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历程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
法国大革命VS拉美资产阶级革命
【韩聪】
关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点规律性认识: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与旧生产关系的矛盾
2、主要任务: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3、领导阶级:金融资产阶级和商业资产阶级
4、主力:农民、城市平民
5、经过:A理论 B方式 C曲折性
6、结果: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和基本原则。
17---18世纪世界历史概况及发展趋势
经济: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商品经济日间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逐步体现出来。
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过革命得以实现,民主政治的原则逐步确立。
思想:启蒙运动兴起,封建思想受到进一步的批判和冲击。
国际关系:殖民扩张继续发展殖民扩张的国家开始发生矛盾。
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
1、西葡封建统治:·强占印第安人大片土地,建立特权大庄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从事繁重劳动·掠夺财富运往宗主国·对殖民地征收重税·限制工农业生产·限制贸易自由
2、拉丁美洲独立前的阶层:欧洲殖民者:即来自宗主国的白人,在西属殖民地称“半岛人”,处在社会最上层。
他们占据了殖民地行政、军事和教会的高位,把持殖民地的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拥有大量地产。
土生白人:又称克列奥人,拥有土地,是殖民地地主集团的核心,政治上受半岛人压迫,只能充当下级军官和教士,要求摆脱宗主国统治。
混血人种:名义上是自由人,但不享有公民权,不能承担公职。
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处在社会最低层,承担最沉重的生产劳动。
拉美独立战争性质和历史背景
一、性质:19世纪初西班牙属美洲殖民地人民为摆脱殖民统治而进行的战争。
始于1808年,结束于1826年。
资产阶级革命色彩的民族解放运动。
有早产性质,带有外部条件引发的明显特征。
(依据:革命的对象既是殖民主义者,又是封建统治者。
这就决定了革命的性质。
拉美革命同欧洲反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同属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
二、历史背景 1.政治:西、葡的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压制拉美经济的发展,激化民族矛盾
2.经济:野蛮的经济掠夺。
拉美殖民地经济有一定发展但还没有统一市场,
3.启蒙思想的传播促使民族民主意识增长,人民独立愿望日益强烈。
但没有形成统一民族。
4.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西葡的衰落
三、影响:独立战争使拉丁美洲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建立起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政体;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政治经济权势,提出并在一定时期内废除了奴隶制度;逐步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徭役制和贡纳;废除了限制各国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殖
民垄断制度。
但独立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独立战争后,各国大体上都没有采取措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多数国家的黑人奴隶仍受种植园主和矿主的残酷剥削。
政治上又导致了考迪略主义的盛行。
四、局限:1.经济:未触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大地产制;加之英美的经济侵略,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2.政治:考迪罗封建专制;它只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却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五、评价: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来自拉美社会内部的演变,如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增长以及革命思想的传播等。
独立战争按其性质说是资产阶级革命,是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是多样的,独立战争只是其中之一。
在独立战争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玻利瓦尔为代表的独立战争领导人的历史功绩应予充分肯定。
反思拉美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反对外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性质。
2、都以人民群众为主力,前者参加战斗的是美利坚民族,后者是拉美各国人民。
3、斗争形式都是武装斗争,用战争解决问题。
4、过程都是由弱到强,先败后胜,曲折前进。
不同点:1、条件不同:前者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可以与宗主国一争高低并且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后者处在西葡的殖民统治之下,以封建大地产制为主流,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且未形成统一的民族,独立运动很多程度上借助于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斗争对象不同。
