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转]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1904年7月4日,清朝举行了一次照律的科举考试。
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参加了名义上由皇帝主试的殿试。
由于清廷于次年宣布废除科举,因此此次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参加此次科考的还有谭延闿、沈钧儒等人。
此次科考的试题如下:
第一场史论五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
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变法,第4题举贤,第5题以夷制夷。
)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
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
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都够用了。
)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摘自《法治人生》2008年第10期
回复本贴转发本帖返回本版修改帖子转发微博赠送礼物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中国龙A
等级:0级
积分:15057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修改
删除
加黑
IP
报名
返回顶部2楼2009-06-10 02:50:08
请我们论坛的朋友作为自测题做一做
1、三小时完成
2、不能查任何资料
3、独立思考,不准交头接耳
##############################################
首先是乡试,也就是各省海选。
各省分拟各题,侧重各不相同。
最切合朝廷风向的自然是顺天乡试了。
拟题如下:(以策论为例)
题1,《汉初驰商贾之律论》
题2,《东汉中兴功臣多习儒术论》
题3,《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
题4,《隋唐二史不为王通立传论》
题5,《吴兢上贞观政要张九龄上千秋金鉴司马光上资治通鉴真德秀上大学衍义论》
以下再列几省相对有特色的试题
河南,《中州形势论》
陕西,《王猛治秦论》
山西,《韩信引兵下井陉如陈余用李左车策信将何以待之论》
(这类题型属于地域色彩相对较浓的一型)
最嚣张的是湖南,《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兴论》(明摆着是亲光绪啊)
最有趣的是广东,《武以侠犯禁论》(估计是当时广东革命党暗杀之风太烈了)
最费解的是山东,《辽金元开国兵力论》(也没人举报它,这种题目足够兴一场文字狱了)
=================================
然后是会试:
光绪三十年正逢西太后七旬万寿,为庆贺太后寿诞,故将本是正科的会试和殿试改称为甲辰恩科.
考时:四月初十日
考点:由于京师贡院毁于庚子拳乱之时,故时会试改在开封举行.
考官:裕德(协办大学士),张百熙(吏部尚书),陆润庠(左都御史庠),戴鸿慈(户部右侍郎)。
考题:第一场,史论5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
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最后会元之选落在两个人头上,其一为福建闽县人林志烜;其二为湖南茶陵人谭廷闿。
两人学问,家世相当(小林子是晚清名臣林则徐的族人,老谭是前两广总督谭钟麟的爱子)。
两厢比较,朝中还是湖南人比较有面子,主考之一的张百熙,湖南长沙人,出来说了几句:
“吾乡二百余年,三鼎甲具备,独少会元。
场中得湖南一卷,写作俱佳,以正大光明次序论,吾班次第二,例中会魁,科举将停,机会难在,情商裕相,庶使吾乡科名免有缺陷”。
于是首席主考裕德(字寿田,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卖了一个人情给他,另外两位考官戴鸿慈(字少怀,广东南海人),陆润庠(字凤石,江苏元和人,状元出身)也无异义,遂点了谭廷闿,如此一来湖南科举虽然完美收场,而大清少了一位大三元(林志烜之前已是福建省之解元,此次要不是被放了鸽子的话,殿试时,按科场规矩铁定会被推点状元,以成就一番科场佳话)。
===============================
最后是殿试,也就相当于领导监督下的决赛,马虎不得。
考时:五月二十一日
考点:保和殿
