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和当代意义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价值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和当代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只有正确坚持和科学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胜利。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又是整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分析剩余价值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的利器。因此,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和实质,对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科学内涵

(一)基本内容

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首先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第一,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即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言:“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他人需要的。第二,价值。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它反映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人民出版社,2011.

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互交换就在于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量上有所差别。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第三,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本身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它就是付出再多的劳动也是无用之物,同理一个有用之物,如果不耗费人类劳动就不可能形成价值。因此,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就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本身是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的。换句话说,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放弃其价值,相反,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是为了获取价值,而商品购买者是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他们各取所需。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第一,具体劳动。它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又称之为有用劳动。第二,抽象劳动。它是撇开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第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具体劳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种规定,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劳动,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部分。

2、价值规定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既包括质的规定性又包括量的规定性。第一,价值的质。马克思在科学论述了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从质的方面分析了价值实体,揭示了价值的本质。简单地说,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就是价值的实体。第二,价值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而劳动量本身则是由劳动持续的时间计量的,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②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

②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③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量的过程当中,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他认为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生产这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因此,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④简单的讲,价值规律是指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由于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商品的价格要么高于价值,要么低于价值,但从整个趋势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价值规律也不例外。一方面,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它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它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它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另一方面,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第二,它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它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价值表现形式与货币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一种商品的价值不能表现在自己的使用价值上,而只能通过交换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在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中,前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后者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言,“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个价值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⑤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具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马克思科学分析了商品价值形式经历的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从而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和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随着货币的出现,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玲琅满目的具体商品,另一极则是货币。这样就使得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产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反而使矛盾进一步加深。因此,马克思把商品向货币的转换,称之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社会性质又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从事着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在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他们的生产活动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劳动产品也由私人占有,因此这种劳动也具有明显的私人性质。如果生产出的商品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私人劳动就不能实现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就不能得到解决。相反,如果生产出的商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私人劳动就能实现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能实现其价值,这样矛盾就能得到解决。所以,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了商品经济的各种矛盾和发展趋势,也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在资本主义

⑤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制度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其次,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⑥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每一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私人劳动要想转化为社会劳动,生产者就必须将自己的产品与他人的产品相交换,这样的劳动才是一般的社会劳动,这样的劳动产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二)理论实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形成过程是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物化劳动仅仅是凝结在作为商品的物质中,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而是转移了原有的旧价值,真正创造价值的是人类的活劳动。