前者反对英国殖民者;后者反对西、葡、法等殖民者。
3、组织指挥不同。
前者大陆会议统一指挥;后者形成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指挥中心。
4、领导阶级不同。
前者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领导;后者是封建民族主义者领导(土生白人)。
5、结果不同。
前者获得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专政的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者出现封建大地产制,赶走西班牙殖民者,英美又趁机渗入。
综述:美洲13个殖民地的宗主国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移民主要是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劳动人民。
到独立前,殖民地的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得到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和使用奴隶劳动的资本家——种植园主阶级。
13个殖民地之间经济来往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也开始形成。
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时期,发展资本主义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却很高,革命是水到渠成,进行彻底;
西属拉美殖民地由西班牙统治,移民主要是西班牙人,由宗主国出生的封建贵族充任高级官吏。
他们控制矿山和种植园,奴役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种人。
没有统一市场,更没有形成统一民族。
拉丁美洲资产阶级革命有早产意味,封建阻力大,发展资本主义受到很大阻碍。
北美独立战争是在大陆会议和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领导下,以《独立宣言》为旗帜而取得胜利的。
西属拉美殖民地独立战争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领导人,也没有统一的革命纲领,是各地分别进行和取得胜利的。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VS拉美革命的爆发
17世纪初,西班牙帝国开始逐步衰弱。
1702-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波旁君主
家族登上了西班牙王位。
波旁王朝为了扭转西班牙的衰弱趋势,抵御欧洲列强的挑战,增加王室收入,进行了一系列深远的改革,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加强了防务,扩大了商业活动,增加了王室的财政收入,但是同时也激化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尤其引起了殖民地克里奥尔人的不满。
例如,实行监政官制度排挤了克里奥尔人在政府中的地位。
自由贸易给殖民地的生产带来了一定刺激,殖民地向西班牙的出口额在1782年以后大幅度上升。
但是,殖民地向西班牙出口市场很快饱和,而除通过不固定途径的走私贸易外,殖民地依然被禁止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18世纪中期后,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加,欧洲启蒙思想传入新世界。
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促进了这种“危险思想”的传播。
托马斯·潘恩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著作、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在克里奥尔人中产生了共鸣。
但是,由于法国革命很快激进化,西班牙美洲的克里奥尔人不再将其视为榜样。
因为克里奥尔人虽然宗主国有矛盾,但同时也强烈地意识到来自下层的社会压力。
1790年,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海地爆发了革命。
西班牙美洲的土生白人迫不及待地与海地革命划清界限。
1808年3月,拿破仑派军队侵入西班牙,废黜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七世,并派自己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到西班牙当国王,在宗主国危机和帝国统治面临崩溃的情势下,土生白人不得不填补政治真空,抢在下层起义以前,夺取独立,防止出现另一个海地,由此引发了1810-1826年西属美洲的独立运动。
拉美独立革命的火种首先在加勒比海上的法国殖民地海地点燃。
1492年12月6日,哥伦布第一次航行中到达海地岛,并将其命名为埃斯帕尼奥拉,意为“小西班牙”。
1697年,西班牙被迫同法国签订《莱斯维克条约》,把海地岛西部割让给法国。
法国将该岛改名为圣多明各岛。
岛上原有印第安人25万,被西班牙占领后,几乎被全部杀尽。
法国殖民者在岛上大力发展甘蔗、咖啡、棉花、烟草等种植园经济。
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法国从非洲运来了大量黑人奴隶。
1765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1759~1788在位)采取在帝国范围内放宽贸易垄断政策以后,西属美洲资本主义因素日益发展。
但土生白人经济地位的加强反而使宗主国特权集团与殖民地上层土生白人的矛盾更加激化。
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对殖民地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1779年,法属圣多明各一共有54万人口,其中白种人占4万,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占2.5万,黑人奴隶占48万。
