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绿色食品茭白生产技术
茭白(Zizanica caduciflora Hard-Mazz.),又名茭笋、茭瓜、蒿芭等,英文名(Water bamboo)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栽培历史2000多年。
茭白食用部分为变态的肉质嫩茎,是植株受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 P.Hen)寄生后,茎尖受病菌分泌物吲哚乙酸刺激,畸型膨大而成。
茭白肉质茎含水91~96%、蛋白质1.0~1.6%、脂肪0.3%、碳水化合物1.8~5.7%、粗纤维0.7~1.1%,以及Vc和矿物质等。
特别是还含有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几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风味鲜美,被喻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
茭白在中国传统医学上认为“能去胸心浮热”“煮食止咳及小儿暑写泄(大人亦宜)”等作用。
所以茭白也是一个有药用价值的食品。
茭白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主产区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长江流域以北只有山东、河北、河南及陕西诸省有少量栽培。
第一节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过程
(一)秋茭生长发育
1、幼苗期栽培茭白以短缩茎和根状茎在土壤中过冬。
从翌年春天开始萌芽,先长出叶鞘,随后长出一片含叶鞘的不完全叶,再长出第一片真叶,并在茎节部长出不定根的一段时期为幼苗期。
这一时期新根开始吸收营养,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大田内茭墩10~100厘米距离内会出现许多分株,通常称“游茭”。
“游茭”的发生比茭墩上的茭苗早7~10天。
2、分蘖期茭白从定植经过10~15天后返青,即进入分蘖期,至孕茭结束为分蘖期。
分蘖期的主要特点是发生分蘖,同时大部分叶片和根系也在此期发生和生长。
通常将主茎上的分蘖称为第一次分蘖,从第一次分蘖上发生的分蘖称为第二次分蘖,依此类推。
每穴定植一株时会发生第三次分蘖,而定植 4~5株时很少发生第三次分蘖。
6月中旬前出现的分蘖,孕茭率在90%以上,且孕时间较早,单茭较重。
7 月以后分蘖苗,孕茭率极低,且多在幼苗期就自然死亡,或由于生育期太短而未孕茭或孕茭但无商品价值。
不同时期出现的分蘖是否能孕茭、孕茭大小与品种也存在较大的关系,如单季茭中的象牙茭,7月的分蘖多能孕茭成为有效分蘖。
3、孕茭期茭白肉质茎的形成,是茭白在8月下旬或9月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生长点由于受黑粉菌的剌激而膨大形成肉质变态茎。
肉质茎形成的迟早,因品种而异。
孕茭时,叶鞘抱合的假茎明显变扁、变粗;叶片的抽生一片比一片短。
(二)夏茭生长发育
夏茭只针对双季茭而言。
留田越冬的老茭墩,翌年2月即开始抽生茭苗和游茭,游茭一般比茭苗早萌发5~7天,单生或丛生。
在夏茭田中,茭墩上的母株出苗多在20~30个以上,发生分蘖较少。
而游茭在行间生长空间较大,其分蘖通常在一侧发生或在两侧各发生一个。
夏茭的分蘖一般在植株生长到6~7叶时发生,因为生育期太短,不能孕夏茭,为无效分蘖。
夏茭孕茭期植株的外部特征与秋茭基本一致,即叶鞘变扁,出叶速率变慢,叶片一片比一片短。
在夏茭田内,游茭孕茭一般比母墩上植株孕茭早5~7天,且肉质茎一般比母墩植株略大。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光照对日照反应的不同决定了能否在春夏之交的5~6月份孕茭,也就是茭白的两大类型双季茭白和单季茭白的区别所在。
双季茭白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不同日照条件下均可孕茭。