考官:王文韶(字夔石,浙江仁和人),鹿传麟(字滋轩,直隶人),陆润庠(字凤石,江苏元和人,),张英麟(字振卿,山东历城人),葛宝华(山阴人),陈璧(字玉苍,福建侯官人),李殿林(字春丞,山西大同人),绵文(宗室)
考题:策题四道,
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最终名次: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传胪,
附上会元谭廷闿的满分试卷。
提问:“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回答;湖南考生谭廷闿
西儒有曰:“两平等相遇,公法即权力,两不平等相遇,权力即公法”。
吾每诵其言而悲之,公法之诚不可恃,恃公法乃适为强大者之藉口也。
近百年来,泰西诸国势均力敌,盖无可以瘠人以自肥者,而保全土地之名以起,猝然闻之,或有所甚不得已,甚且劳师縻饷不惜,天下皆从而谅之,或有颂祷之,以为于大义然,于公法亦然也。
究其实罔不以义始而以利终,彼其为人乃其所自为也,外交政策之巧,有如是哉。
昔拿破仑之欲袭英也,英人以自卫故,夺丹麦之海军,又以保全西,葡,驻兵干涉其内政。
当时无非之者,以合于公法也。
及其终英遂握海上之全权而无与抗,此一事也。
维也纳之会议,所以保全欧洲之局也。
举拿破仑所破坏者,一一而建设之。
名非不正也,而其既也,俄奥普遂分波兰,索逊割地与普,荷兰得莱茵河之上流,英专地中海之大势,此又一事也。
且夫克里米亚之役,世所称义战也。
遏俄人之南下,存土祚于将危,一举二善,而英法无所利焉。
迨巴黎约成,英遂巩印度之防,法之路易拿破仑遂一蹴而登皇位矣。
意奥之争,法起而援之,保同盟也,沙尼两地,折而入法。
丹麦之纷,德奥合而敌之,保同种也,而雪,霍二州愤而属奥,德。
希土之战,俄出而预之,保同教也,而黑海之条约遂废。
此四事者,原因不一,成效不齐,要之保全者率不利,利独归倡保全之人,此其故可以深长思也。
有保全土耳其之名,而英得以据沙衣白纳,有保全古巴之名,而美可以县非列宾。
握苏彝士之航路,有法所不能争者,保全埃及之说为之也。
开尼加拉之运河,而哥仑比亚不能问者,保全巴拿马之说为之也。
有其甚者,朝言保全而夕已夺之,英之印度缅甸,法之越南柬蒱塞是已。
呜呼,保全土地者,公法之精理也,而徒为人攘利之资,以公法所不料也。
以彼强大国之锋,虽以无道行之,固无敢谁何者,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哉。
朝鲜之降为半主也,旅顺
大连湾之暂租也,初非无保全土地之说也,而今者又纷纷见告矣,远探历史之成绩,近揽列强之深谋,危乎,恤乎,毋为外交政策所笼而不自悟也。
不过谭并不是忠臣,几年后湖南独立,他是都督,日后更曾为国民政府的主席,状元刘春霖也不是善茬,投奔袁世凯去搞洪宪帝制了。
用当时清朝遗老的话来说:一则憔悴京华,仍效犬马之走,一则驱弛岭表,徒为蛮触之争,已忘其为故国词臣,先朝仙吏,国家养士二百年之报,如此结局,尚何言哉?
中国最后一篇状元会试作文
作者倪方六
这几天,网上一直在谈论今年高考状元作文,或甲骨文、或古体诗,新浪这边最热闹。
我本欲参与说几句,但因为忙于《盗墓史记》被恶意侵权诉讼一事,只能看着别人韶。
昨天,经南京鼓楼区法院立案法官的审核,再准备点例行材料就可以了,所以我心情放松了下来,来掺和掺和,看看古代真正状元作文是怎么做的。
中国科举存续时间长达1300年,其间出现的状元作文差不多在1300篇上下(不只做一篇作文),加一些中榜的优秀“满分作文”,数量多得不计其数。
这些状元作文是中国考试史上极为珍贵的文字材料,并非想像中的散发腐味的“八股文”。
古代有人专门将这些试题、作文收集起来,编成类似今天的示范作文,供学子们学习、收藏。
可惜在1904年光绪朝废除了科举制后,大多佚失了,特别是宋、元、明三代的试题、作文,佚失最严重。
正如中国最后一位探花商衍鎏所说,这些作文“藏书家不重,目录学不讲,图书馆不收”。
因为存世不多,外界能看到的古代状元作文更少。
我查阅了《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看到了一些古代状元作文,这些考生的作文技法、知识底蕴,非绝今天的高考状元可比,各省市的满分作文,与之亦不可相提并论,其文笔之清美、说理之老道、思想之深刻,甲骨文考生、古体诗考生看了,我想应该汗颜的。
古代状元作文保存较为完整的,是清代部分,我特别看了中国最后一位状元,河北籍考生刘春霖的作文,确实很清彩、漂亮,考中状元名副其实。
以前不少人可能知道刘春霖那次考试的试题,共有五道,五道题要做五篇作文(策论)。
这里,将刘春霖的作文和主考官给的评语,完全披露于下,我想一般人也看不到这作文的——
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会试试题: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造就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