白人虽然人数很少,但是占据了政治、经济、军队和教会等一切高级职位,他们不仅残酷地压榨黑奴,而且对于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也实行种种歧视和压迫。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消息传到海地,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根据《人权宣言》的原则,首先起来争取公民权,但是遭到法国殖民当局的拒绝。
1789年5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由于财政困难被迫召集三级会议,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但第三等级纷纷要求限制王权、实行改革。
↓
1789年6月第三等级毅然决定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
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议会,巴黎人民于7月14日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西班牙停止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激起殖民地人民的不满。
海地革命揭开了美洲殖民地独立革命的序幕。
1808年,拿破仑一世出兵占领西班牙。
1810年,西班牙本土大部分地区被拿破仑军队占领。
殖民地人民获悉这一消息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普遍展开。
1790年10月,混血种人领袖文森特·奥热率领250名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组成的起义军宣布起义。
但是,起义军没有提出废除奴隶制度,未能得到广大黑人奴隶的支持,很快失败。
同时,黑人奴隶也为了实现法国《人权宣言》所确定的原则,积极开展活动。
杜桑·卢
维杜尔向奴隶们提出了“为自由而斗争”的口号,反映了广大奴隶要求废除奴隶制的愿望,吸引了大批奴隶加入起义队伍。
杜桑也成为著名的起义领袖。
君主立宪派
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斐扬派)取得政权。
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
宣布人与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
↓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
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
君主立宪派制定了《1791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继续发展。
↓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国王路易十六国。
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
1791年法属海地独立:杜桑·卢维杜尔领导海地黑奴独立解放战争。
1804年独立,成为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掀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吉伦特派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
↓
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
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
↓
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
从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起来。
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以恐怖手段打击敌人。
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
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保王党叛乱。
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迪穆里埃叛变投敌。
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1793年,英国和西班牙结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决定联合夺取法属圣多明各。
西班牙打着对法战争胜利后解放奴隶的旗号,诱骗起义军同它合作,对法军作战。
杜桑当时看不清西班牙的本质,加入西班牙军队对法军作战。
但是,西班牙占领海地北部后,不仅拒绝在占领区废除奴隶制度,而且大肆进行贩奴活动。
恰逢法国革命中雅各宾派执政后颁布了废除奴隶制的法令,受到鼓舞的杜桑与西班牙决裂,加入法军联合进攻西军,很快收复了被西班牙占领的领土。
接着,杜桑率军西进,打败英军,1798年10月,英军向杜桑投降。
雅各宾派
在内忧外患异常严重的形势下,雅各宾派政府实行恐怖统治。
对外,组织爱国力量,严
厉打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到1794年7月,外国干涉军已全部被赶出国境。
对内,限制物价,平息了保王党的暴乱。
形势出现好转以后,雅各宾派内部出现意见不一。
丹东派在1793年秋冬主张放松恐怖统治,埃贝尔派则主张更严厉地推行恐怖政策。
罗伯斯庇尔在1794年3~4月间先后镇压了两派领导人。
同时,雅各宾派还提出了自己的土地政策:把逃亡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地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
↓
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内讧,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
