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药物的分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小结 以60kg为例 为例 V=2.5L时,药物仅在血浆中分布 时 2.5L<V<36L时,C血>C组,药物主要与血 < < 时 浆蛋白结合 V=36L时,药物均匀分布在全身,C血=C组 时 药物均匀分布在全身, V>36L时,C血<C组,药物较多的分布在组 > 时 织中
第二节 影响分布的因素
四、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 distribution,V):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 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 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 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体液总 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体液总 容积
* 重要的药动学参数 *一个比例常数(X/C) 一个比例常数( ) *分布容积并非是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不具有生 分布容积并非是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 并非是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 理学和解剖学意义 *与药物蛋白质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
1. 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 2.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力的能力 3.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透过生物膜的能力 4.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5. 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一、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
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随血流转运至不同的组织器官中 动脉血流量是影响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动脉血流量是影响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影响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组织血流速率 又称灌注速率( 又称灌注速率(perfusion rate) 灌注速率 )
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的测定方法
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反映药物分布的重要参数 常用测定方法: 平衡透析法(equilibrium dialysis) 平衡透析法 超滤法(ultrafitration)等。 超滤法
(二) 蛋白结合与药效
蛋白结合的生理意义: 蛋白结合的生理意义:
–贮存方式 –维持药效 –降低毒性
(accumulation) )
脂肪组织(血流量极低)蓄积慢、 * 脂肪组织(血流量极低)蓄积慢、移出也慢
蓄积产生原因: 蓄积产生原因:
– 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性 – 细胞内存在的蛋白质、脂肪和酶等,能与药 细胞内存在的蛋白质、脂肪和酶等,
物产生非特异性结合 e.g. 地高辛——心脏组织 氯丙嗪——皮肤、眼睛 四环素——牙齿、骨骼(钙)
C血≈C组时:药物在各组织均匀分布时表观分 布容积等于真实分布容积。 等于真实分布容积 布容积等于真实分布容积。 如安替比林 C 血 > C 组 时 : 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或水 溶性好, 溶性好,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小于真实分布容 水杨酸等 积。 如水杨酸等 C 血 < C 组 时 : 主要与血管外组织结合 , 表观 主要与血管外组织结合, 分布容积大于真实分布容积。 分布容积大于真实分布容积。 如地高辛
第四章
药 物 的 分 布 Distribution
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掌握药物分布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掌握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意义; 了解淋巴转运及脑内转运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概 述
