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的语言哲学与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3卷第5期
J OURNAL OF CHONGQI NG UN I VERS I TY(Soci al Science Ed iti on)Vo l 13N o 52007
收稿日期:2007-05-28
作者简介:赵小兵(1968-),男,四川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老庄的语言哲学与翻译
赵小兵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老子与庄子是中国早期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其精深的学术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文章在研究老子和庄子语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翻译的本质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开拓了研究翻译问题的新视角。
关键词:老庄哲学;语言问题;翻译本质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7)05-0125-06
一、前言
翻译是直接与语言打交道的特殊的精神活动形式。不论是语内翻译,还是
语际翻译,都离不开语言问题。要明确地认识翻译的本质,首先必须对语言的性
质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老子、庄子哲学包含有对语言
问题的深刻而系统的思考,语言是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涉及语言的可靠性、语言
与真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老庄哲学的主旨是探究宇宙的真理,终极的
或至高无上的真理被称为 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庄哲学中,在论及 道 的
时候几乎处处都与 名 和 言 相提并列。例如,老子之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 ;庄子之言 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 ,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
乎隐而有是非 , 彼之谓不言之辩 ,等等。 道 与 名 或 道 与 言 几乎成
了不可分割的并列概念。在老庄哲学中,语言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他们的语
言哲学观有怎样的基本内容呢?本文尝试着初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对翻译的
某些问题作了初步思考。
二、老子的语言哲学
老子在 道德经 的第一章讲到了语言问题,在这一章,老子的语言哲学观
得到了充分体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据南怀瑾先生考证, 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有三种意义与用法。第一
种用法是,许慎的 说文解字 中注释: 道者,径路也。 也就是指人世间所要行
走的道路。如 古道西风瘦马 的 道 。第二种用法是, 道 代表抽象的法则、
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思在 中庸 首章中说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孙子所说 兵者,诡道
也 ,等等。第三种用法是, 道 是指形而上的道。如 易系传 所说: 形而上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又如道书所说 即有即空,即空即有 。玄妙幽微,
深不可测。
125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3卷第5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钱钟书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三两 道 字为道理之 道 ,第二 道 字为道白之 道 ; 名 ,名道也, 非常名 ,不能常以某名名之也 ( 管锥编 )。南怀瑾认为,第二个 道 解为道说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 道 来代替,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后来明人小说多有 某某道 等用语,而且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候书中表示说话都用 曰 字,如 子曰 等。我认为钱钟书的解释更有道理。 庄子 知北游 中云: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庄子的这几句话实可看作翻老子之言 道可道,非常道 ,相当于注释的作用,所以将第二个 道 解释为道说是可行的。加之后面的 名可名,非常名 等论述,可以肯定地说, 道德经 开篇便深刻地论述了语言问题。 道 或者说关于世界本原的最高真理是可以表达的,又非普通的语言所能表达。这里概括了语言的作用,肯定了语言具有的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时又具有局限性。这就暗示着本原的世界与语言表达的世界之间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隔阂。
紧接着老子阐述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思是说,天地肇始,什么也没有,处于冥顽昏暗状态,在看不见的黑暗之中,只能以口相传,以口相呼也。有了语言,就是有了光明。事物有了名称,仿佛有了光的照耀,所以老子说 有名,万物之母 。混沌无名的世界经语言划分,世间万物有了命名后,世界的轮廓便逐渐地显现出来。 道 这个术语姑且用来称名世界的本原,称名事物的共相,这本原是那无影无形无声的东西,它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虽然如此,可是其中 有象 , 有物 , 有精 。老子提出 道 ,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的常道或一般的道说,在不得已的表达中提出了一个 道 字,接着又强调不可执着名相而寻道。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 道 实际上是暂时这样命名的,是不足以说明宇宙的最高真理的,不过是勉强用来指称一下的。为了避免误解,以为 道 就是 道 这个词所能表达的,所以老子,包括庄子,都不得不在每次提到 道 时,紧接着就要讲一下 名 与 言 的问题以提醒读者,或者是为了完善对 道 的表述。老庄哲学中 道 与 言 的关系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讲的就是语言与世界(道)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贯穿于 道德经 的始终,在庄子的书中也是处于一种根本的地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就是说人们要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在形而下的情况下,要体认形而上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道体。这都是因为语言道说出的世界、思想和道体并不是现实世界本身,也并非事体和道理本身的缘故。由语言建构和表达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着隔膜和不和谐因素,因此,需要常常返回到本真状态,返回到语言划分世界万物之前的状态去认识世界,去认识 道 。语言具有奇特的妙处,语词具有相对独立、相对恒定和抽象的意义,一旦人们习惯了这种语言的影响,语言就会给人的认识能力带来新的问题。通过语言,人可以想象一样东西的存在,相信一件看不见的东西的存在,于是 代表周围世界全部内容的语词的意义与直接感知的世界之间有了距离,有了其独立性。这大大增加了人类认知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提供了词汇的意义与所指对象不一致的可能性,最终会造成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完全背离错位,进而语言提供虚假信息的常见情况 。因此,老子提醒我们要 常无,欲以观其妙 。语言具有隐喻(认知)的功能,可以言说非常抽象的东西,使之变得易于理解,具有从已知来认识未知,从熟悉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功能。有了语言,抽象的 道 ,本真的 道 ,那种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东西仿佛具有了真实的形状,可以让人想象,让人感知,让人体察。老子说的 常有 的状态也就是借助语言进行思考的状态,是充满言说的状态,是一个言说的过程,如要透彻地精辟地理解无边无迹的 道 ,人们需要在 常有 之中领略它的无边无际。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是在说明有无相生互用的道理,无与有是一体同源,有、无是异名同谓。其实,道和有、无也是异名同谓。道、有、无虽然是三个名,但说的是一回事。 有是一个最概括的名,它就得是最抽象的,它的外延是一切事物,它的内涵是一切事物共同有的性质。 没有一种仅只存在而没有任何其它规定性的东西,极端抽象的有,就成为无了。这就叫异名同谓。有是它,无也是它。 就其为 有 说,其中包括一切的东西;就其为 无 说,其中包括 众甫 。甫就是父,是第一章所说的 妙 ,也就是苗头。 道 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共相,不是独立自存的东西,因此, 常有 也是 常无 ,但是 常有 和 常无 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正如有言与无言并不等同一样。有生于无,无中生有,全在语言给万物命名称谓,所以从无名之始到有名之际,在于各以命名加以分别。名生于 道 ,生于那种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