就” 上时 , 表示“ 饭吃的不多” 的意 思, 重音在 “ 三 碗米饭” 上时, 意 思是“ 吃的很 多” 。 2 . 1 . 4由轻声 引起的歧 义 轻声歧义—般产生在书面语中, 在口语中有时也会同时出现。 例如 : 他睡了三天 , 终于想起来了。 ‘ 轻 声, 意思是想起来某事; 不念轻声, 指的是想起床。
词 \连 词) 例① 中的“ 锁锤” , 名词是指车上的一种装置, 动词表 示骑
三个方面来对歧义现象进 行一个概 括的叙述 , 希望在总结前人 的基础上 , 丰富和充 实现有歧义理论研究。 关键词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歧义是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巧妙地运用歧 义现象 , 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 使语 言含蓄、 表里 双关 ,
体 现 特 定 的语 用 价 值 。
1 . 歧 义 对拓 展 文 学的 意 义 空 间
文学 是 语 言 艺 术 ,作 者 有效 地 利 用 歧 义 的意 义 未确 定 性 和多 义 性 特 点 , 使 语 言 明晰 又 含 蓄 , 以拓 展

( 3 ) 变换 句式 , 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 ①A .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 台上 。 B . 台上摆着酒席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 . 利 用 语 境

歧 义 的 类 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 , 赵元任在《 汉语 中的歧义 现 象》 作过 概括的论述 , 可 以有不 同的分类 角度 , 根 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 的语境 中,把歧义 分 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 ;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 否有意造成歧义 , 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 义等。 现在 ,我们从歧义产生 的语言系统 内部的根源 角度 , 把歧 义分 为语 汇歧义 、 语法歧义 、 语用歧义 。 这 种 分 类 最 能 反 映 语 言形 式 和 内容 之 间 的种 种 关 系 。
1 彳4 用语 音
( 1 ) 轻声。轻声 可以帮助 区别词性 和词 义, 有时 还 能 区别 不 同的 语 法 关 系 。 例如 , ①他爬过山没有? ②我想起来 了。
作品的意义空 间, 使之 含义深远 , 从 而使作 品富有美 学价值 , 显示 出语 言具有 的独特魅力。如 : 雪莱 的诗 “ 冬天来 了, 春天还会远吗? ” 其有意造成的具体 意向 和抽象意 向之 间的象征性语 用歧 义,使得诗超 出了 字面的限制 , 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

(6)停顿歧义:
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关 51
这东西不大好吃。(如果在“东西”后停顿, 表示“这 于歧义凸显度问题,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把它和歧义度区分开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7.04
语言 应 用 研 究
来。赵元任先生是歧义度方面研究的开先河者,他在《汉语
(7) 他在桥上画画(0.65);(语义指向歧义)
歧义现象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从有到无的过程,这个有无过
(8) 我们学校就去了20几个人(0.6);(语义指向歧义) 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 歧义凸显度的研究不
(9) 追得我满头大汗(0.6);(语义关系歧义)
能盲目地虚下结论, 必须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对歧义凸
歧义现象被理解为有歧义概率的大小。但是,这种歧义凸显 此,上文我们提到的类似“自行车没锁”“她是去年生的孩
度的大小区分却是语言学上的一大难题,因为歧义问题其实 子”,这样的歧义现象基本上很容易识别,但是类似“学生
是语言的认知问题, 涉及到人类理解语言的机制。从认知角 家长”“西方语言研究”就不太容易让人马上察觉歧义,需
查,现介绍如下:
构层次和结构关系,语义因素包括语义指向和语义关系等。语
调查时间:2007 年1月11日。
义因素和结构因素相比,语义因素借助词义和语境,在交际
调查对象:20名朋友,均为大学文科专业学生。
时的意义抉择方面更具有优先性,而且在汉语这种意合语言
调查方式: 每人按要求做一份调查问卷。请在你语感第 中,结构形式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语义因素和结构因
85);(语义关系歧义)
别,具有较高的歧义凸显度。