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中被罗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
↓
督政府
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们清除了罗伯斯庇尔时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
拿破仑时期
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是拿破仑,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他颁布的《民法典》更是成为了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蓝本。
他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
1812年兵败俄国,元气大伤;1814年被反法联军赶下台。
1815年复辟,随后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1821年病逝,1840年尸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纳河畔.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上台。
他计划以海地为基地,在美洲重建法兰西殖民帝国。
1801年,拿破仑派遣其妹夫勒克莱尔率领一支两万人的远征军进攻圣多明各,勒克莱尔诱骗杜桑谈判,将其扣留送往法国,杜桑后来死于狱中。
但是,由于海地人民的顽强抵抗,法军伤亡惨重,同时,黄热病继续流行,造成法军大量死亡,就连勒克莱尔本人也未能幸免。
加上欧洲连绵不断的战争,拿破仑决定放弃在新大陆建立殖民帝国的计划,将路易斯安娜卖给美国,并命令失败的远征军残部撤出海地。
1804年1月1日,圣多明各宣布独立,以印第安语的海地作为国名。
2.西属拉美独立
第一阶段:1810年—1815年伊达尔哥“多洛雷斯呼声”;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西王室复辟,出兵镇压。
第二阶段(高潮):1816—1826年南美洲(委内瑞拉阿根廷)
北部玻利瓦尔,南部圣马丁1819年波利瓦尔率部进行史诗般的长征,穿越原始森林,翻过安第斯山,经艰苦奋战解放了哥伦比亚地区,年底成立由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组成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三年后扫灭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的西班牙武装,彻底解放了南美北部地区。
1824年阿亚库巧战役大败西殖民军:阿亚库巧战役标志着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军完全瓦解
1826年结束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统治
西属拉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1810—1815年)特点:
●①领导革命的土生白人地主不敢充分发动广大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
●②各地区之间缺乏联系,反殖势力缺乏团结;
●③胜利成果得而复失;
●第二阶段(1816—1826年)特点:
●与第一阶段恰好相反,不仅普遍发动了群众,而且形成了普遍的团结,最后
赢得了独立。
3.葡属巴西独立1822年巴西独立并没有转化为大规模的革命战争,王室、大地主掌握了领导权,因此,独立后大地产制和奴隶制没有发生变化。
通过和平获得独立且建立帝制
1822年10月12日佩特罗称帝(佩特罗一世);12月1日,行加冕礼,巴西正式宣告独立
在新西班牙总督区,由于殖民当局在首府墨西哥城控制严密,起义在外地爆发。
1810年9月16日,在瓜那华托省的多洛雷斯爆发了由米盖尔·伊达尔格领导的起义。
起义军取得一系列胜利,一度席卷了整个墨西哥北部,并逼近墨西哥城,却最终错失良机,伊达尔格本人也在被捕后遭杀害。
此后墨西哥南部领导武装斗争的何塞·莫雷罗斯成为墨西哥独立战争的领导人。
莫雷罗斯在两年的时间内,控制了整个墨西哥南部。
费尔南多七世复位后,增派军队前来镇压,莫雷罗斯被捕牺牲,起义军被迫化整为零。
莫雷罗斯牺牲后,墨西哥人民一直坚持游击斗争。
这时,大多数地主因为害怕农民,仍然支持殖民者。
但是,由于西班牙国内发生了由自由派领导的起义,恢复了1812年宪法,并实行了许多反封建、反教会的措施。
墨西哥大地主惊惶失措,力求使墨西哥脱离西班牙独立。
领导这个运动的是一个反动军官伊图尔维德。
1821年,伊图尔维德发表“伊瓜拉计划”,提出“保证独立、种族平等、保护教会”三项原则。
这个纲领对上层阶级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同时又倡导独立。
土生白人上层宣布支持“伊瓜拉计划”,与殖民当局脱离联系。
9月28日墨西哥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
在墨西哥独立的影响下,中美洲地区于1821年宣布独立,两年后成立中美联合省。
在南美大陆北部的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1810年4月,委内瑞拉首府加拉加斯爆发起义,土生白人驱逐了殖民官吏,宣布建立共和国,组成了以米兰达为首的革命政府。
第二年,西班牙军队反动反扑,革命力量被镇压,米兰达被俘牺牲。
1813年,西蒙·玻利瓦尔领导起义军再次解放加拉加斯,第二次宣布建立共和国。
此时,西班牙国内形势发生变化,费尔南多七世复位,加强了对于起义的镇压,革命失败,玻利瓦尔流亡国外。
1816年,玻利瓦尔在海地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革命队伍,再次在委内瑞拉登陆。
为了发动群众,他发表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又颁布法令,把敌人的土地分给革命军战士。
大量黑人和混血种人参军,不久就解放了委内瑞拉大部分地区,1818年宣布建立第三共和国。
次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组成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当选总统。
革命在整个新格拉纳达取得胜利。
为了巩固胜利,也为了解放尚未解放的南美地区,玻利瓦尔决定远征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堡垒秘鲁。