单季茭白只能在短日照条件下孕茭,也就是只能在秋季才孕茭。
因此单季茭向低纬度或低海拔地区引种时,一般表现为早熟。
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引种时,多表现为迟熟。
2、温度茭白在休眠期内能耐-5℃的低温,萌芽温度在5~7℃,分蘖适温在20~30℃,孕茭
适温18~25℃,低于10℃或高于30℃则均不能正常孕茭。
昼夜温差大,利于肉质茎的营养积累。
对单季茭而言,其孕茭除需短日照外,温度决定不同品种的熟性。
对双季茭而言,对日照不敏感,温度为其孕茭的决定因素,且不同品种孕茭适温不同,如苏州地区的多数品种孕茭适温为18~21℃,而无锡地区的品种孕茭适温为22~26℃。
因此,双季茭白由高温地区向低温地区引种时,提早孕茭,如南种北引;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引种,也会提早孕茭。
双季茭白中的同一品种在夏、秋两季的孕茭期的温度是一致的,一般而言,双季茭白夏茭早熟,则秋茭迟熟,而秋茭早熟的,则夏茭迟熟。
茭白孕茭对温度的反应是相当稳定的,而与生育期的积温无关。
不同大小的茭白植株,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下都可孕茭。
但植株孕茭后,要形成有一定大小具商品价值的肉质茎必须使植株达到一定大小。
多数品种植株通常要达到10片叶以上,形成的肉质茎才会在50g以上。
(三)菰黑粉菌
附录A茭白黑粉菌的双核菌丝寄生在植株体内,菌丝体为许
多长筒状细胞联结而成的具有分枝的丝状体。
距生长锥较近的
幼叶菌丝含量较多,而距生长锥较远的幼叶菌丝则较少。
就一
片叶而言,叶基部菌丝含量较多,叶顶部菌丝分布较少,叶生
长到衰老期后菌丝不再存在。
茭白分蘖腋芽发生位点的细胞质
浓厚,菌丝体分布较多,菌丝粗壮,且生长旺盛。
入秋,一部
分菌丝在膨大的茎中形成冬孢子,待肉质茎腐烂,冬孢子散布
到寄主体外的田间;另一部分菌丝宿存在直立茎基部(苔管)
和根状茎中越冬。
越冬菌丝在翌年随直立茎和根状茎的萌动生
长而繁殖,因此,新生的植株一开始就受到菌丝的侵染。
第二节生产技术
一、茭白的间作与套种
(一)茭白与莲藕的轮作套种
早藕秋栽茭白收秋茭夏茭莲藕水芹
7月上中旬收获翌年茭白行间套作 8月收获
在早熟莲藕(鄂莲一号、鄂莲三号、六月爆、花藕等)的周围进行茭白育苗,早藕于7月上中旬收获,收获后在田间种植茭白。
第二年4月在夏茭田内套作莲藕,每行茭白套种一行莲藕,莲藕一般套种在茭白的窄行内。
茭白在5月下旬收完后,将残株清理出田间,莲藕即可加速生长,莲藕在8月中下旬成熟后收藕,田间即可种植水芹。
(二)茭白与慈姑的套种
4月上中旬,用慈姑球茎上的顶芽栽插,密度3500~4000株,在距茭墩四周10厘米处栽插,每墩4株。
待夏茭采收后,及时清理田间茭白残墩败叶,并平整土地,操作时要防止踩伤慈姑,且立即对慈姑追肥一次。
夏茭田间套种慈姑,比茭白后茬慈姑增产70~76%。
二、春栽茭白的田间管理
单季茭白及双季茭白中的夏秋茭兼用型均宜春季四月初定植。
单季茭白可每年选种,每年重栽,也可以连续种植2~3年后重新种植;双季茭白到秋季选种,
翌年收获夏茭。
图2-4 双季茭白(夏秋兼用型)栽培过程示意图作一年栽培作三年栽培
图2-5 单季茭白栽培过程示意图
(一)寄秧及管理
茭白冬季寄秧是茭白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
可在旱地或水田进行,寄秧田一般选择在第二年种植茭白的田块附近。
用铁锹将茭白种墩从田间挖出约一半,注意双季茭白留下的种墩为马蹄形,以利来年夏茭苗的均匀生长。
茭白种苗以短缩茎上的1~2节萌动茭苗为最好,壮而整齐,因此茭白寄秧的种墩地上部应齐泥割去。
1、水田寄秧寄秧田必须耙平,保持水深1~3厘米,每667m2施腐熟人粪尿500kg作基肥。
把挖出的种墩按15×15厘米的株行距假植,栽培的深度与茭墩在秋茭田中的深度一致,茭墩顶部基本上与泥面相平。
在冬季较寒冷的地区进行小棚覆盖,以防茭白冬芽冻伤,覆盖后的秧墩可提前萌动生长。
待新苗长出后,在3月下旬定植之前,将寄秧田中过旺的茭苗拨除,可以减少灰、雄茭的发生率。
2、旱地寄秧旱地寄秧的种苗比水田寄秧的种苗发根多,生长健壮。
旱地寄秧有两种方法,一是把种墩按30×20厘米的距离放在平整的地上,每两行留一条宽80厘米的操作行,用细土填满种墩之间的空隙,浇足水后,再填土一次。