最新-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 精品

最新-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 精品

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文齐跃飞一、歧义指说话或文字表达上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如怀念人民的周总理。

二、歧义产生的原因语言的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等,然而这些要素所包含的内容都是有限的,人类交际所需要的表达则是无限的,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内容,必然会出现重合和交叉,这种重合和交叉便产生了歧义。

三、歧义的类型1词性模糊引起的歧义①摩托车没有锁—把它锁好不就行了!动词买一把锁就行了。

名词②铁锤锤表锤不烂—铁锤没有烂。

名词这块表很特殊,锤不烂。

动词2结构关系不明产生的歧义①你们领导也应该带头—你们领导同位关系你们的领导偏正关系②我们公司正准备出口商品—出口商品动宾关系出口的商品偏正关系3施动关系不明①咬死了猎人的狗—猎人的狗被老虎咬死了。

被动句式就是这只狗把猎人咬死了。

主动句式②校长也应该检查—校长也应该接受检查。

被动句式校长也应该去参加检查。

主动句式4语音歧义①母亲背着儿子去跳舞—ē背着è避开②县长毛兔会议在此报到—á长毛兔ǎ县长选自《新笑话集锦》5方言引起的歧义老不死—怎么老都不死骂人的话6重读、轻读不当引起的歧义①一天早上就写了三封信—就只,意指太少三封意指太多②孙子在读书—轻读儿子的儿子重读春秋伟大的军事家孙武7词义变迁引起的歧义①还来就菊花—今欣赏菊花古喝菊花酒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和儿女今指夫人8标点符号引起的歧义1有个吝啬鬼要开酒店,请秀才写对联,且要合乎心意一要人丁兴旺,二要酿酒发财,三要店中无老鼠,四要养肥猪。

秀才因为平常最恨这些吝啬鬼,便挥毫写下了以下对联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横批人多病少财富2唐朝书画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祝允明,虽出身名门豪富,却疾恶如仇,常替老百姓说话,有一财主请他写对联,他就分别在大门和二门写上明年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3家产归谁。

一翁临终前留下的遗言是张一非是我子家产尽归我女婿是外人不许干涉。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汉语歧义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汉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课程论文中,我将从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类型、影响和消除办法三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关键字: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什么是歧义?一言以蔽之,歧义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如:1、开刀的是他父亲。

句中“开刀的”既可指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指“被做手术的患者”。

同一个句子出现不止一种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要浅析的现象——歧义。

而我今天将从歧义的分类、影响和消除的办法这三方面对汉语中歧义现象进行论述一、歧义的种类歧义在划分种类时可以有多种依据,这里我将歧义划分为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两大类。

(一). 句法结构造成的歧义1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汉语语法中结构关系有五种基本类型,分别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联合结构。

一个歧义句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句法结构,如:2、学生家长都来了3、他想起来了。

例五,是谁来了?句中的“学生家长”,到底是联合结构“学生和家长”,还是偏正结构“学生的家长”呢?而例六,是他要起床了,还是他想起了什么事?我们是该理解为述宾还是述补?(2)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相同。

(3)语义特征不同造成的歧义最后,我们来看语义特征不同造成歧义的现象。

但当语义特征有多种意思时,句子便会产生歧义!如:11、小张租了一辆车“租”既可以理解从他人处取得,也可以是给予,到底是小李将车借给别人了,还是说小李从他人那里借到了车?这个我们不得而知。

因为语义特征指代不明致使产生歧义的现象在我们的口语交际中数不胜数,二、歧义的作用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有它产生的原因, 在其产生后也必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歧义现象也不例外。

在言语交际中, 我们可以把它的作用概括为两类: 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 一) 积极作用交际者善动心思, 巧用歧义话语, 则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摘要】: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歧义现象。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关键字】:歧义;歧义类型;歧义解决方法歧义是指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人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言语现象。

现代汉语之所以会有歧义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语言结构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结构去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会出现一个结构表达多种语义的现象,这样看来,多义现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里,我不想多说关于歧义界定的问题,也就是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歧解,歧义与笼统,歧义与模糊之间如何划分和区分的问题,只是稍作解释。