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神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中而不倚、强哉矫义
刘春霖会试试卷(五道)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天下之患无常处也、惟善谋国者、规天下大势之所趋、揆时度务、有以制其偏倚之端、则不至于变起而不可救。
夫立国之初、每鉴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时势所迫、出於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孙世守以维万世之安也。
嗣世之主、昧于时变、因循荒怠、不思所以持之、欲无中于祸败、岂可得哉。
吾尝综观前史、历代内外轻重之际、得失之故、有由然也。
夫天子建国、居中驭外、大抵据形胜以临天下、而操纵进退自相维系、是以四方顺轨而下无觊觎、使非集权於中枢、久之必有拥兵坐大而睥睨奸命、适召天下数世之患。
然使国家不寄阃於四方、则朝廷又孤立无援、势必至奸臣内擅而外无所忌。
此千古以来祸机倚伏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昔周有天下、诸侯裂土握强兵、而拥列城者星罗环拱。
降及衰、周天子守府、然而绵延五百余年、从无权奸篡夺之祸、惧诸侯也。
然自春秋以降至於战国、诸侯放恣、益不知有周室、天子徒拥空名於上、而卒灭於秦。
唐有天下、行府兵之制、沿边置节度府、天下劲旅布处四方。
突厥吐蕃之寇、天宝灵武之乱、皆资外兵扶翼而不遽亡。
即以仇士良之威暴、而昭义一表、乃震惧不敢复肆、其制可谓善矣。
然自安史之后,藩镇外擅,更为乖逆、至合纵以抗天子。
飚驰云扰、终唐之世、其祸不解。
凡此皆外重内轻、其失至於负隅怙强、朝廷不能制也。
秦始皇惩周末之弊、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关中、自以为万世有天下矣。
然外无信臣精卒以制其内、赵高一薰腐之余、遂得以把持大柄、玩孺子於股掌之上、天下熟
视而不敢校。
及陈胜吴广之徒起、奋梃大呼、天下弗能御也。
魏文帝侵削诸侯、有同幽絷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其势固莫能为乱也。
然再传而后微弱益甚、司马氏父子遂攘其臂而夺之。
此又外轻内重、其失由於国无外援,故左右敢为乱逆而不顾也。
且非独周唐秦魏然也。
汉惩秦弊、广建亲藩、不旋踵而反者九起、其后复有七国之变。
武帝离裂大国以弱枝叶、未几王莽崛起、公移汉祚。
宋惩唐季五代之乱、杯酒而释兵权、务用文臣以柔其国、卒有靖康之祸。
明惩宋室之孱弱、大封支庶、而靖难之师猝起而莫救。
若此者皆所谓更相惩戒以就一偏之利、故其祸循环而不可解也。
虽然立国之初、固不能逆睹后日之害而预防之也。
防一害必更有一害以中之、出於所防之外。
惟嗣主深虑、知化规天下大势之所趋、因时制变以持之、使害未形而势已转、庶天下可久安长治、而无倾覆之忧。
不然使周无夷王之下堂、幽王之东迁、秦无二世之昏虐、魏无齐王之幼暗、唐无代宗德宗之姑息、则其祸乱亦未必遽至於是也。
贾生有言、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如因四朝之乱弱、而归咎其祖宗立国
初制之不善、则天下岂有无弊之法哉。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吾尝读贾谊新书、观其上书文帝、请试以属国之官以主匈奴、当挟五饵三表之说、系单于之颈而致其命。
其所谓三表、则曰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信为大操、常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将必至。
至所谓五饵、不过娱其耳目口腹、以丧其心志而已。
呜乎、若三表者、尚不失圣王柔远之旨。
至若五饵、则未尝不怪其计之陋也。
夫天子主中夏控制百夷、自有强国芘民之道。
善治国者、不能必敌之可胜而能为必不可胜、使强邻黠敌闻风夺气、凛然而不敢犯、则天下安矣。
若导人於淫靡之事、以乘其敝而取之、此所谓穿窬之智也、岂王者自强之大计乎。
及吾读汉书贾谊传、则於五饵三表之说削而不书、犹复深讥其疏、以垂戒后世。
於是乃叹班氏之书、其去取为至精、而其识为至远也。
或曰,昔秦穆公患戎臣由余之贤,遗戎王以女乐二八、以间疏其君臣、卒得由余而霸西戎。
单于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戒之曰、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於汉矣。
执是以观谊之说、未尝不效。
然吾以谓穆公之霸在增修国政、国势既固则外交之术无往而不宜、且其时天下方以诈力相高、而秦又介居戎狄、行其狡黠之计以取利一时可也。
若匈奴之在汉、窃谓虽好汉物亦不至遽即於靡弱。
何也、匈奴界处北陲、刚猛忿鸷出於天性、岂独其习俗使然哉。