药物分布(distribution)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 给药部位吸 药物分布 给药部位 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运送到体内各脏器 体内各脏器、 循环系统 体内各脏器 组织、体液和细胞的过程。
-
脂蛋白(lipoproteins) MW 200,000-3,400,000 脂蛋白 结合碱性药物和中性药物
(一) 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
药物进入血液后 药物 通常与血浆中蛋白质结合 与血浆中蛋白质结合 游离的药物才能透过生物膜 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
药物-蛋白结合意义( 个 药物-蛋白结合意义(2个):
分子量小(小于 分子量小(小于1000)的水溶性药物,脂溶性好的药物可以透 )的水溶性药物, 膜进入细胞 制剂因素使药物络合、增溶、微粒化、 制剂因素使药物络合、增溶、微粒化、胶体化以及乳化后会影 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e.g. 5-FU 乳浊液 乳浊液对淋巴系统有选择性分布; 脂质体可通过肝的单核吞噬细胞的 脂质体 pinocytosis作用入细胞; 氢氧化铁与稳定剂右旋糖苷、山犁醇等 形成水溶性络合物 水溶性络合物,被肝的单核吞噬细胞 水溶性络合物 系统吞噬后,成储铁,缓慢发挥作用。
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
化学结构
密切相关
体内分布
结构差异(脂溶性) 结构差异(脂溶性)
– 戊巴比妥与硫喷妥
构型差异 - 布洛芬、环己烯巴比妥 布洛芬、
三、组织分布与蓄积
蓄积概念:药物连续应用时, 蓄积概念:药物连续应用时,使组织中的药物 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பைடு நூலகம்
血管透过性:分子量在200~800, 血管透过性:分子量在200~800,易透过 200 药物透过毛细血管壁的方式有: 药物透过毛细血管壁的方式有: 被动扩散途径,微孔途径(小分子药物) 被动扩散途径,微孔途径(小分子药物) 类脂途径(脂溶性药物) 类脂途径(脂溶性药物)。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
第三节 淋巴系统转运
淋巴转运意义
特定物质如脂肪、 特定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转 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 病理情况如传染病、炎症、 病理情况如传染病、炎症、癌症转移使淋 巴系统成为病灶时, 巴系统成为病灶时,必须使药物向淋巴系 统转运 药物经由淋巴转运可避开肝脏首过作用
一、淋巴循环与淋巴管的生理构造
一端封闭的盲管, 一端封闭的盲管,具有较高通透性 成分同血浆类似, 成分同血浆类似,蛋白质含量较低 内有瓣膜防止淋巴倒流 淋巴结控制淋巴流动, 淋巴结控制淋巴流动,内有吞噬细胞 管径很不规则,为毛细血管的 管径很不规则,为毛细血管的2~5倍,甚至 倍,由单层内 倍 甚至10倍 皮细胞组成 转运药物的方式随给药途径的不同而有差异
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除与血浆蛋白结合外 还能与组织细胞内 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肪、酶以及粘多糖等 组织细胞内 高分子物质发生非特异性结合
– 贮存方式 – 维持药效 – 积蓄中毒
e.g.
- 四环素与钙镁等形成难溶性金属离子络合物 四环素与钙镁等形成难溶性金属离子络合物 - 重金属离子可与 重金属离子可与 可与EDTA盐形成水溶性的重金属离子 盐形成水溶性的重金属离子 螯合物。 螯合物。 - 吩噻嗪、氯喹及砷沉积在头发中;吩噻嗪、氯喹能 吩噻嗪、氯喹及砷沉积在头发中 吩噻嗪、 沉积在头发中; 与黑色素作用,引起视网膜病变。 与黑色素作用,引起视网膜病变。
* 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对置换敏感(99%-98%) * 但是只有当药物大部分分布在血浆中时, 这种置换作用才可能显著增加游离药物的浓 度,故只有低分布容积高结合率的药物才受 影响。
E.g. 甲苯磺丁脲98% 10L 苯妥英钠 90% 35L 华法林 99% 9L 甲氨蝶呤
* 保泰松 可置换 华法林 水合氯醛代谢产物三氯乙醇 可置换 华法林 但作用短暂) (但作用短暂) 阿司匹林或磺胺 可置换 甲氨蝶呤 蛋白缺乏:泼尼松、 * 蛋白缺乏:泼尼松、苯妥英钠 与内源性物质置换:磺胺类等有 等有机阴离子药 * 与内源性物质置换:磺胺类等有机阴离子药 可置换胆红素 物可置换胆红素
▲ 大多数药物向组织液呈中、低程度分布, 其值介于血浆和体液总容积之间 介于血浆和体液总容积之间 介于血浆和体液总容积之间; - 有些药物在组织中高度分布,其值可大于体 其值可大于体 液总容积,如地高辛 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可达600L 液总容积 地高辛 (而一般体重60kg的成人总体液约为36L) 各种药物之间的差别很大
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和药物疗效(相关好) 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和药物疗效(相关好) 不完全是血浆蛋白结合率变化所致
(三) 影响蛋白结合因素