1:歧义与多义。

目前语言学界对多义与歧义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一般认为歧义指结构(包括词组和句子)的多义;多义指词的多义。

2:歧义与歧解。

学界较一致的看法是歧义指语言层面静态的抽象多义,歧解只言语层面动态的具体多义。

歧义可能导致歧解,而歧解并非都是由歧义引起。

歧义指句法歧义,歧解指语境歧义。

3:歧义与笼统。

歧义重在所指对象的真假情况不确定,笼统重在指所指对象个别成员不具体。

4:歧义与模糊。

歧义与模糊的争议不大。

模糊单纯由词义的模糊性引起,与歧义的争议不大。

歧义的定义研究缩小了歧义的定义面,多数人赞成笼统,模糊,双关,含混等形式不宜认为是歧义,因而划定了外延,一遍歧义定义作出明确规定。

由于歧义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就需要详细地剖析一下。

(1):多音词引起的歧义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以及意义使得在没有语境情况歧义现象的产生,比如说“都”,没有一定的语境,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是“dou”呢,还是“du”呢?这种歧义只能用词音分析法,也就是组成词,换成“都是”,“首都”就可以理解了。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分化方法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分化方法

091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成因复杂、形式繁多,这不单单展现出现代汉语的错综复杂,更体现出现代汉语的精细微妙。

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歧义现象,对人们的交际、交流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对信息的顺利传递造成了必然的影响。

因而分化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是很有研讨意义的。

研究分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就是透过语言表面相同的形式,去挖掘语言本质上的不同语义,去考察表达多种可能的语言内容。

本文拟对现代汉语中存在歧义现象的原因及分化歧义句式的方法做浅层的探讨分析。

一、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的成因分析(一)语音造成的歧义1.同音同形字词造成的歧义如:(1)“别给我戴帽子!”的“帽子”可以理解为:①一种戴在头部的服饰;②罪名、坏名声。

2.同音异形字词造成的歧义如:(2)“同学们好,我是Zhang老师。

”的“Zhang”可以理解为:①张姓氏;②章姓氏。

3.多音字词造成的歧义如:(3)“还欠款300元。

”的“还”可以理解为:①读音为“huan”,已经还了欠款300元;②读音为“hai”,还剩下欠款300元没有返还。

4.轻重音造成的歧义如:(4)“我想起来了。

”可以理解为:①重音放在“想”,指事情被想起来;②重音放在“起来”,指想要将身体起来一些。

(二)词汇造成的歧义1.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如:(5)“母亲走了。

”的“走”可以理解为:①离开;②去世。

2.词语、短语同形造成的歧义如:(6)“我想要炒白菜。

”的“炒白菜”可以理解为:①偏正结构的词,是一道菜名,指炒的白菜;②动宾结构的短语,重点是放在“炒”这个动作。

3.连词“和”造成的歧义如:(7)“她丢下弟弟和哥哥玩去了。

”可以理解为:①她丢下了弟弟,和哥哥玩去了;②她将弟弟和哥哥都丢下,然后去玩了。

(三)语义造成的歧义1.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如:(8)“他谁都了解。

”可以理解为:①“他”是施事,他很熟悉大家,都了解;②“他”是受事,大家对他都很了解、熟悉。

2.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歧义如:(9)“他有个将军孙子很神气。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葛蓓蓓歧义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也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众多研究者从各个层面对歧义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在总结歧义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歧义现象的分类入手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跟学生探讨歧义现象。

歧义现象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既可以是语法的也可以是词汇的,还可以是语音和语用的。

因此划分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类型也不同。

如王震雷(1997)从歧义产生的条件分句法平面的歧义和语义歧义;李汉威、黄春珍(2001)从三个平面理论角度将歧义分为句法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郭文静(2002)等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的根源角度,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等等。