最后在种墩覆盖厚1厘米的细土层并少量浇水。
另一种方法是开沟寄秧,在地上每50厘米开深12厘米、宽16厘米的沟,平整沟底,将种墩按30厘米的距离排放沟中,覆土浇水使土壤沉实。
在种墩顶部盖一层1厘米厚的细土,并浇水一次。
旱地寄秧,冬季每隔3~5天浇水一次,使种墩处于湿润状态。
气温连续低于-5℃以下时,要用稻草或薄膜覆盖保温。
春季气温5℃以上时,种墩开始萌动,在寄秧田周围筑好田埂,按水田寄秧的方法保持水层。
(二)分墩定植
1、整地施肥选择土壤肥沃的田块,深耕耙平,每666.7m2施厩肥或人粪尿3000~3500kg,均匀施入田中作基肥。
田间水深保持在2~3厘米。
2、分墩定植定植一般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茭苗高40厘米左右,气温上升至15℃时进行。
从寄秧田中取出种墩,用刀劈成若干小墩,使每一小墩至少有一个老苔管,且应尽量避免伤害种苗。
每小墩基本苗数视品种分蘖力而定。
广益茭、刘潭茭等分蘖力强,宜留基本苗4~5个;象牙茭等分蘖弱,宜留基本苗7~8个。
茭白应随挖随分随栽,定植的株行距视品种而定,可用50×100厘米,也可用45×90厘米,一般每666.7m21300~1500墩为宜。
栽植的深度以茭白不漂浮水面为宜。
(三)春栽茭白当年的大田管理与选种
1、肥料秋茭生育期长,需肥量大,应重施基肥、分蘖肥,巧施孕茭肥。
基肥一般在定植以前即施用,用有机肥最好。
当茭白定植10~15天后,即返青进入分蘖期。
由于茭白6月下旬以前的分蘖才是有效分蘖,为促使有效分蘖早发多发,此时应追肥,可每667m2施腐熟粪肥2000~2500kg 或硫酸钾复合肥30~50kg。
另一次追肥在8月中下旬,若田间植株有20~30%的已扁杆孕茭,则可施用腐熟粪肥2500~3000kg或硫酸钾复合肥30~40kg,孕茭肥施用不要过量。
2、水深管理分蘖期宜浅水,3~5厘米,利于提高土温,促进有效分蘖的发生和植株的生根。
在6月下旬或7月初水深可加深到10~12厘米。
但在武汉市郊的一些茭农,在这个时期进行晒田,
即将田间的水全部晒干,直到土壤出现裂缝,但土壤始终保持湿润状态。
实践证明,晒田不仅能控制无效分裂的发生,而且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危害,秋季茭白上市期比不晒田的田块提早7~10天。
孕茭期加深水深至20厘米左右,降低田间温度。
茭白采收期间,可适当降低水深。
冬季休眠期,田间应始终保持有水,水深最好保持在5厘米左右。
追肥时要适当降低水深便于肥料被根吸收。
若遇降雨,要注意排水,水位不能淹没茭白眼。
3、耥田打老叶定植成活后,每10天左右耥田一次,拔除杂草,同时将枯黄茭叶从叶鞘基部拔除,踩入田中。
拔除老叶不仅使田间通风,而且可降低第一代大螟、二化螟幼虫虫口密度。
4、除蘖去杂茭白分蘖后期(7月上中旬),新出现的小分蘖基本是无效分蘖,宜及时拔除。
雄茭在采收之前根据某些性状可识别,如雄茭在5~7月份可抽穗开花,或植株生长旺盛,叶色比正常茭绿,叶片比正常茭宽。
灰茭在采收期方易识别。
杂株包括雄茭、灰茭及变异茭,均应清除,并用正常茭墩进行补填。
在5~7月份还会出现带娘茭,但其中有一种苔管极高(达100厘米左右),其上结的茭白小而易老,对这样的植株也应及时清除。
5、秋茭的采收秋季从孕茭到采收需经15~20天。
从单个植株上看,茭叶一片比一片短,假茎发扁,基部开始膨大。
从整个田块看,茭叶开始变黄,而未孕茭的品种则保持绿色,差别十分明显。
当茭白叶鞘基部开裂,露出白色茭肉时,表明茭白成熟,可以采收。
秋茭采收宜2~3天一次。
若采收不及时,则易发青变老,质量降低。
6、秋季选种茭白虽然是无性繁殖作物,但由于茭白黑粉菌寄生后而形成肉质茎,茭白自身或黑粉菌任何一方发生变异都会引起茭白植物学性状的变异,与其它无性繁殖的作物相比其变异大得多。
留种用种株须年年选种,方可保持茭白的种性和纯度。
国内许多省区引种双季茭后而不能成功,主要是选种这一关键措施被忽略。
选种的标准是:①植株的长势长相及分蘖性与原品种一致,也就是与田间大多数植株一致。
②茭墩内无一株灰茭或雄茭,若有,则该墩茭白不宜留种。
③肉质茎的主要特征与原品种一致。
④茭墩内多数分蘖生长整齐,孕茭期和采收期也比较集中。
⑤苔管相对较低,因品种而定。
在田间选种须随时作好标记或绘图记下各墩所在的株行位置,待秋茭采收完毕后移入留种田。