二、当代意义

(一)理论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是剩余价值学说形成的基础。在马克思之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中,已经有人认识到商品二因素,甚至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是,他们在价值的形式和本质上,在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价值的源泉和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上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理论错误。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科学地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原理。第一次明确地回答了究竟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会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为剩余价值学说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深入分析了资本、剩余价值、工资等一些列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实践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深刻地阐明了商品经济最一般的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科学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利于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尽管在价值的形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它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并没有直接创造出新价值。因此,我们在制定收入分配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和维护广大创造价值的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合理调整分配结构。不仅要使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的劳动产品,还应当让他们公平地参与相关产品的利润分配。避免出现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的比例严重失调,各阶层收入差距过大,甚至贫富悬殊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人民出版社,201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刘冠军,邢润川.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5.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文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论;知识;知识经济;价值;商品价值;商品效用 【论文摘要】通过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关系,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认识知识经济的作用,认识商品价值与商品效用的关系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0引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它首当其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我们利用马克思这一理论基石需要联系当代的实际,加以深化和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它的理论生命力。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1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个“劳动”。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主要由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熟练操作劳动三部分复杂劳动构成。不同层次的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外延上,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间接生产劳动将会越来越多地从直接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在生产劳动整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过去只把直接生产劳动看作价值源泉已不符合实际了,现在应该明确:不论是直接劳动还是间接劳动(包括服务性劳动),都是劳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化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早就肯定了生产力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新发展。随着现代劳动中的知识含量比重越来越高,知识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 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培养(主体化)和产品生产(客体化)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劳动力,知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的价值水平也就越高。形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门,此外也部分地来源于劳动者家庭及其本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力价值应该是整个社会价值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知识转化为活劳动以后,形成更复杂、更高效率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等),也就包含着比简单劳动创造出高得多的倍加的价值。正因如此,社会收人的分配应该向从事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倾斜,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知识有两种存在形态,即活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前者主要表现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知识分子的劳动,后者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知识含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辅助性用品等。两种不同形态的劳动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活劳动形态的知识直接创造了商品的价值,而物化劳动形态的知识虽为商品价值的增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但其本身价值则不能增殖,只能转移到活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中。活劳动的知识是创造科技含量高的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这种价值创造必须与物化劳动的知识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 3知识经济的作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b03179120.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论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难题: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同有机构成不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马克思通过对这两个矛盾的研究与揭示,从而最终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过程。 一、方法论变革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变革,同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马克思转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创立,都是在社会性这一研究视角内进行和完成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功,也是由于他这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的结果。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二、“人本”立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建立的。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的计量问题上,马克思“以人为本”,分析了人的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找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劳动者”为本的思想,在劳动价值论中他充分肯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以劳动力商品作为分析的钥匙,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论述,和劳动与资本买卖关系的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指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效用价值,寻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充分赞扬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意义。 三、价值观变革 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目标。劳动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基本的、有目的活动,是人创造社会财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机能的过程。马克思提出了人自身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而揭示人的自身发展的过程是与劳动分不开的。因而,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满足人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马克思贯彻其“人本”的思想,在其经济学中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所以,资本主义是对人性的压抑,它在物的价值不断增值的同时使人的价值不断贬值。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资本家将消灭,作为生物的人,他们将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被称作为社会的、生物体的人被当作目的和被重视。社会主义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运行体制,这个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有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是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3).公有制经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5).公有制经济是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的保证。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何在?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论文关键词】深化;劳动价值论;活劳动;价值源泉认识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劳动创 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 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 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 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 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 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有关于政治 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 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 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 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 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 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 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 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确提 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 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2)商品的价值是由 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 密教条”。 (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在资产阶级限度内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 典经济学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并且他始终坚持商品价值是由劳 动时间决定的观点,对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 的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人”,但不同意“三种收人”决定价值。但李嘉图 无法从价值规律的范畴内说明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无法解 决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 价值论不能完整的解释价值规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科学内涵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科学内涵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括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其一,是指劳动价值论一般,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比三章内容。这部分内容本身也是以劳动价值论一般为中心展开的,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因此,有人认为这部分内容(甚至仅指其中的第一章)就是劳动价值论。具体来说,第一章分析了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的本质;第二章,第三章,货比作为价值形式来分析,阐述了其逻辑奇缘,本质和职能。其二,是指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运用和展开,体现在第一篇以后的诸如剩余价值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等相关内容。 这两部分内容是理论一般与具体运用的关系,纯粹形式与特殊形式的关系,而这互相融合,不可分割。其中,第一部分内容作为“灵魂”的纯粹形式寓于第二部分的各具体内容的特殊形式之中。那种只见对立不见同意,主观地将两部分内容直接,甚至对立起来,进行互相否定是无视其作为有机整体的形而上的做法。也只是存在于毫无内容和意义的抽象思维上。萨缪尔森等人所说的“逻辑矛盾”,并不是马克思理论逻辑上不一贯的表现,相反,马克思在纯粹的形态上科学把握劳动价值论一般厚,就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对抽象形态的理论做进一步的发挥与应用,从而更接近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是对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的不理解和对劳动价值论内容的无知。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实际方法”是“辩证方法”,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难哦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开宗明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变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从“商品的二重性”出发,揭示出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的表现,而价值量又是由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体系被肖荒殿概括为两个前提(A和B和一个结论C):A、商品规定为用来交换,且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B、价值定义为一切商品的共同属性或共同尺度;C、抽象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该文着重分析了这一体系的严密逻辑连续性,主要结论是:从前提A和B出发必然导出结论C,对两个前提的任何背离往往会陷入非劳动价值论。简明地说,两个前提是结论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发展过程的考察中,马克思成果的揭示了货比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位接下来揭示资本剥削的本质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在接下来讨论的价值实现问题中,马克思又分析了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掩盖在物与物关系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资本论》第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1)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1)。第三、就是马克思主义根置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1)。 2、简答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2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1)、武装斗争(1分)、党的建设(1分)统一战线是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两个武器。(1分) 4、简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1分)、充满活力(1分)、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的社会。 5、简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含义。 三个代表的科学涵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2分)。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第一,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对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的阐明(2分);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期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对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的阐明(2分)。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尾巴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8、简答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9、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分)、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1分)、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1分)、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1分)、第五、建设生态文明(1分)。 10、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分)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分)、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 1.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内容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赖以揭示剩余价值来源、阐明剩余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深化认识 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实践过程中与新的国际环境中,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继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经济成份的调整与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与扩大,企业家阶层的产生和增加,生产要素的参与分配与智力劳动的收入增加,以及其他一些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了100多年以前曾经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否还能解释或指导当今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任务。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必须要正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及其规律、理解资本