本文则从歧义产生的原因角度,将歧义分为四大类。

一、与语音有关的歧义1.语音停顿(1)十二加/三/乘以五等于多少?(此句由于停顿的不同,可得出不同的结果,分别为27、75。

)(2)他们/三个/一组去工人中作调查。

(可以认为只有三个人组成的一个组作调查,也可是他们一群人三个为一组分组调查。

)2.轻重音(1)几天之后,他终于想起来了。

(“起来”读重音时为动宾关系,轻音时为动补关系。

)(2)你们笑什么?(“什么”读重音时表示询问,轻音时表示责难。

)3.语音内部曲折(1)这个地方没有缝。

(“缝”读féng时,表示缝补;读fèng时表示缝隙。

)(2)这人真好说话。

(“好”读hǎo时,表示这人通情达理,不为难人;读hào时,表示这个人爱说话。

)以上主要是书面语情况,口语里的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同音字上,如:你们什么时候qīzhōng考试?(qīzhōng是指“期中”还是指“期终”?听者肯定分不清。

)二、与词义有关的歧义现代汉语词义组合中一部分歧义是由词义问题引起的,与语音引起的歧义不同,它们不仅在书面语中存在,而且在口语中同样如此。

1.词的多义性引起的歧义(1)你先坐这等着,我去买饭。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是 语 言 学 者 讨 论 的 焦 点 。本 文 主 要 从 语 言 系 统 的 子
短/ ” ( 是 “ 发 剪 得太 短 了 , 该 再 长一 点 ”表 了 ; b) 头 应 ,
示 结 果 的 偏 离 , 顿 的 地 方 应 该 是 “ / 了 ” 停 剪 短 。 ( ) 汇造 成 的歧义 二 词
干净 ” 。[ ]
2 语 音 停 顿 造 成 的 歧 义 .
例 ( )我 下 课 了 。 4 :
在《 现代 汉 语 词 典 》 , 下课 ” 两个 义 项 :a 中 “ 有 () 指 上 课 时 间 结 束 ;b 指 辞 职 或 被 撤 换 。 [ 以 ,我 () 2 1 所 “ 下课 了 ” 以理 解 为 “ 上 完 了 一 堂 课 ”也 可 以理 可 我 , 解 为 “ 没有 了工 作 ” 我 。
襄 樊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第 1 卷 I
双 月 刊
第1 期
21 0 2年 1月
di 1 9 9 .s.6 19 4 2 1 .1 6 o: . 6  ̄i n17 — 1X. 2O . 2 13 s 0 0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赵文敏 ( 南大 学 西 汉语 言文 献研 究所 , 重庆 401) 0 75
中 图分 类 号 : 1 H3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9 4 2 1 ) 1 0 6 — 3 1 7 — 1 X( 0 2 0 — 0 2 0
语 言 是一 个 音 义结 合 的符号 系统 , 语 言符 号 但 与 所要 表 达 的 意 义 之 间 并 不 是 绝 对 的一 对 一 的关 系 , 言系 统 的语 音 、 汇 、 法 都会 产生 歧 义 。所 语 词 语 谓 歧 义 , 指 在 理解 上 会 产生 两 种及 两 种 以上可 能 是 的 意 义 , 句 话 说 , 是 可 以 这 样 理 解 , 可 以那 样 换 就 也 理 解 。歧 义 现 象 在语 言 交 际 和 教 学 中是 普 遍 存 在 的 , 且 在 语 言 研 究 中 占据 着 重 要 地 位 , 且 一 直 而 并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的成因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的成因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的成因陈宇莹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我们都随处可见。

有一些语法学家把歧义现象作为一种消极的、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要求大家尽量避免。

事实上,歧义现象的研究对于探讨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种种复杂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

研究歧义可以考察同一语言形式表达多种语义内容的可能性,考察表面相同的形式实质上的差异,进而深化对语言形式与内容的种种复杂对应关系的认识。

所以,深入研究汉语歧义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歧义就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义的现象。

即在理解上会产生多种可能,也可以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是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从句法层面分析歧义现象成因句法是三个平面的基础,语义和语用的分析都围绕句法展开,它着重研究词的功能类别、词语组合时所形成的成分关系和层次。