(四)春栽双季茭翌年的田间管理
双季茭春栽当年的秋茭收获后,种墩留在田内,直接成为翌年夏茭田的种苗。
夏茭的产品由种墩上的茭苗和游茭形成,由于夏茭生育期短(70~90天),所以在管理方面更要严格。
夏茭的管理宜早不宜迟,前期管理比后期更重要,因为要在茭白孕茭适温到来的时期植株要达到一定生育期(11~12片叶)才能孕好茭,否则高温到来后,将不再孕茭。
若在后期施肥过量植株贪青生长,也不能孕茭。
1、夏茭田冬季管理双季茭白秋茭采收后,在12月中下旬齐泥割去除残株,统一烧毁,有利于减少来年螟虫病菌的为害,第二年长出的茭苗也整齐粗壮。
2、肥水管理冬季保持水深2~3厘米。
在茭白萌芽的二月初可加深水深至7~10厘米,用以稳定水温,促使茭白提早生根发芽。
3月初天气转暖,水深降至2~3厘米。
一般在茭白萌发前半月(1月下旬)施腐熟粪肥一次,每667m23000~3500kg;在茭白植株长到20厘米左右的3月上旬再追施一次,每667m2施腐熟人粪尿3000kg或硫酸钾复合肥30~35kg,其后再根据苗情看苗施肥。
3、疏苗在自然情况下,茭墩上新生的茭苗多达50~60个,甚至多者达百余个。
可在苗高达20厘米(3月上中旬)和35~40厘米(4月上旬)各进行一次疏苗,拔除弱苗和生长拥挤的苗,每墩茭苗保持在20~25根。
对于缺苗的地方,可用其他过密的苗补栽。
游茭过密的地方也应适当疏苗。
三、秋栽茭白的管理
双季茭中的夏茭型品种多采用秋栽,在国内以苏州地区采用该方法较多。
第一年选种寄秧
意图
(一)秋栽双季茭当年的田间管理
1、育苗在4月上中旬将经二年制或三年制选好的良种,分墩定植在早熟藕田四周,株行距20㎝×30厘米。
若定植在空白田,株行距30~35㎝×20厘米。
每穴定植基本苗3~4株。
从4月育苗到7月下旬定植,期间的管理同单季茭白。
2、定植一般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早藕或早稻收获后进行定植,定植时间最迟不能迟于8月5日。
定植时将种墩上的茭叶超过1m以上的部分割去,减少叶片蒸发,将种墩从田间挖出并用快刀纵劈成小墩,每小墩带茭苗2~3株。
按宽窄行进行定植,宽行60~70厘米,窄行40~50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666.7m2定植4000穴左右。
3、肥料管理在定植前施腐熟人粪尿3000~3500kg作基肥。
在定植成活以后,施硫酸钾复合肥30~35kg,促使茭白进行分蘖发棵。
在茭白扁杆进入孕茭期,施孕茭肥一次,可用腐熟人粪尿2500~3000kg,促使其孕大茭。
4、水深管理茭白移栽时,应深水保苗,7~10厘米;成活后,降低水深至1~2厘米,促进根系的生长及分蘖的发生。
进入孕茭期后,加深水深至10厘米左右,可以提高茭白的产品质量,防止茭白肉质茎发绿。
越冬期间,应保持田间1~2厘米水深,防止茭苗冬芽冻伤。
5、耥田、清理枯老茭叶茭白定植成活后,随植株的生长,会出现枯老黄叶,结合耥田,除去田间杂草并及时清除黄叶、老叶,做到“拉叶不伤苗,行间无倒苗”。
一般每隔7~10天进行一次,共3~4次。
6、去劣、去杂及割残株在茭白的孕茭期和采收期,应注意清除田间的雄茭、灰茭及变异株,以保证来年夏茭的产量,去劣去杂留下的空地应及时用好墩补上。
秋茭收获后,于冬季将田间植株,残留茎叶齐泥割除并烧毁。
(二)秋栽双季茭翌年的田间管理
夏茭型为主的品种,从翌年春季萌发到夏茭孕茭采收仅70~80天,因此科学的管理对达到高产十分重要。
1、肥料翌年在茭白萌芽前半个月重施一次基肥,667m2用腐熟人粪尿1000~1500kg。
在萌芽后20~25天,即3月上中旬,再追施一次较重的分蘖肥,667m2用腐熟人粪尿1000kg或尿素10kg
或复合肥20kg。
以后再看苗施肥,茭白不能使其苗生长过旺,否则贪青,错过孕茭适宜期而影响产量。
2、水深管理冬季田间不能干水,水深应保持在2厘米以上,茭白萌芽时,可加深水深至5~7厘米,5月份进入孕茭期后,水深加深到10~15厘米。
3、疏苗和补苗将去劣去杂后留下的空白地,及时在2月以前进行补苗。
茭白萌发后,每墩上的茭苗较多,应保持在20个左右,多余的茭苗应拔除,保证有效茭苗的正常生长。
疏苗可在两个时期进行,一次在3月上中旬,一次在4月上中旬。
4、保护游茭夏茭中的产量有一部分或近一半是由游茭孕茭产生(而且游茭是选种的基础),因游茭分散在株行间,在进行农事操作时(施肥、疏苗、除草等),应注意保护游茭,不要踩伤行间的游茭。