设汉不自谋所以御侮之方、而专务出美善之物以疲人之国、吾恐财产耗竭而边郡之寇掠自若也。
或曰、后世文明之国、有以奇技淫巧之物输入异国、以陷溺其心思、而汨没其志气者、汉何不可施之於匈奴乎。
曰、此正文明进化之机也、好其物则必艳其术、艳其术则必学其学。
夫使举国群趋於文明之学、适足以增其国力而已矣。
汉代之文明、匈奴所不及也。
使由爱好汉物而因以渐求文章礼乐伦常之盛、则魏孝文帝之业不难遽见於西汉之世也、岂足以敝其国哉。
故吾谓御侮之道、惟当力求所以强国芘民之术、使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自能令单于远遁而边尘不惊。
若贾生之说、虽时或有效、何足取哉。
此班氏所为良史欤。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天下之患莫甚於不权时势、而务博宽大之名。
国家当疲玩不振之秋、内忧外患、其势岌岌不可终日。
而朝野方酣嬉而为偷惰之谋、不有以震厉之、则弛者不可复张、而天下终於不救。
虽申商之术、儒者弗道、然时势所值、激於不得不然、善为国者必不敢因循顾忌、而贻天下以不测之患。
如猛烈之药、虽非所以养生、然遇沈痼之疾\I则固非此不能起也。
诸葛武侯承刘璋之后、王荆公当北宋之衰、皆所谓处积弱积弛之余、非用申商之术莫能治也。
然武侯用之、功润一方、吏民衔感。
荆公用之、毒乱天下、而诟病至今者。
何哉、武侯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荆公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也。
何以知其然也、史称武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又曰、终於邦域之内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然则后之治国者、必先有武侯之心、而后可以行申商之术、苟徒窃其似而无侧怛之诚,以贯之必流为残忍刻薄而无疑。
王荆公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深见天下蔽於积习、非执法坚定必为群议所挠、而又虑申商之学不足以服朝野之心、乃讳言其名、而阴托周礼以为说。
然则荆公非误会周礼、乃附会周礼耳。
其所以附会周礼者、非真有取於古。
逆知在廷诸臣、必将斥为申商术非先王之法、而因托为先王之政以间执其口、卒之攻者自攻、而讳无可讳、乃专务以意气相遌以博一日之胜、同己者进、异己者斥、使小人揣摩迎合得行乎其间。
而新法乃适以毒乱天下、为世大诟。
嗟乎。
行政非人、虽有良法美意、亦足以为害。
故程子曰、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也。
夫武侯与荆公其所用之术无以远过、然其成败功罪悬绝若此、非独其心术不同、亦其所遭遇使然也。
武侯则匡辅之者多俊才、荆公则排击之者多君子、然此固不特荆公之不幸、亦宋室之不幸欤。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
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环地球而国者以数十计、其盛衰存亡之数不一端、而大原必起於教育、故学堂者东西各国之所同重也。
学堂之设,大旨有三、曰陶铸国民、曰造就人才、曰振兴实业、三者不可偏废。
而立学者必自度其国家之性质、以为缓急之端。
今中国因积弱之弊,欲以学战与列强竞存、则必以陶铸国民为第一要义。
何者、国民之资格不成、则国不可立。
虽有人才、可以为我用、亦可为人用。
虽有实业、可以为我有、亦可为人有。
所谓国民者、有善良之德,有忠爱之心、有自养之技能、有必需之知识。
知此身与国家之关系、对国家之义务、以一身为国家所公有而不敢自私、以一身为国家所独有而不敢媚外。
凡为国家之敌者、虽有圣哲,亦必竭其才力以与之抗、至於粉身绝脰而不悔、终不肯以毛发利益让之於人。
以此资格教成全国之民、虽有强邻悍族、亦将敛步夺气而敢犯、然后人才可兴、实业可振也。
中国以重文轻武之故,民气靡弱偷惰、谋私利不谋公益、无善良之德、视国事不干己事、无忠爱之心、专事分利、无自养之技能、末习溥通、无必需之知识。
稍有解外国语言而习其事者、则相与服属外人而为之伥。
於此而欲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不亦难乎。
方今欲建学校以图富强、非鼓其特立之精神不足以挽回积习。
日本与我同处亚东、其弊亦在致相类、今一变而跻於列强之次者、亦以重尚武之精神也。
夫今日人才销乏可谓极矣,政治废弛、法律繁乱、财政竭蹶、外交失误、则设专门以储才固当务之急矣。
然窃谓即有人才而庶政亦不能善。
何也,一人修之、百人挠之、其势必不能胜。
古之立国、惟恃有二三豪杰。
今之立国、则恃有全国之国民。
不然、愚民百万谓之无民、以与文明诸大国争衡、虽有英雄、岂能措其手哉。
至於农工之业、拘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