(一)词语含义多造成歧义现象的产生尽管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大大超过了古代汉语,但是仍不免歧义词的产生。

如“上面”一词有以下意思:①指位置高的地方;②序靠前的部分;③体的表面;④方面;⑤指上级;⑥指家族中的上一辈。

只有将多义词放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可能排除其他义项,消除歧义。

如“我从上面听到点风声,公司非常重视本次整顿。

”这里的“上面”指的是上级,“风声”指的是从上级那里传播出来的消息。

(二)词的功能不同引起歧义词的不同词性也会引起不同的理解,以至于引起歧义。

如:1.锤不烂。

2.门没有锁。

例1中,“锤”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动词用,所以自然而然就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锤打一个东西,但是东西很坚硬,不能轻易锤烂;”二是“锤子没烂,是好的”。

简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简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简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者:张启豪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22期摘要: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可以分到三个层面看,即歧义词、歧义短语和歧义句。

歧义词包括同形异性异义词和同形同性异义词,歧义短语包括词与短语同形、同形同层异构异义短语、同形异层同构异义短语、同形异层异构异义短语和同形同层同构异义短语,歧义句包括同形异构异义句和同形同构异义句。

关键词:现代汉语;歧义词;歧义短语;歧义句本文站在研究歧义现象的前贤学者们的肩膀上,拟从歧义词、歧义短语和歧义句三个层面对现代汉语的中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一、歧义词歧义词即词汇层面的同形异义现象,可以分为同形异性异义词和同形同性异义词两类。

(一)同形异性异义词这类歧义词由于具有不止一种词性,能够在同一个句子中发挥不同的句法功能,或是在发挥同种句法功能时引起不同的句义理解,从而形成歧义。

例一:我的房门没锁。

其中,“锁”是一个同形异性异义词,既可以看作动词“上锁”,充当谓语,表示“我”的房门的锁具还没有上锁;也可以看作名词“锁具”,充当宾语,表示“我”的房门还没有安装锁具。

同理,这句话中的“没”也可以看作一个同形异性异义词,既可以是副词,充当状语,表示“未”;也可以是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无”。

例二:他原来不是那样的人。

其中,“原来”作名词,充当状语,表示“他”曾经不是那样的人;作副词,充当状语,表示“他”竟然不是那样的人。

(二)同形同性异义词这类歧义词只有一种词性,但是在同一词性的范畴内有不止一种词义,能够在发挥同种句法功能时引起不同的句义理解,从而形成歧义。

例一:他走了很久。

其中,“走”是一个同形同性异义词,它在句中只能是动词,只能充当谓语,但是可以对它作两种理解。

一种是“行走”,表示“他”持续行走的时间段很长;另一种是“离开”,表示现在距“他”离开的时间点很远。

例二:我上面有人。

其中,“上面”是名词,充当状语,一种理解是“我”空间位置的上方有人;另一种理解是“我”在上级单位中有人脉。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实际的交流中,它往往会引起误解,从而影响交流的有效性。

歧义是指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然而,目前,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原因有好几个。

首先,汉语是一种思维而非文字的语言,运用一些抽象的文字来表达比较复杂的事物。

其次,在汉语中缺乏规范体系,同一词语之间和用语之间也没有严格的范围、条件和普遍性。

最后,汉语本质上是一种变化无穷的语言,由于不受外力抑制,语言变化非常快,而且地域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会使不同地区的说法出现细微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使用汉语时要格外注意不至于因歧义而产生误解。

要尽量避免使用含歧义的词语,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把握不同的意思。

同时,有必要加强对歧义问题的研究,使歧义词语尽量准确地使用,同时及时进行修正,减少对交流的干扰。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歧义并非现代汉语独有的现象。

古今中外各种语言中都有歧义现象,以法语著称的法语也不例外,只是情况各不相同罢了。

二、歧义是怎样产生的?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的表达者有关,表达者可以更换说法或利用上下文的交代照应来避免歧义。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自身特点也有联系。