(三)秋栽双季茭白的繁种
秋栽品种主要在夏茭田内选种,选种的对象主要是游茭。
游茭的变异性一般比分蘖的变异大,因此,选种的标准及繁育的程序比夏秋兼用型品种更严格一些。
1、选种的标准早熟性好,茭肉洁白光滑,茭白粗壮丰满,形态特征与原品种一致,周围无雄、灰茭的茭墩。
2、选种的方法选种的方法有两种,即为“鲶鱼须”选种法和“小苗茭”选种法,以前者为较好。
“鲶鱼须”选种法,即在5月份茭白结茭时,选结茭早、茭白粗壮、两侧各带一个分蘖、大小相当的茭苗。
将主茎上的茭白采收后,将分蘖移入种子田。
此方法选种纯度高,但繁殖系数小。
为扩大繁殖系数,也可采用“小茭苗”法,即在5月上旬选择结茭早,叶片较宽,茭白叶鞘部外发,叶鞘略有弯曲的优良茭苗,全墩留种,插上标记,8月单株种植到留种田,10月采收秋茭时选种。
3、繁种程序由于选种标准严格,符合标准的分株较少,必须经过2~3年的繁殖选种才能达到一定的量供生产上用。
(1)三年制繁种程序第一年将所选的“鲶鱼须”茭苗上的肉质茎收去,把两侧的小分蘖留下,连根拔起,移植于留种田,株行距55厘米,每穴种一株,管理同大田,在秋季孕茭时再次进行复选,去劣存优。
第二年4月上旬将第一年种墩分墩定植,每小墩带茭苗1~2 株,按株行距50×60厘米种植,在生育期内,去杂去劣,在10月份采收秋茭时,再精心选择一次。
第三年的4月上中旬,将种墩挖出,分墩种植于藕田或秧田周围或空内,每分墩带茭苗2~3株,株行距20㎝×25厘米,至7月下旬或8月上旬将种苗取出作生产用种定植于大田。
(2)二年制繁种程序为了简化良种繁育程序,缩短繁种时间,使良种尽快应用于生产,通过多次分苗繁殖,扩大繁殖系数,可将3年的繁种程序缩短为2年。
第一年通过“鲶鱼须”选种,选得的优良分株按30×30厘米的株行距定植于大田,施足基肥促使其多分蘖,到7月下旬,重新分墩按35×35厘米的株行距进行定植,每小墩带2~3个基本苗,秋季进行选种,拔去灰、雄及变异株;第二年春季将种墩挖出,分墩定植,按株行距25×25厘米种植于藕田、秧田周围或空白田内,到7月下旬再分墩定植,每墩带茭苗3~4株,第二年即可采收夏茭。
这种二年制繁种程序只需在第一年选到70~80个“鲶鱼须”优良单株,经过多次分墩扩大后就可供第二年一666.7m2大田的用种,但二年制繁种的纯度不及三年制繁种。
四、茭白病虫害及防治
目前真正对茭白生产构成较大为害的病虫害主要是:茭白胡麻叶斑病、茭白锈病、茭白纹枯病、螟虫、长绿飞虱、菰毛眼水蝇等。
下面重点介绍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
(一)茭白胡麻叶斑病
1、症状以为害叶片为主,也为害叶鞘。
发病初期病斑为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病斑,大小为2~4 毫米×1~2 毫米,如芝麻状,故称“胡麻叶斑病”。
病斑由界限分明的四层组成,
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第二层为黄褐色,第三层为黑褐色,中心为灰白色,严重时一叶片上约有数百上千小病斑。
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可融合成片,造成叶片枯死。
叶鞘上的病斑较大,数量较少,多雨潮湿时,病斑上生黑霉,即为分生孢子。
该病是茭白为害最重的病害,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①连作。
②田间通风条件差,小气候湿度大发病重。
③防治不及时,在病害的发生初期,未能及时用药剂防治,而造成病害的扩散。
④偏施氮肥,而缺钾、磷的田块发病较重。
2、防治①消灭初侵染源。
在秋茭收获后,要将枯老茭叶集中烧毁,不宜放在田边地角过冬。
5~6月份收获夏茭后,也不宜将病叶放在当年定植的茭田边。
②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株行距50×100 厘米为好,每667m2定植1200~1300穴),多施有机肥作基肥,在茭白分蘖期,在追施氮肥的同时,应合理配施磷钾肥。
及时打去老黄叶和无效分蘖,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
③实行轮作可与莲藕、水芋、慈姑等水生蔬菜轮作。
④药剂防治。