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重要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而且还要运用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当今时代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经济的知识化,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就必定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分。生产性劳动即创造价值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即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产性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因此,马克思当时将服务行业的劳动列为非生产性劳动的属性,尽管马克思也认为其中的许多劳动是社会必需的。高新技术本身有价值,而且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但不创造价值。如一项发明专利、一份研究报告、一个设计方案、一个电子软件等。都是人类劳动(主要原因是脑力劳动)的产物,而且往往是复杂程度很高的活劳动的结晶,高新技术一旦在生产中运用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如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既能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又能够极大地提高产量。但高新技术本身不会创造价值,价值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同样是生产劳动,同样要创造价值。产品有有形产品也有无形产品,精神产品是无形产品,随着社会进步,精神产品会越来越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当代意义 引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又是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应该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概括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问题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入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是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不断减少,或者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会不断增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邓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发专管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这样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到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近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新民主主义总路线:1948年在《在晋媛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三农: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1.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2.坚持教育为本3.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供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党的十七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之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即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论。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特指我国市场了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设置与现代化技术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四个现代化】》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界未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试题及答案

绪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四十年代 B. 19世纪五十年代 C. 19世纪六十年代 D. 19世纪七十年代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5.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是() A.工人罢工 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固有予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起义 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实事求是 C. 阶级性 D. 科学性 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 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9.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 新陈代谢 B.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 D. 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 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 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 论是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基石之一,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在 关于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识的讨论过程中,有很多学 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的看法,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合理建议。但是,也存在很多片面 的认识,有的甚至借“深化认识”之名,行否定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之实。为此,本文仅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 发展方面谈点看法。 一、当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片面认识 当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一些片面认识,甚至存 在一些错误说法。例如,有的说,不只是劳动创造价值,而是 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有的说,也不 只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而是劳动、土 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而且科 学、技术、知识也创造价值。有的说,不仅是各种生产要素共 同创造价值,而且各种非生产要素、非经济因素也创造价值。 有的说,我们以前没有全面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中,既包含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也包括物化劳 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等于否定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的甚至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发展前景的估计和判断之所以“失误”,最重要的原因就在 于劳动价值论的“偏颇”,我国的极左倾向和极左思潮的一个 深层次根源也在于劳动价值论的“偏颇”等等。 以上说法中的任何一种说法,实质都是对劳动价值论的 否定。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就不可避免地直接否定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论。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 话》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 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实际上就是马 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是剩 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否定劳动价值论,就必然否定剩余价值 论。否定剩余价值论,也就必然否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性、不公平性,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直起着重 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近年来,上述片面乃至 错误认识却常常出现。人们会问,原因究竟何在呢?如果具 体分析,对劳动价值论产生片面认识或出现错误说法的原因 至少有三个:一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市场化, 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包括西方经济理论思潮输入我国。西 方经济价值理论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当然西方一些经济理论也在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 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P13、14,稍加润色即可)。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⑧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科学内涵: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答: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①理论基础:广义—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狭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②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和苏联的兴衰;③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补充: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如何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领导权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答: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4、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