同一个人用某种语言(如,汉语)的某种句式来表达某个意思时有歧义而换用另一种语言(如,俄语)来表达,就可能没有歧义了。

歧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就语言的发展来说,歧义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现象。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引言现代汉语歧义现象是指在不同语境下,同一个词语或短语可能具有多个不同的含义,这给人们的交流和阅读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原因、具体表现、影响及解决方案,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汉语歧义问题。

背景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出现,既与语言本身的特性有关,也受到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汉语词汇量大,且很多词语具有多个含义,容易造成歧义。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语言的用法和习惯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歧义。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也会对语言的解读产生影响,进而产生歧义。

具体解释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义性:很多汉语词语具有多个含义,且这些含义可能在某些语境下都能成立,从而造成歧义。

例如,“老板骂你了吗?”中的“骂”既可以理解为责骂,也可以理解为口语中的谩骂。

2、模糊性:某些词语或短语的边界不清晰,其含义可能因语境而异,导致读者难以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他有点儿像老师”中的“像”可以表示相似,也可以表示比拟,其具体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3、指代不明:当句子中出现代词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先行词,则容易造成歧义。

例如,“他打了他的老师”中的“他”可以指代打人者,也可以指代被打的人。

影响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会对人们的交流和阅读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歧义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失或误解,影响交流的准确性。

其次,歧义可能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使其难以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

此外,歧义还可能引发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困扰,对语言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解决方案为了减少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语言学习: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和对语言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减少歧义。