- 种属、性别(水杨酸:女高于男;磺胺:男高 种属、性别(水杨酸:女高于男;磺胺: 于女) 年龄不同 新生儿:白蛋白浓度低, 不同( 于女)和年龄不同(新生儿:白蛋白浓度低, free drug高) 高 - 很多疾病可以使白蛋白合成减少,或降解增加 很多疾病可以使白蛋白合成减少, 白蛋白合成减少 - 疾病引起的电解质平衡失调可能改变蛋白质的 疾病引起的电解质平衡失调可能改变蛋白质的 电解质平衡失调可能 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从而影响结合强度和结合率
药物与组织中的特异蛋白结合也可以影响药物 的分布。 - 在肝脏中Z蛋白 蛋白也与某些药物如甲状 蛋白 甲状 腺素有高度的亲和力。 腺素 - 氯丙嗪 氯丙嗪(chlorpromazine)等可与眼或皮 肤的色素颗粒 色素颗粒结合。 色素颗粒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竞争结合作用 高度结合: 以上; 高度结合:80%以上; 以上 中度结合: 中度结合:50%; ; 低度结合: 低度结合:20%以下 以下
- 内源性物质 ( 如游离脂肪酸等 ) 以及某些药物 可以竞争性地与血浆蛋白结合 竞争性地与血浆蛋白结合
-
药物的结构和理化特性也有重要影响, 如: 四环素类药物随脂溶性增加蛋白质结合率增加
三、药物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
非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非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药物的pKa及体液 及体液pH : 药物的 及体液
1. 药物转运至组织取决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 药物转运至组织取决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
- 结合型难转运 - 蛋白结合是可逆的;有饱和现象的一种药物贮存方式 蛋白结合是可逆 可逆的 饱和现象的一种药物 现象的一种药物贮存方式
2. 血浆蛋白是体内有效的药物传送载体
- 许多难溶于水的药物,只有与蛋白结合后才能在血 许多难溶于水的药物,
[D f ] + 游离结合部位
k1 [D b ] k2
]/{ ])} K=k 1 /k 2 =[D b ]/ { [D f ](nP - [D b ]) }
β=
[D
[Db ]
f
+ Db
=[nP]/([nP]+K ] =[ nP]/([nP]+K
-1
+[D f ])
β 代表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 [D b ]为蛋白结合药物的浓度 [D f ]为游离药物的浓度 P n 为蛋白质浓度 每分子蛋白表面结合位点数
体
重
体液总体积 (36L /58%) 细胞内液 细胞间液 25 41 8 13 血浆 2.5 4
( 60Kg) ) 体积( L) 体积 ( ) 体重百分数% 体重百分数
★ 如果药物不向组织分布时,其值等于血浆容 血浆容
积(Evans blue) )
★ 药物分布到细胞外液但难通过细胞膜(其值
等于细胞外液(溴等离子) 细胞外液( 等离子) 细胞外液 组织液均匀分布时,其值等于体 ★ 倘若药物向组织液均匀分布 组织液均匀分布 体 液总容积(重水;安替比林) 液总容积(重水;安替比林)
一、组织分布和药效
药物向组织的分布过程
部分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达到平衡 游离药物穿过毛细血管壁 进入细胞间液, 进入细胞间液,与组织蛋白结合达到平衡 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
* 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密切相关 密切相关,决定起效时 密切相关 间、强度和持续时间 * 血药浓度与药效不一定呈正比关系 不一定呈正比关系。 不一定呈正比关系 E.g.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N-异丙基异烟肼 巴比 异丙基异烟肼,巴比 异丙基异烟肼 妥类等 妥类等 * 可用PK-PD研究 研究来阐明血药浓度与药效的相 研究 互关系。
液中转运
- 动态平衡状态 ,使游离药物不断透过生物膜转运
* 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血浆蛋白结合率 反映药物 血浆蛋白结合力大小 反映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大小 血浆中蛋白结合药物的浓度对总药物浓度比值( ) 血浆中蛋白结合药物的浓度对总药物浓度比值(%) 蛋白结合药物的浓度 比值
D: 游离药物浓度; P: 血浆蛋 白浓度; PD:结合型药物浓度, k1:结合常数; k2 :解离常数 ; K: 平衡时的亲和力常数
药物进入体内后可以和血浆蛋白、组织蛋白或体内 组织蛋白或 药物进入体内后可以和血浆 大分子物质如DNA反应生成药物 大分子复合物 大分子物质如DNA反应生成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反应生成药物 大分子复合物,
与药物结合有关的三种蛋白: 与药物结合有关的三种蛋白: - 白蛋白 白蛋白(albumin) 60% of all serum protein; MW 65,000;结合大多数酸性药物及少量碱性药物 ; - α1-酸性糖蛋白 酸性糖蛋白(alpha acid glycoprotein) 酸性糖蛋白 MW 44,000;结合碱性药物和中性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