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汉语当中的歧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现代汉语当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 歧义现象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中存在的重要的语言现象。根据不同原因造成的歧义类型主要有三种: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

[关键词] 歧义词汇语法语用语用价值

歧义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对歧义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在当今的汉语言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一种语言语法系统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一、歧义的类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赵元任在《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过概括的论述,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角度: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的语境中,把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否有意造成歧义,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等。

现在,我们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的根源角度,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语法歧义、语用歧义。这三种分类最能反映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种种关系。

二、歧义的消除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歧义并不是一种稀有的现象。词典里的单词,除专门名词外,很少不是多义的,而单词组合也往往可以作不止一种分析。然而放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单词或单词的组合就只能有一种意义,真正存在歧义的情况是很少的。”(《现代汉

语研究和探索》(三)第1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这是因为我们可以运用一定的手段,利用一定的环境来消除歧义。消除歧义的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利用语音

1.轻声。轻声可以帮助区别词性和词义,有时还能区别不同的语法关系。例如:⑴他爬过山没有?⑵我想起来了。例⑴“过”读去声是趋向动词,读轻声是动态助词,意思不一样。例⑵“起来”不读轻声时,与“想”构成述宾关系,全句意思是“我不想睡了”;“起来”读轻声时,与“想”构成述补关系,全句意思是“我刚才忘了,现在想起来了”。

2.重音。重音可以显示强调的重点,利用重音可以明确语法成分的语义指向。例如:“他最喜欢游泳。”(“最”语义指向“他”,句意为“那些人当中,他最喜欢游泳。”)

3.停顿。停顿可以起到显示结构层次的作用。例如:⑴没有穿破的/衣服;⑵没有穿/破的衣服;⑶没有/穿破的衣服。

(二)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1.改换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关键性词语,往往可以消除歧义。例如:

a.参加会议的有三个医院的领导。(有歧义)

b.参加会议的有三所医院的领导。(无歧义)

2.改变句法成分的次序,也可以消除歧义。例如:

a.这个人谁都不认识。(有歧义)

b.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无歧义)

3.变换句式,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例如:

a.台上摆着酒席。

b.酒席摆在台上。

(三)利用语境

1.利用句子内部词语的语义制约,这样有歧义的短语一旦进入句子,绝大多数就消除了歧义。

a.发现敌人的哨兵。(有歧义)

b.他就是那位发现敌人的哨兵。(无歧义)

c.我们在不远处发现了敌人的哨兵。(无歧义)

2.利用上下文的语义制约,也能够消除有歧义的句子。例如:a.鸡不吃了。(有歧义)b.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无歧义)c.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无歧义)

3.利用交际时具体语境的制约,包括说话时的对象、场景、身份等等,这些都对说话的内容起到了限制作用。

三、歧义的语用价值

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巧妙地运用歧义现象,突出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含蓄、表里双关,体现特定的语用价值。(一)歧义可拓展文学的意义空间。作者有效地利用歧义的意义未确定性和多义性特点,使语言明晰又含蓄,以拓展作品的意义空间,使之含义深远,从而使作品富有美学价值,显示出语言具有的独特魅力。

(二)歧义在广告中的运用。广告语言是语言劝说的一种形式,好的广告词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多

种理解,这就是它受到广告主欢迎的原因。一方面它具有一字千金的巨大优越性;另一方面,含有歧义的语句使广告语一明一暗,一真一假,既引人注目,又使人联想。例如:

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

一毛不拔。——牙刷广告。

(三)歧义可以产生幽默。北齐时有一位大腕级的笑星——石动筒,一次皇家学院的院士们在讨论儒学,说到“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这个很草根的问题却难住了所有的学界泰斗,因为存世的典籍都没有记载这个问题。但是石笑星却自有解释:《论语》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三十,成年人为三十人;六七四十二,未成年人为四十二人,加起来正好七十二人。这样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这个幽默实例的密码就在于利用了汉字的歧义性。石动筒用《论语》解儒学本身就有说服力,再加上数字上的天然巧合,最终成为天衣无缝的幽默佳作。

总之,歧义是语言的一种内在现象,也是语言本身的一种优越特征。恰当地使用歧义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考《考试大纲》指出的六种类型的病句中,有一种就是“歧义”。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可以消除歧义。另外,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其积极的作用,使之为人类的语言增色,为交际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