通过深入学习词汇的用法、搭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避免歧义的产生。

2、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词语或短语的含义。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句的现象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句的现象
掌握 的知识和 自己的一点浅见从 三个角度 对现代 汉语 中歧义现 象的产生进行 简单的探讨 , 并对这些歧 义现象进行 简单 的分类。
【 关键词 】 现代汉语 ; 歧义 句; 成 因; 分类
歧义现象时现代汉语 中普遍 存在的现象 . 对歧 义现象 的探究 一直 现代汉语 中. 许多词汇具有着双重词性 或多重词性 . 有 这样的词 未 曾间断 , 【 汉语的歧义研 究始于赵元任先生 用英语写成发 表在 国外 组成的句子往往都带有歧义行 的《 汉语 的歧义 问题》 ( 1 9 5 9 ) 】 。 现代汉语 中的歧 义句是多种多样 的, 这 例 1 : 你的车没锁 篇文章将会从语音 、 词汇 、 语法三个角度 对歧 义句 的成 因进行探讨。 例2 : 锤坏了 1 . 语 音 原 因 这两个例子中的“ 锁” 与“ 锤” 都兼具着“ 名词” 与“ 动词” 两个词性 . 也正 因如此才使句子带有 了歧义性 。例一 , 我们可以理解为 : “ 车子忘 1 . 1 同音字 、 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 这里 的“ 锁” 是动 词 , 同时也可理解为 : “ 车子 没有车锁 ” 此时 的 现 代汉语 中存在着 大量的 同音字 与多音字 .因为语音 而产生 的 锁 了” “ 歧 义现象 ” 不胜枚举 “ 锁” 为名词。同样的 , 第二个例子歧义的原因与例一 是相 同的
2 . 4词汇的引 申意义 引发 的歧义 例 1 : 树上骑个猴 树 上七个猴 例: 这种花现在挺红 啊 “ 红” 的本用是 形容事物 的颜色 . 但 它却引 申出类似 “ 火了. 出名 “ 七” 在句子 中表示 “ 数量 ” 时, 读二声 , 与“ 骑” 同音 , 但是, 明显的 , “ 七” 与“ 骑” 在词义上相去甚远 . 如 果不落实在 书面 . 单单只靠 “ 听” 来辨认 了” 的意思 。这句话我们 可以理解为“ 花的颜色很红” 同时也可 以理解 为“ 这种花现在卖的很好 . 很抢手 ” 两者是很 困难 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例 2: “ 到 目前为止 。 他还欠款两万元” 3 . 句 法原 因 “ 还” 本 身为多音字 , 具有“ h a . ’ , 与“ h u a l q - g ” 两个音 , 这两个音对整句 3 . 1 语义关系不明确造成句子的歧义 话的意思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与上面的例子不同 , 这句话如果在实 际 【 所谓语义结构关系是指施事 、 受事 、 与事 , 领属 、 性质等关系。】 [ 2 1 语境中会很 容易确定整句话 的意思 . 但是 . 就书面上而言 . 因为“ 还” 的 例 1 : 他一共切了两块 西瓜 字音无 法确定 而导致这句话具有 了完全相反地两个意思——“ 贷款 已 ( 施事+ 动作+ 受事) 经还( h u a n ) 了” . “ 还( h a i ) 欠两万元 ” 表示 : 西瓜总共有两块 . 都被他切 了 1 . 2 重读音 的位置不 同造成句子歧义 ( 施事+ 动作+ 结果 ) 例1 : 看 一下 吧 表示 : 总共有一块西瓜 , 被切成 了两块 看 一 下 吧 例2 : 他 问老师 第一个 句子的重音落在 “ 看” 上, 强调的是动作“ 看” , 意思是 : 还是 可 以理解 为一是 : 施 事+ 动作+ 对象, “ 他 向老师 问问题 ” : 二是 : 施 看一下吧 , 不要不 看。 第二个句子重音落在“ 一” 上, 强调的是 动作 的补 事+ 动作+ 内容。“ 他问别人关 于老师 的事” 充状态 , 意思是 : 就看一下吧 , 不用多看 。 3 . 2语义结构多样 性造成句子歧义 2 . 词 汇 原 因 例 1 : 我和妹妹的老师 2 . 1名词指代不 明引发 的歧义 偏 正 联 合 在现代汉语 中 。 不乏一些 因名词指代不明而造成 的句子歧义现象 我和妹妹 的老师 的 出 现 例1 : 车还没有修好 . 修车 的急坏 了 联 合 偏 正 例2 : 咬死了猎 人的狗 第一句中 , “ 修 车的” 到底指代 的是谁? 可能是 自行车的主人. 也 可 两种不 同的划分法 , 我们分别 可以理解为 : 第一种 : “ 老 师是我 和 能是修车的人 妹妹共 同的” ; 第二种 : “ 老师是妹妹 的老师 , 不是我的” 。 第二句中 , “ 狗” 也具 有双重指代性 一是指“ 把猎人 咬死 了的狗 ” 同样 的例子还有 : 另一个是指“ 被别的生物 咬死 了的属于猎人 的狗” 例2 : 围剿敌人 的部队 2 . 2延续性 意义与非延续性意义兼具的动词引发的句子歧义 偏 正 动 宾 现代汉语 中有一类 动词本 身兼具延 续性 意义与非 延续性 意义 . 围剿敌人的部 队 如: 走、 摆、 放、 擦、 问等等。 动 宾 这样的动词往往会 引发句子 的歧义 偏 正 例1 : 他走了一个多小 时了 这里面的“ 部 队” 既可以理解为“ 我放” 的. 又可以理解成“ 敌方” 的 例2 : 这个桌子摆了一天了 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是永 恒的. 歧义现象作为汉语 中的一 种普遍 现 例3 : 这盆花 . 放 在这多久 了? 象, 对它的研究也一直未 曾间断过 . 就我 目前掌握 的知 识 . 仅 能对汉语 例4 : 这块玻璃擦多久 了? 中的“ 歧 义现象 ” 作 以上简要 的分析 , 但 希望 随着知识 的积累 我能够 例5 : 问一年了 汉语 中的歧义 现象 ” 甚至其他语 言现象做更 深入 的分析 论 以上几个句子都具有着双重句义 , 例一,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 : “ 现在 有机会对“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现代汉语当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 歧义现象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中存在的重要的语言现象。

根据不同原因造成的歧义类型主要有三种: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

[关键词] 歧义词汇语法语用语用价值
歧义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

对歧义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在当今的汉语言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一种语言语法系统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一、歧义的类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赵元任在《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过概括的论述,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角度: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的语境中,把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否有意造成歧义,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等。