用50%朴海因1500倍液喷雾一次,安全间隔期10天。
(二)茭白锈病
1、症状叶片和叶鞘都可发病,发病期间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都会出现黄褐色隆起的小胞斑,小胞斑破裂后,出现黄色粉末状孢子。
病斑散生或不规则排列。
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或使植株生长矮小。
到10月下旬以后,在枯叶斑正反面及叶鞘上出现黑色长条状胞斑。
茭白锈病只在某些年份发生较重,主要为:①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的年份。
②连作时间长,也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田间管理不善,偏施氮肥,不及时打老黄叶,从而造成田间小气候的湿度过大,引起该病的流行。
2、防治①该病在农业防治方面,可以结合防治胡麻叶斑病一起进行。
如清除病残体,加强田间管理等等。
②发病初期可用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一次,安全间隔期15天。
(三)茭白纹枯病
1、症状叶片和叶鞘都可受害,一般先为害叶鞘,再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肉质茎。
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绿色水渍状,边缘有不清楚的小斑,之后扩大成云纹状病斑,病斑中央浅灰色,外围暗绿色,潮湿时呈灰绿色至墨绿色。
叶片的病斑在形状和色泽上与叶鞘相似。
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
在孕茭期,可为害肉质茎,在高温多雨或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先出现白色蛛丝状菌丝体,菌丝集结成团,以后逐渐变为黑褐色菌核。
叶鞘外侧的菌核多于叶鞘内侧。
影响发病的因素主要有:①菌源数量。
田间菌核数和病害初期发病的轻重关系密切,田间遗留菌核多,茭白初发病率就多,因此发病的连作田块中菌核多,发病重。
②气候条件。
此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的病害,在28℃~32℃和97%的相对湿度时发病最快,一般当相对湿度在75~80%以下,病情扩大受抑制或不发病。
③若栽培管理粗放,密植过度,灌水过深,偏施氮肥等易造成茭白植株过度徒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从而使湿度加大,为该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2、防治①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打捞漂浮在水面的残渣,其多含菌核,集中进行销毁。
②加强肥水管理及其他农事管理。
除肥水管理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外,应及时清理田间老黄叶,以减小田间小气候的湿度,可以控制病害的蔓延。
③实行三年以上的水旱轮作,防治效果在90%以上。
④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用5%的井岗霉素1000倍液喷雾,防效在80~90%。
(四)茭白瘟病(也称茭白灰心斑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其次是叶鞘,形成长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心灰绿色,边缘褐色,病斑一般长2~5毫米,潮湿时叶反面病斑上生灰绿色霉,即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枯黄,结茭期肉质茎受害,则形成褐色、稍凹陷的长椭圆形病斑。
温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平均气温达20℃时(5月上中旬)开始为害,平均气温25~28℃,。