在南美大陆南部的拉普拉塔总督辖区,1810年5月,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建立了革命洪达(委员会)。
1816年,各省代表在图库曼开会,宣布成立拉普拉塔联合省,脱离西班牙独立。
但巴拉圭、东岸省(今乌拉圭)和上秘鲁(今玻利维亚)未加入。
1817年初,为解放秘鲁,圣马丁率军翻越安第斯山,首先向智利的西班牙驻军发起进攻,
1818年2月智利宣布独立。
1820年,阿根廷、智利联军进入秘鲁,一年后解放利马,秘鲁宣布独立。
但是,西班牙仍控制着秘鲁沿海和内地部分地区。
玻利瓦尔的远征军这时也接近秘鲁边境,为了协同作战,1822年7月,玻利瓦尔与圣马丁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举行了会晤,商谈最后的计划。
会谈后,圣马丁回到阿根廷,玻利瓦尔负责指挥解放秘鲁的任务。
1824年12月,在苏克雷的指挥下,革命军与西班牙军队在阿雅库乔决战,革命军大获全胜。
1825年,上秘鲁宣布独立,取名玻利维亚,以纪念玻利瓦尔的功绩。
1826年,西班牙在秘鲁的最后一个堡垒卡亚俄港口向玻利瓦尔投降,秘鲁全境获得解放。
1807年,拿破仑军队跨过西班牙,侵入葡萄牙,占领了里斯本。
摄政王若昂将政府机构搬上舰艇,在英国军舰的保护下,逃到了里约热内卢。
1820年,葡萄牙国内发生革命,若昂六世于次年应召返回葡萄牙,留下佩德罗王子为摄政王。
1822年,在当地土生白人的要求下,佩德罗宣布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
独立革命:走向现代化的起点。
独立革命后,拉美地区建立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共和制度。
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变革。
例如,废除了宗教法庭,在法律上结束了种族歧视,绝大多数地区废除了贵族头衔。
除巴西外,废除了奴隶贸易,到19世纪中叶都废除了奴隶制;同时逐步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徭役制和贡税制。
废除了限制各国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殖民垄断制度。
所有这些,为拉丁美洲走向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但是,独立运动是在土生白人地主的领导下进行的。
独立革命后,政权从欧洲殖民贵族的手中转移到土生白人大庄园主、种植园主手中,而殖民地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不仅没有被触动,反而进一步被强化了。
因而,从本质上说,独立运动是一场土生白人与母国的分离运动,是一场政治革命,而非社会革命。
独立后,拉美各国的大地产,不但没有削弱,相反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受到极端残酷的剥削,广大农民十分贫困,生活上购买力极低,严重限制了拉美国家的国内市场,阻碍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拉美国家没有利用政治独立的机遇,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而是延续了殖民地时期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外向型的发展模式,拉美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依附性的发展道路。
独立后,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共和政府,仿照欧洲和北美确立了立宪民主制度,从欧美先进国家移植而来的政治制度在拉美“水土不服”,在民主政治的外壳下,到处充满了独裁、混乱和无政府状态,政治上的极端不稳定又翻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在外部市场、外国投资、外国移民的推动下,拉美国家迎来了一个出口经济繁荣的时代。
在出口经济的带动下,城市化、工业化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面向出口的、单一产品的经济受到外部因素的巨大制约,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打击下,迅速瓦解。
在现实面前,拉美国家开始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高筑贸易壁垒,强化国家干预,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民族工业。
这是拉美国家试图摆脱对外依附,探索自主性发展道路的开始。
然而,在此过程中,拉美国家犯了过分依赖国家计划和国家干预,忽视市场机制;过分依赖内部市场,忽视出口;过分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错误。
到20世纪七十年代,拉美国家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已经陷入“衰竭”,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只好大量举借外债,走上了“负债增长”的道路,并最终导致了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失去的十年”。
最近30年,拉美国家在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实施改革和开放的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改革过程中,多次发生金融危机,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政府的支持率下降,许多国家爆发了不同形式的社会动荡。
在纪念拉美独立运动爆发二百周年之际,拉美的现代化也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正如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指出的,目前拉美各国正处于一个新的过渡阶段,一个争取“第二次独立”的阶段。
如果说,二百年前的独立革命使拉美国家赢得了政治独立,二百年后,拉美人民追求的“第二次独立”的目标将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