现在,我们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的根源角度,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语法歧义、语用歧义。

这三种分类最能反映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种种关系。

二、歧义的消除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歧义并不是一种稀有的现象。

词典里的单词,除专门名词外,很少不是多义的,而单词组合也往往可以作不止一种分析。

然而放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单词或单词的组合就只能有一种意义,真正存在歧义的情况是很少的。

”(《现代汉
语研究和探索》(三)第1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这是因为我们可以运用一定的手段,利用一定的环境来消除歧义。

消除歧义的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利用语音
1.轻声。

轻声可以帮助区别词性和词义,有时还能区别不同的语法关系。

例如:⑴他爬过山没有?⑵我想起来了。

例⑴“过”读去声是趋向动词,读轻声是动态助词,意思不一样。

例⑵“起来”不读轻声时,与“想”构成述宾关系,全句意思是“我不想睡了”;“起来”读轻声时,与“想”构成述补关系,全句意思是“我刚才忘了,现在想起来了”。

2.重音。

重音可以显示强调的重点,利用重音可以明确语法成分的语义指向。

例如:“他最喜欢游泳。

”(“最”语义指向“他”,句意为“那些人当中,他最喜欢游泳。

”)
3.停顿。

停顿可以起到显示结构层次的作用。

例如:⑴没有穿破的/衣服;⑵没有穿/破的衣服;⑶没有/穿破的衣服。

(二)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1.改换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关键性词语,往往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a.参加会议的有三个医院的领导。

(有歧义)
b.参加会议的有三所医院的领导。

(无歧义)
2.改变句法成分的次序,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a.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有歧义)
b.谁都不认识这个人。

(无歧义)
3.变换句式,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a.台上摆着酒席。

b.酒席摆在台上。

(三)利用语境
1.利用句子内部词语的语义制约,这样有歧义的短语一旦进入句子,绝大多数就消除了歧义。

a.发现敌人的哨兵。

(有歧义)
b.他就是那位发现敌人的哨兵。

(无歧义)
c.我们在不远处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无歧义)
2.利用上下文的语义制约,也能够消除有歧义的句子。

例如:a.鸡不吃了。

(有歧义)b.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

(无歧义)c.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

(无歧义)
3.利用交际时具体语境的制约,包括说话时的对象、场景、身份等等,这些都对说话的内容起到了限制作用。

三、歧义的语用价值
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巧妙地运用歧义现象,突出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含蓄、表里双关,体现特定的语用价值。

(一)歧义可拓展文学的意义空间。

作者有效地利用歧义的意义未确定性和多义性特点,使语言明晰又含蓄,以拓展作品的意义空间,使之含义深远,从而使作品富有美学价值,显示出语言具有的独特魅力。

(二)歧义在广告中的运用。

广告语言是语言劝说的一种形式,好的广告词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多
种理解,这就是它受到广告主欢迎的原因。

一方面它具有一字千金的巨大优越性;另一方面,含有歧义的语句使广告语一明一暗,一真一假,既引人注目,又使人联想。

例如:
不打不相识。

——打字机广告。

一毛不拔。

——牙刷广告。

(三)歧义可以产生幽默。

北齐时有一位大腕级的笑星——石动筒,一次皇家学院的院士们在讨论儒学,说到“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这个很草根的问题却难住了所有的学界泰斗,因为存世的典籍都没有记载这个问题。

但是石笑星却自有解释:《论语》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五六三十,成年人为三十人;六七四十二,未成年人为四十二人,加起来正好七十二人。

这样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这个幽默实例的密码就在于利用了汉字的歧义性。

石动筒用《论语》解儒学本身就有说服力,再加上数字上的天然巧合,最终成为天衣无缝的幽默佳作。

总之,歧义是语言的一种内在现象,也是语言本身的一种优越特征。

恰当地使用歧义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考《考试大纲》指出的六种类型的病句中,有一种就是“歧义”。

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可以消除歧义。

另外,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其积极的作用,使之为人类的语言增色,为交际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